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SDM在我国初中生锻炼情景中的检验

2014-04-20 01:21许昌王深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锻炼者定义身份

许昌,王深

PASDM在我国初中生锻炼情景中的检验

许昌1,王深2

目的:以认同理论为依据,以身体活动自我定义模型(PASDM)为基础,考察我国初中生锻炼自我定义过程。方法:通过借鉴国外相关量表和对16位初中生的深度访谈,编制PASDM中各因素的初始问卷;通过对299位初中生(男139人,女160人,年龄(13.01±0.85)岁)的回答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和信度分析,检验各初始问卷的信效度;通过对311位初中生(男144人,女167人,年龄(13.06±0.88)岁)的回答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考察锻炼自我定义过程各变量之间的关系。结果:锻炼自我定义过程假设模型的拟合优度可以接受,可以解释锻炼自我定义52%的方差;在由运动乐趣启动的链式认知推理模式中,知觉到的运动承诺和知觉到的运动能力对自我定义有直接的预测效应,且两者对自我定义的预测作用非常接近,均达到中等水平;运动乐趣、知觉到的想去运动和知觉到的运动努力对自我定义有间接的预测作用。结论:PASDM-2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用于解释我国初中生的锻炼自我定义过程;我国初中生锻炼自我定义过程与西方跑步运动、自行车运动自我定义过程比较,共性与差异并存。

角色身份;锻炼自我定义;初中生

自我定义是认同理论研究中最为常用的核心概念之一。认同理论(identity theory)又称身份理论,包含有角色认同、社会认同和自我归类等理论,主要研究身份的自我建构过程与作用机制(如回答“我是谁”和“我应该怎么做”)等问题[1]。该理论将自我定义视为人们对集体或社会群体的自我归类,是作为分级分类系统的一部分而存在的,并且认为自我归类会在不同的抽象层次上形成[2-3]。由于个人在社会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如人们在锻炼的时候,其扮演的是锻炼者角色),由此个人会把不同的角色内化为各种自身具备的身份,个人扮演多少角色就会形成多少相对应的身份[1]。因此,人们认为身体活动领域也同样存在自我定义现象。KENDZIERSKI等[4-5]认为,身体活动自我定义(physical activity self-definition)指的是与身体活动相关的自我概念的一个方面,是个体依据不同身体活动身份类别(如长跑者、跑步者、锻炼者、运动员)而组织起来的分等级的自我归类。自我类别包含的内容越广,抽象的层次就越高,对行为的反应、执行和监管也就越大。如自我定义为一位锻炼者就比自我定义为一位跑步者所包含的身份类别更多,抽象层次也就越高,对行为的解释力也可能越大。

在锻炼者层次上,众多研究已发现,锻炼角色身份越显著的个体,其锻炼强度、锻炼时间、锻炼频率和锻炼坚持也就越高[6-7]。也有研究发现,视自己为一位锻炼者比没有视自己为一位锻炼者的个体越经常参与体育锻炼及其相关活动,也更容易在退出锻炼一段时间后重启锻炼计划和执行锻炼意向[8]。还有研究发现,锻炼角色身份在影响锻炼行为的各种心理因素(如成就目标定向、知觉到的运动能力、自我决定动机等)和社会因素(如家庭、学校和同伴等)中是最强的预测变量[9]。以上这些研究说明,锻炼角色身份的建立对锻炼行为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作用。

由于锻炼角色身份在锻炼行为的预测中具有重要作用,有些学者试图将其整合到计划行为理论、健康行为过程、自我决定理论等模型中[10-17],以提高模型对锻炼行为的预测力。还有一些学者认为,锻炼角色身份与以往行为意向、自我效能等概念模型不同,它是来源于社会心理学上的概念,不仅可以从角色或身份的视角拓宽身体自我的研究,同时基于认同理论的锻炼行为模型,研究还可能从理论上更好地整合锻炼心理领域的重要概念,也有可能发现新的锻炼行为干预策略[18-19]。但是,由于先前研究对锻炼角色身份的建构过程缺乏深入了解,使得其在锻炼行为的解释中总是处于从属地位,无法发挥最大效用。因此,有学者认为,深入了解锻炼角色身份的建构过程有着重要的意义[20]。

