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幼儿游戏活动初探

2014-04-17 08:51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4年3期
关键词:小班注意力幼儿园

刘 庆

(武汉市直属机关育才幼儿园 湖北武汉 430000)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地发展。”由此,游戏在幼儿园课程中的地位可见一斑。事实上,游戏对幼儿身心各方面的发展确实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且有着年龄越小越不可或缺之势。小班幼儿作为幼儿园年龄最小的群体,其身心发展水平以及在学习上所呈现出的好奇、好动、好模仿等特点,决定了抽象的言语讲授或说教、端坐静听式的“上课”、集体统一的规范化教学断然不能成为适宜的教育形式。游戏中的言语表达、动作呈现、角色扮演、手工制作以及直观的背景创设、玩具材料的使用等,使游戏活动自然成为幼儿获取知识、累积经验、掌握某种操作技能的基本途径和学习方式[1]。那么,如何融合各种教育因素,组织好小班幼儿的游戏活动成为幼儿园小班教师的当务之急。

一、区别游戏活动与教学活动

游戏活动从本质上说是指一类由幼儿自主控制的、能带来愉快情绪体验的、有操作材料的活动。在这里所谈到的其三个本质特点中,由幼儿自主控制是游戏的最内在的本质[1]。此外,游戏是有规则的,根据游戏规则的内隐和外显,游戏可分为创造性游戏和规则性游戏两大类。其中创造性游戏包括结构游戏、角色游戏、表演游戏,规则性游戏包括音乐游戏、体育游戏、智力游戏。

教学在狭义上主要指课堂教学,是教师根据明确的教学目标,将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如知识、技能等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有效地传授给幼儿的过程,是一个使幼儿由不知到知、从不会到会的过程,是外部知识内化到幼儿认知结构体系中的过程[2]。教学在幼儿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

游戏活动与教学活动两者在本质上是有区别的,不能混为一谈。前者更多地强调兴趣、表现、过程,强调的是幼儿自主的活动。后者更多地强调目的、计划、效果,强调的是教师指导下的幼儿活动。但在幼儿园的教育实践中,游戏和教学的概念常常被混淆,游戏成了有各级教学目标的、按教师的意志和计划进行的活动;而教学原本应该承担的教育任务却悄悄被游戏所代替了。因此,教师在组织游戏活动时切不可掺入过多教育的因素;组织教学活动时,也不应掺入过多游戏的成分。游戏与教学应根据活动类型有机整合。

二、小班幼儿游戏活动的价值

把游戏作为一种活动手段,是幼儿园教育不同于其他阶段的教育的独有的鲜明特征。这与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其身心发展水平息息相关,是有其合理性、科学性和必要性的。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更是如此。这一阶段的幼儿把游戏视为生命,游戏是其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总体而言,小班幼儿游戏活动体现了如下的价值:

(一)能顺应幼儿天性,寓教于乐

游戏为教育提供了一种顺应儿童天性的法则。爱玩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更是如此;但同时小班幼儿在体、智、德、美等各方面发展的局限性和可塑性又决定了其必须接受教育。接受教育的方式有很多种,不得不说游戏是能最完美地将两者协调统一起来的活动。在游戏中,幼儿的天性能尽量地得到释放与表达,同时又能在愉悦的氛围中习得游戏规则、建立规则意识、发展同伴关系、了解社会生活等等。因此,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游戏活动是一道绝美的精神菜肴。

(二)有利于构建一种融洽民主的师幼关系

游戏中的教师身份是幼儿游戏的支持者、参与者与合作者,其轻松自由的活动氛围给予教师回归童心、亲近儿童,并密切师幼情感联系的空间与机会[3](P126)。这种情感对于小班幼儿来说,尤为重要。这意味着幼儿的依恋对象正发生着从家庭成员到幼儿园老师、同伴的转变,这是幼儿迈出家庭走向社会的第一步,而游戏活动正好帮助幼儿将这一步走得踏实而欢愉。在游戏中,教师与幼儿时而俯身交谈,时而欢欣共舞,时而相互鼓劲,时而开怀大笑……这种融洽民主的师幼关系是多么难得啊!

