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机妙理悟人生:李耕人物画题画诗的情感内蕴

2014-04-18 02:59凌春迎
关键词:人物画

凌春迎

(闽江学院美术学院,福建福州 350108)

李耕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画家,擅长中国画,尤精古典人物画,兼及山水、花鸟画,常以题画诗的形式揭示画旨、抒写情怀。

李耕的人物画题材丰富,涉及中国古典人物画中最常见的题材——佛道人物、历史人物、高士、仕女、村夫、孩童等。其中以佛道人物画数量最多,也最具特色。李耕能用最简练的笔墨塑造出形象逼真的神态,风趣而不庸俗,诙谐而不失端庄,所描绘释道人物可以说完全是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没有宗教的神秘气氛,俨然是一幅幅人间烟火的市井图,形成了“佛容世俗化”的绘画风格。[1]在其人物画中有大量的题诗,诗歌的内容及风格与其画风完全一致,充分体现了作者绘画的主旨、艺术追求和对生活的体悟。

一、李耕绘画创作的文化背景

“诗言志”,要弄清李耕人物画题画诗的情感内蕴,首先得了解李耕的生平。

李耕(1885-1964),原名李实坚,字砚农,号一琴道人、大帽山人等,画室号菜根精舍。出生于福建仙游县度尾镇中岳村的一个民间绘画世家,其祖父、父亲都是民间画师。李耕自幼受家庭环境的熏陶,喜爱绘画。七岁入私塾,两年后因家境困顿而辍学,后在家随父正式学画。13岁随父为人画像和给寺庙作壁画。1911年,其父病逝,26岁的他在泉州、福州卖画谋生,在继续为寺庙绘制壁画的同时,开始创作卷轴画。28岁时,他的国画就已蜚声当地,并开始收徒授艺。从31岁至39岁,在作画之余,他游览莆仙地区名胜,并尽力搜集黄慎、上官周、唐寅、仇英等明清画家作品,以便临摹学习。1925年,40岁的李耕以《弥勒佛图》参加“东南五省画展”,被评为第一。同年移居省城福州鬻画,作品《东波笠屐》《弥勒佛》《达摩》《无量寿佛》《钟馗捉鬼》《踏雪寻梅》和《秋雨归帆》参加了在福州举办的“中法绘画联展赛会”,再度荣获首奖,并被徐悲鸿叹为“有以奇拙胜者,首推李君耕。挥毫恣肆,可以追踪瘿瓢,其才则中原所无”[2]。1949年,李耕65岁,其才能才为政府所重视,先后被选为仙游县人民政府委员、仙游县政协副主席、福建省政协委员,1953年受聘为福建文史员,1958年被选为美协福建分会副主席。1959年成立李耕国画研究所,并应邀为人民大会堂创作巨幅屏风《松青鹤白东方红》《松鹤遐龄》等,这两幅画至今仍陈放在国宾厅。1961年77岁高龄的李耕才第一次出省,在杭州、上海、北京参观游览,交流画艺。[3]

李耕大半生过着辗转流浪四处鬻画的艰辛生活,每到一处,他都从名胜古庙的壁画中汲取营养,虚心求教当地有识之士,学习古典文学、古琴,收集观摩名家名画,这些经历为他后来取得的艺术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莆仙地区四处游历,使得他对闽地尤其是莆仙一带的地理山川、民风民俗了如指掌,深切体会民众的疾苦和期盼,从而创作了大量民众喜闻乐见的作品,也养成了他恬淡洒脱、幽默睿智、刚正不阿、同情疾苦的性情与品德。

“三一教”对李耕人格及艺术理想的养成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莆仙地区有一种特殊的民间信仰——夏教,这是由明代莆田人林龙江创立的“儒、道、释”合一的教派,俗称“三一教”。它以“道释归儒,儒归孔子”为教旨。“三一教”是一种以阳明心学为基础,以儒家的纲常人伦为立本,以道教的修身炼性为入门,以佛教的虚空为极则,以入世法与出世法一体化为立身处世的准则,以归儒崇孔为宗旨的三教同归于心的思想体系。其义理为修炼“心身性命”之学,以纲常道德为日用,以士农工商为常业,并推已及人,劝人为善,修之于家,行之于天下。信教的目的是通过教门规戒修持,达到最高的精神境界,以修己度人,“勿起邪心,勿为邪事,劝善济危,扶持正气,爱国爱民”;修之于心,行之于用,立德、立功、立言。[4]夏教以不需持斋出家和偏废世俗事务也能修身养性的方便之法而深受莆仙士、农、工、商各阶层人士推崇。李耕也居其一,故自号“优婆塞”和“不剃僧”。

