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服务促进高职学生社会成长的教育功能研究

2014-04-17 13:37吴文辉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4年11期
关键词:高职生志愿情感

吴文辉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徐州 221116)

志愿服务促进高职学生社会成长的教育功能研究

吴文辉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徐州 221116)

高职生不仅处于身体发育和心理发育的特殊阶段,也处在从“准社会人”向承担社会职业的社会人过渡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高职生能否顺利完成“社会成长”至关重要。志愿服务作为高职生最直接有效的与社会环境相接触的途径,可有效促进高职生个体社会素质的提升。这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所不能代替的。志愿服务对高职生社会成长的帮助主要体现在对于高职生社会意识、价值观、情感、认知等多方面引导功能的实现。

志愿服务;高职生;社会成长

志愿服务(Volunteer service,也称之为志愿工作,义务工作等)指人们自愿贡献个人时间和精力,在不为物质报酬的前提下,为推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和社会福利事业而提供的服务,泛指人们利用自己的时间、自己的技能、自己的资源、自己的善心为邻居、社区、社会提供非盈利、非职业化援助的行为。对于高职生来说,志愿服务这一教育途径实现了课堂教学所不能全面表达的,作为一名社会人所应承担社会责任的体验环境。志愿服务对高职生社会成长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对高职生的社会责任感、理性价值观以及情感体认等方面的塑造,对于构建高校实践育人体系起到了重要的补充作用。

一、志愿服务促进高职生社会意识的觉醒

高职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心态是不同的,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兼顾利他与利己动机。所谓利他动机,就是基于自己的爱心与社会责任感,想通过一定的途径帮助他人、奉献社会;利己动机则表现为,高职生在活动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展示自己的能力,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面对快速发展的社会,高职生对于扩大社会交往范围,接触新事物、结识新面孔的需求不断提高,通过志愿服务这一平台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高职生主动在学习和生活中寻求自我锻炼的机会,对于社会实践的参与热情也有了很大的提升,体验意识在高职生心目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他们通过加入校内学生组织,参加社会志愿服务活动等多种形式,广泛参与到形式各异的实践活动中。在“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感召下,高职生深入志愿活动,必然与受助者之间形成了一种新型良性的互动关系。社会角色的不同、经济收入的差别、受教育程度的高低等社会结构性差异在志愿服务活动中显得不再那么重要,高职生志愿者们与接受服务的对象和谐相处、互助友爱,他们与社会各阶层、不同类型社会群体或个人深入沟通和交流,打破交际隔阂提升个人的社会交往能力。

高职生在组织参与志愿活动时,除了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社会交往能力,还学习了专业领域外的新知识和技能,最重要的是志愿服务的过程帮助他们积累了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他们通过实践认识到合作意识的重要性。团队配合在志愿服务开展过程中非常重要,团队内部在组织策划过程中交流配合,彼此间学会了如何与人沟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团结协作增强团队凝聚力的重要性。同时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不仅是助人利他的过程,也是促进个人成长和人格完善的过程。高职生在活动中既要注重和他人的协同配合,为实现组织的共同目标而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也要注意在体现集体主义精神的过程中发挥个人优势,彰显个人魅力,实现个人价值,在活动中获得团队配合与个人价值相得益彰的双赢局面。

二、志愿服务促进高职生理性价值观的塑造

高职生价值观念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志愿服务本身具有的特殊内涵和形式,使其自然成为让高职生在社会价值上会领悟出自我之于社会的意义的重要载体。高职生志愿服务组织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先锋队,对于引导高职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升华为信仰,促进高职生领悟积极正确的社会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

志愿服务的实践性和社会性展现出科学的世界观。志愿服务是存在和发生在一定的公共空间和人群领域,一般不会存在和发生在个人空间和领域中,其具有显著的实践性和社会性,表现的是一种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其社会价值体现的标准主要体现在公共福利和社会利益两方面。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马克思从现实生活中的人与生产关系入手,提出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指出了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身体素质和智力水平均衡发展的重要性。

马克思尤其强调人的精神层面的需求较之物质生活更为重要。志愿服务也是一种贴近现实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到志愿服务活动,也向社会传递着积极向上的正能量。高职生志愿服务所倡导的志愿精神,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生通过志愿服务不仅提升个人能力,取得精神与信念上的成长,最重要的是培养了高职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最终实现自我的全面发展。

志愿服务的自愿性和主动性展现出积极的人生观。目前,整体来看我国高职生的人生观是积极的,自我意识的加强使其希望在个人与集体,得到与付出之间寻求最佳的平衡点。在人生目标方面,高职生也充分认识到只有付出才有回报,个人满足要建立在集体满足的基础上;只有自身不断地完善,才能在未来社会中寻求机会与发展。在高职生参与志愿服务方面,其具有自愿性和主动性的特点,高职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不受任何外力影响和第三方强制要求,要与政府机关与社会组织的行政行为有着显著差异。因为高职

生在参与过程中都有选择参加或退出的权利,是不求回报、不求得失,基于锻炼和提升自己道德修养、社会意识等因素而参与的。

志愿服务的公益性和利他性展现出理性的价值观。志愿服务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社会活动,不以获取任何物质回报的无偿服务,参与者基于自己的爱心和责任感无偿将自己的时间、精力或技术奉献给志愿服务事业,体现公益性和利他性的基本特征。