1 PASDM及本研究假设的提出

建立在运动角色身份对个体(包括锻炼者和运动员)认知、情感和行为等具有重要作用的研究的前提下,KENDZIERSKI等致力于考察身体活动自我定义的建构过程[4]。他们通过对篮球运动员、举重运动员和一般锻炼者3种身份的自我定义标准(认为自己是或不是一位篮球运动员/举重运动员/锻炼者的原因)的开放式问卷调查,从运动动机的角度建构了身体活动自我定义模型(physical activity self-definition model,简称PASDM)(见图1)。该模型包括自我定义(self-definition,简称SD)、知觉到的承诺(perceived commitment,简称PC)、知觉到的能力(perceived ability,简称PA)、知觉到的想要(perceived wanting,简称PW)、知觉到的努力(PT)和自我反思动力(trigger for self-definition,简称TSR)6个因素。其中,SD指的是个体对自己是某一运动者(如跑步运动者、自行车运动者等)的自我归类;PC指的是个体知觉到的身体活动对自己的重要性,表达了个体对身体活动的心理依恋;PA指的是个体对自己运动能力水平的知觉;PW指的是个体对自己想要或渴望参与身体活动的知觉;PT指的是个体对自己主动投入身体活动的知觉,表现为认知和行为上的努力;TSR指的是个体对自己是否是一位运动者的反思动力,如运动乐趣等。

图1 身体活动自我定义模型

该模型认为,在对一个被给与的角色的适用性反思中,个体聚焦于那些他们认为自己为什么是或为什么不是一位运动者的标准。这些标准可以分为潜在的3种推断,即个体想去运动的推断、个体努力程度的推断和个体运动能力的推断。前2个自我推断被概化为对运动承诺知觉存在影响,而运动承诺和运动能力知觉是自我定义的必要条件,说明个体只有在对运动产生承诺并具备一定运动能力才有可能出现身体活动自我定义。十几年后,KENDZIERSKI等[5]以乐趣(enjoyment,简称EN)作为反思的主要动力来源,分别在跑步者和自行车运动者(年龄介于18~78岁)人群中对PASDM进行检验,结果发现理论模型与原始数据不匹配;随后,对理论模型进行修正,增加了PW→PT和PT→PA2条路径后发现,理论模型(PASDM-2)是可以接受的分析框架。前者得到了计划行为理论和合理行动理论的支持,即想要去参与某项运动的程度(如个体对某项运动的积极情感和态度)会影响到他们的努力程度(如计划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等),从而影响他们的运动努力知觉。后者得到了能力动机理论的支持,即人们在运动中投入更多的努力,就会获得更好的运动能力,从而影响到他们的运动能力知觉。由于锻炼者比跑步运动者和自行车运动者所包含的身份类别内容更广,抽象层次更高,PASDM-2是否适用于锻炼者层次的自我定义尚未得到检验。

在锻炼自我定义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方面,VLACHOPOULOS等[16]考察了自我决定理论变量与锻炼角色身份的关系,结果发现,锻炼行为调节变量(包括认同调节和内在调节)和能力需求满足是锻炼角色身份的有效预测变量。其中,认同调节与知觉到的承诺都表达了锻炼对个体的重要性,内在调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个体对锻炼的爱好水平,而能力需求满足则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个体的运动能力水平。LAU等[21]对中西方青少年运动角色认同机制及其对运动行为的作用研究中发现,运动行为调节与知觉到的运动能力是运动角色认同的直接预测变量。董文博[13]将自我认同加入到沈梦英的TPB和HAPA的整合模型中,结果发现,态度可以通过意向影响自我认同。鉴于这些研究成果,本研究认为,PASDM可能是预测锻炼自我定义的有效模型。为此,假设PASDM-2由乐趣启动的链式认知推理模式可以用于解释我国初中生锻炼自我定义过程,假设模型见图2。

