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师生文化冲突

2014-04-17 13:21林存华
基础教育 2014年5期
关键词:文化冲突冲突师生

林存华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 教研部,上海 201204)

论师生文化冲突

林存华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 教研部,上海 201204)

师生冲突是学校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现象,从文化的角度来研究师生冲突,有助于分析其产生的深层原因。师生文化冲突指的是持不同性质文化的教师与学生在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上的对立、对抗。社会转型期的师生文化冲突,呈现多样的具体形态,且复杂难解、激烈速变,具有意义深远的影响。师生文化冲突尽管会损害冲突双方的健康、影响课堂教学的进行、削弱学校教育的实效,但是它在协调师生关系、促进师生进步、推动学校变革与发展等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积极意义。

基础教育;教育文化;师生关系;师生文化冲突

在社会与文化深层转型的今天,多元文化充斥着人们的生活领域。多元的文化的存在,意味着人们拥有自由选择个人偏爱的价值观念的同时,也会感受到不同性质文化的冲突。这是整个社会处于特定历史时期的生存状态,借着围墙与外界相隔的学校教育世界也难免受到社会转型期的多元文化冲击。在一定程度上,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传统社会那种“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亲密关系,师生之间的文化冲突逐渐成了一道独特的学校文化景观,成为强调规矩与秩序的学校教育中的不和谐音符。

一、师生冲突的文化视域

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分析,研究师生冲突比较常见的思路主要有三种:一是教育学的分析;二是心理学的分析;三是社会学的分析。从教育学视角分析,师生冲突源于教育手段的失效。在这种观点看来,师生关系是一种教与学的工作关系。只要教师控制和支配的手段运用得当,师生之间就能做到融洽相处。一旦教师的教育手段出现偏失,师生之间的良好关系就会破坏、瓦解,冲突也会随之发生。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师生冲突源于双方心理需求的差异。在这种观点看来,师生关系是一种人际关系。这种人际关系保持着相对稳定又相对脆弱的平衡。一位与学生关系十分融洽的教师,上课受学生欢迎。相反,冷漠、偏心、不负责任、才疏学浅的教师很容易与学生发生冲突。从社会学角度看,师生冲突源于双方地位的不平等。在这种观点看来,师生关系是一种社会关系。师生之间的不平等关系,导致双方交往过程中冲突的产生。[1,2]

基于工作关系、人际关系或社会关系来分析师生冲突,虽然不失为一种分析的角度,也能够从中找出若干原因和提供某些对策,但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倾向于认为师生冲突作用是负面的,对发生的冲突要采取各种措施加以控制和去除。而实际上,师生冲突的影响不见得都是负面的,师生冲突也不能、不该从根本上消除;师生冲突的产生除了表面上教学手段失当、心理需求的差异外,还有着更为深层、更为重要的文化根源。社会学的角度虽然认识到了师生冲突的积极作用,并提出了一些整合师生冲突的方法,但是,却不能说清楚隐藏在师生背后的文化差异对师生冲突的重要影响。

从文化视域角度来研究师生文化冲突,有助于分析师生冲突背后的深层原因。不论是一个社会群体,还是一个具体的人,都是带着一定的“文化”来认识世界的。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会根据各自所属群体的文化来生活和处事。而且,由于教师群体和学生群体有着本质方面的差别,他们各自的文化除了有一定重合之处,还有着性质不同的一面。文化不仅是人们观察事物、认识世界的准则,也是标识和区分一定群体的依据。“物以类分,人以群聚”,而群聚的深层基础主要是共同的文化。R·本尼迪克特提出,“真正把人们维系在一起的是他们的文化,即他们所共同具有的观念和准则。”[3] 18据此,可以认为教师群体和学生群体各自能够成为若干个团体,是因为共同的文化将其成员连接为一体。而共同的居住地域、相似的年龄特征、生活中的接触交往,则是形成群体文化的重要条件。

