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教学思路的探索

2014-04-17 11:40孙丽华
教育与职业 2014年17期
关键词:传统思维能力

孙丽华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文化的积淀,是一种稳固形态的文化,是高等院校必修的课程。如何发挥高校教师的才智作用,教好中国传统文化课程,让学生迅速掌握知识,以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是所要探讨的教学改革问题。

一、在教学中提倡“以人为本”的和谐师生观

1.尊重“以人为本”的观点。早在春秋时期,管仲就提出了这个观点,其含义是在处理事情时,要从人的主体地位出发考虑问题,体现了人在天地中的重要性。我国高等教育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制定了一系列教学方法,如分班制、导师制、选修课制、多媒体教学、成人继续教育等,关注学生学习的特点,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充分发挥其才能,培养各种类型的人才,真正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要更新教学传统观念。教师要对教学模式不断反思,总结提高自己的基础知识能力和综合能力。从单一的知识传授者和指导者转变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启蒙者、促进者、引导者、合作者、鼓励者、帮助者等多种角色的综合共同体,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新的、系统的理论知识,从被动听课转变为兴趣参与,能提出自己的观点。将教学观念与实际的教育行为挂钩,使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变为学有所用、学有所长。教师要利用多种教学方法,主要是针对学生心理特征,多采用启发式、提问式教育,从学生感兴趣的事情着手,让他们参与其中,在轻松愉快的课堂中学到知识,拓宽知识视野。

2.教师主体地位的角色转换。21世纪的中国正处在知识、科技空前发展的新时期,为进一步培养高校的各类人才,教师要制定适应教育发展的新举措。首先,提倡孔子“有教无类”的教学观念。教育是民族兴旺发达的助推器,只有全民族整体素质提高,才能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更多的人才。要打破有限的贵贱、贫富和种族的狭隘眼光,把教育的未来扩展到生命的始终,让学生不仅在大学受教育,毕业走向社会也能接受各种学习与培训。提倡终生教育,扩大受教育的权利范围,使中国受教育的权利均等,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其次,注重教学理论的提升。教师要注重学生的思考与探究能力的发展,利用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创造性、灵活性地解决问题。教师要注重教学理论的循环性、递进性等特点,启发、引导学生由被动变主动,热情地探索未知的领域,避免盲目、片面地接受知识。经过具体事件、观察分析、反复概括、情感升华四个阶段,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重要性,促使教学有循环上升的过程。同时,要注重师生之间、教师之间的合作与沟通,不断总结经验,建立师生融洽的合作氛围,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二、在教学中提倡理论实践与创造思维相结合的创新观

1.注重知识研究,在学习中培养创新能力。孔子说过学习知识要有“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只有牢固、熟练地掌握基础专业知识,才能具有鉴别能力、学会“扬弃”并理解其中的合理内核。只有掌握牢固的知识基础体系,才会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充分发挥其才能,培养各类人才,真正适应新时代的社会发展要求。教学是培养学生理论实践与创造思维相结合的主渠道。教学活动应立足于传授知识和开发学生创新思维两个方面。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大学生的思维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能力和抽象能力,而人的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因此教师要善于在课堂上从“解惑”的角度出发,善于提出设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身为解惑答疑的引路者,也是与学生共同探索未知世界的引领者,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思维,使他们遇到问题时能够从多角度、不同方位去研究探索,使他们认识到知识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另外,要用专题性思路的方法来引导学生。首先,培养学生具有广泛阅读经典的知识能力,教师选取名篇佳作让学生阅读,提高学生对生活哲理的感悟、培养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其次,采取以学生写读书报告和专题论文的形式。教师指定固定的有关传统文化的题目,促使学生在阅读原著中发现问题,从而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音频、视频、图片、绘画制成的课件来宣传讲解,还可以组织演讲赛、辩论赛等,让学生体会到传统文化就生活在我们的周围,启发学生在观看后,提出自己的感受及想法以及怎样完善自己、未来怎样打算。只有不断学习,反复实践,才能完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提高知识能力,达到创新的目的。

2.从“灌输式教育”向“研讨式教育”的转变。“灌输式教育”是重点全盘地向学生讲授知识,学生们被动接受,是单方面流动的方式。灌输式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是企图控制思考和行动,让人们去适应世界,并抑制他们的创造性。“研讨式教育”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双方讨论,将知识理解—消化—升华。国外高等院校经过实践找到了这种模式,认为这种模式适于培养发明创造型人才。由于我国长期注重“灌输式教育”方法,忽视了大学生的生命本能、智力开发、道德情操的陶冶活动等方面。所以,我国高校课程的设置要从鼓励大学生课程回归到以研讨式为主。从学习方法的改变和策略方面入手,引导学生摆脱思维定式的束缚,不断提高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样,我国的教学理论才能实现理论到实践的创新。

