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基础教育的师范院校免疫学教学改革刍议*

2014-04-17 08:51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4年3期
关键词:免疫学师范院校课程标准

李 涛

(浙江师范大学 浙江金华 321004)

免疫学是研究机体免疫系统组成和生理功能的学科,与医疗实践、社会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在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生物科学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免疫学是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培养面向基础教育的生物科学人才是高师生物科学教育的最基本职责。随着基础教育领域的教学改革不断深化推进,必将反向助推高师院校教育教学的变革。因此,高师院校免疫学的教学改革,需要聆听来自基础教育的需求,查找自身不足,进而建立更好的教育教学模式。

一、基础教育改革的启示和引导

面向基础教育,是师范院校免疫学教学在改革大潮中寻找自身定位的重要方向。由于基础教育的教学改革开展较早,其中形成了一些重要的经验模式,值得高师院校了解借鉴,从而重新审视定位高师院校的教育教学模式。

(一)教学理念

教育部2003年版《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提出“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从单纯注重知识考核转为“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力”三维评价[1]。虽然这一改革趋势是由基础教育领域所提出,但符合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值得高师院校学习借鉴,从而指导教师确定教学核心任务、定位学生发展需求、变革教学方式。

以“免疫记忆”章节的讲授为例,可以分析一下不同教育理念指导下的区别。医学免疫学教材从医学应用的角度,单纯强调了免疫记忆是预防免疫的基础。在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则将免疫视为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一种方式,是机体适应外环境、维持内环境稳态的一种调节方式。因此,免疫记忆的生物学本质就是机体对相对稳定的环境的一种适应方式,它可以避免免疫系统的频繁启动和剧烈波动,制止机体能量的无谓损耗,以维持内环境稳态,是免疫系统的一种智能进化。应该说,这种解释方式更符合“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目标。教学中再恰当地引入“为什么会水土不服”这一问题,就更有利于学生探究学习、思考理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再递进一步“人们为什么会对猪流感等新型病毒容易感染”,则是更深层次对现实热点问题的关注与思考。

(二)教学内容

长期以来,虽然免疫学知识列入中学生物学教学大纲,但内容简单,基本为选修要求。例如,在1996年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供试验用)》中,免疫相关内容仅做选修要求[2]。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新型病原体的出现、生命科学的快速发展,免疫学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显著提升。2001年,教育部颁布《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在初中课程标准中按照“人与生物圈—健康生活—传染病与免疫”的次序设计引出免疫学知识[3]。在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免疫学知识列入高中必修内容,基本内容包括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单克隆抗体的制备等。自此,高中“免疫调节”章节的知识考点均会出现在历年高考的试题中。此外,在高中生物选修教材中,还涉及到疫苗研制、器官移植、动物疫病等内容。总体来说,进入21世纪以来,免疫学知识在基础教育中涉及的广度和深度均明显加强。这有利于增加学生的生物学基本素养,同时更现实的考虑是为了普及预防免疫知识,增强人们日常健康生活的常识,从而避免面对新型病原体时出现大规模恐慌。因此,基础教育中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变化,都值得高师院校免疫学授课教师思考借鉴。

此外,基础教育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会经常碰到学生的提问,有些问题甚至比较尖锐、艰深、新颖,以至于教师都难以招架。这些问题包括一些常见病及多发病,毕竟我国还存在约8%的乙肝感染者,约1/3的人群存在结核隐性感染;也包括一些新型病原体及时疫,如猪流感、H 7N9禽流感[4]。这就提醒高师教师在免疫学授课过程中,首先需要对一些常见病、多发病进行必要的知识普及,其次需要培养学生查阅最新文献、开展科学探究的能力。

(三)教学方式

除提倡探究式教学外,基础教育教学方式的其他变化也值得高师教师参考。2003年教育部颁布《中小学生预防艾滋病专题教育大纲》,决定在中小学开设预防艾滋病的专题教育课[5]。2006年国务院颁布《艾滋病防治条例》,明确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应当指导、督促高等院校、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中学将艾滋病防治知识纳入有关课程,开展有关课外教育活动”。需要注意的是,教育部建议形式多样地开展艾滋病预防教育活动。因此,出现了除课堂教育之外的主题班会、同伴教育、演讲赛、板报赛等多种形式[6]。这提醒高师教师应当注意改变既往单一的课堂授课模式,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以期在增进学生知识储备的同时锻炼学生组织策划相关活动的能力。

二、高师院校免疫学教学的主要问题分析

由于免疫学与医学有着天然密不可分的联系,我国免疫学研究重镇主要集中于医学院校。与医学院校相比较,师范院校缺少雄厚的免疫学专业师资和基础储备,在教材选定、教学设计等方面,无不需要参考医学院校的课程设置,而忽视了师范院校的一些独特属性。在免疫学实际教学过程中,某些过于浓重的医学色彩并不适宜于师范院校教学的需要,突出表现为“难度过大”和“知识断节”两方面的问题。

(一)教学难度过大

免疫学本身的教学内容就极为抽象,逻辑性强,细胞分子机制繁杂。医学免疫学侧重于为临床诊断治疗服务,不可避免地对各种CD分子、细胞因子及其与疾病的关联都进行了深度介绍,这就进一步加剧了免疫学课程的难度。如果高师院校完全照搬医学院校的教材和教学深度,必然产生“水土不服”的问题,学生产生学无所用的怠学心理。比如补体活化章节,教材中涉及到大量分子和机制,这些分子在临床免疫学中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但对于师范生而言,是没必要完全深度掌握的。因此,高师院校在授课时应对免疫学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和深度进行取舍,尽量做到简洁明了、生动有趣,以学生能理解掌握即可,不需要上升到灵活应用的层次。

