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辩式教学模式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构筑与运用

2014-04-17 11:40邹旗辉
教育与职业 2014年17期
关键词:辩论观点文本

邹旗辉

语文教学作为母语教学从启蒙教育就已经开始,而大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课和公共必修课,从1980年开设至今已走过了三十多个年头。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传统的语文观念已明显地暴露出其不适应性,基于此,近些年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呼声不断高涨。大学语文教学要突破传统模式,尤其是高职语文要寻求与实际应用的贴合度,进一步强化与专业的结合度,发挥大学语文课程应有的效能已成为共同的改革目标。

一、论辩式教学模式的源起

众所周知,大学语文在高等院校课程安排中的地位比较尴尬,在很多人看来,它就像一块鸡肋,都知晓语文教学的重要,但似乎又都不看好语文教学的效用,尤其是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学生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一门专业技能,时间显得十分紧迫,看似可有可无的语文课就更加有意无意地遭到漠视。

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方兴未艾,探索途径有很多,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即要发挥语文教学在高等教育阶段应有的功能,即人文素质教育、语文素养训练。对于高职教育而言,很多院校为了凸显高职特色和职业特点,将大学语文课程按照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按照项目导向和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模式进行尝试,结果不少一线教师感觉这一做法有点牵强,而且效果也较为一般,其原因在于语文教学有其特殊性,毕竟人文素质的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无法简单化为一个具体的工作过程。

目前,高职语文教学改革各种举措的最终落脚点都在于打破以往教师“一言堂”的局面,创设学生全面参与的互动式教学情境,最终实现人文熏陶和能力培养的语文教学功能。笔者根据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发现,论辩式教学模式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论辩式教学模式与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教育改革的精神实质是一致的,其理论基础均源自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提出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通过创设协作、会话等学习情境和环境要素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让学生有效地对所学知识实现意义建构。简而言之,所谓论辩式教学,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授课的核心内容或指定的教学目标,在研究性学习的基础上,就某一核心话题学生进行自主辩论,以达到自我认知的一种教学模式。在论辩式教学模式的应用过程中,教师的参与度较少,更大程度上是教师将课堂交给了学生,教师所起的作用仅限于组织和指导,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自由平等的,课堂气氛是宽松愉悦的,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得到极大强化。论辩式教学模式强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最终实现自主学习和“不教而教”的预期效果。

二、论辩式教学模式的构筑

1.文本研读。语文教学尤其是文学鉴赏课程,文本研读是教学活动开展的前提和基础。这一环节可以放在课前预习阶段,对于阅读量较大的文本,教师需要在前次课程结束时布置研读任务,让学生对下一堂课的内容有心理预期和学习准备;对于阅读量短小的教学文本,则可以在课堂上灵活处理,合理安排研读时间。文本研读环节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分别交流探讨,重在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活动,培养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方法。

2.发现问题。在文本研读的基础上,学生在研读过程中会发现或多或少的疑问,部分疑问可以通过学习小组内部相互交流和讨论得到解决,但可能仍有部分疑问无法得到解释,这些问题就需要由小组代表向任课教师当场提出。任课教师可以将这些问题在小组之间进行交流,部分问题通过小组之间的交流很快就可以得到回应和释疑,但一定会有几个问题相互之间无法达成共识,任课教师此时不应介入问题本身的探讨,要明确此时自己只是课堂论辩的组织者而非裁判员,任课教师要做的是求同存异,搁置争议,就某一问题的争议双方形成自然小组,让双方各自成员为证明己方的观点去重读文本。

3.信息搜索。这一环节是对授课文本的二次研读,较之第一次由教师布置研读任务不同,这次是学生带着自己发现的疑问去深入研读,研读的目标愈加明确,研读的兴趣就愈发浓郁,研读的效果会更加明显。学生二次研读的目的是为证明自己的观点去搜索信息,应该说无论结果如何,这一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科学态度、研究精神和人文素养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4.得出结论。为搜集信息进行的二次研读,各小组成员相互之间可能会有不同见解和思想碰撞,但在他们相互探究,相互质疑、相互补充后,小组成员相互达成共识,最后由意见双方的小组代表向任课教师提出各自统一的观点和认识。任课教师就双方的观点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分析,并指出相互之间的主要分歧点,由此确立辩论的主题,由意见分歧的小组双方各自推选辩手,组织课堂辩论。

5.课堂辩论。辩论环节是论辩式教学模式的主要环节,也是这一教学模式实施效果的主要呈现。教师在这一环节充当的是辩论组织者的角色,要让学生带着自己搜集的资料和小组达成的观点,通过辩论的立论陈词、驳论、自由辩论和总结陈词等基本程序,各自阐述自己的观点。这一环节要按照辩论赛的基本要求,提倡民主地思想交锋,要创造宽松环境,不断鼓励学生对自己的观点进行自由阐述,教师作为组织者要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表达观点和看法。

