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就业指导宏观策略

2014-04-17 15:42单德伟陈晓斌
继续教育研究 2014年7期
关键词:大众化就业指导用人单位

单德伟 陈晓斌

(南京审计学院泽园书院,江苏南京 211815)

【单德伟:南京审计学院泽园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事务管理研究。陈晓斌:南京审计学院泽园书院副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高校教育管理研究】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要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1]这一指导思想要求就业指导主体多元合作、就业形式多样选择、就业能力全面提升、创业服务体系构建等,为当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明确了方向、厘清了思路,是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根本策略。

就业指导是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阶段转换过程中出现的新事物,在国外已经有比较成熟的经验和做法,但在我国从1999年高校扩招后才进入教育研究工作者的视野。根据美国学者马丁·特罗的研究,如果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①为指标,可以将高等教育发展历程分为“精英、大众化和普及”等三个阶段。当毛入学率在15%以下时是精英教育阶段,15% -50%为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50%以上为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2]。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平均为26.7%,部分地区已超过40%,整体上处于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在就业机制方面,精英教育阶段的“统招包分”计划分配机制现在已为大众化阶段的市场“双向选择”机制所取代。这一转换要求高校加强就业指导。

一、高校就业指导面临困境

随着高等教育深入推进,高校就业机制由计划经济时代的“统招包分”计划配置型就业机制向“双向选择”有控制的市场型就业机制转换[3]。随着高校的扩招,就业供需矛盾日益凸显,就业指导工作压力不断增大。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在指导主体、指导理念、信息对称性、就业观念和创业教育等方面面临诸多困境。

1.就业指导主体单一,且素质不高

高校就业指导主体要求全员参与,不仅要有专业教师、资深教授、学工人员参与,还要聘请校外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专家作为兼职人员,做到“专兼”结合。但现实是在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方面,多数高校都以辅导员为授课主体,班主任也承担大量服务工作,主要任务都压在学工口。加之辅导员、班主任平时承担大量的思想教育、日常管理事务工作,无暇集中精力去学习、研究就业指导工作,出现人员专职不“专业”、工作效率低下现象。尽管多数高校和二级学院设立了职业生涯规划办公室,要求资深教授或副教授作为职业生涯规划办公室主任,但这种设置从健全机构的角度考虑,更多地流于形式,很少发挥应有价值。专职不“专业”,专与“兼”不平衡,全员参与不足,是制约大学生就业服务质量的根本问题[4]。

2.就业指导理念本本、僵化,与实际脱节

浏览“中国知网”发现,目前,我国研究高校就业问题的著作有15本,其中13本是关于中(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指导、创业指导的书,这些研究对普通本科院校指导作用有限,只有2本是介绍普通本科院校学生就业、择业、创业、市场、法规、成功应聘的。这些教材多从应然层面来介绍就业指导的一些理论、理念、方法,回答的往往是些理性思考层面的问题,比较本本、僵化,缺乏实用性和现实针对性。实际上,我们就业指导应该突出专业优势,突出特色,需要走“差异化”之路。当前,不同类型层次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几乎千篇一律,结合高校自身办学定位和专业特长的不多,就业指导具有“同向化”弊病,没能突出差异化和特色。

3.受传统就业观念影响,不利于适时调整就业目标

受精英教育时代“学而优则仕”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高校在衡量就业的标准上仍较为单一、缺少多元化。用传统的“铁饭碗”就业观念来看待当今大众化与普及阶段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大众化教育时代的新“就业观”尚未确立。学生趋于寻找一份体面而稳定的工作,很多大学毕业生把考公务员和进事业单位作为首要就业目标,出现“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竞争惨剧,铸成近年来不断创新高的“公考热”,甚至出现舍弃其他就业机会专注于全国各省(市)游考的“公考大军”这一极端现象。传统就业观念不利于毕业生适时调整就业目标,是造成当前毕业生就业难的重要因素。如何合理规避这一观念,适时调整就业目标,实现多元化就业是就业指导工作“绕不开”的话题。

