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苗族服饰传承困境及解决路径探析
——以小新寨为例

2014-04-17 09:38
教育文化论坛 2014年2期
关键词:安顺服饰文化苗族

吴 彪

(安顺学院 旅游系,贵州 安顺 561000)

安顺苗族服饰传承困境及解决路径探析
——以小新寨为例

吴 彪

(安顺学院 旅游系,贵州 安顺 561000)

苗族传统服饰从封闭走向开放,其生存与传承受到了严重的挑战。安顺小新寨苗族服饰的存留现状在该地区苗族村寨中具有典型性,面临着生存空间受挤压、传统服饰审美观念淡化、传统女红工艺衰落及服饰本身的现代传承具有较大的局限性等问题。要突破苗族服饰传承的困境,必须建立政府为主导,民众为主体的苗族服饰传承与保护机制,采取有效措施实现苗族传统服饰文化与旅游功能的转换。

安顺;苗族传统服饰;传承困境;路径

安顺苗族服饰绚丽多彩,款式多样,民族特点显著。近年来,苗族村寨从封闭走向开放,其传统文化生境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严重挑战,苗族服饰也不能例外。苗族服饰工艺精湛,文化内涵丰厚,但是,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却面临着严重的传承危机。如何突破苗族服饰传承的困境,使其重焕生机?本文通过对安顺小新寨苗族服饰传承现状的分析,提出了建立长效机制与实现功能转化的应对思路。

一、小新寨苗族传统服饰传承现状

小新寨,隶属安顺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西航办事处瓦窑村小新寨组,距安顺市城区仅3公里,共80余户苗族人家,自称“花苗”或“花族”,苗语为“Hmong”。据《安顺府志》《安顺续修府志》等史籍记载,安顺一带苗族称为“阿里”苗、“坝苗”、“熟苗”,为川黔滇方言之普定土语系。

安顺苗族服饰为川黔滇型“安普式”,有便装与盛装之分。女苗装为上衣下裙,穿长裤,系围腰、腰带。上衣形制为“蝙蝠式”短衣,交领对襟,前长后短,腋下开衩,色彩以红、青、蓝色为主,盛装为红,便装则是青、蓝色。下裙为青色或黑色长裙、长裤,传统为布制围裙,现在大多为蜡染裙。腰系白布长围腰。服装上衣、围腰上纹样多为蝴蝶、报喜鸟、稻穗以及各种花草等。刺绣以平绣和绒绣为主,多饰于上衣的前胸、后背、前臂和后摆及围腰边缘。苗族传统男装,头上包步帕或戴帽,身着布制长服,长至小腿部,两襟无扣,斜相交,一丈二尺长麻腰带固定。现代苗族男装则头系黄色头巾,身穿蜡染长服,纹样主要有龙、鱼及花草等。可见,在传统转向现代的过程中,苗族服饰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小新寨的调查结果显示,持有量减少,异化明显,制作技术衰落,文化涵义弱化,是目前苗族传统服饰传承面临的现状。其一,90%以上苗族家庭或个人有苗族女服饰,其中约70%的妇女持有自己的苗装,其他为婆媳共合一套,持有量相对减少;仅30%的男子拥有长服,其他男子服饰则已改为现代汉服。其二,在日常生活中,苗族男女皆不穿苗族服饰;民俗活动时,约65%的妇女穿苗族服饰,而男子仅有25%,主要为表演人员,无节日或无活动则不着苗装。75%以上的苗民偏好于苗族现代服饰或现代汉服,并认为传统服饰不再适合青中年人穿,苗装服饰异化倾向明显。其三,53%的妇女没有学过或不会刺绣,约74%妇女不会制作服饰。小新寨内仅有的2家苗装制作个体户——杨开秀与杨学凤家,都是集服饰设计、生产制作、销售于一体的经营者,主要生产机制苗族服饰,使用缝纫机等先进设备制作,不再手工针织刺绣和制作苗族传统服饰[1]。其四,60%以上的妇女不会绾髻头饰,或完整地穿戴好苗装,还需专人帮助绾髻或穿戴。另外,90%以上妇女对服饰的历史来源与纹样图案及寓意模糊、不清,内涵不足。