6.教师点拨。论辩式教学模式不在辩论的结果而在辩论的准备和过程,教师在点拨时,对各方的结论不应做标准答案式评价,只做肯定式评价和适当的补充,以深化学生的认识,或给他们新的启发。教师要善于在学生辩论过程中发现他们思想的光芒和对文本的独到理解,同时要分析其分歧产生的原因,通过逐步引导和点拨,确立一种见解来解决分歧,达成共识,并尽可能引导学生归纳构建知识结构,形成前后连贯的知识脉络。

三、论辩式教学模式的应用及效果

笔者长期担任高职语文的授课任务,论辩式教学模式是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得出的一个经验成果。这一教学模式的应用大大减少了教师在课堂上的工作量和疲累度,极大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但教师课前备课所花费的精力却相对较多。它改变了以往陈旧老套的授课思维模式,对教师授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备课备的更多的不是讲授的内容,而是思考如何组织好学生自主学习和辩论的各环节,以及尽可能预见课堂上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和提出的问题,提前思考如何引导和深化学生的理解和认识。

就论辩式教学模式的组织与实施而言,具体步骤包括:第一步,学生用十分钟的时间研读作品,教师不作其他讲述。第二步,学生就某一个焦点问题逐一表达对作品的看法,一般会自然形成对立的两种态度和观点。第三步,两种观点自然形成了论辩双方,要求学生再次研读文本,仔细揣摩人物语言和心理,找出支持自己观点的文本信息。第四步,学生分组自由讨论,初步达成各自的主要观点,各自推选自己的代表准备下一步的课堂辩论,确定双方辩论的主题。第五步,课堂辩论正式开始。双方首先各自阐释自己的观点,陈述形成观点的理由,然后相互驳论指出各自观点的纰漏,再经过自由辩论环节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最后双方各自总结陈词。第六步,教师对双方的辩论情况进行点评和肯定,总结归纳学生闪光的思想和对作品的理解,引导学生对作品情节进行深入分析,逐步实现对作品及人物的深层理解和认识。第七步,课堂小结。教师由人物分析引出对小说结构特点的认知和把握,总体感知作品的特点。

从最初论辩式教学模式的尝试到最终的成功实施,需要经历一个不断摸索和完善的过程。刚开始实施的时候,很可能会因为学生准备不足或者不适应、不配合,导致课堂辩论发言不积极甚至出现冷场的局面。要成功实施论辩式教学模式必须在组织环节上下足功夫,在辩论主题上找到激发学生浓郁兴趣的教学点,尤其要让学生逐渐感受到课堂教学的自身主体性作用及师生之间的平等与尊重,这样学生参与的热度就会不断提升,效果也会不断凸显。

具体而言,论辩式教学模式在高职语文教学上的应用主要可以取得以下课堂效果:第一,让学生满怀兴趣地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形成了良好的竞争和学习氛围,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第二,学生自主研读作品,带着自己发现的问题去搜集文本信息,较之一般的阅读,其阅读和思考的深度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更是传统“灌输”式讲授无法比拟的。第三,课堂辩论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了学生勤于思考和善于表达的良好习惯,对学生语文素质的提升大有益处。第四,辩论式教学模式的应用对于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基本素养大有裨益,尤其是“说”的能力,这也是用人单位最看重的能力。第五,辩论强调相互之间要充分交流、分工协作,对于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等职业素养的养成都是一个很好的培养途径。

四、论辩式教学模式的实施建议

第一,在进行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模式只是一种可能性的途径,而且这种可能性也是因人而异的,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来考虑论辩式教学模式的组织实施,设计具体可行的论辩主题,让学生在语文课中找到自信和学习乐趣。第二,语文教师不同于专业教师,不仅教授学生基础的语文知识和能力,更要帮助学生培育良好的品格,铸就高尚的灵魂。论辩式教学模式中,教师是作为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身份出现的,在对学生点拨时,教师要将其当作人文主义传递的重要途径,从而实现语文教育人文素养提升的重要功能。第三,论辩式教学模式的实施关键是找到核心的辩论主题,语文教学最适宜应用这一模式的莫过于对小说和戏剧作品的鉴赏,毕竟“一千位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凡出现不同的理解就可以通过这一教学模式进行“慎思之,明辨之”,以点带面,深化对整个作品的理解。第四,论辩式教学模式在应用过程中不是一成不变的,模式的步骤可以视班级情况和教学要求灵活处理,本质是要抓住论辩式教学模式的核心和精神实质,以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性作用,达到活跃课堂气氛、强化教学效果的最终目标。

猜你喜欢
辩论观点文本
央行行长们就应对气候变化展开辩论 精读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词典引发的政治辩论由来已久 精读
如何赢得每一场辩论
IBM推出可与人类“辩论”的计算机系统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业内观点
新锐观点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