图2 初中生锻炼自我定义过程假设模型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被试

本研究先后调查了3个样本。(1)样本1为访谈被试,由16位初中生组成,其中男生8人、女生8人,初一6人、初二6人、初三4人。(2)样本2为预测被试,用于考察各分量表的信效度。预测被试在福建省内1所初中学校选取,每个年级选择3个教学班,每个班级发放问卷40份,共发放360份,回收有效问卷299份,有效回收率为83.06%。其中,初一102人、初二101人、初三96人,男生139人、女生160人,平均年龄(13.01±0.85)岁(4人没有填写年龄信息)。(3)样本3为正式施测问卷。在福建省内3所初中学校选取,每个学校选择初一、初二和初三各1个班级,每个班级发放问卷40份,共发放问卷360份,回收有效问卷311份,有效回收率为86.39%。其中,初一110人、初二98人、初三103人,男生144人、女生167人,平均年龄(13.06±0.88)岁(7人没有填写年龄信息)。

2.2 工具

由于KENDZIERSKI等的PASDM是通过对跑步运动者和自行车运动者等群体的检验而来,并未有现成的锻炼自我定义模型量表。为此,本研究根据PASDM及其相关因素的概念和要求,通过以下4步来编制锻炼情景下初中生SD、PW、PT、PC和PA条目。(1)通过16位初中生的深度访谈来获取条目。访谈内容主要如下问题:你认为自己是一位锻炼者吗?通过这一项目来检查他们“是”或“不是”。如果回答“是”,他们则被要求解释他们为什么认为自己是一位锻炼者;如果回答“不是”,他们则被要求解释他们与锻炼者有什么不同?(2)借鉴了锻炼认同及KENDZIERSKI等的跑步运动者和自行车运动者自我定义过程量表的项目内容[4-5,18]。(3)根据我国初中生锻炼的实际情景来选择合适的条目。(4)请1位锻炼心理学教授、1位锻炼心理学副教授、3位体育专业博士生和2位心理学专业博士生对条目的表达方式和语义等进行判断和修改。

根据以上4个步骤,本研究编制了4个SD条目、3个PW条目、4个PT条目、4个PC条目和3个PA条目(见表1)。每份量表都采用李克特7点计分法,1~7代表“完全不同意—完全同意”。

运动乐趣的测量与PASDM一样,以修订后的身体活动乐趣量表(PACES-2)为测量工具。最初的PACES由KENDZIERSKI等编制,包括18项用于评价参与者的运动体验条目。CROCKER等[22]认为,PACES不仅包括运动乐趣内容,而且还包括运动乐趣前因后果的内容。此后,RACEDEKE[23]对PACES条目进行重新筛选,最后只保留了评价运动乐趣本身的8个条目(见表1),8个条目的总分与原量表的相关为0.94。本研究严格遵循双向翻译的原则,将8个运动乐趣条目译为中文版量表,并采用李克特7点计分法进行施测,1~7代表“完全不同意—完全同意”。该量表的指导语为:“当我参加体育锻炼的时候,……”。

表1 初中生锻炼自我定义模型6份量表的项目内容一览表

2.3 数理统计与分析

采用SPSS19.0和AMOS17.0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与分析。统计方法主要包括探索性因素分析、内部一致性分析、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等。

3 研究结果

3.1 各量表的信、效度检验

采用样本2分别对6份量表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6份量表的KMO介于0.69~0.93之间,均适合做因素分析;对6份量表分别进行因素分析,均提取特征根大于1的因素1个,最小因子载荷为0.67,没有多余的条目被删除,内部一致性信度介于0.79~0.95之间,说明6份量表的信、效度良好,可以作为进一步研究的测量工具(见表2)。