从文化的角度分析,师生冲突是由师生之间的文化矛盾引起的。简单地讲。教师和学生各自形成了一套不同的文化价值,当他们不同的文化价值在交往过程中发生摩擦和矛盾时,双方如果都固执己见、互不相让,那么文化矛盾的激化和升级便会造成文化冲突。有人可能会说,在发生师生文化冲突的时候,只要教师和学生中的一方放弃自己的文化,那么冲突就会自然而然地消解了。实际上,这样的情况很难发生,教师和学生既然形成了各自的文化,就会时时受自己文化的影响和制约,而不可能只在有的时候接受不同的价值来规范自己的言语和行动,否则,就会使自己的思想陷入矛盾和混乱之中,也会使自己的行动处于无所适从的状态。

更为重要的是,文化是人们习以为常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所以教师学生与一般人一样,都很难觉察到他们言行是由一定的文化支配的,他们都会把自己看问题的方式和评判事物的标准看作是理所当然的。而要妥善地处理师生冲突,教师和学生就需要注意到一般不被察觉、分析的文化,尝试着去接纳不同文化中的合理成份,即使接受不了,也要能够以开放的心态宽容其存在。这一点不仅是对身处文化冲突之中师生的要求,更是对教育研究人员的要求。因此,从文化视域角度来分析师生冲突,能够得出一些深刻而又不同于教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见解,也有助于找到处理师生冲突更为妥善的方法和途径。

在我国当下的教育理论研究中,以文化视域角度来研究教师与学生并不多见,而直接探讨教师文化与学生文化,特别是师生文化冲突的文献更是少见。而在另一方面,基础教育改革、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与此相关的课堂教学研究、师生生命成长的研究业已在我国蓬勃兴起。这些改革和研究都在不同程度上涉及教师文化与学生文化,而且,教师文化与学生文化的研究成果也有助于这些研究的深入。基于这样的现状,从文化的视角对师生冲突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是我国教育学界一个富有生命力的研究领域,而且对于教育理论的丰富和建设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从教育实践的角度来看,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前现代化、现代化与后现代化并存,全球化与本土化交织在一起,传统的文化与新兴的文化发生着强烈的碰撞。在这个时代,旧的价值体系中存在着不少不符合时代发展的内容,而新的价值体系尚未站稳脚跟。不仅如此,在某种程度上,新、旧价值与文化存在着一定的对立与冲突。这种文化冲突的状况几乎影响了整个社会,当然也影响到了作为社会文化重要传递载体的学校。在中小学,教师文化与学生文化的疏离乃至冲突,已经成了当前我国学校教育中一个较为显眼的文化现象。尽管师生文化冲突的影响不见得都是负面的,但不可否认它具有一定的破坏作用。带有破坏性的师生文化冲突,如果对之认识不足或处理不当,那么就有可能严重削弱教师对学生的文化影响力,使之成为学校教育中许多问题的根源之一。而不少教师要么没有认识师生文化冲突积极的一面,要么对师生文化冲突的现象认识不清,对其危害估计有差错,抑或在处理师生文化冲突问题的方法上有欠考虑或力有不逮。可以说,师生文化冲突是困扰不少教育工作者的一个现实问题。这种真实存在的教育实践问题,除了需要我们给予理论的关照,即在描述、解释教师文化与学生文化冲突的同时,还要我们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方略。

二、师生文化冲突的含义

师生冲突的相关研究并不少见,而专门从文化视域角度来研究师生之间冲突的文献则并不多见,但冲突与文化冲突却是有不少的学者作过分析。借助对冲突与文化冲突有关研究的梳理,应该有助于揭示师生文化冲突的含义。

“冲突”一词是日常生活中尚不算冷僻的一个词语,一般指的是人与人之间不愉快的矛盾与对抗行为。《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关于“冲突”有两义:①矛盾表面化,发生激烈争斗;②互相矛盾;不协调。《辞海》关于“冲突”的解释有三项:①急奔猛闯;②抵触;争执;争斗;③文艺用语;指现实生活中人们由于立场观点、思想感情、要求愿望等不同而产生的矛盾冲突在文艺作品中的反映。可见,词典中“冲突”的含义是基于公开化的矛盾,是一种可能会产生斗争的矛盾形式。

在社会学研究中,“冲突”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社会冲突论”学说在西方社会学研究中占有一席之地。“社会冲突论”多注重权力问题,集中研究权力的产生、分配和作用等问题,也研究社会生活中的冲突现象,如人与人、群体与群体、阶层与阶层、阶级与阶级的冲突。其主要代表人物有G.齐美尔、L.科塞、R.达伦多夫等社会学家。在1956年发表的《社会冲突的功能》一书中,L.科塞将“社会冲突”界定为:“由于争夺社会地位、权力和资源以及价值观的不同而引起的斗争;斗争中相互对立的诸方,旨在吞并、伤害或消除对立的一方。”[4]592