参与其中的高职生队伍不断壮大,说明当代高职生已经逐步认可志愿服务的精神以及自身已经具备强烈的爱心责任意识。这明显区别于以追求物质回报或其他私利的功利化思想,也保证了高职生参与活动的行为本质是义务奉献与服务社会。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是高职生志愿者所遵循的志愿精神的基础。无私奉献、重德贵义,律己修身、助人为乐的中华传统美德以及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都激励着高职生甘于奉献不求回报的责任意识,彰显着当代高职生主流的价值观;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更孕育了当代高职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勇于挑战的创新精神。当代志愿精神所提倡的助人为乐、奉献服务、尊老爱幼、勇于担当的中华传统美德,不仅展现了当代高职生的主流价值观,更是对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的深入贯彻。

三、志愿服务对高职生情感体验的培养

一般来说,高职生社会情感是基于对社会、人民和民族的深厚热爱,并在这种感情支配下,主动承担社会义务和责任的精神。而这种社会情感一旦形成,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并且是加强道德认知、坚定道德信念、锤炼道德意志的催化剂,是道德行为的推动力。所以,通过志愿服务来提高高职生的社会责任感,加强情感教育是非常有效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以理塑情,健康目标塑造志愿服务的情感激励效能。所谓志愿服务的情感激励效能是指通过实现目标带来的成就感来激发、鼓励参与志愿服务的人的行为。列宁曾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情感目标具有内驱力,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情感目标是认识升华到信念的元动力,而不能仅仅看做是思想政治教育认识活动发生的诱因。

在高职生志愿者主动参与志愿服务过程中,高职生将无私奉献社会的精神转化为对社会的丰富情感深深扎根于自己内心的情感世界中,去理性的观察社会。构建自己正确、科学的价值评判标准,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念,并转化为自己个人的言行习惯,学会用客观理性的价值观念去评判社会的“真善美”。这也是通过健康的情感目标实现高职生塑造高尚道德情操和坚定理想信念的最终目的。

以人动情,和谐团队发挥志愿服务的情感感染效能。志愿服务的感染效能是指志愿服务一般都是团队协作,团队的热情具有对成员情绪情感施予影响的功能。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是相互感染的,团队与个人、成员之间相互影响,积极、健康、向上的团队热情,感染着其中每一位成员。情感的感染效能开辟了一条“以人动情”的新途径,使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更加的流畅,通过这种互相传递、互动的情感交流,使得参与者个体之间的情绪社会化。

在高职生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过程中,志愿者对于志愿服务目标本身就有着较强的精神认同,这种精神认同通过情感体验加以科学的宣传、引导,很容易引起志愿者之间的情感共鸣,促使大家更加主动的参与进来。同时,这种积极情感认同和高职生自身的活力激情对志愿服务团队的组织者也有着强大的感染力,促使组织者产生更高的责任意识和圆满完成任务的信心。

借境育情,志愿环境催生志愿服务的情感调控效能。志愿服务的环境调控效能是指志愿服务团队通过服务过程的情境来促进或抑制高职生个人情感的过程。除行为内在动机能发挥情感调控效能外,活动外在情境对个人情感的调控功能也是非常重要的。一般来说,通过热烈的气氛、良好的情境可以提高个人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给个人情感以正能量,推动活动的顺利进行;冷淡的气氛、不良的情境则会降低个人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给个人情感以负能量,阻碍活动目的的顺利实现。在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过程中,志愿服务的组织管理者越来越注重“人本化”教育,通过团队的热情和活动本身的外部环境来激发高职生的参与热情,其本质就是一个通过情绪调动提高效率的问题,目前很多企业也通改变企业办公环境的方式来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良好的外部环境氛围营造,可以催生高职生对志愿服务形成感性的认知,并形成强烈的认同感和参与热情,主动积极的参与进来,同时拥护这项教育活动,以此对比自己可能存在的错误观点并加以改正。

[1]韩淼.做志愿者[M].北京:金城出版社,2001(1).

[2]谢伟华.社会责任感与高职生成才[J].高等教育研究,2006(9):61.

[3]李琴.深化高职生志愿服务丰富思政教育有效载体[J].中国高等教育,2005(17):45.

[4]刘颖.高职生志愿者活动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8):62-65.

Education function for volunteer services to promote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social growth

Wu Wen-hui
(Jiangsu Constructio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Xuzhou Jiangsu, 221116, China)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are not only in the physical development and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of the special stage, also at the important stage of the transition to a social person. In this stage, students can complete social growth is critical. Volunteering is a way of contact with the social environ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directly, can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individual social quality of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This is the school education and family education cannot replace. Volunteer help to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social growth mainly embodies in for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social consciousness, values, emotional, cognitive aspects of the realization of the function of guidance.

volunteer service;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social growth

G711

:A

:1000-9795(2014)011-000012-02

[责任编辑:周 天]

吴文辉(1981-),男,江苏徐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高职生志愿情感
高考志愿被篡改,考生该何去何从?
我志愿……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移植
三年制高职生与五年制高职生学习力比较研究
如何防止高考志愿再遭篡改
因爱汇聚,志愿同行
基于自律的当代高职生自我教育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