3.2 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及相关性分析

描述性分析结果表明,初中生EN、PW、PT、PC、PA、SD的平均值都处于较低水平。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SD与EN、PW、PT、PC、PA的相关介于0.406~0.606之间,相关性较强且均到达显著水平;EN与PW的相关为0.644,PC与PW、PT的相关分别为0.636和0.705,PA与PT的相关为0.529,EN与PW的相关为0.644,相关性较强且均到达显著水平(见表3)。这些关系表明,各变量之间可能存在着某种联系。

表2 6份量表的探索性因素分析和信度分析结果

表3 各因素的描述性统计及相关性分析结果

3.3 初中生锻炼自我定义过程的检验

首先,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PASDM(见图1)进行检验,即将EN作为PW的自我反思动力,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显示,NFI=0.826、IFI=0.862、TLI=0.847、CFI=0.862,都小于0.9,RM⁃SEA=0.101>0.1,说明拟合不好,是可以放弃的分析模型。其次,对PASDM-2(见图2)进行检验,即与PASDM比较增加了PW→PT路径和PT→PA路径。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显示,IFI= 0.913、TLI=0.902、CFI=0.912,都大于0.9,NFI=0.875,接近0.9,χ2(292)/df=3.018<5,RMSEA=0.080<0.1,说明拟合较好,是可以接受的分析模型。

整个模型可以解释52%SD的方差,76%PC的方差,37%PA方差,47%PW的方差和67%PT的方差,EN对PW的预测作用、PW对PT的预测作用、PT对PC和PA的预测作用都很高,PW对PC的直接预测作用较小,PC和PA对SD的预测作用非常接近且均达到中等水平,所有路径系数均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水平(P<0.001)(见图3)。

图3 初中生锻炼自我定义过程的标准化参数估计模型

4 讨论

本研究建立在身体活动自我定义模型的基础上,通过深度访谈、专家咨询、探索性因素分析、信度分析等过程。首先编制了PASDM中各因素的相关量表。其次,在313位初中生中对PASDM用于预测锻炼自我定义过程的可行性进行检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发现,PASDM与数据不匹配,说明原始模型可能存在缺陷。最后,进一步增加PW→PT和PT→PA2条路径后,模型的拟合优度可以接受,说明PASDM-2可以用于解释初中生的锻炼自我定义过程。这一发现与KENDZIERSKI等在跑步运动者和自行车运动者人群中的研究结论一致。

从一般化的锻炼自我定义过程与具体的跑步运动、自行车运动自我定义过程的路径系数比较(见图4)来看,本研究中,EN对PW的预测、PW对PT的预测、PT对PA的预测与跑步运动和自行车运动自我定义比较接近,都处于较高的水平;PW对PC的预测较低、PT对PC的预测较高,与自行车运动自我定义比较相似;而PC和PA对SD的预测均达到中等水平,与跑步运动和自行车运动自我定义都存在比较大的差异。

图4 跑步运动/自行车运动/锻炼自我定义过程标准化路径比较图

KENDZIERSKI等认为,在跑步运动和自行车运动中,PA对SD的影响比较微弱的原因可能是,运动能力不是健身运动人群或简单运动参与人群自我定义考虑的重要标准。但是,他们同时猜测,可能在专业运动员人群或更为复杂的运动项目参与人群中,运动能力知觉对自我定义的贡献会更大。本研究是在更为抽象的锻炼者层面上的检验,初中生需要在更多的运动项目类别中考量自己的角色身份水平,与跑步和自行车这种单一和简单的运动比较,锻炼行动的复杂性和难度提高了。与跑步和自行车运动被试比较,本研究被试与之不同之处可能还包括一些没有掌握任何运动技术的学生。因此,本研究的上述结论也可能是受那些没有掌握运动健身方法的学生的影响所致。对于那些没有掌握一定健身方法和运动技巧的学生来说,他们可能更倾向于将“会”与“不会”作为自己是否是一位锻炼者的身份标准。而在PC至SD路径上则刚好相反,随着行动复杂性和难度的提高,PC对SD的作用出现逐渐下降的趋势。这可能是在简单运动中,个体往往忽略了技术能力的重要性和地位,而是将是否继续参与作为身份的重要参照所致。由于上述比较不是来源于同一样本,身体活动自我定义过程更为详细的项目差异和类别差异现象,需要更为深入的研究来揭示。