国内也有学者对“冲突”作了解释:一种相互对立的互动行为方式,指两个或以上的个人或团体以压倒对方为目的的行为。冲突与竞争意义相近,但方式不同。“冲突”的特征在于:双方必须直接接触,带有情绪上的敌对;双方力的作用是互相反对,彼此打击;其根源于个人或团体间的利益、意见和态度方面的根本对立。[5]571

很难说以上的一些见解清楚地解释了冲突与社会冲突,但这些说法至少从一些角度、层面描绘了日常语言和专业研究者的分析。通过以上的罗列,我们可以归纳出冲突,特别是社会冲突,具有的某些基本含义:(1)冲突是矛盾的激化;(2)冲突通常是双方或多方的对抗:(3)冲突可以从行为上进行观察;(4)冲突的产生与利益、价值的差异有着密切关系;(5)冲突,尤其是社会冲突的结果带有一定的破坏性。

前面已经分析过冲突特别是社会冲突的基本含义,有了这样的铺垫,我们似乎可以比较容易地得出“文化冲突”的基本含义。其实不然,单从研究者对“文化冲突”的多种不同表达,我们就可知“文化冲突”这一概念也并不那么简单。

第一,泛指不同性质文化间的矛盾和对抗。例如,有的研究者认为,文化冲突是指不同文化之间以及同一文化体系下亚文化之间的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相互否定;[6]是由于差异而引起的互相冲撞和对抗的状态;[7]是不同性质的文化之间的矛盾性的表现。文化冲突不仅会改变原来的文化性质,而且还会产生出新的文化。[8,9]也有研究者特别强调文化冲突是由文化型式与要素间的矛盾引发的,在一定程度上是“超有机体”的,是不同性质、型式的文化间的对立。一般地说,社会冲突问题伴随着文化冲突,社会集团间的对抗既可以是以社会集团文化型式间的冲突为起因的,文化型式间的冲突也可以是社会对抗产生的结果。[10]131

第二,特指文化传播过程中,不同民族、集团间的文化对抗。例如,有研究者提出,文化冲突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相互接触所产生的竞争、对抗状态。不同民族、社区及社会集团的文化,有不同的价值目标、取向,并且常常各以自己的文化为优越,视其它文化为异己的危险物。当它们在传播、接触的时候,便产生了竞争、对抗以至于企图消灭对方文化存在的状态,此种冲突,谓之文化冲突,也称价值冲突。它容易使人产生严重的不适应症,如心理失衡、人格异常、行为越轨等。[5]358,[11,12]

第三,专指民族文化的危机中的文化模式或文化精神的对抗。例如,有研究者认为,文化冲突是某一时期、某一民族占主导地位的文化模式或文化精神,由于不再有效地规范社会和个体的行为而陷入了危机,同时新的文化特质开始出现,并遇到了旧文化模式或文化精神的排斥和抵制,于是新旧文化模式或文化精神之间展开的对抗。[13]

以上有关文化冲突的三种认识,其共同之处都强调文化冲突是不同文化价值的对抗;其不同之处主要是对文化冲突发生的范围有着不同的认识。诚然,在文化传播、接触,特别是主导文化模式的危机与转型过程中,文化冲突将会在社会的更大范围中较为明显地表现出来,但是,文化接触不一定必然地导致文化冲突;而且,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中,相对缓和的、小范围的文化冲突也是不间断的。因而,本文倾向于将文化冲突界定为:不同性质文化或同一文化内部不同型式之间的对抗。

文化冲突虽然强调是文化价值观的冲突,但终归要通过行为和行动表现出来,故在其表现形式上与社会冲突有一定的重合之处。不过,就对抗的剧烈程度和破坏性而言,文化冲突要弱于社会冲突;而社会冲突的发生与不同集团间价值观的差异和对立有着割不断的联系,故文化冲突常常与社会冲突是相伴而生的。

