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形式主义的表现、成因与防范策略*

2014-04-17 05:10胡小萍
关键词:形式主义作风形式

胡小萍

(中共无锡市锡山区委党校 教育科,江苏 无锡 214101)

当前,全党正在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提出要把主要任务聚焦到作风建设上,集中解决群众最深恶痛绝、反映最强烈的“四风”问题[1]。其中,“形式主义”居“四风”之首。

现实中,形式主义长期盛行,如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有人形象地将形式主义比喻为“臭豆腐”——闻之掩鼻、食之可口。虽然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但因其简单、省力、快捷能使人得一时之利,于是趋之若鹜者有之,偶尔为之者有之,围绕形式主义便产生了一种怪现象——明面上人人痛斥,暗地里却窃窃而为,有的因事急而为,有的因无奈而为,更有的因习惯而为。有了形式主义,在理论学习上,武装头脑变成了武装嘴巴,从未扎根心中;在实际工作中,办实事变成了走过场,从不解决实际问题;在处理关系上,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上级不注意,自觉不自觉地搞起“花架子”。

形式主义的蔓延,最直接的后果就是由弄虚作假导致信息失真和工作失误,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败坏党内风气,损害党的凝聚力和公信力。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其作风是务实还是务虚、是做事还是作秀,老百姓眼见心明,直接影响着党和政府以及党员干部队伍的形象和权威,进而影响我党执政的公信力。

一、形式主义的主要表现方式

形式主义反映的是一种片面追求形式上的光鲜而忽视实效的不良作风。它割裂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违背形式服务内容的原理,片面追求形式而忽视内容[2]839,本末倒置,头重脚轻,就像一个人用脚指挥身体、用头立地走路一样,必将颠簸摔倒。当下,形式主义主要有四种显著表现方式。

(一)照本宣科、碌碌无为

总是一副装腔作势的样子,表面上正大严肃、声高腔圆、轰轰烈烈,上级的指示要求挂嘴上,念叨起来“非常重要”;不认真联系自身实际,看起来忙忙碌碌,实际上忙于空转,在会议文件中兜圈子,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不解决任何实际问题。

(二)好大喜功、沽名钓誉

总是一副心急火燎的样子,为了自己能尽快在任期内做出成绩、捞取政治资本,而不惜拔苗助长、劳民伤财,搞一些“花架子”;为了迎合上级口味,大搞“应景工程”、“形象工程”,虽然在短时间内取得了成绩,但随后一大堆问题也留了下来。

(三)报喜藏忧、粉饰太平

总是一副八面玲珑的样子,当有些目标不能达到或工作出了问题时,就开始弄虚作假、欺上瞒下,对上级极尽阿谀奉承之辞,对下面却多为冰冷痛斥之语,报喜不报忧,外表光鲜照人,内部却千疮百孔,隐瞒事实真相,只求金玉其外,安于败絮其中。

(四)太极推手、阳奉阴违

总是一副奸懒油滑的样子,对待工作的态度,不是勇于承担,而是推卸责任;不是积极主动,而是能拖便拖;不是真诚相见,而是见风使舵。整天都在考虑,如何把任务推给最为“合理”的人,借口理由一大堆,岗位职责丢脑后,规章制度成了“空中楼阁”,这是形式主义深层次的表现。

二、形式主义的成因剖析

形式主义是作风问题,而作风问题说到底是党性问题、思想问题。政绩观决定思想方法、工作作风,有什么样的政绩观,就有什么样的思想作风、工作状态。形式主义作怪多年、为害甚烈,为什么屡禁不止、屡纠屡生?其根本原因在于,错误的政绩观这个母体孕育了形式主义这个怪胎。

(一)眼睛向上诱发形式主义

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本应是一致的,但在实际工作中,有的同志片面强调对上负责,难以吸引眼球的事不做,形不成多大影响的事不做,工作数据看上去不漂亮的事不做,热衷形式、忽视内容、不注重结果,最终虎头蛇尾、半途而废,最后都是“空对空”。这种不深入实际、不尊重基层、不对下负责的工作作风,必然习惯于求全求大、好高骛远,必将导致上级的要求与本地实际相脱节。

(二)功利思想催生形式主义

有的同志急功近利、急于求成,不愿做脚踏实地、默默无闻的工作,总想着快出成绩、显示政绩,不惜造势造景、求新求奇,在花拳绣腿上做文章。于是,狭隘的个人功利主义便开始泛滥,直接导致“种树干部”减少,“栽花干部”增多,一味地搞“新”花样、搞“假、大、空”,以“短、平、快”的方式制造“泡沫政绩”,上欺领导,下骗群众,以达到个人目的。

(三)官僚作风逼出形式主义

机关作风仍未根除,不了解下面情况,靠拍脑门、想当然部署工作,不考虑基层实际和承受能力。文电刚发,就催促上报贯彻措施;工作刚布置,就要求反馈落实情况;活动刚开展,就要求全面总结经验,基层只好打提前量、报假情况,不得不以“假、大、空”来敷衍。有的多个任务接连下达,要求都很严,指标都很高,基层疲于应付、咬牙坚持,最终哪项任务也没圆满完成,即使看似完成的但也不彻底。

三、防范和克服形式主义的策略与举措

克服形式主义,最重要的是树立务实导向,把握规律、真抓实干,着力在提高思想认识、解决实际问题、建立长效机制上下功夫,并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如果活动搞了半天,形式主义问题纹丝不动,或者风过又回头,效果还不如不搞。不搞,大家就没有了那么高的期待;搞了,最后流于形式,不仅问题没解决,反而会降低党的方针政策的公权力,削弱党员干部说话办事的公信力。