目前,小新寨苗族传统服饰工艺随老一代苗族妇女的老去而消失。苗族传统服饰的衰落,也意味着苗族传统服饰文化濒临消亡的危险。

二、小新寨苗族传统服饰传承中衰落的主要原因

改革开发后,苗族传统文化逐渐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和冲击,苗族现代服饰价廉量多,款式多样,布料新式,适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而苗族传统服饰价高量少,款式单一,材质古朴,逐渐被现代人所淘汰,其生存环境发生改变,面临着尴尬的境地。小新寨苗族传统服饰在当代社会传承中衰落的主要原因有:1.苗族传统服饰生存空间受到现代服装的排挤。随市场经济的推进,现代工业产品快速地流入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生活,为少数民族地区人民提供大量的现代汉服和现代民族服装。一种是现代汉服大量涌入小新寨人民的生活,另一种是现代民族服装进入苗族人民的生活。现今,小新寨苗族人民可用金钱在市面上买到苗装,这种苗装是仿照传统服饰进行更新和改进,同时也集多种民族服装优秀之处合一身,服饰纹样题材在图腾崇拜上新增现代文化符号元素,蜡染上新增国花、版画、油画等,既满足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又价廉量多,为消费者提供多种选择的可能性。但是,现代民族服装大量的涌入,传统服装的任意改进,文化内涵不足或流失,同时挤压着苗族传统服饰的生存空间,持有量剧减,逐渐濒临灭绝。2.苗族妇女审美观念的嬗变。改革开放后,各民族文化交流活跃与外来文化的影响,人们接受了新的思想观念,少数民族群体服饰发展聚变,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动摇,审美观念改变。价值观的改变,自然影响到苗族妇女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感觉,反过来会影响她们对苗装艺术的创造[2]。小新寨苗装制作者专职化,对其传统服饰原样任意改进,正如当地的苗装制作者杨开秀所说:“苗族老式服装跟不上时代的变化,我们不得不修改传统服饰,因为我们也要生活。”[3]苗族传统服饰的改进,既迎合现代人们的审美需求,又获取相应的效益。60%以上的妇女偏好于苗族现代服饰,约25%的妇女持“中立”态度,即苗装变化如何都可以,仅15%的妇女维持着传统服饰的传承,苗族现代服饰装饰丰富、艳丽,使年轻女子与中老年妇女的苗装形成明显对比。“传统服饰老里老气,不适于年轻人穿”,已成为大多数苗族年轻妇女的审美观念。这样,价值观念的变化,审美意识的嬗变,从而对传承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意识也就越淡。3.女红不再成为衡量女性能力的重要指标。新中国成立后,苗族地区学校的兴起和发展,大量苗族儿童走进教室接受主流文化教育,价值观念固然变化,社会评价指标随之改变。小新寨年轻女性接受现代学校的教育,学习成绩好坏,工作能力好否,有能力、勤劳、善持家事的能力表现,已成为苗族社会普遍接受作为评价了女性能力的重要指标;而传统的社会评价功能已经减弱,如手工纺织、蜡染、刺绣等女红技艺不再是衡量女性能力的重要指标。现今,小新寨很多原本掌握着传统苗装制作、蜡染、刺绣等工艺的人和从事苗装制作者,选择外出务工或者改行从事别的职业,寻求赚钱更快、更多的谋生方式。老一代的苗族服饰传承人慢慢老去,新一代传承人具有民族自卑感,正如杨学凤[4]介绍道:“不是我不传给下一代,是她们不想学,认为这已经过时了。”前人教授,后人不学;前人不教,后人无意识传承,苗族传统服饰传承岌岌可危。4.苗族传统服饰自身的局限。传统文化受到外界冲击的同时,自身的局限和寿命也阻止其发展。小新寨苗族传统服饰自身的局限性限制了自身的传承与发展,具体表现为:其一,传统服饰材质难找或者找不到。传统服饰主要是麻、棉等布料手工制作而成,现在大量多种多样的化学色布以及丝线取代了麻、棉等布料,传统麻布、棉布逐渐消失。其二,传统服饰制作为手工制作。现代新式缝纫机取代了手工制作,新式材质布料与机制苗装相结合,使其难以发展。其三,工序复杂、繁琐,耗时耗力,制作成本高,没有发展平台和措施,使得苗族人民不再制作,传统服饰逐渐减少。再者,苗族传统服饰着装不便,材质易腐易蚀等特点也限制了自身的发展。

