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路径

2014-04-17 11:40喻永均
教育与职业 2014年17期
关键词:培育民族精神

喻永均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之一。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高职大学生是民族希望、祖国未来的重要群体之一,对其民族精神的培育状况如何,将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成败。为此,我们在对重庆市的高职大学生展开相关调查的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了高职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路径。

一、调查对象及方法

“改革开放以来党引领多元化社会思潮的基本经验研究”课题组针对重庆市10所高职院校的2012级1000名大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共发放自制的《高职大学生民族精神现状调查问卷》1000份,回收980份,回收率为98%,其中有效问卷945份,有效率为96.4%。调查对象包括:不同类型的高职院校,其中理工类院校30%、文史类院校30%、综合类院校40%;不同类型的专业,其中工学类26%、理学类22%、经管文法类36%、语言类12%、艺术类4%;不同性别的学生,其中男生54%、女生46%。调查采用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小组座谈等形式,并选择4所高职院校为重点调研分析基地,调查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主要采用SPSS软件,从而使调查具有一定的广泛性和代表性,研究更具有科学性和可信度。

二、高职大学生民族精神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所谓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规范、精神气质的总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不竭源泉。根据调查,当前高职大学生对民族精神的总体认知呈现积极、主流、理性、务实和多样的态势。具体表现如下:

(一)对民族精神的基本认知较积极主流

调查表明,有71.5%的对“中华民族精神”有所认识和了解,知道其在中国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关系问题上,有78%的认为是“国家利益放在首位”;有73.2%的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实现”有信心。但是,绝大多数对其具体内涵把握并不准确和完整,“清楚意义并切实践行”的仅有38.6%;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只有42.4%的学生知道是“爱国主义”;在建设创新型国家问题上,有27.8%的认为“自主创新”是政治口号。从上述可以看出,高职大学生群体表现出分化态势,有70%以上学生对民族精神是认可的,是党和国家建设成就、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直观体现。对于20%左右的持否定态度的学生,原因:一是个人利益在先为大观念的影响;二是社会现状导致的失望之感胜于爱国之行。

(二)总体认同和传承民族精神的优秀因子

调查表明,有89%的认为“作为中华民族中的一员”感到自豪;有76%的“对我国的历史、文化及生产生活的了解程度”为“很了解”;有92.3%的认为“钓鱼岛是中国的固有领土”,始终坚持领土完整和祖国统一的立场;有70.4%的支持“中国政府在叙利亚问题的外交政策”;有68.8%的认为“提倡国货运动是一种爱国主义行为”;有78%的认为“载人航天精神值得发扬”;有73.2%的认为“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应尽之责”。这些数据说明,在经济全球化和改革开放日益深化的时代背景下,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阔步前行,高职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识日益体现出文化自觉和文化理性,民族精神已成为“90后”青年群体的普遍体认和共同价值取向。可以说,具有强烈爱国主义精神、高度理性精神、务实求真精神,是当代高职大学生最鲜明的时代特点。

(三)紧跟时代发展,赋予民族精神新的内涵

调查表明,有82.8%的认为“成功靠自身努力,没有捷径可循”;有65%的认同“‘90后’大学生是独立的一代”的说法;有71.7%的认为“如果其他国家对中国有不友好的行为”应理性对待;有80.6%的认为“遵循国际规则有助于中国的发展”;有78.2%的认为“要而且会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有77.3%的认为“大学生必须树立创新创业意识”;有79.5%的对“利用课余时间从事公益活动”持肯定态度。从上不难得知,“90后”高职大学生接受民族精神教育更具主动性,对世情、国情、人情和自我的认识日益成熟,打上了21世纪的时代烙印,形成了理性务实、崇尚独立、主张宽容、重视规则、维护权益、渴求创造、热心公益等新的精神和新的理念。这些新精神和新理念,毋庸置疑是民族精神在新时代的折射与创新、转化,体现了高职大学生作为民族的希望之所在,积极参与新时代民族精神重构、拓展的高度自觉。

(四)选择性认同西方外来文化成果

调查表明,对“除春节外,最愿意过的节日”问题,有43.6%的选择“西方圣诞节等节日”;有41%的对“越是国际化,越要民族化”的提法不赞成或不清楚;有48.7%的赞成“恋人间发生婚前性行为”;有98.2%的认为“网络文化不可替代,是‘双刃剑’”;对“西方所谓的多党制或三权分立”的认识,有56.3%的选择“不适合中国国情”。我们可以看出,高职大学生在对待西方外来文化问题上,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全盘西化、不盲目排外,在冲突中选择、在矛盾中前进、在彷徨中甄别、在比较中修正,逐渐形成了选择性认同外来文明的理性态度。值得一提的是,高职大学生对外来文化中的制度、精神层面的关注度渐趋弱化,兴趣点已经转向大众文化、娱乐文化等非核心文化领域,在意的是西方文化中的娱乐及调适功能,对西方精神制度层面和核心领域的疏远感和冷漠感更加明显。

(五)对民族精神培育途径认识的多样化

调查表明,在弘扬民族精神的主要途径上,有58.4%的首选“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27.7%的首选“加强国防外交,彰显大国形象”,有13.9%的首选“承办国际性重大赛事,塑造良好国际声誉”。针对喜欢影视的调查,有51.6%的选择生活言情片《人在囧途之泰囧》,有30.2%的选择青春励志片《北京青年》,仅有11.5%的选择爱国主义影片《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6.7%的选择专题纪录片《向雷锋学习》。对学校培育民族精神的路径问题,选择度列前三位的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建设特色校园文化”“发挥网络育人功能”。这些恰恰说明:我们当前高职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在方式、路径及策略上存在一定不足,教育手段和信息渠道相对单一,向公众传播民族精神内容较为单调,不能直面西方文化的强力竞争,致使民族精神的培育处于尴尬境地和“失语”状态,民族精神培育的高地有被侵蚀和被占领的危险。