4.就业指导信息不对称

大学生就业市场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是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之一[5]。这种信息不对称现象,突出表现在高校与地方政府之间、高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之间、毕业生与社会中介组织之间。比如,大学生就业现实能力与用人单位的岗位能力要求存在信息不对称;高校就业指导的内容与用人单位的岗位技能要求存在信息不对称;高校就业指导课程设置与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存在信息不对称;政府就业指导政策、法规与用人单位和学生认知水平存在信息不对称。如何根据就业市场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一系列举措缓解当前大学生就业市场信息不对称现象,帮助大学毕业生顺利就业,是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面临的又一困境。

5.创业教育严重滞后,创业成功率低

当前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据统计,2013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达699万,创历史新高,就业压力巨大。我国青年创业成功率只有3%,创业企业五年以上的生存率不到1%,能够良性发展的更是微乎其微。究其原因,创业者自身创业素养和创业环境亟待培育,创业教育和创业观念严重滞后,由于没有创业经验的教师讲创业,内容更多停留在一些精神概念上的普及,缺乏创业实践性教学环节,整体而言,其创业教育实际功效有限[6]。部分高校开展了创业教育,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但多数没有深入研究和开展创业教育,创业教育还停留在政策、文件和会议层面,创业人数少,创业成功率较低。

二、高校就业指导的宏观策略

精英教育下政府主导的就业分配机制、育人理念、就业观念、服务方式等与现阶段的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教育规模扩张导致与培养质量下降、毕业生过剩的矛盾日益凸显,不能以精英教育时代的传统就业观念来看待大学生就业问题,要树立大众教育时代的新就业观,采取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策略。

1.构建多方参与的立体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高校招生规模扩招,毕业生供给与市场需求矛盾加剧,仅靠政府、高校、用人单位、社会中介单方力量已难以解决毕业生就业难问题,难以单独承担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重任。需要构建与大众化教育相适应的政府、高校、社会共同参与的立体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发挥社会多元主体合力作用:首先,政府要发挥公共物品供给(就业政策和法律的制定)作用、实施就业指导的宏观调控、对就业困难学生实施社会救助、构建全国性的就业信息服务网络,从制度建设、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予以保证。其次,高校对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的修正要瞄准社会的现实需要,培养社会急需人才;通过举办招聘会、宣讲会等做好应届毕业生的营销工作,同时利用社会专业咨询机构对往届毕业生进行连续的跟踪调查、收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在岗表现情况和评价信息反馈,以进一步修正人才培养方案和完善就业指导工作。再次,作为社会一方的用人单位除了提供就业机会,约束自身用人行为,还要将社会对毕业生的用人要求第一时间与高校沟通、对接,加强校企在人才培养方案和岗位技能培养的合作,走校企、校地合作之路。最后,社会中介组织作为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桥梁和纽带,应提供准确、及时、动态的信息,规范招聘行为,及时对用人单位的选才和用人标准进行调研,利用高校资源有针对性地开展指导就业、培训,提高就业成功率。

通过构建立体的就业服务体系,强化就业指导主体的多方参与和多元合作,推进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专业化进程,有效整合校内、校外两种资源。走校企、校地合作之路,逐步提升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策略。

2.树立全程化的就业指导理念

在精英教育阶段,政府承办毕业后的工作分配,学生一旦选择了专业几乎就决定了毕业后的分配去向;在大众化阶段,学生选择专业与毕业后的就业没有必然联系,决定毕业生去向的是其在就业市场上的综合竞争力,因而提升学生各方面的就业能力和综合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要树立全程化职业指导理念,拓展就业指导内容。指导切忌“谋一时、忽略长远;讲一般,忽略特色”。要从职业生涯规划和发展的全局去统筹考虑。所谓全程化是指就业指导工作要贯彻大学四年辐射终生,分步进行,有针对性地指导:大一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就业意识,通过学习,了解自己性格、兴趣和特长,了解个人成长和发展目标;大二着重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培养创新与实践能力,进行就业观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7];大三要明确职业方向,调适职业愿景,并做好相应能力准备,初步填好大学简历;大四落实就业目标。进一步完善简历,掌握基本的就业技能,适时调整就业心理预期;在树立全程化的就业指导理念同时,就业指导要与学校的办学特色、专业优势结合起来,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突出学生的自身优势和差异化的核心竞争力。