KENDZIERSKI等的身体活动自我定义模型与以往锻炼心理学的一些概念模型存在关系。首先,本研究的锻炼自我定义模型与近些年来的锻炼认同理论存在关系。锻炼认同指的是个体对锻炼角色身份的认同,包含锻炼特质认同和锻炼角色认同[14]。锻炼特质认同指的是个体对自己所拥有的锻炼者特质的认同程度,包含能力、体态、重要性等内容,与锻炼自我定义标准有关;锻炼角色认同指的是个体对锻炼者角色的自我定义,等同于锻炼自我定义[24]。以往研究集中于从总体上来考察锻炼认同的心理结构,本研究拓宽了人们对锻炼认同结构的认识,认为不同锻炼认同因素之间存在一定的等级和因果关系。

其次,身体活动自我定义模型与运动承诺模型中的相关变量存在关系。SCANLAN等[25]的运动承诺指的是个体“渴望和决心继续参加体育运动的一种心理状态”,后来WILSON等[26]对运动承诺的结构进行探索,发现其包括想要的和必须的承诺2个方面,并且发现只有想要的承诺对锻炼行为存在影响。本研究运动承诺知觉指的是锻炼对个体的重要性,表达了个体对锻炼的心理依恋。KENDZIERSKI等认为,知觉到的运动承诺与运动承诺本身可能心理结构不同,但存在着重要的相关,它是由知觉到的想去运动推动的。由此来看,PASDM包含了运动承诺中的“想要的承诺”部分。另外,身体活动自我定义模型还与运动承诺模型中对锻炼行为影响最大的2个前因变量有关[27],即运动乐趣和个人投入(与PT存在联系)。

最后,身体活动自我定义模型还与自我决定理论(包括认知评价、有机整合、基本心理需求、因果定向和目标内容5个分支理论)中的相关变量存在关系。PASDM中知觉到的运动承诺与有机整合理论中的认同动机所要描述的内容一致,即指的都是锻炼对个体的重要性;知觉到的运动能力与基本心理需求理论中的能力需求满足存在联系;知觉到的运动努力与目标内容理论中的内部目标内容存在联系;由运动乐趣启动的锻炼自我定义认知推断模式体现了因果定向理论中的自主性定向。

从社会认同理论和自我归类理论来看,该模型可能描述了特殊的身份“归纳”路径,即从个体成员的特征来推断群体的类别特征的过程[2]。从BURKE的认同控制模型来看[28],PW、PT、PC和PA可以被看作是个体进行身份确认的标准,运动乐趣是信息搜索的开关。当输入信息与这些标准一致时,个体作为一位锻炼者的身份感就会增强,而当输入信息与这些标准不一致时,个体作为一位锻炼者的身份感就会减弱或者消失。从VALLACHER和WEGNER的行动识别过程来看[29],由运动乐趣启动的锻炼自我定义认知推断模型可以被看作是对体育锻炼识别的构念等级模型。行动识别理论认为,低水平的识别可以通过高水平的识别来执行行动、监控行动和反映行动。从这一点来说,EN在模型中属于低水平的识别,PW、PT、PC和PA属于中等水平的识别,而SD属于高水平的识别。这一结论也与本文深度访谈中所了解的信息一致。当对个体提出为什么认为自己是一位锻炼者或为什么认为自己不是一位锻炼者的问题时,许多被试总是先回答自己喜欢或不喜欢体育运动,然后再进一步描述自己曾经对体育锻炼的投入情况和自身所具备的运动水平等。

