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教育的现实透析

2014-04-17 05:01张建红
教育观察 2014年19期
关键词:价值教育学生

张建红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自20世纪90年代起,欧洲兴起了一股颇具影响力的思潮,这就是价值教育思潮。价值教育不仅是一种教育理念或教育思潮,也是一种教育实践,它为当代教育添加了新的内涵,并促进当代教育的新变革。那么,价值教育和当今在中国办得如火如荼的素质教育有什么样的关系?价值教育在我国的教育实践中又是如何体现的?我们又该如何正确实施价值教育?带着这些疑问,我们有必要对价值教育进行一些现实的分析和探讨,以便对价值教育准确定位,并更好地实施价值教育。

一、价值教育的内涵

要理解价值教育,首先要对“价值”的内涵有深刻的理解。以往研究者对“价值”的定义更多的是“客体满足主体的需要的程度”,强调客体的有用性。但是价值教育中的“价值”并不作此解释,它有更广泛的外延,更强调一种观念、一种行为的原则,在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中有一定的导向作用。

首先,价值教育不同于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作为单纯追求升学的应试教育的对立面出现的,素质教育强调的是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价值教育与素质教育在很多方面都是相似的,两者都是反对现实存在的应试教育,都是以学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价值教育又不同于素质教育,价值教育更多强调的是人的价值的发展和提升,而人的价值的提升和发展在人的整个素质发展中处于核心的位置。价值教育也强调人的价值意识和价值实践的发展和教育。所以说,价值教育是素质教育的补充和升华。

其次,价值教育不同于价值观教育。有学者认为,价值教育是从宏观上对价值进行判断与传授的,而价值观教育则是相对微观的价值教育[1]。但在笔者看来不仅如此,价值教育较之价值观教育,有着更宽泛的内容,在教育过程中的呈现较为复杂多样。正如石中英教授所说,“价值教育则不仅关注观念形态的价值范畴的呈现、阐释和宣传,还关注更加广泛的教育目标的达成,如正确的价值态度和情感的陶冶、价值理性或自主性的培育、价值信念的建立,以及将某一价值观念整合到日常生活之中的行动,等等”[2]。价值教育较之价值观教育有更深刻的内涵和更广泛的外延,价值教育可以对学校教育起到引领的作用。

广义的价值教育,是和整个社会、学校以及每个个体都有着密切联系的,它具体包含很多内容,诸如道德价值、政治价值、公民价值教育、文化和审美价值等。而狭义的价值教育主要是指向学生群体的,是指在价值多元的教育背景下,对学生进行价值引导、价值选择、价值认同的教育,进而提升学生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二、透视教育实践中的价值教育

(一)价值教育的失衡

一方面,价值教育的失衡表现在对知识教育的极端重视上。在我国,知识教育一直占有重要的位置,自古以来,人们都把知识的传授作为主要的教育内容,并把知识作为教育最终评价的中心,考查的主要是知识的量和质,甚至把知识教育和科学教育画等号。“长期以来,在学校的科学教育中,盛行的是一种唯知识、唯技术、唯能力的教育。这一方面是由于人们对科学文化的片面理解,不能全面把握科学文化的构成及其核心,自觉或不自觉地将科学的价值观、科学的精神等排除在科学文化之外。以这种科学文化观为指导的科学教育只限于科学知识、科学技能等层面,抹杀了它的属人特征和内在的精神层面,使它变成一种纯粹‘与人无涉’的见物不见人的教育。”[3]这样一种重知识教育、轻价值教育的现象在教育中比比皆是,极端的知识教育所培养的人只会是片面发展的人,最终影响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使教育进入恶性循环。

另一方面,价值教育的失衡表现在对人价值生命的轻视上。不可否认,人是物质和精神的统一体,是一个双重生命的存在,既具有自然生命,又具有超自然的价值生命,是自然生命和价值生命的统一体,自然生命是价值生命的载体,价值生命是自然生命的灵魂,舍弃二者中的任何一个,生命都是不完整的[4]。在教育实践中,理应通过价值教育来对人的精神层面和价值生命给予充分的重视。但是,现实的教育实践并不是如此。现实的教育强调的是学生眼下的分数,学校将学生成绩置于教育活动的核心地位,学生成为教育的附庸,学生的精神发展在学校教育中受到了严重的束缚,学生的价值生命受到了严重的轻视。

(二)价值教育的失真

价值教育的政治化倾向严重。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从这个教育目的中,我们看到国家要培养的是“建设者”“接班人”,最终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样的教育目的体现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必然会使教育带有很强的政治性。价值教育也不例外,会间接受到现存的政治形态的影响,进而逐渐偏离其自身应有的内涵和本质,造成价值教育的“变味”。

价值教育的强制性和单一化。实践中的价值教育采取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教育方式,国家进行统一的规定,学校和教师作为国家的代言人进行强制的教育,而受教育者则处于接受、屈从和服从的地位。学生的个性特征、现有水平等都在价值教育中完全被压制,埋藏在深处,不能露头呼吸。这样的价值教育最终培养的只是单一化的、统一化的学生,这样的学生不算是真正的“人”。单一化的价值教育培养出的每个学生,都像麦当劳快餐店里的“鸡翅”。所有的“鸡翅”摆在一起是那样的一致,无论是外形还是口感,你根本找不出它们有什么不同。所有的学生都被已接受的教育“标准化”,这一切都使现实的价值教育失真,最终将不利于学生真实的、个性的发展。