3.构建并优化就业信息共享平台

在“双向选择”就业互动机制下,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皆有择优选择偏好,由于毕业生供过于求,因此,选择与被选择成为就业的常态化。首先,建立一个集信息发布、收集、筛选与反馈于一体的就业信息平台,提供实时就业信息服务。准确、及时是信息的生命,保持就业信息及时更新,保证就业信息的有效性。高校在就业指导时应加强与用人单位和社会中介的动态联系,广泛收集就业信息,建立就业信息库、用人单位基本情况数据库,并保持动态更新。其次,加强高校就业指导网站建设,充分发挥“大学生职业生涯网络讲堂”作用,通过网络在线指导与课堂讲授学习,让学生了解就业政策,掌握就业技巧;学会通过网络申请就业岗位,接受网络竞聘选拔和视频面试等技能,适应新媒体时代的求职要求。

4.转变就业观念,争取及时就业

当前,高校扩大招生与毕业生过剩的矛盾日益凸显,迫切需要树立大众教育时代的新就业观。正如美国学者马丁·特罗所言,大学“毕业生失业”问题从来就不是说他们无法找到与非大学毕业生进行竞争的工作,而只是没找到与自己身份相适应的工作。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个人就业难,除了专业、高校和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影响,一个重要原因是毕业生的就业观念陈旧,固守“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就业观念。很多毕业生抱着寻找“铁饭碗”的想法,将就业目标锁定在竞争异常激烈的“公务员”、“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等稳定、薪酬相对高的少数竞聘岗位,错过了很多应有的就业机会,致使“失业”现象的不断发生,不利于及时就业。如果毕业生的择业观没有摆正,就会产生“自愿性失业”;如果首次就业的签约等环节没有把握好,可能会产生“摩擦性失业”[8]。尽管“自愿性失业”和“摩擦性失业”与社会的“充分就业”不悖,但可能会出现部分特别优秀的毕业生同时占有多个就业机会,增加了其他竞争力相对弱的毕业生的就业难度,加剧了社会整体就业压力。另外,毕业生违约增加了用人单位的二次招聘成本,也给毕业生和学校的诚信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帮助毕业生及时更新就业观念,合理定位就业目标,争取及时就业是做好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策略之一。

5.以“能力提升”为主线进行创新,鼓励创业

做好就业指导需要创新。首先,引入社会专业咨询机构参与研究。借助社会知名的专业咨询机构(例如“麦克思教育咨询公司”)对毕业生就业单位去向和针对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能力评价进行踪调查与专门研究,建立和完善调查网络。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利用,为学校进一步适时调整学科和专业结构、制订和改革人才培养计划、改进教学和就业指导提供参考依据。其次,以能力提升为主线,做好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准备。通过与用人单位的访谈和调查了解他们对毕业生哪些能力最为关切,给予具体指导。最后,加强创业教育,加快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建设,为大学生搭建在校创业实训平台,建立不同高校的创业教育和创业经验交流协会,形成校际定期交流机制,对知名高校创业教育和创业孵化基地建设的成功经验引进、消化、吸收,做到信息共享、成果互惠,提高毕业生创业的成功率,以创业带动就业。

[1]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R].2012-11-08.

[2]Matin Trow.Problems in the Transition from Elite to Mass Higher Education.Conference on Future Structures of Post- Secondary Education[M].Paris:26th - 29th June,1973.

[3]谢安邦.比较高等教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44-151.

[4]陈德喜.全员化、全面化与全程化——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高校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的构建[J].浙江社会科学,2008(8):117.

[5]陆乃麟.信息不对称条件下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思考[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183-186.

[6]面对1%的成功率我们该不该大力开展创业教育[N].中国青年报,2011-09-19(9).

[7]徐 蕾.日本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对我国高校的启示[J].江苏高教,2012(4):103.

[8][美]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17.

注释:

①注: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是指当年各类高等教育在校生占18-22岁人口的比率。

猜你喜欢
大众化就业指导用人单位
用人单位应避免七个认知误区、切实保障职工年休假的合法权益
案例教学法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初探——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为例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性骚扰的用人单位法律责任研究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餐厅经营模式多样 事先分清用人单位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集体合同纠纷,用人单位“三不能”
以人为本,深化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