(二)教学内容断节

医学院校课程体系中存在众多的铺垫、平行及后续课程的知识强化,最终在临床实践阶段归纳汇总。因此,医学院校的免疫学课程不需要做过多外展,而表现得更为艰深。师范院校的免疫学课程则广博而浅显,需要涉及不同学科中的免疫学相关知识,需要在免疫学基础知识之外去拓展与生活应用的联系。比如,着凉为何容易致免疫力降低,导致感冒、腹泻?为何人会反复感冒而不表现出明显的免疫记忆?为何乙肝患者体内病毒无法根除,广告上吹嘘的“免疫疗法”、“基因疗法”根治乙肝是骗人的?这些问题在经典的《医学免疫学》教材中都很难找到答案,但在病原微生物学、传染病学、预防医学等学科中还是有迹可循的。如果这些关系人民生命健康的基本问题没有正确科学的解答,只是照本宣科地授课,那只会把学生培养为知识的奴隶,完全违背生命科学教育和健康教育的初衷。因此,在高师院校,授课教师需要跳出《免疫学》教材的限制,帮助学生建立基础知识与生活实践的联系。

当然,师范院校免疫学教学过程中还存在其他一些问题,比如教学方式过于死板、缺乏前沿展示、缺少实践教学等问题。总的来说,师范院校在免疫学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如何淡化承袭已久的医学免疫学教育模式,如何凸显为基础教育服务的根本宗旨。其本质是为哪种类型的学生服务,塑造具有哪些素质和能力的学生。

三、面向基础教育的改革渠道

总体来说,高师院校免疫学教学除了应该注重和保持学科属性和特色之外,也应该思考如何更好地与基础教育接轨,服务于基础教育中的生物课程教学和健康教育。

(一)教育调研

高师教师可以深入基础教育一线,采用走访座谈等方式,了解初高中教师在免疫章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教育部、财政部2010年全面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国培计划),以及各省市开展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从另一个方面促进了基础教育教师走进高校,与高校教师互动交流。这些措施的开展,既促进了基础教育教师的知识更新和能力发展,也对高等教育教学具有反哺和反馈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调整和教材编选

对教学内容的调整应该以“删繁就要”为基本原则。所谓“删繁”,就是淘汰过于繁琐、陈旧、不适应师范教育培养目标的教学内容。所谓“就要”,就是要把握免疫学核心知识架构,特别要注重与基础教育的衔接,注重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创新和实践能力。对教学内容的改革,最有效的途径是编撰一部适用于师范教育培养目标的教材。长期依赖医学院校编撰的免疫学教材,其弊端日益凸显。比如,个别高中生物教师在解释免疫记忆与“人类为何会频繁感冒”的矛盾时,认为主要原因是“病毒经常变异”。实际上,《医学免疫学》上没有相应的答案,而《医学微生物学》教材给出的解释为:人类约半数的普通感冒由鼻病毒引起,鼻病毒有百余种血清型,其黏膜免疫抗体只能维持约18个月,因此人类才会反复感冒。因此,编撰一部具有时代特色、师范特色,既精练浅显又具有一定广度深度的教材,方是解决高师院校教学瓶颈的根本之道。

(三)教学方式改革

教育改革要求改变既往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倡导探究性学习,倡导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师范院校,教学模式的转变会通过学生而影响带动基础教育,推动实施教育部新课改计划。在教学方式改革的道路上,不同高校均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出现了探究式教学、合作讨论式教学、PBL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新的教学方式[7]。这些方式强调了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增加师生互动,通过个体的主动学习、团队讨论,自主搜集整理科学信息,锻炼学生知识获取及批判性分析的能力,增强创新思维和实践的能力,并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及语言表达的能力。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免疫学的快速发展以及不断出现的新型病原体疾病,很多知识和疑问难以从教科书中找到答案,恰好可以作为专题探究课程,组织学生自主检索文献、讨论思考。此外,由于免疫学知识与社会生活具有紧密联系,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无偿献血、艾滋病预防宣传等实践教学活动,以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四、小结

在师范院校中,免疫学教学改革既需要把握免疫学自身发展特色,也需要考量基础教育的实际需求,面向基础教育、研究基础教育、服务基础教育,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模式,培养综合素质优秀的师范生,以满足我国基础教育的时代需求。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供试验用)[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桂希恩.传染病防治面临的挑战[J].医学新知杂志,2011,21(1).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小学生预防艾滋病专题教育大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6]孙长喜.以五个一为切入点提高中学生防艾能力[J].当代医学,2011,17(18).

[7]韩日新,徐立丽,黄艳文.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教学法浅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0,28(19).

猜你喜欢
免疫学师范院校课程标准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猪流行性腹泻的免疫学机理与临床应用
《中国免疫学杂志》第八届编委会名单
《中国免疫学杂志》征稿、征订启事
《中国免疫学杂志》征稿、征订启事
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观念对就业选取的影响
新课标背景下师范院校文学理论教学反思
浅析师范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