本研究至少还存在以下不足之处:(1)在量表使用方面,6份量表的记分方式与KENDZIERSKI等人一样,即均采用李克特7点计分法,可能会存在共同方法偏误,如EN与PW、PW与PT、PT与PA等相关很高,这可能是共同方法偏误所致;(2)本研究在被试选择上未能包括不同锻炼项目参与人群等,这也使得本研究结论的普适性问题有待进一步的检验;(3)本研究的锻炼自我定义过程模型中所包含的6个因素在以往研究中发现是预测锻炼行为的有效预测变量,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检验其对锻炼行为的预测和干预作用。

5 结论

(1)身体活动自我定义模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用于解释我国初中生的锻炼自我定义过程;(2)知觉到的运动承诺和运动能力对初中生锻炼自我定义有直接的预测效应,运动乐趣、知觉到的想去运动和运动努力对初中生锻炼自我定义有间接的预测作用;(3)初中生锻炼自我定义过程与西方跑步运动者、自行车运动者自我定义过程比较,共性与差异并存。

[1]吴小勇,杨红升,程蕾,等.身份凸显性:启动自我的开关[J].心理科学进展,2011,19(5):712-722.

[2]约翰·特纳.自我归类论[M].杨宜音,王冰,林含章,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3]严鸣,涂红伟,李骥.认同理论视角下新员工组织社会化的定义及结构维度[J].心理科学进展,2011,19(5):624-632.

[4]KENDZIERSKI D,FURR J R M,SCHIAVONI J.Physical activity self-definitions:correlates and perceived criteria[J].Journal of Sport& Exercise Psychology,1998(20):176-193.

[5]KENDZIERSKI D,MORGANSTEIN M S.Test,revision,and cross-validation of the physical activity self-definition model[J].Journal of Sport& Exercise Psychology,2009,31(4):484-504.

[6]HAYS L M,DAMUSH T M,CLARK D O.Relationships between exercise self⁃definitions and exercise participation among urban women in primary care[J].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Nursing,2005,20(1):9-17.

[7]ANDERSON D F,CYCHOSZ C M.Development of an exercise identity scale[J].Perceptual and Motor Skills,1994,78(3):747-751.

[8]KENDZIERSKI D.Self-schemata and exercise[J].Basic and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1988,9(1):45-59.

[9]LAU P W,FOX K R,CHEUNG M W.Psychosocial and socio-environmental correlates of sport identity and sport participation secondary school-age children[J].European Journal of Sport Science,2004,4(3):1-21.

[10]THEODORAKIS Y.Planned behavior,attitude strength,role identity,and the prediction of exercise behavior[J].The Sport Psychologist,1994(8):149-165.

[11]BRUIJN G J D,VERKOOIJEN K,VRIES N K D,et al.Antecedents ofself identity and consequences for action control:An application of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in the exercise domain[J].Psychology of Sport and Exercise,2012,13(6):771-778.

[12]PERRIER M J,SWEET S N,STRACHAN S M,et al.I act,therefore I am:athletic identity and the health action process approach predict sport participation among individuals with acquired physical disabilities [J].Psychology of Sport and Exercise,2012,13(6):713-720.

[13]董文博.锻炼意向与锻炼行为的关系:自我认同和锻炼承诺的增值贡献[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3.

[14]方敏.青少年锻炼意向和锻炼行为的关系:中介式调节作用[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2(2):45-49.

[15]方敏.青少年锻炼行为阶段变化与变化过程的关系[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1(3):349-355.

[16]曹佃省.锻炼技能作为青少年行为意向与锻炼行为间的调节变量中介—调节效应分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3(2):217-221.

[17]金亚虹,刘敬雯,姚家新,等.青秒年锻炼认识与行为的选择及其制约因素[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3(4):21-26.

[18]WILSON P M,MUON S.Psychometric properties of the exercise identity scale in a university sampl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2008,6(2):115-131.

[19]ANDERSON C B.Athletic identity and its relation to exercise behavior:scal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J].Journal of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2004,26(1):39-56.

