赫哲族“温吉尼”的历史变迁

2014-04-17 04:49刘天璐
剧作家 2014年2期
关键词:赫哲人乌日萨满

刘天璐

赫哲族是我国北方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之一,地处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三江平原,原以捕鱼、打猎为生,居住密集、人口稀少。赫哲族人自古崇尚多神崇拜,祖先、图腾、一切自然界的神灵都是其崇拜的对象,还与其他北方少数民族一样,信仰萨满教。赫哲族的萨满功能大抵分为治病、祈福、占卜、求子、祭祀等几种。温吉尼(赫哲语)是赫哲族萨满仪式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也曾是唯一在室外进行的群体活动,其目的是为百姓消灾祈福。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迁,历史中的温吉尼到底发生了哪些变化?笔者有幸于2013年初秋拜见了黑龙江省著名舞蹈理论家李松华老师。通过李老师细致的讲解和描述,结合笔者在街津口民族乡调研期间的亲眼所见,终于将满腹疑团逐一解惑。

“温吉尼”是赫哲语的音译,汉语称跳鹿神,其历史悠久,与赫哲族的萨满教信仰息息相关。但由于赫哲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因此史料记载稀薄。直到20世纪30年代,凌纯声先生根据实地考察写下了《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一书,该书成为了我国第一部关于赫哲族的民族志著作。书中详细地记载了赫哲人跳鹿神的全部仪式过程,为后人研究“温吉尼”提供了大量的历史依据。

据凌纯声先生所记,“温吉尼”在每年春秋两季(一般在三月三或九月九)举行,在萨满选定日期后,会通知村里要还愿的人家准备好祭品,届时,由萨满带领众人走村串屯,边唱边跳,挨家敬神,百姓许愿、还愿,场面宏大,热闹非凡。后来,李松华老师将“温吉尼”的仪式内容及过程概括总结为十二步,按顺序分别是:请神祷告、击鼓助兴、萨满着装、跳神整队、沿路行进、入家进酒、神队返回、绕房三周、献牲还愿、喜庆歌舞、跳柳免灾、敬神宴享。凌纯声先生的书中还详细记载了“温吉尼”的仪式流程中的习俗及禁忌。不难看出,“温吉尼”是一个有组织、有纪律的、赫哲族全民的大型室外宗教活动。

伴随新中国的成立、时代的发展、医疗卫生条件和科学教育事业水平的不断提高,赫哲族从原始社会逐渐走向文明,萨满教渐渐淡出赫哲人的生活,萨满这一职业也渐渐走出赫哲人的视线。然而,在赫哲人逐渐踏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同时,其宝贵文化遗产“温吉尼”也随之消失了。据笔者了解,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李松华老师深入赫哲族地区为编写《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黑龙江卷》做调查时,都未能亲眼看到“温吉尼”的原貌。只有在近些年收集、整理的赫哲族“伊玛堪”故事中还能看到些许有关“温吉尼”的口头描述。

直到近年,赫哲族开始恢复“乌日贡”大会,赫哲族青年舞蹈演员将传统“温吉尼”加工整理后搬上了舞台,这一消失的文化遗产才得以重现人间。从此以后,“温吉尼”不再是春秋进行,而是在每年的“乌日贡”文体大会上进行。而这种“乌日贡”大会上“温吉尼”真的就是历史中的赫哲传统萨满活动“温吉尼”吗?

笔者在调查第九届“乌日贡”大会期间发现,祭江仪式结束后,众人围圣火所跳的舞蹈就被称之为“温吉尼”。“温吉尼”不再由真正的萨满引领,也不再有百姓跟随,取而代之的是在赫哲族文艺方面成就较高的文化精英和若干年轻的舞蹈演员。舞蹈演员们身穿萨满服饰,头戴萨满神帽,手中道具只保留了萨满神鼓。演员们一边击鼓一边围圣火走舞步,舞步大抵还是凌先生书中介绍的“一步三晃”形式,领舞的精英也还偶尔唱几句神歌,但已经没有完整的神队排序、全村游行、挨家敬神等仪式流程,只是围圣火逆时针转圈舞动,整个仪式大约几分钟完成。由此可见 “温吉尼”已从一个盛大的全民萨满宗教活动转变为了文体大会上的一个舞蹈节目,其目的是为了娱乐百姓并作为民族符号向众人展示。

“温吉尼”的历史变迁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人类文明的体现,当代“温吉尼”的重现是赫哲人民族意识觉醒的表现。历史是延续的,文化是在不断传承与发展的,文化的载体和表达方式都在不断变化,而不变的只有人们对文化的认识。

猜你喜欢
赫哲人乌日萨满
同江非遗传承人
——凭借传统手工艺奔小康
赫哲族现代民歌《山水醉了咱赫哲人》音乐结构及特征阐析
乌日嘎和他的乌润合尔
赫哲渔歌
乌日嘎的蒙古马
赫哲族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意蕴
浅析萨满艺术的传递
萨满图腾艺术性服装创作灵感研究
满族剪纸中所蕴含的萨满文化
蒙药萨乌日勒为主方治疗萨病临床疗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