依据对“文化冲突”的界定,师生的文化冲突显然是指持不同性质文化的教师与学生在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上的对立、对抗。这种对立或对抗带有一定的情绪反应,可以通过一方或双方的外在行为而显现出来,并且是一种特殊的成人文化与儿童文化的冲突。

师生文化冲突这一现象在我国学校教育中日益彰显,而师生文化冲突这一概念却很少被学界使用。在描述相关现象时,不少学者使用的是“师生冲突”这一概念。实际上,与文化冲突和社会冲突这对概念的关系相类似,师生文化冲突和师生冲突也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那么,“师生冲突”指称的是什么样一种现象呢?有的研究者认为,师生冲突指的是师生之间由于价值观、目标、地位、资源多寡等方面的差异,而导致的直接的、公开的旨在遏止对方并满足自己的互动过程。[14,15]也有研究者的界定较为宽泛,认为师生冲突是师生之间不同群体之间或隐蔽或公开的旨在阻止对方实现其目标从而实现自己的目标,并由此造成的相互干扰教育教学的互动过程。[16,17]可见,不管是外在的、易于察觉的师生冲突,还是内隐的、隐蔽的师生冲突,一般都包含着文化层面的矛盾与对立。

三、师生文化冲突的特点

师生的文化冲突在不同的社会时期零星可见。与那种偶发的、个别的师生文化冲突相比,社会转型期的师生文化冲突具有一定的必然性。而且,社会转型期的师生文化冲突带有这个历史时期文化冲突的某些特征,呈现出一些不同于以往的特点。

第一,呈现多样的具体形态。当前的师生文化冲突,是特定时期文化冲突在学校教育中的主要反映。从师生文化冲突的影响因素而言,或多或少地显现出儿童文化与成人文化冲突、中外文化冲突、传统与现代文化冲突的影子。当然,转型期社会学校教育中出现的师生文化冲突,与一般的经济社会转轨中的文化冲突不可完全等同,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形形色色的文化冲突会渗透到学校教育中,成为师生文化冲突的具体表现形式。例如,教师宣扬的集体利益至上与学生重视个人利益的价值发生冲突;教师要求学生完全的服从和听话与学生独立自主意识发生的冲突;教师要求的因循守旧与学生的开拓创新、不拘一格的思维方式发生的冲突,等等。

第二,凸现复杂难解的一面。在社会转型时期,不管是作为个体的教师与学生,还是作为群体的教师与学生,都不同程度经历着多元价值所带来的文化冲突,而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文化冲突,更是表现出多种价值的胶着与维系复杂的形态。

一方面,师生文化冲突发生于价值迷茫的社会文化背景。在多元的、复杂的文化中,教师和学生都感受到多种形态的文化冲突。在教师与学生发生文化冲突的同时,教师文化和学生文化内部都可能经历着不同程度的文化迷失和文化冲突。从教师的角度来分析,他们既可能以传承传统文化的身份和心态,与表现新兴价值的学生发生文化冲突,也可能在接受某些现代价值后与传统文化发生一定程度上的决裂。因此,在这种社会文化背景下生活,价值迷茫的师生也许自己都没有搞明白,就糊里糊涂地发生了文化冲突。

另一方面,师生文化冲突的因果复杂多样。引起师生文化冲突的原因,也不仅仅是简单的教师与学生之间文化差异。师生文化冲突既有其深层的社会与文化根源,又受着众多因素的影响,除了教师和学生外,还有社会、学校、家庭等因素。在社会转型时期,文化的发展呈现多元的趋势,学校与教师、学生和家庭文化各有其独特之处,它们之间的不一致也在文化接触的过程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各自在师生文化冲突发挥的影响也是错综复杂的。师生文化冲突的最终结果到底如何,亦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具体的形成是复杂的、不一而同的。

第三,具有激烈速变的特点。在中国经济社会转型过程中,始终面临着激烈的文化冲突。社会不同层面存在的激烈文化冲突,必然也会影响到学校中的师生文化冲突。在某种程度上,作为重要文化机构的学校是社会文化景观复杂形态的一个缩影。师生间的文化冲突,不仅体现了精英层面的文化冲突,也展现了大众层面的文化对抗。而且,师生文化冲突还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成人文化与儿童文化的冲突。从这一点上说,师生文化冲突有可能比某些社会层面的文化冲突还要来得激烈。