[20]VLACHOPOULOS S P,KAPERONI M,MOUSTAKA F C.The relationship of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variables to exercise identity[J].Psychology of Sport and Exercise,2011,12(3):265-272.

[21]LAU P W,CHEUNG M W,RANSDELL L.Sport identity and sport participation:a cultural comparison between collective and individualistic societi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2008,5(1):66-81.

[22]CROCKER P R,BOUFFARD M,GESSAROLI M E.Measuring enjoyment in youth sport settings:A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of the Physical Activity Enjoyment Scale[J].Journal of Sport&Exercise Psychology,1995(17):200-205.

[23]RAEDEKE T D.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joyment and affective responses to exercise[J].Journal of Applied Sport Psychology,2007,19(1):105-115.

[24]BERRY T R,STRACHAN S M,VERKOOIJEN K T.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xercise schema and identit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2014,12(1):49-63.

[25]陈善平,李树茁,闫振龙.基于运动承诺视角的大学生锻炼坚持机制研究[J].体育科学,2007,26(12):48-55.

[26]WILSON P M,RODGERS W M,CARPENTER,et al.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mmitment and exercise behavior[J].Psychology of Sport and Exercise,2004,5(4):405-421.

[27]邱芬,崔德刚,杨剑.锻炼承诺量表(ECS)在中国大学生体育锻炼情境下的检验与修订[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3,46(12):51-58.

[28]周永康.大学生角色认同实证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8:13-14.

[29]刘爱伦,厉康.行动识别理论[J].心理科学,2004,27(4):913-915.

Test of PASDM in the Exercise Scenario among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China

XU Chang1,WANG Shen2
(1.School of PE,Fuqing Branch of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Fuqing 350300,China;2.School of Sports Sciences,Fujian Normal Universi⁃ty,Fuzhou 350108,China)

Objective:On the basis of PASDM,this paper aims to explore the exercise self-definition mechanism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China grounded identity theory.Methods:By referring to the foreign related scales and by depth interview with 16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preliminary question⁃naires covering various factors in PASDM were developed.Aimed at test the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these questionnaires,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 and reli⁃ability analysis was conducted on the basis of the replies of 299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boy=139,girl=160;age=13.01±0.85).In the paper,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was done so as to reve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variables in the exercise self-definition mechanism.The replies from 311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boy=144,girl=167;age=13.06±0.88)were collected.Results:The hypothetical model’s goodness of fit can be accepted and 52%of the vari⁃ance in exercise self-definition can safely be accounted for.In cognitive chain reasoning model motivated by exercise enjoyment,direct predictive effect on self-definition is achieved by perceived commitment and perceived ability.Furthermore,these two factors are of nearly equal importance to the predictive ef⁃fect on self-definition.They are both at the medium level.Exercise enjoyment,perceived wanting and perceived trying have indirect predictive effect on self-definition.Conclusions:PASDM-2 can explain the exercise self-definition mechanism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China to a certain degree.When compared to the self-definition mechanism involving the sports of running and cycling in the West,it manifests itself in both commonness and differences.

role identity;exercise self-definition;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G 804.8

A

1005-0000(2014)05-376-05

10.13297/j.cnki.issn1005-0000.2014.05.002

2014-05-05;

2014-08-09;录用日期:2014-08-10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4BTY062)

许昌(1978-),男,福建泉州人,副教授,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体育心理学。

1.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体育学院,福建福州350300;2.福建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福建福州350108。

猜你喜欢
锻炼者定义身份
关于赛艇训练中的有氧训练探究
严昊:不定义终点 一直在路上
定义“风格”
太极拳运动对提升锻炼者静态平衡能力的研究
健身俱乐部开展健身操课的影响因素分析
——以平顶山市健身俱乐部为例
每天慢跑可延缓细胞衰老
跟踪导练(三)(5)
妈妈的N种身份
身份案(下)
放松一下 隐瞒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