三、价值教育的实践形式

(一)正确的价值引导

现在我们所处的社会是一个多元的、开放的社会,价值教育也呈现出多元的特点,包含着丰富多样的内容。价值的多元使学生在价值教育中容易出现价值的迷失和价值的混乱。因此,对学生进行价值引导在整个价值教育中是很有必要的。我们这里所说的“价值引导”并不是“价值灌输”,任何人都不能成为价值的“霸权者”,任何人都不能强迫他人接受自己认为正确的价值,这样的内容和做法是和价值教育的理念相违背的,应该摒弃。

过去的价值教育更多是从属于政治、经济的,培养的是“政治人”“经济人”,而没有真正从“人”的特点出发。我们所讲的价值教育,要做的是给予学生正确的价值引导,这样的价值教育才是“成人的教育”。人不仅仅是一个欲望主体,还是一个精神主体,物质上的富足并不是人最终的价值追求,人追求的不单单是功利价值和工具价值,人追求的是一种生存价值,一种真正“成人”的价值,一种精神价值。在价值引导的过程中,教育者要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帮助学生对已有价值进行准确的评估和分析,并做到循序渐进。

(二)理性的价值选择

价值教育中不可缺少的是价值选择过程,价值选择的过程其实就是根据某种价值取向对价值观念及价值活动进行筛选的过程,最终是为了更好地去实施和行动,进而将有助于人和社会的健康发展。价值选择的过程不单单是价值主体与客体间的关系,其中还包含许多价值原则,比如公正、尊重、关怀等。理性的价值选择在价值教育中起着重要的动力作用。

首先,价值选择必须有自由选择的环境。价值教育所要培养的是自己的主人,而不是他人的奴仆,而每个人都属于他们自己。教育者要站在人性的角度,抛开权威,使学生能够自己做出价值判断。正像陶行知先生所说的那样:“树苗要伸出头来呼吸自由的空气,感受自由的阳光,才能活,才能长,才能端正。”[5]

其次,价值选择必须是理性的选择。在指导学生进行价值选择时,教育者要帮助他们剔除那些过强的、片面的功利性价值,更多去接触和接受一些能满足人精神需要的价值教育,获得精神层面和意识层面的有力支持。在价值教育中,教育者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把抽象的价值具体化,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理性的价值选择,从而逐步向“真”的价值靠拢,进而在以后的实践中不断养成理性的价值选择习惯,再进一步内化为人的一种内在品质。

(三)强烈的价值认同

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二者是密不可分的,认知和情感的和谐统一既是教育的内在要求,也是人全面发展的应有之义。同样的,在价值教育中的价值选择之后,离不开的就是价值认同,价值选择和价值认同也是密切联系的,它们共同形成一个合力,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根据价值澄清理论的三阶段理论(即选择、珍视和行动)可知,在进行价值选择后,还要对选择的价值有一个内化的过程,这样的过程其实就是价值认同。其实,价值认同强调的主要是人对社会中的一些价值观念及价值活动的肯定和认可,是愿意与其保持一致的一种较为强烈的倾向和情感,并愿意最终践行相关的价值活动。

当代的教育正处于价值多元化的大背景之下,教育者必须对学生的价值认同给予重视,要使学生具有强烈的价值认知认同、价值情感认同和价值行为认同。进行价值教育不是单向的价值灌输过程,单向的灌输只会造成人与价值教育的脱节和分离,同时,没有强烈的价值认同的价值教育进行的也只是机械的、肤浅的价值教育。所以,价值教育应该是人与价值的双向的价值交互的过程,价值教育不仅需要在人的面前呈现价值,更重要的是学生要把选择好的价值贴近自身、融入内心,这样才能真正触动自己的灵魂,体验价值存在的意义,并愿意为之付出行动,最终将会为人的价值实践提供必要的支撑和保障[6]。

总之,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历史、文化和传统,对个体的要求也会有或多或少的差异。作为一个历史范畴的价值教育是动态的,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方,价值教育有着不同的表述。但是在本质上,价值教育强调的核心一直都是人的价值素质的培养和提升,关注的是正确价值态度和理性的价值选择,强调的是强烈的价值认同。这些内容集合起来共同构成了价值教育的大环境。价值教育作为一种理念,同时也作为一种教育实践,并最终组成一个合力,更好地促进个体、教育乃至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

[1] 杨辛.德育:价值教育还是价值观教育[J].基础教育研究,2004(11).

[2] 石中英.价值教育的时代使命[J].中国民族教育,2009(1).

[3] 鲁洁.道德教育的当代论域[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4] 冯建军.教育的人学视野[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

[5] 陶行知.陶行知全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6] 黄轩庄.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哲学思考[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

猜你喜欢
价值教育学生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赶不走的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一粒米的价值
学生写话
“给”的价值
小黑羊的价值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