从师生文化冲突的具体表现来看,不但不会相对缓慢、平静,反而呈现出新冲突层出不穷的形态。一方面,旧有的一些师生文化冲突表现形式,可能通过师生文化的交流与互动,被弱化、缓解或整合掉了;另一方面,新兴一代的青少年思想更趋开放,受现代价值观念的影响也更为容易,并且以新的方式与教师文化发生文化冲突。也就是说,转型期社会师生的文化冲突呈现出的面貌,并非千孔一面,而是趋向于千变万化的。

第四,具有意义深远的影响。社会转型时期的文化变迁波及社会的各个层面,具有整体性、全面性,因而其形态比一般的文化变迁剧烈,对人们的生活,特别是价值观的信仰造成的影响更为深刻。这是一种深层的、影响到个人性格的文化理念之冲突,比单纯的经济增长对人生活的影响更为深远。同样地,师生文化冲突对学生和教师,都会产生意义非同寻常的深远影响。具体来分析,师生的文化冲突,不仅仅是造成师生双方心理的不适应或矛盾、痛苦的状态,更重要的是,在以冲突这种特别的方式所进行的互动中,学生文化可能会吸收一些教师文化的成分,变得更为成熟,更为适应社会的变化。教师文化在这互动的过程中也会以另一种方式感受到一些新兴文化的冲击,从而促进教师文化的更新与不断重组。

四、师生文化冲突的积极意义

在一定意义上,文化冲突是社会进步的推进器,发生在校园中的师生文化冲突也具有类似的积极作用。师生之间文化冲突发生,意味着师生双方的观念和价值将会集中地表达,这样教师与学生不仅获得了一定的发泄不满情绪的空间,也获得了理解对方意图和想法的机会,从而为师生之间的文化对话和融合创造条件。师生文化冲突会促使学生加深对学校、班级、教师制度、理念的理解和体验,并且有助于改变学校、班级中一些过时的、不合理的规则,并在师生文化的互动过程中建立新的制度,确立新的价值观念,从而不断丰富和发展学校文化,推动学校教育的改革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第一,调节师生双方的情绪。师生文化冲突的产生,与师生双方内心的不满情绪积累有关。不管是学校的学习生活,还是学校之外的日常生活,教师与学生都要处理一些令人烦恼却不得不面对的事情,都难免会有一些不满情绪,会产生一些价值失衡。师生文化冲突的存在,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条释放心中压抑、不满想法的途径。在冲突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通常可以把内心积压已久的思想说出来,表达出来,这样可以缓解思想上的焦虑和内心的压力,调节不良的情绪,从而对师生的身心健康产生有益的影响。因此,冲突本身可能会起到“出气筒”的作用。借助文化冲突这种形式,师生双方的负面情绪释放了,心情调节好了,可能冲突也结束了。

第二,增进师生关系的和谐。师生文化冲突的发生,使学生在文化机制上找到了宣泄的途径。在文化冲突中,学生不再像平时那样不敢直言,而是会把自己内心的真情实感倾吐出来。学生真实心声的倾吐,直接、强烈地提出师生交往中的问题,会对教师的心灵产生震撼,促使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这样,教师可能会明白问题的文化症结,从而反省自己原先自以为是的想法和做法,并采取更为恰当的处理方法,更好地交流彼此的想法。从学生的角度来讲,冷静地看待师生文化冲突,也是明白教师意图和愿望的一种重要方式。因此,师生文化冲突的存在,促使教师和学生正视共同的矛盾,通过多种形式的沟通与交流,并以合适的方式解决冲突带来的问题。实际上,文化冲突中意见和分歧的搁置,双方达成共识的过程,就是师生关系走向融洽、和谐的过程。

第三,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师生文化冲突的发生,能够促使教师重新审视所信奉的文化,整合某些新的价值观念,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提高面对冲突所带来压力的信心和应对冲突的策略。以积极的心态去应对师生文化冲突的教师,更有可能会把冲突作为打开破解学生问题的缺口,从文化冲突中透视学校、班级工作中存在某些问题,从而推动自己更新教育理念,变革教育、管理、评价方式,不断地提高专业发展水平。