3.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多种知识纵横交错的探索。目前,个别高校在对待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问题上,仍缺乏深刻的认识,对于加强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重要性的强调更多地停留在口头和片面的理论上。例如,理工农医类专业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课程课时量少,究其原因是高等教育重科学轻人文的结果。我们反对大学教育中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割裂的倾向。为改变目前的现状,各高校必须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知识体系是有机相连的,知识是多种知识互相联系的整体。只有学生深入钻研,反复实践,才能达到对各门知识的融会贯通。只有学生掌握知识,才能活学活用;只有知识广博,才能开辟就业的市场。现在的用人单位不再迷信高学历。《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明确指出,我国必须实现从学历本位到能力本位的战略转变,全面实施能力发展战略,包括提高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就业能力、工作转换能力和创业能力。职业不同于学业,工作不同于学习。工作不仅要求有学习的能力,不仅考查智商,更考查实践能力与情商;目前有的高校已将情商纳入考试中,目的是我国需要全面型的人才。因此,加强学生多门学科交叉知识的学习与运用能力,能够提高他们的知识含量底蕴,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培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体系等,而传统文化教育在这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影响与作用。在教学中要注重把握整体性思维方式,把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相结合。思维方式的培养是从理论和道理层面讲的。但明白了道理,并不一定在行为上做得到。要让学生了解自己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学会全面看问题,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只有把这种整体性思维建立起来,大学生在毕业后才能适应国家权力、市场、院校自治三种力量在不同时空背景下的分散与整合,才能在不同的质量保证模式下,面对多元化、变化的社会,具有良好的心理和行为习惯去面对各种挫折和艰难。

三、传统文化精髓体系与时代历史继承相统一的发展观

1.从大学的教育理论出发,寻求从“学术前沿”走向“发展空间”的途径。中国传统文化是经过千百年的历史发展而形成的,其中优秀的精华部分会随着历史的进步不断得到巩固、加强和更新。例如,儒家思想,孔子的“仁”“义”“礼”部分,各有不同的含义。“仁”的含义有两层:一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达到相亲、和谐、友好;二是对待他人要怀有仁慈之心,二者同样适用于现实社会,只是形式相同,内容不同,对于人与人之间处理好这种关系我们大力提倡,如尊老爱幼、人与人之间相互融洽等。但对于“不仁”的人所犯的错误,要以法律为准绳,对其进行教育,给予改正的机会。古代的“义”指君臣关系,做君主的要求在德行方面具有君主的品质,做臣子的要求具有一定的才华,不得无故冒犯君主。今天,我们把这种关系引申为上下级关系,对上级有礼貌,持尊敬态度,对下级态度和蔼可亲。这样,大家一起工作才能顺利。“礼”是古代规定的君主与臣子之间的礼节和规范。在现代生活中,是人与人之间的行为准则与限制。我们办事时,要处处讲究礼节,注重自己的言行规范。它不仅约束着我们的行为规范,也制约着人们的道德规范。封建社会的等级秩序是用礼来维护的,现实社会则是以“法律”和“行为准则”来贯彻的。

2.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外来文化要区别对待。外来文化是有其民族特色的,有着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包括一定的意识文化。它是有其国情基础背景的,不能不加以鉴别地用“好”“坏”两个字来全部概括。外来文化是适应外国发展需要的,也是为其本民族服务的。相反,我国传统文化也有其深厚的根基与沉淀,要发扬拿来主义精神,吸收外国文化中适应我们的、积极的、肯定的部分为我所用,还要有鉴别地去吸收,并对之理解、消化,最后完全吸收转化为我们的需要,以此来适应我国传统文化,丰富传统文化内容。我们要进步,就不能闭关自守、封闭自我,传统文化有精华与不足,外来文化同样也存在精华与糟粕。我们要运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外国文化,要正确对待外国文化,既不能全盘西化,也不能盲目排外,而是要吸纳一切有用的外来文化来丰富我国的传统文化,利用鉴别的眼光去吸收、利用,化为对我们有益的养分,从而升华我们特色的传统文化。用发展、战略的眼光去总结中国传统文化,从而推动和丰富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高等教育改革。

传统文化注重实践、崇尚创新,它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随着社会改革的逐步推进,我国传统文化不断受到挑战,因为没有挑战就没有断裂、愈合,更谈不上创新。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不断深入发展的过程。现代化高科技时代,要探索传统文化教育新思路:首先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的需要,以传统文化推动核心价值体系构建。抛弃与时代格格不入的观念,提倡诚信、精诚合作,反对唯利是图、坑人利己的行为。祖先留下的宝贵传统经验,我们要继承,进一步发扬光大。其次要善于总结,挖掘出传统文化中具有广泛价值的新概念、新经验,与时代特色相结合,发扬创新精神,与时俱进,为现实服务。大学传统文化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理论升华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我们进一步发展完善、不断探索。

猜你喜欢
传统思维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