由于传统服饰无馆藏,缺乏保护性措施,均散落在苗族民间家庭之中,没有成为博物馆的珍藏,文化内涵研究和开发力度小,仅存数量不多的苗装在不断腐蚀、老化中消失。

三、小新寨苗族传统服饰的传承路径探索

苗族传统服饰文化在经受外来文化侵蚀的同时,其自身对外来文化的“适应”也加剧了它的衰退。基于商业目的,迎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念,制作者为满足消费者的大量需求,对苗族传统服饰花纹图案、符号、样式、颜色等方面的任意改进,致使其失去原有的文化内涵。在这种背景下,寻求传承和保护苗族传统服饰的路径,显得尤为亟切。

1.建立政府为主导,民众为主体的苗族服饰传承与保护机制

小新寨的苗族传统服饰多为自制自用,均散落在苗族家庭中,政府和苗族村寨应联合保护与传承,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原则,保护现存的传统服饰及相关文化习俗继续传承,抢救传统服饰制作工艺及文化内涵放于首位,建立苗族传统服饰传承与保护机制,实施系统性保护。(1)努力抓紧做好苗族传统服饰抢救性普查与研究工作。政府应认真抓紧做好苗族传统服饰的搜集整理工作,建立博物馆、研究所等设施场所保护,集中收藏,分类展示。保存原有的苗族传统服饰,将原有制作工艺、纹饰图案内涵及寓意等以文字、音像方式记录保存下来,建立苗族传统服饰文化资料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2)引入现代服饰制作工艺。苗装制作者可以在充分保存、丰富苗族服饰文化内涵的前提下,利用化学染料、化学色布以及丝线等现代服饰制作材料,引入现代制作设备与工艺,改进苗族传统服饰工艺。在引入现代服饰制作工艺的基础上,按照苗族传统服饰原样,搜集和改进旧时服饰制作工具,采用传统纺织、刺绣、蜡染等手工艺制作,做到引“新”入“旧”,制旧如“旧”。(3)建立和完善苗族传统服饰市场保护与扶持机制。根据不同群体的需求特点,苗族传统服饰市场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苗族传统服饰传统需求市场,主要为外国人和研究者需求,量少价高。另一部分则是苗族传统服饰现代需求市场,需求量大价廉,消费群体主要是苗族及其他对苗族服饰感兴趣的普通民众。在传统服饰需求中,政府应提供交售平台,制定奖励扶持机制和传统服饰市场机制,确保苗族民众所生产的传统服饰有人买单,处理好苗族传统服饰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在现代服饰消费市场中,一是为满足苗族民众婚庆、节庆、丧葬等习俗的服饰需求,二是现代服饰设计师将传统服饰的元素融合进现代流行的服饰潮流中,如绣花内衣,绣花手袋、绣花背袋、绣花窗帘、桌布等日常用品[5],政府应提供低价提供店面场地、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为传统服饰的现代市场有序地展开提供保障。(4)开展民俗活动重塑苗族传统服饰传承空间。在当代社会,民俗活动是传承传统服饰最集中、最隆重的载体,也是传承民族精神的重要形式。每逢民俗活动时,苗族人民都会穿着苗装,以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的形式,展示着苗族的精神世界,表达着对神灵、祖先的崇拜与祭祀,对美好理想、智慧和伦理道德的追求与向往,是苗族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的重要载体。小新寨苗族节日民俗较为丰富,如跳花节、六月六、春节等传统节日,另有婚庆、丧葬等民俗。民俗活动的举办,需以政府为主导给予相应支持,以苗族人民为主体,共同传承苗族传统服饰,为苗族传统服饰重构良好的生存空间,增强苗族人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2.实现苗族传统服饰文化与旅游功能的转换

对各民族而言,全球化经济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是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另一方面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受到了严重的挑战。现今,不少民族传统服饰文化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变化,要使传统服饰文化适应当代社会的生存与发展,则需发挥其特有的功能和效用。如果不能适应变化的环境,那么它注定会退出人们的日常生活领域。实现苗族传统服饰文化功能的转换。当前,传统苗族服饰“日常”衣着功能的严重弱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面临现代服饰的挤压,除了传统苗族服饰原有功能的延续以外,其新功能的转换就显得尤其重要。小新寨苗族服饰工艺精湛,文化内涵浓厚,能凸显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这些服饰可以成为博物馆的藏品或学术研究的样品,或民俗观光的对象,有关制作工艺也可以打造成具有民族民俗特色的“地方性知识”。实现苗族传统服饰文化功能的转换与拓展,对于其传承、保护及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