在师生文化冲突中,学生会自由地表达不同的观点,大胆地展现对立的价值观念,这有利于促进他们独特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更为重要的是,经历学校和班级生活中的文化冲突,能够帮助学生获得对人生、对社会的更深刻认识。师生文化冲突的发生,是将学生群体的价值规范与学校主导的价值规范之间的矛盾暴露出来,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体验不同规范的差异,体认不同价值的区别,从而在文化冲突的过程中使自己顿悟,在整合不同价值规范的过程中使自己变得成熟,获得成长的推动力。

第四,催生新型的学校文化。师生之间的文化冲突,在很多时候是教师所执行的学校、班级规章制度与学生价值与行为的冲突。出于反思师生文化冲突的需要,教师和学校会重新审视班级和学校的规章制度,重新思考这些制度条文的合理性。通过师生双方(有时还有学校领导、家长的介入)的沟通、商谈,抑或是双方或某一方不同程度的让步或妥协,以改变那些旧有的、不合时宜的规则,建立新的规章制度。在这个过程中,文化冲突在某种意义上是“催化剂”,它改组了学校中不合时宜的规章制度,同时催生了新的班级规范和学校制度。

师生之间的文化冲突,也有助于民主、自由、平等、对话、参与等现代价值在学校精神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或者至少是巩固现代价值在学校文化中的地位。学生在文化层面与教师、学校的对抗,必然会促使教师和学校管理者正视班级和学校僵化的管理模式和落后的管理理念,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接纳、落实民主、平等的管理文化。因而,师生文化冲突将会对学校精神文化的建设产生积极的影响。

五、师生文化冲突的消极影响

文化冲突在具有建设性作用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破坏性。在实际的学校教育情境中,由于多数教师对文化冲突缺乏正确、深刻的认识,处理文化冲突时又往往有欠冷静,因而比较容易使师生文化冲突更多地发挥负面的功能。

第一,损害冲突双方的健康。师生文化冲突不仅意味着冲突双方在某些价值观念上无法调和,而且很有可能对双方的身体和心理造成一定的伤害。师生文化冲突是卷入其中的教师与学生由对立价值观引发矛盾的集中爆发,其中不仅有双方可以观察到的、行为方面的对抗,也有相伴而生的敌对情绪的滋长。假如文化冲突没有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对文化冲突采用轻描淡写却不得要领的方式来应对,或者使用错误的方法来处理,那么必然会加剧冲突双方的紧张关系。关系的持续紧张,则会引起双方长期的、过载的焦虑心情,并进而对身体的健康产生一定的伤害。

对教师而言,如师生文化冲突得不到合理解决,则可能怀疑个人的教育理念,并会背上一定的思想包袱。对学生来说,可产生由排斥反对的价值到抵制教师提倡的所有价值。当这种文化冲突超过学生可以接受的限度,就可能导致他不信任自己,也不信任别人,进而对教师传递的内容置之不理或斥为无稽之谈,从而损害学生的身心发展。[10]144上面所说的师生文化冲突引起的教师与学生身心健康的伤害,是由文化冲突间接引起的。在现实的文化冲突场景中,如果教师处理不慎,也有可能直接导致严重的后果,对冲突中的双方造成重要的身体与心理的伤害。

第二,影响课堂教学的进行。师生文化冲突的发生,不仅会使作为当事人的教师和学生离开正常的课堂教学情境,直接卷入引起冲突的事件之中,而且更为严重的是,发生在课堂中的文化冲突,势必会吸引其他学生的注意力,对正常的课堂教学产生一定程度的干扰。更何况,教师作为冲突的当事人,就不得不花费一定的时间与精力去及时地处理冲突。而在处理冲突的这段时间内,常常是很难做到既圆满地解决冲突所带来的问题,又不浪费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以及影响原先的课堂教学氛围的。

假如课堂中的师生文化冲突能够很快地平息下来,那么即便对课堂教学有一定影响,就损失来说,也不见得难以承受,而是可以比较容易地挽回。而一旦教师在处理文化冲突时情绪失控,学生的对抗显得过于激烈,那么冲突对教学的破坏作用就比较严重,很可能因此使课堂教学陷入较长时间的混乱,甚至走向“崩溃”——即教学被中途硬生生地打断,课堂中的混乱无法控制,教学也难以为继。即使不是严重到教学无法进行的程度,也会影响教师和学生双方的情绪,从而无法对教学互动投入激情,使课堂教学的质量大打折扣。

