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的历史争议与变革趋势

2014-04-17 11:40刘辉
教育与职业 2014年17期
关键词:教学计划争议学科

刘辉

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人定义的“课程”不同,人们在共同使用着“课程”的概念,然而对课程的理解和认识却千差万别。近年来,课程改革争议从课程内容、课程学习方式等学习过程型课程改革争议转向学业评价课程改革的争议。课程改革的争议主要集中在概念和改革边界两个层面,认清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是未来课程改革的关键。

一、课程概念的争议

我们对课程的理解和认识来自两个方面:日常概念和学术概念。日常所理解的课程概念,最典型的是三种类型:课程就是学科、课程就是教材、课程就是教学计划(或教学大纲),导致课程改革成为学科改革、教材改革、教学计划改革三种现实的改革路径。显然,这三种路径均经历过争议。

1.课程就是学科。要素主义课程观是一种建立在知识中心主义基础上的学习中心主义,“课程就是学科”又是一种学术意义的课程认识,教育实践者普遍接受了课程就是一门门具体的学科,课程与学科之间的对等关系这一观点。学科和课程的关系非常紧密。学科是学校教学的重要形态,学科知识、门类、教学等作为课程内容、设置及方式是课程体系中一种分科的性质和品格,但课程不仅仅也不止于学科。课程改革简单编辑成“学科改革”是错误的行为,必然引起各种争议。争议的角度必然会导致重视或漠视某门课程引起的是强调或弱化某门学科。

2.课程就是教材。日常概念中,“课程就是教材”也是一种普遍的、非常典型的中国本土的课程认知。从“课程就是学科”容易推导出“课程就是教材”的命题,又可以引申为“课程实施就是根据教材教学,课程改革就是编写教材,校本课程建设就是编写校本课程教材”。诚然,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课程改革的目标和任务是编写一套新的教材,其遵循的逻辑是教材改革必然会引起课程改革、教育改革。然而,培养目标、课程目标、课程标准的制定并不会因教材的改变而自动转变。

教材改革引发课程改革,是一种本末倒置的课程理解和认识。从课程资源的角度来看,教材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将课程简单地理解为教材,比教材更为广泛多样的课程资源(如图书资料、师生关系、校园文化等)就无法进入学习者的课程视野。同样,将课程改革单纯理解为教材改革也是限制课程范围、囚禁改革思路的表现。

3.课程就是教学计划(或教学大纲)。在学校教育中影响最大的课程术语就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原因在于它们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可操作性、纲领性,几乎涉及学校教育制度中关于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课程就是教学计划或教学大纲,是最接近课程本身意义的认识和理解,将其进一步的丰富化和宽泛化,包含学校、教师、学习者、活动设计等方面。

但从实践的角度来看,这样的一种课程认知也有以下几方面的缺陷:一是忽视学生的“学的过程”。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主要是从教育者的角度对教学的范围、教学的目的、教学的过程、教学的重点、难点等做出的规定和要求,从而导致以教师的认识规律代替学生的认识规律,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没有有效发挥。二是忽视区域课程的差异性。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为教科书的编制和教学操作提供了基本的依据,提供了统一性的要求,忽视了地区之间的差异性。三是忽视课程的现实性。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还只是一种抽象的、观念形态的、书面的、强调控制的课程概念,而不是真实的、具体的、多样的活生生的课程概念。

以上三种课程概念,是课程实施者最普遍的课程认知,其课程改革所引发的争议也是集中在科目、教材、教学计划三个主要方面。在课程概念方面,还有其他几种比较有代表意义的课程概念: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课程即学习经验;课程即社会改造的过程;课程即文化再生产。“每一种有代表性的课程定义都有一定的指向性,即都是指向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课程所出现的问题,都有某种合理性,但同时也存在着某些局限性。”每一种课程定义都隐含着特定的哲学假设和价值取向,教育工作者要意识到各种课程定义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伴随的新问题。

二、课程改革的边界争议

1.从六大模块改革到考试评价改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基〔2001〕17号)提出的课程改革涉及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六个课程领域和范围,是一场整个基础教育的重大变革。

这一轮的课程改革具体目标有六大转变:一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影响,强调主动学习。二是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使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三是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侧重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相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四是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五是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六是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一些矛盾逐渐凸显,对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理解不到位而在教学实践中产生的偏差、课程评价的滞后、课程资源严重缺乏、班额过大、教师观念和教学水平、学生现实基础薄弱等都制约着课程改革的健康发展。教育部《关于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意见》(教基二〔2010〕3号)指出,深入推进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逐步把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学业水平考试的结果作为高校招生录取的重要依据。2013年,教育部从单门学科入手探索课程改革的路径。从课程改革六大模块到侧重课程评价,课程改革的边界问题和考试评价改革所带动的课程改革之理念同样引来各界讨论和争议。