打造苗族传统服饰的旅游功能是转换其文化功能的主要途径。苗族传统服饰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旅游者追求异质文明的精神文化需求,激发他们参与和体验民族村寨旅游活动的欲望,具有潜在的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空间[6]。现今,旅游业是安顺市重要经济产业之一。这里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发展潜力空间较大,苗装可作为一种旅游产品为游客服务,激发游客体验、参与民族风情活动的欲望。另外,国内外、省内外交流会也可将其作为礼品互送的载体,提升宣传力度。确保实现苗族传统服饰旅游功能的转换,确保小新寨传统苗装的良性传承。

小新寨苗族传统服饰生存空间日益狭小,只有建立以政府为主导,民众为主体的苗族传统服饰传承与保护机制。努力抓紧做好苗族传统服饰全面抢救性的普查和研究工作,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复兴传统服饰制作工艺,建立和完善苗族传统服饰市场保护与扶持机制,开展民俗活动重塑苗族传统服饰传承空间实现苗族传统服饰文化功能和旅游功能的转换,是目前小新寨苗族传统服饰传承的有效路径。

三、结 语

今天的小新寨苗族传统服饰应有的文化内涵已不复存在,剩下的只是形式的外壳。小新寨苗族传统服饰传承尽管面临着受现代服饰挤压、审美观念嬗变及传统服饰老化等诸多现实,已成苗族传统服饰传承所面临的问题和困惑。但是,苗族传统服饰要适应当代社会的生存与发展,需实现功能转换、构筑生存空间等传承路径。由于苗族传统服饰本身制作工艺的精湛,所承载浓厚的苗族历史文化内涵,善于利用,正确处理好开发与传承、现代与传统的问题,现代科技带来的设备的更新及其丰富的服饰材料,对于安顺苗族传统服饰的传承危机与发展前景,有望引起关注。

[1][3][4] 吴彪.小新寨苗族服饰访谈记录[R].安顺:安顺苗族传统服饰传承与发展现状 调查研究课题组,2013:8、9、9.

[2] 杨正文.苗族服饰文化[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 1998:311.

[5] 龙叶先.苗族传统服饰传承与发展的路径分析[J].民族论坛(艺术版),2011:85.

[6] 吴晓秋.论贵州苗族传统服饰文化的旅游价值[J].贵州民族研究,2009:94.

(责任编辑 李琼英)

The Heritage Dilemma and Solution to the Miao Nationality Costumes in Anshun——A case study on Xiaoxinzhai Village

WU Biao

(DepartmentofTourism,AnshunUniversity,Anshun,Guizhou561000)

From its obturation to openness the Miao nationality traditional costumes have met grave challenge on its way to survival and heritage. The present situation in Xiaoxinzhai village in Anshun district is very typical in the region of the Miao villages. It faces many problems such as an extruded living space, a weakening aesthetic for traditional costumes, a decline of traditional needlework, and some greater limitations of modern heritage with the traditional costume itself. To break through the dilemma of heritage of the Miao nationality costumes, we must set up an inheritance and protection mechanisms with the government as the leading factor and the people as the main body, and take effective measures to realize the transformation between the culture of the Miao traditional costumes and tourism function.

Anshun; the Miao traditional costumes; heritage dilemma; the solution

2014-01-15

贵州省教育厅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安顺苗族传统服饰传承与发展现状调查研究”(项目编号:12DXS016)阶段性成果。

吴 彪(1992-),男,苗族,贵州施秉人,安顺学院旅游系2011级旅游管理专业学生。

G127(273)

A

1674-7615(2014)02-0126-04

猜你喜欢
安顺服饰文化苗族
傣族服饰文化在现代生活的运用
安顺学院获批新增两个本科专业
乡村振兴·安顺宣言
情定安顺的“白衣天使”
甘丹颇章时期藏族服饰文化解读
净美雪顿·美好生活——西藏民族服装与服饰文化展演活动盛大举办
寻味贵州——安顺
苗族古歌《仰阿莎》
盛大节庆——苗族牯藏节
苗族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