第三,削弱学校教育的实效。师生文化冲突发生,可能会给学生带来价值认识上的混乱。特别是当学生发觉教师传递的价值与自己在社会生活中获得的价值不一致时,更容易造成思想的混乱。假如学生按照学校中教师宣扬的价值去调节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就会发现有些人实际上并不这样做,而假如自己坚持这么做的话则很可能使自己吃亏;而学生如果以社会生活中得到的价值来主导个人生活时,又会发现与学校中教师提倡的价值有矛盾,并且在学校中表现出来就有可能得到教师的“特别照顾”。这种不甚外显化的师生文化冲突,如果不能及时地加以疏导与正确地调解,就会使学生从怀疑到抵制,进而会影响到学校的教育效果。

实际上,如果师生文化冲突持续时间较短、强度较小,那么对教育目的的破坏也不会严重,但假如长期以往,则可能发展成学生不再相信学校与教师所讲的一套,出现“你说你的,我做我的”这样一种现象。对于多数学生,特别是年龄较小的学生来说,个人的理性判断能力尚弱,对于很多事件的态度和行为很大程度上受到群体情绪的影响。师生文化冲突的发生,表现出来的是教师与个别或某些学生的矛盾,如此有可能会破坏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即便教师自认为比较合适的处理方式,学生也有可能不会领情,体悟不到一些教师的良苦用心。这样,势必会削弱学校教育对学生的积极影响,学生也会加重对课堂教学与学校生活的否定情绪,进而对教师所讲的文化知识和学校倡导的价值不屑一顾,有意无意间产生“疏其师,疑其道”的消极影响。

[1]陈振中.重新审视师生冲突——一种社会学分析[J].教育评论,2000(2).

[2]姜勖.从社会学角度审视师生冲突[J].引进与咨询,2003(1).

[3]R·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M].王炜,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

[4]张海鹏,等.当代社会科学大词典[Z].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

[5]程继隆.社会学大辞典[Z].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1995.

[6]杨俊,彭贵川.论语文教育中人文精神培养的文化冲突与超越[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11).

[7]陈平.多元文化的冲突与融合[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

[8]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9]王继平.论近代中西文化冲突与整合过程中的价值选择模式[J]. 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1).

[10]郑金洲.教育文化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11]吴菁.中西文化的冲突与应对[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05(1). [12]李晓明.文化冲突与青少年犯罪[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

[13]关健,李庆霞.文化的构成与文化冲突[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5(5).

[14]田国秀.接纳冲突:当代教师面对师生冲突[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2).

[15]白明亮.批评与反思:师生冲突的社会学分析[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

[16]石艳.隐性冲突:一种重要的师生互动形式[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2).

[17]王建军,邹红.师生冲突的分析及其管理对策[J].现代教育论丛,2003(6).

On the Culture Conflict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LIN Cun-hua
(Department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 in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Academy Pudong,Shanghai,201204)

The conflict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s a common phenomenon in school. Studying the conflict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from the angle of cultural view contributes to the in-depth analysis of its causes. The culture conflict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refers to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cultures against each other in the value idea and the behavior way. During the social transition period, culture conflict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shows the specific morphological diversity, and complicated, intense speed change, it has the far-reaching influence. While the culture conflict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will damage the health of the two sides, influence classroom teaching, weaken the actual effect of school education, it has a positive significance that can not be ignored in coordinat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promoting the progress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d schools' re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basic education; the culture of education;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cultural conflict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G456

A

10.3969/j.issn.1005-2232.2014.05.002

(责任编辑:鞠玉翠,鲍梦玲)

(责任校对:印婷婷,鲍梦玲)

2014-08-05

本文系2012年度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市级项目“社会转型期师生文化冲突与文化对话研究”(课题编号:B12081)的研究成果之一。

林存华,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教研部副教授。E-mail:lincunhua@126.com

猜你喜欢
文化冲突冲突师生
耶路撒冷爆发大规模冲突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论《白牙》中流散族群内部的文化冲突
“三宜”“三不宜”化解师生冲突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邻避冲突”的破解路径
《空山》不空——多重文化冲突下的诗性反思
新时期涉外高校文化冲突管理研究
一次冲突引发的思考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