三、加强高职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路径选择

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加之高职大学生认知能力、身心发展特点等因素的制约,决定了对其进行民族精神的培育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认为,主要着手点如下:

(一)发挥党政齐抓共管培育民族精神的主心骨作用

要做好高职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工作,高职院校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协调、全面推进是关键,必须做到党政齐抓共管,树立“一盘棋”思想,成为工作长效开展的主心骨。具体而言,就是要以立德树人为导向,以学校党委为中心,以教学部门和学工系统为两翼,以二级院系、基层班级为基础,建立、完善密切配合、合理分工和协调一致的民族精神培育领导机制、组织体系。学校党委要将中央有关民族精神培育的重大战略同校情、学情结合起来,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大方向;教学部门要将民族精神培育贯穿到校本教材编写、日常科研活动和课堂常规教学的全过程;学工系统要更加主动地在教育、管理和服务学生中融入民族精神,更加注重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及民族精神的弘扬效应;二级院系、基层班级要将弘扬优秀的民族精神,作为日常的教学、管理和活动开展的重要内容和任务,承担起贯彻落实上级决策和部署的执行者角色,使“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理念落地生根。

(二)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培育民族精神的主渠道作用

目前要重点加强两方面的工作:一要明确民族精神培育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目标。从前面的调查可以看出,高职大学生认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是培育民族精神的主要途径。这表明高职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总体上是认同的,但也反映出还存在加强和改进的空间。这个空间就是要进一步把民族精神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全过程,强化相关考核、评估和保障体系,真正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民族精神教育的相得益彰。二要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培育民族精神的方法及手段。事实证明,在手机、微博等新媒介的影响下,传统的教学方法及手段难以引起高职大学生的共鸣并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如何改进方法和手段是值得重视的问题。简单来讲,就是要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形势与政策”课程中,以课堂教学、项目参与、实践体验等生动、多样的形式,进行爱国与理想、成长与成材、创新与创业、奉献与责任意识的教育,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国情、民情和民族史教育,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清担当的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不断增强其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民族精神,提高民族精神培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发挥特色校园文化培育民族精神的主旋律作用

一所高校,建设具有民族传统、时代气息的特色校园文化,就是增强自身竞争力的具体体现,对于培育民族精神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有助于高职大学生民族精神和高尚人格的塑造。为此,一要牢固树立导向意识、精品意识及卓越意识。党的十八大强调,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具体落实在高职院校,就是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文化建设,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大力保持和发展校园文化的先进性。二要以突出加强校风建设为关键。校风反映的是高职院校的大学精神,是民族精神在高职院校历史发展沉淀而成的宝贵财富,是激励师生不懈追求的内在精神动力,形式表现为校训、校歌、校徽和校旗的内涵及式样。要紧紧着眼学生的现实目标追求,坚持用大学精神教育推进培育民族精神,把大学精神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有机统一,切实增强校风建设的实效性。三要注重“生动、主动、互动”的相融共生。校园文化建设要实现内容生动性,重点关注学生想什么、要什么,将民族精神教育活动化为学生喜爱的文化载体;要提高学生主动性,进一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参与活动的激情得到释放,让学生在说身边人、行关心事过程中接受民族精神教育;要强化师生互动性,创造条件推动师生之间的真情交流与沟通,使教师在学生成长发展特别是民族精神培育中起到领航作用。

(四)发挥健康文明网络培育民族精神的辐射器作用

互联网被称之为是继报刊、广播、电视后的“第四媒体”,具有传播信息的海量性和广泛性、传播内容的虚拟性和快捷性、传播方式的多样性和交互性、传播形式的开放性和不可控性等鲜明特点。调查显示,网络已经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交友、资讯不可或缺的部分。但由于社会、学校和学生个体三方面因素的作用,互联网的“双刃剑”负面性日益显现,网上不同程度存在的文化渗透和文化侵蚀现象,对高职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冲击前所未有,民族文化影响力削弱、民族认同感淡化、民族道德感滑坡、民族自信心销蚀是最显著的反映。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要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加强网络社会管理,推进网络依法规范有序运行。这是目前对网络环境建设提出的最新和最高要求。因此,高职院校必须以上述要求为指引,趋利避害、化弊为利,开发建立民族精神红色教育网站,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结晶、改革开放发展成果、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党和国家的内政外交方略、学校发展历史与名人校友等学生关注的内容放置其中,积极用民族精神牢牢占领互联网阵地。要依托影响大、受众多的校园网、学工博客、教师微博、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网等平台,有组织地开展以民族精神为主题的网上论坛、网上讨论、网上交流和网上教学活动,通过平等交流、民主对话、积极渗透和强化监督等渠道,收集、了解高职大学生关注和困惑的热点、焦点问题,并针对性地进行“点对点”的网上互动激励,或“面对面”的沟通疏导和心理辅导,进而使民族精神教育润物细无声,有效提升网上正面宣传、舆论引导和辐射扩展能力。

猜你喜欢
培育民族精神
我们的民族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拿出精神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多元民族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