(一)克服形式主义首先要端正思想、提高认识

解决任何问题,认识是基础。形式主义之所以屡禁不绝,与有些单位和领导干部缺乏正确的认识有关。要想解决好形式主义问题,首要还得从思想认识这个根源抓起,努力做到“三个转变”。

第一,由“重形式”向“重内容”转变。马克思说:“如果形式不是内容的形式,那么它就没有任何价值了。”缺乏内容的形式,就如“买椟还珠”中那个没有盛放宝珠的盒子,再华美精致也只是个盒子而已。在实际工作中,办好事情、推动工作采取一定的形式是必要的,但形式必须承载相应充实的内容,要以内容为魂,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形式主义的滋生。

第二,由“重显绩”向“重潜绩”转变。干部在任期内想有所作为,这种积极心态无可厚非,只要按规律办事,应当值得肯定。但是,如果心态变了味,为了政绩不惜劳民伤财,干一些竭泽而渔、应景取悦之事,那就得不偿失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及生态文明建设是有一定发展周期和规律的,需要我们平心静气地摆好“显绩”和“潜绩”的关系,多作一些打基础管长远、不显山不露水的工作,只要留下好作风,将来也会成为人人称赞的实绩。

第三,由“琢磨人”向“琢磨事”转变。一些党员干部错误认为“谋人者治人,谋事者治于人”,干事不如讨巧、“谋人”才是王道。更有甚者,茶碗一端,说话无边,香烟一点,专说人短,对干事的人妒火中烧、妄加指责。“谋人”虽能获得一时之利,但长期来看必将“心劳日拙”,惶惶不可终日;而“谋事”尽管一时坐了“冷板凳”,但踏踏实实干工作、一心一意谋事业,做出来的成绩有目共睹,这才是赢得领导赏识和群众认可的硬资本。

(二)克服形式主义最终要解决问题、务求实效

中央提出,不解决实际问题就是形式主义。评判作风转变的最高标准,就是要看有没有解决实际问题,有没有给群众带来实惠。工作中,要牢固树立问题意识、强化问题思维,积极推动问题的解决。

第一,要解决好文山会海的问题。不少群众反映,干部本职工作的负担、包袱还是比较重的,其中会议多、文电多、工作组多、检查评比多、大型活动多的“五多”问题尤为突出。千篇一律的会议和生搬硬套的官样文章,被群众戏称为“正确的废话多、漂亮的空话多、违心的假话多。”动不动就喊新口号、新概念、新思路、新规划,形式越搞越繁琐,就是落实不了,百姓不满意,群众很反感。

第二,要解决好“三公经费”问题。当前,公款吃喝、公款旅游、公费出国不透明、铺张浪费现象屡禁不止,数额年年攀升。为了弥补“三公经费”开支,有的地方挪用其他预算资金,有的地方进行摊派、转嫁,有的地方欠账不还,讲排场、比阔气,群众反映强烈,甚至引发群体性事件。

第三,要解决好社会弱势群体生活难问题。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现在,有学不能上、有病不敢医、有老不能养等现象,在不同地区不同程度地存在。机关领导只在过年过节安排走访慰问,新闻媒体报道了的事件才引起社会关注,有的地方甚至让老百姓承担起本应由政府承担的社会福利保障问题,“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做样子、走过场,没有真正把社会弱势群体记在心上,没有建立起行之有效的社会保障制度和体系。

第四,要解决对上与对下负责问题。没有把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统一起来,眼光盯着上面,屁股指挥脑袋,上级怎么说,自己就怎么做,没有把上级的要求与自身实际紧密结合,甚至对上级一味迎合,对下级打击压制,搞“一言堂”、个人说了算。

第五,要解决好当前与长远问题。制定政策缺乏长远发展战略思想,喜欢“拍脑袋”、“拍桌子”,不能高屋建瓴、广泛听取民意,建了拆、拆了建,劳民伤财;缺乏系统理念,不能有机协调,“拉链式”马路层出不穷;有的急功近利,大搞形象工程、领导工程,为官一任与造福一方相脱节;有的只顾眼前利益,不惜牺牲资源、破坏环境。

第六,解决好考核不科学问题。为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各级党委和政府设置了不同形式的考核评比环节,这些考核评比时间不统一、标准不统一,加之许多考核指标设置不科学、不合理,使得统计失实、数据造假等现象时有发生,给党和政府科学决策造成了困难。

(三)克服形式主义关键在领导、根本靠制度

形式主义积弊已久,解决形式主义问题重点要把握好三个环节。

第一,要抓领导。领导的方法千万条,带头表率是第一条。“领”就是带领、带头,就是走在前边,干在前边,身先士卒;“导”就是引导、教导。只有“领”好了,“导”才能起作用。只要领导身先士卒,说话办事就会有底气,就能带出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好作风。

第二,要严制度。少数人靠觉悟,多数人靠制度。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是最管用的办法。要坚持纠建并举,一边抓教育整治,一边抓建章立制,绝不搞“抽风式”整治,要着眼长远、建立制约形式主义蔓延的长效机制,并常抓不懈。同时,制度一经形成,必须严格执行、严密监督,要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真正形成用制度管人、管事、管权的良好局面。

第三,要抠细节。作风问题大都体现在小节上,一个会议、一份文电、一项考核,都是形式主义问题的具体体现。一些单位作风建设之所以难以抓出成效,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些细节被忽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工作中“睁只眼闭只眼”的“老好人”太多,而敢于较真碰硬的“黑脸包公”太少。

[1] 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6-19(1).

[2]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猜你喜欢
形式主义作风形式
“表演完美”也是形式主义——为政不能耍把戏
“三老四严”作风诞生记
形式主义“闻着臭,吃着香”
小议过去进行时
“开会”不是形式主义,“会海”才是
挂在“墙上”的形式主义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
发现“形式” 践行“形式”
提能增效转作风 真抓实干谱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