“三教合一”的包容性构成文化上的丰富多彩,佛、仙、神话、历史人物及吉祥喜庆内容成为绘画题材,迎合民风民俗的需要。不存在信仰冲突与文化纷争,为他充分发挥艺术想象力提供了无限的空间,并在长期的浸染感悟中促进了他知识结构的拓宽和文化素养的提升。莆仙地方的文化土壤使李耕的绘画艺术得到熏陶和成长。[5]

二、李耕人物画题画诗的内涵

民间百姓对宗教的信仰较多带有迷信色彩,但李耕凭借其对佛道人物故事的熟悉、对三教合一的深刻理解及丰富的生活阅历,形成了自己特有的人生体悟,并将这种精妙不可言传的佛理禅意转化为通俗生动的绘画语言及画面题诗,让观众在品味赏玩之中,领悟佛道内涵及人生哲理。李耕擅画道释人物像,对诸如八仙、麻姑、刘海戏蟾、张果老、济颠和尚、罗汉、弥勒、达摩等神仙高僧的故事及人物性格都十分熟悉;李耕勤于学习,对民间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诸如王羲之、李白、苏轼、米芾、关汉卿等都有深入的了解;李耕善于观察生活,对身边的各式人物的体态、性情品察入微,常以身边人物入画。在这些人物画的题画诗中抒写其个人志趣和对人生的领悟。

(一)以风趣洒脱的笔墨描绘仙风道骨

达摩、刘海、济公、八仙等,是李耕笔下的常客,以他们为题材创作的作品,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仙风道骨的崇仰,也展现其幽默、洒脱、甘于平凡的真性情。

“达摩”是中国禅宗的始祖。历史上流传不少关于达摩的故事,其中家喻户晓、为人乐道的有:一苇渡江、面壁九年,断臂立雪,只履西归等。李耕以这些故事为题材创作了很多作品,又以不同的题诗内容赋以每幅作品不同内蕴,寄托自己各个时期的心态,从而产生不同的意趣。如他的几首《达摩》题画诗:

闻道大师来天竺,貌古于松胸似竹。为何皇家不识机,踏芦归去西江月。少林寺里花自开,妙谛兴于他人说。于今衣钵正无传,几处钟声山水缘。

证最上乘便高识,衣钵不轻付人勒。大师浮海到金陵,一苇飘然大江北。面壁有为化三千,几个所学何所得。吾皮吾肉安足论,吾骨吾髓真功德。

古之作家吴道子,飘然落笔成云水。三千画佛喜典型,可怪者达摩似鬼。凸眼凹腮八尺身,惹得梁主怖如此。所以金镂古袈裟,渺渺大江流一苇。相传西方化人城,昔日东游阐禅旨。口若悬河行如飞,乾坤何处不栖止。偶尔卓锡少林中,十年月照峭壁里。山花开后碧山空,时人空白埋双履。至今衣钵也无传,鬓眉都付丹青里。愧予脱颖漫临摹,自觉草草还未是。

刘海是位道教人物,关于刘海的故事最为耳熟能详的是刘海戏金蟾。李耕画中的刘海戏蟾更多的是表达他对官僚们唯求官运亨通、招权纳贿的不满与不屑。如他的两首《刘海蟾》:

自是蓬莱一羽衣,帝门与我故相违。腰缠万贯家何在?芦荻江头月映矶。

云作罗裳叶作衣,人间富贵既相违。海蟾未必金钱癖,笑煞青丝下钓矶。

济公是南宋高僧。他的扶危济困、除暴安良、彰善罚恶等种种美德,在人们的心目中留下了独特而美好的印象。李耕也通过画中题诗来表达对济公人格的崇敬之情。如《济颠和尚》:

穿百衲衣持蒲扇,自家落拓自家颠。实无法令世人称,一壶浊酒喜相逢。出门俱是看花眼,黄昏归来还未晚。眇看世间朱门汉,谁道野僧大汗漫。

八仙过海是精彩的八仙故事之一,李耕也常借诗描绘八仙们超凡的仙气:

弱水三千独木槎,十州风物竟如何?船头风月花前酒,也是神仙野兴多。——《八仙过海》

初上九华山上翁,葫芦有酒喜相逢。瑶池一会三千年,又见蟠桃满树红。——《李铁拐与蓝采和》

道是混元蝙蝠仙,金丹换骨已千年。笑他扫雪韩湘子,岁岁褴衣雪满天。——《张果老与韩湘子》

金钱玉带竟何亲?同我抽身有几人。偏是仙姑早颖悟,一人跳出洛阳春。——《曹国舅与何仙姑》

扶一拐子,携一瓢子。华山醉倒,岁月不知。——《李铁拐》

大醉别天地,长生一古今。仙家无尘梦,一醉便陶然。——《三仙醉酒》

(二)以睿智诙谐的笔墨抒写人生感悟

虽然李耕的绘画题材多为佛道人物,民间对佛道的信仰多出于求福、求平安等,李耕却能通过在画中题诗,不仅表达他对佛道、人生的理解,而且在客观上也起到引导民众从更深的层次理解宗教、人生的作用。他继承民间画风,擅长把精妙不可言传的佛理转化为通俗生动的形象语言,让观众在品味赏玩之中,领悟佛理内涵。如弥勒佛也是李耕的最爱,画得也最富特色,他常以夸张手法突出表现弥勒的笑。李耕爱画《六子戏弥勒》,以形象比喻的手法,把束缚世人心性的眼、耳、鼻、舌、声、意,外化为六个顽皮的小儿,他们挖弥勒佛肚脐、抱腿探耳、吮乳、倒立、角逐、拥抱、拉尿,活泼机灵的样子无不像世间的孩子,而弥勒佛任这六子嬉戏烦扰,只是安然微笑。在这些画作中李耕常配上几句诗,形象地表现佛祖六根清净,身得大自在的境界。题画诗中的禅意通俗易懂,没有高深晦涩之感。李耕所画的弥勒佛,除诫世劝善外,最大的作用是能安慰心灵,开阔胸怀。[6]。

李耕以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题材的画作仍不失其现实的意义。如“倒骑驴”、“米颠拜石”,以及“通耳”、“通鼻”、“呵欠”等作品,不仅技法超妙、笔墨淋漓,而且画中题诗很令人警喻和深思。如:

白头一老子,倒骑是何故?未敢向前行,怯怕忘来路。——《张果老倒骑驴》

世上多少人,不如此老汉。不是倒骑驴,万事回头看。——《张果老倒骑驴》

元章拜石岂无缘,又不知其所以然。毕竟金石坚莫敌,何妨一揖有奚颠?——《米颠拜石》

未必尘埃一扫空,人生宁作半痴聋。巢由寄傲唐虞际,洗耳于今便不同。——《四快之一洗耳》

闲来无事读书多,更愁心魔与睡魔。吾道有形天地外,何须十万学伽陀。——《四快之二读书》

不厌吟哦一老翁,也将秋兴入诗筒。攒眉嘘气怡然坐,枫叶潇潇夕照中。——《四快之三打哈》

几稼茅屋傍溪山,一片浮云终日闲。搔首向天搔背坐,苍生痛痒总相关。——《四快之四扑背》

天然真趣不须谋,自在清闲老佝偻。莫笑身材瘦如竹,虚心林下傲王侯。——《四快之四扑背》

许由洗耳,居然古风。处此遁世,总作痴聋。——《四快之一洗耳》

(三)以平易亲切的笔墨赞颂真善美德

观音菩萨是最为民间崇尚的一位佛教人物。李耕所绘的观音是一位端庄肃穆的形象,她面含微笑,慈祥而美丽,既没有高高在上的妙相庄严,也没有珠光宝气的俗态,其画中所题之诗也充分体现了这一意旨。如:

慈航一叶傍沧州,茫茫苦海无尽头。修显跏趺观自在,普陀山顶紫云浮。——《自在观音》

济世慈航觉岸开,柳枝甘露洒尘埃。莲花妙端中天同,白云行深展现来。——《慈航普渡》

在老百姓的心中,钟馗是一位丑貌无比的守门神,1949年以前李耕所作钟馗年画主要表达捉奸除恶之旨意;共和国成立后,李耕所画出的钟馗,是与民同乐、共享太平的钟馗,并题诗:“五日家家蒲酒香,终南进士亦壶觞。太平时节无妖厉,任尔陶游到醉乡。”

农夫、渔夫、樵夫、村姑、村童也成为李耕笔下的人物,李耕以描绘他们的劳动与生活,为我们展现了莆仙地区的民风民俗及凡夫俗子的可亲可敬可爱之处。如:

可嘉劳动到田家,春到隔垅蓑笠斜。大姑耕田小姑盏,蓬头犹不饰簪花。——《春到隔垅》

昨夜江谷生,池塘春水足,笠蓑快牵牛,犁破千顷绿。——《犁破千顷绿》

两岸轻舟过,山村春色浓。浮桡一回首,仿佛入桃源。——《渔》

头上顶青天,山路少息肩。辛苦君莫厌,耽负万家烟。——《樵》

山色雨晴后,烟霭挂薜荔。一犁膏梁足,隔垅起秧歌。——《耕》

千古重教化,乾坤一草堂。有书留课子,不厌人生忙。——《读》

人道天心两不平,可怜高卧老先生。舌耕际此干戈事,时有儿童小战争。——《村童闹学》

村塾先生不算痴,亦教蹴鞠合时宜。阿瞒昔日多游戏,终是中原一健儿。——《村童闹学》

(四)以犀利冷峻的笔墨针砭社会黑暗

李耕大半生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面对社会的黑暗与不公,他常常创作一些寓意深刻的社会讽刺画。1938年,日本侵略者步步进逼,黄河流域各地灾民纷纷涌到福建,而当局视这些“黄河婆”为蝼蚁,根本不顾他们的死活。李耕愤然作了《难民图》并题诗:“偶写秋山枫叶丹,中原风景不摧残。渡头多少淮秦客,莫作流氓一例看。”连年战争,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李耕同样过着漂泊潦倒、风刀霜剑的日子,生活处境十分险恶,他作了《虎背逃禅》并题诗:“黑风一夜浪滔天,恐是沙虫未了完。老衲曾关尘海事,此生虎背只逃禅。”

面对官绅的威逼,他更是敢于直接面对,作画题诗表达疾恶如仇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曾有一位鱼肉百姓的旅长钱某,向李耕求画,李耕即画一幅《六子戏佛图》,描绘大腹便便、露齿而笑的弥勒佛,身边六个童子在玩弄一个大铜钱,有的在钱眼里翻跟斗。图上诗曰:“皆大欢喜总是钱,莫将钱眼打秋千,此心已解金钱劫,一笑婆娑自在天。”巧妙地借其姓氏“钱”为“画眼”,直斥吞噬民脂民膏的达官显贵。[6]有一次,伪区长和税务员一起带枪到先生家里,用枪口顶着先生胸脯,要挟先生下笔,来势汹汹,势难两全。幸亏徒弟们和四邻农友闻声赶来,群情激愤,这才轰走了无赖。先生满腔怒火,画下钟馗捉鬼图,并题上一绝:“两峰粉本黑风生,入妙魔王一笔成。豹目虬须君莫厌,于今人面更狰狞。”

三、结语

李耕以古典人物画闻名于世,其画作及题诗都充分地表现了南齐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所提的“图绘者,莫不明劝诫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这一传统审美观。李耕极为反对无病呻吟的各种病态人物画,主张“绘画贵先立意”。他说:“意正则品高,神有本焉;若舍意求神,其与僵尸作态何异?意正神自传,应以意正神,依神表意,而意神又悉赖于形似。”

由于李耕一生生活于社会最低层,因此他最懂平民百姓的精神需求。他精通佛理禅意,并能融会贯通,将人生感悟融于宗教的意旨之中,使其宗教题材画作及旨意洗去了迷信的色彩,而充满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同时具有仙风道骨般的诙谐洒脱;他爱憎分明而又坚贞不屈的高尚品格,使得他的画作充满真善美德与鲜明的爱憎立场。李耕的人物画及题画诗充分展现了平民化与文人化兼得的艺术内涵,达到了雅俗共赏的高度。

注释:

[1]黄志强:《李耕人物画技法》,福州:福建美术出版社,1999年,第12页。本文所引李耕题画诗均出自本书,不一一注明。

[2]福建省莆田市老年书画艺术协会等编:《李耕及其画派评介》,2003年,第44页。

[3]李耕画集编委会:《二十世纪中国古典人物画大师李耕画集·李耕年谱》,福州:福建美术出版社,2005年。

[4]林国平:《林兆恩与三一教》,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

[5]郑宜平:《李耕国画艺术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厦门大学,2007年。

[6]福建省仙游县李耕画院编:《李耕国画研究论文汇编》(第二辑),1995年。

猜你喜欢
人物画
谈中国水墨人物画的写意性
李湘《红楼梦》人物画选
陆俨少人物画谱(九)
陆俨少人物画谱(二)
古代工笔人物画的意境表现
马海方的重彩写意人物画
张翔洲中国人物画
皱力农人物画作品欣赏
写生是水墨人物画创作之必然
关于陈争的写意人物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