(三)有利于吸引幼儿兴趣,提高幼儿注意力水平

小班幼儿由于身心发展的限制,其注意力水平往往不高,具体表现为注意保持的时间短、注意易分散、易随兴趣转移。游戏作为幼儿心之所向的教育活动,往往能极大地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在游戏中,幼儿个别的、小组的以及集体的活动得以开放,其直观感性的注意与情趣被游戏所吸引和启动,并由此确保教育教学的效率和学习效果的提高。由于幼儿在游戏中注意力高度集中且持续也极大地促进了幼儿注意力的发展,提高了幼儿注意力发展水平。相应地,幼儿其他各项心理品质,如记忆力、坚持性等也会随之发展。

三、小班幼儿游戏活动的指导原则

小班幼儿年龄大多在3-4岁,这一年龄段的幼儿好动、好玩、好模仿,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在社会性交往上,小班幼儿还不能很好地和同伴开展合作游戏。根据小班幼儿的这些特点,教师在设计游戏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游戏主题源于幼儿已有经验

游戏是幼儿对现实生活的创造性反映。小班幼儿刚离开家庭,年龄小,相对来说各方面经验比较少,加之小班幼儿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他们只能对头脑中具体的形象进行表征,不具备抽象的概括推理能力。因此,教师在选择游戏主题时应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已有经验,充分挖掘幼儿身边的生活素材或是幼儿所钟爱的动物卡通形象作为游戏主题,角色游戏“娃娃家”、音乐游戏“猫捉老鼠”、表演游戏“拔萝卜”等都是幼儿十分喜欢的。

(二)游戏简单易操作

由于小班幼儿身心发展水平的制约,他们接受不了复杂的游戏,并对复杂游戏不感兴趣。此外,小班幼儿正处在自我意识发展的成熟期,他们强烈地希望能从游戏中获得成就感,以此自我肯定。因此,教师要尊重幼儿心理,在游戏的设计上遵循简单易操作的原则。当然,所谓的简单并不是指幼儿毫不费力就能达到的,而是指经过一定的努力,大部分幼儿都能做到的。与此同时,教师也应考虑到幼儿的个体差异,对能力强的幼儿可提出一些更具有挑战性的要求,以使每个幼儿都在自己原有基础上获得发展。

(三)游戏材料数量多、品种少

游戏材料对幼儿来说有着致命的吸引力,对小班幼儿来说更是如此。他们对游戏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操作欲和占有欲。因此,教师在开展游戏活动前,要准备尽量多的操作材料,以满足幼儿探索的欲望。与此同时,教师也应注意到,小班幼儿注意力维持时间短、易被干扰而分散,当刺激出现过多时,幼儿的注意力就难以集中。因此,教师所提供给幼儿的游戏材料品种不宜多,一般以1-2种为宜。如开展角色游戏时,教师若要给幼儿提供娃娃,应该只是在娃娃性别上不一样,形态上最好保持一致。

(四)游戏指导语言生动、富有童趣

游戏是幼儿自主的基于假象的基础上所进行的带有愉悦氛围的活动,加之小班幼儿具有强烈的泛灵性,把一切事物都看成是有灵性的,与人一样会说、会笑、会动以及有感情的生灵;所以教师在指导游戏时,语言要慎用。教师语言应生动、富有童趣,与幼儿年龄特点相适应。同时,教师指导幼儿时,要充分尊重幼儿游戏的自主性,重兴趣、重过程。

(五)游戏宜重复,少变化

小班幼儿对重复行为总是很感兴趣、乐此不疲。对于大人而言毫无意义的重复,对孩子而言却意义重大。他们在每次的重复操作中都能得到新的体验,并能重新获得自我成就感,这种成就感促使他们快乐地将游戏重复下去。因此,小班幼儿游戏活动宜重复,当然也不宜过多,一般以2-3遍为宜。教师在引导幼儿重复游戏时也可尝试着变化某些细节,以让幼儿不断体验新鲜感,保持游戏的兴趣。

(六)对游戏中表现出色的幼儿及时强化

游戏状态下的幼儿行为是幼儿最自然的行为,幼儿在游戏中尽情地探索、发现、释放自己的情绪。他们极渴望从游戏中获取成功感,在游戏中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若教师对他们这样的可贵行为及时肯定强化,则极可能促使幼儿将这样的品质坚持下去。这就要求教师在指导游戏时善于观察,关注结果也要关注过程,对游戏中表现出色的幼儿及时鼓励。对于小班幼儿来说,他们可能更加喜欢和教师有肢体上的亲密接触,所以适时的拥抱或甜蜜的亲吻会比苍白的“你真棒”来得更有力一些,因此教师在强化方式上也要尽量多样化并且根据每个幼儿不同的特征选用不同的强化方式。

总之,教师要充分挖掘游戏中潜藏的巨大价值,为小班幼儿组织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在游戏中给予幼儿科学有效的指导。只有这样,游戏的价值才能真正落实到幼儿的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上。

[1] 丁海东.游戏的教育价值及其在幼儿园课程中的实现路径[J].游戏与玩具,2006,(12).

[2] 彭海蕾.幼儿园游戏教学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2.

[3] 丁海东.学前游戏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小班注意力幼儿园
让注意力“飞”回来
小班教学 有效交流
我爱幼儿园
如何在幼儿园小班开展区域活动
欢乐的幼儿园
爱“上”幼儿园
“扬眼”APP:让注意力“变现”
A Beautiful Way Of Looking At Things
小班幼儿语言交往能力的培养
护理专业英语小班教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