2.大课程观。夸美纽斯以“怎样更有效地教学”作为思维起点,探究和解决“教学是什么”“为什么教学”和“教学什么”等问题,其教学观中实际上包含了“课程”的理念,即“课程就是学校教学的科目及进程”,进而演变成课程实施就是教学过程,课程实质上是一种实践状态的教育。

基于此,课程的边界很宽,可称之为“大课程观”。课程改革的边界与除去教育管理体制以外的教育改革的边界相符合。大课程观下的课程改革,力求创建“一个核心五个层面”的价值整合的“综合课程形态”,即教育的社会价值与本体价值的整合观念是核心,第一个层面是相邻知识系列的整合;第二个层面是性质相近学科的整合;第三个层面是人文、自然社会学科的整合;第四层面是文化的整合;第五个层面是儿童与文化的整合。

大课程观同样面临诸多现实困境,如综合课程的师资培养、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学生学习目标的整体把握、各个科目之间的价值平衡等,这些问题不仅仅考量着课程改革的边界、课程改革的力度和深度,更考量着社会对课程改革的接纳与理解。

三、课程改革的趋势

1.重视课程基础研究。所谓课程的基础,是指影响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的一些基本领域。考察课程的基础,实际上是要确定课程知识领域的外部界限,确定与课程最相关和最有效的信息来源。泰勒认为,课程目标的来源是对学生的研究,对当代社会生活的研究,学科专家的意见。也有学者认为,一种有效的课程的基础是社会、学生、知识。还有学者提出课程的基础研究包括心理学、社会学和哲学。如对教育质量和学业进行评价,不单单是教育或课改问题,须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总体上来审视和把握。

2.课程个性化——从整齐划一转变为注重学生个性体验。从课程体系来看,我国打破了长期实行国家统一的课程体系,建立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三类课程形态与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的课程体系,教师和学生从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参与者、建构者和创作者,成为课程的主人;从课程资源来看,学生个性鲜活的生活经验及外在世界,成为学生学习资源的一部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使用,也使课程内容游戏化、电子化,实现生活即学习,生活即课程,将课程、生活、学生三者有效结合,实现个性化趋势。

3.课程主动化——从知识本文的灌输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是泛智主义的杰出思想。在知识经济的今天,知识的地位更显得重要。课程的功能不仅仅是传递、灌输知识,更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当前课程改革的趋势就是超越人、社会、知识三者的对立,建立起“育人为本”的课程设计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动手能力、学习能力、语言能力、计算能力等等,重视知、情、意的整体学习。

4.课程综合化——从强调分科转变为重视综合。课程发展经历了从综合到分化,再到综合的辩证过程。随着科学发展既分化又相互渗透的趋势,产生了许多边缘学科与交叉学科,学生遇到的问题也是多学科性的,单纯的分科已不适应社会和学生成长的需要。课程改革的趋势是朝着课程综合化发展,打破原有课程的壁垒和界限,跨学科地对教学内容进行裁剪和重组。

5.课程评价科学化——从选拔性评价转变为以评价促发展。“教育理论界和实践界达成了一种共识:课程评价已经成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瓶颈。”本次课程改革在课程评价上明确提出要“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开发出定性与定量评价、外部与内部评价、绝对与相对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模式,也提出了“档案袋”等形成性评价方法。但这种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却因操作繁杂、不易比较、地区差异、教师差异、学习资源差异等因素,最终评价还是“以分为本”,而非“以生为本”。

6.课程国际化与生态化——从狭隘封闭转向广阔世界。课程面向世界已经是课程改革的一大趋势,从国际合作的课程开发,到文化融合的课程理念,逐步提高学生认识世界、理解世界、保护世界的能力。此外,除了放眼于人类世界,自然世界、社会世界也作为外部环境对人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课程改革将以教育生态学的视角,寻求学校课程、自然课程、社会课程之间的内在整合和相互作用,课程合乎生态发展的理念,主动面向社会、面向自然,寻求课程的最佳生态平衡,最终达到课程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课程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应辨别课程改革中的争议和共同点,全面、正确地理解课程概念,把握课程改革未来发展趋势,最终寻找适合培养人的优化路径。

猜你喜欢
教学计划争议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30米快速跑》单元教学计划
争议多晶硅扩产
“超学科”来啦
像历史学家一样阅读:深度学习与启示——以美国《埃及金字塔》教学计划为例
教师专业化视角下的“美国史教学计划”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争议光伏扶贫
争议一路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