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循环经济公众参与教育的路径选择

2014-04-20 12:20张艳敏焦世泰王世金
生产力研究 2014年4期
关键词:节约公众理念

张艳敏,焦世泰,王世金

(1.百色学院,广西 百色 533000;2.中国科学院 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甘肃 兰州 730000)

一、研究背景

伴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全球不可再生资源、化石燃料日益短缺,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资源浪费严重,生态环境恶化、污染加重以及气候变暖日益加剧。近年,我国经济发展的步伐令世界震撼,但生态环境也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20世纪自80年代以来,我国节约指数持续下降,90年代趋于减缓。2003年,我国五类主要资源节约指数为1.89(GDP按购买力平价计算),意味着我国五类资源平均消耗强度高出世界平均水平约90%,位列世界59个主要国家(占世界GDP的93.7%)中第54位,[1]资源节约指数开始反弹。2007年,我国物理能源利用效率仅12%(1989年为8.7%;1997年为 10.3%),从开采(33.2%)到中间环节(68.4%)直至终端利用(36.2%)所有环节都产生了大量浪费,环境遭到不同程度污染。[2]可以说,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已成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从根本缓解资源约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3]然而,我国人口多、资源少、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十分突出。全国生产生活和各类建设项目污染面和数量的庞大,仅靠政府去监管显然力不从心。因此,建立循环经济公众参与教育机制便显尤为重要。只有依靠社会各方面力量,发动和吸纳更多社会团体和公众参与或投入循环经济建设,深入开展资源“国情”教育,在全社会树立节约意识、节约观念,倡导节约文化、节约文明,广泛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资源节约活动,让公众真正参与到循环经济决策、管理和监督的全过程。

二、循环经济内涵

循环经济的思想萌芽于20世纪60年代,其中以1962年美国生态学家卡尔逊(R.Carson)发表《寂静的春天》和1966年美国学者肯尼斯·鲍尔丁(K.E.Boulding)提出的“宇宙飞船理论”为思想起源。70年代,西方国家人们开始关注污染物产生后如何治理以减轻其危害,即环境保护的末端治理。80年代,工业发达国家开始强调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和污染的源头防控。90年代,人们逐渐认识到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为特征的传统线形经济的弊端,并从系统论角度认识到末端治理的被动做法的不合理性,为此,以物质闭环流动为特征的循环经济开始逐渐付诸实践。[4]进入21世纪,环境源头预防和全过程治理替代末端治理成为国际社会环境与发展政策的主流,而循环经济模式兼顾了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目标,为正确处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指明了方向,发达国家纷纷把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途径。总体上,循环经济是一种遵循可持续发展规律的经济发展模式,与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相比,其根本区别就是摒弃了传统线性经济的大量浪费资源、效率低下、污染和破坏严重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它将清洁生产、废物综合利用和环境友好融为一体,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5]倡导“资源——生产——流通——消费——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物流模式和“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反馈式流程的经济运行模式,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利用进入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减少对物质特别是自然资源的消耗,最大限度地优化配置自然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物排放,使其排放总量控制在环境的自净能力之内,最大限度地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

三、公众参与教育的现实必要性

公众参与是群众参与政府公共政策的权利,[6]是发达国家进行资源、环境监督和管理的有效手段,是实现人口、资源和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途径。公众参与是提高政府决策质量,降低政府管理成本,监督政府依法行政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企业生产经营方式向循环经济方式转变的“推动器”。公众参与不仅是发展循环经的社会基础,也是一种社会责任,更是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主力。联合国可持续发展《21世纪议程》中提到:教育、公众认识和培训是使人类和社会能够充分发挥潜力的途径。教育是促进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们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的能力的关键。[7]中国《21世纪议程》同样也强调公众参与对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作用。循环经济公众参与教育,即通过多种教育手段、大众传媒工具,引导、促进消费取向、生产观念、生活观念、价值观念向着适应循环经济发展的方向转变,借助大众取向的选择作用,引导循环型产品的生产、技术开发和产业发展潜力的外显,[8]这一模式应该成为当前我国节约型社会循环经济发展的最大、最重要、最有力的推动力量。循环经济公众参与教育在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环境保护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为只有民众提高了环境意识,才能充分认识到资源和环境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可以说,公众参与教育是落实循环经济最有效、最经济的方法,是成功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和节约型社会取得成功的关键。同时,循环经济不仅是政府的事情,而且是全社会的共同事业,必须以人为本,依靠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吸纳各行各业的人参与和投入,让公众真正参与到循环经济决策、管理和监督的全过程。

四、公众参与教育的路径选择

目前,我国循环经济公众参与教育仍处于一个试行和发展阶段,其公众参与教育必须以循环经济新系统观(生态经济系统)、伦理观(和谐的人地关系)、经济观(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生产观(清洁生产)和消费观(绿色消费)为理念,在循环经济政策法规制定、科技支撑、教育培训、市场调节、新闻宣教和监督评估等保障体系方面更需要加大倾斜力度。通过政府、企业、社区、学校和NGO(非政府组织)等个人或团体的公众参与教育,必将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生态环境最优化、环境污染最小化、措置资源重组化和经济发展持续化等循环经济发展目标。其中,政府是相关循环经济法律法规的制定者,应成为公众参与教育的主导力量,以构建生态型政府为目标。企业是实施循环经济的最基本单位,应该将教育集中在企业生产、经营与管理之中。社区、学校为消费群体单位,应加强在资源消费领域的循环经济教育。NGO在公众参与教育中起纽带和链接作用,其辅助教育主要是协调政府与大众之间的利益关系,同时可以有效监督政府和企业行为。另外,循环经济公众参与教育还需要将政府主导教育、企业主动教育、社区参与教育、学校普及教育与NGO辅助教育相互协调配合,发挥其整体效益。具体循环经济公众参与教育路径选择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循环经济公众参与教育路径选择模式

(一)政府主导教育

政府作为循环经济政策的参与者和制定者,在促进和推动企业、社会各层面向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方面转变起着重要作用,各级政府理应以身作则,肩负循环经济普及教育的义务。第一,各级政府人员应率先垂范,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办公方面,提倡绿色采购,形成节约纸张,节约水电的行为方式。在决策方面,要从土地、金融、价格、税收、外贸、劳动等不同政策方面,诱导和促进企业生产方式的转变。[9]第二,各级政府人员应把循环经济理念深入普通大众,提高他们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意识。政府在经费投入和工作安排上加大面向社会宣传、普及、推广、应用等软环境建设力度,依托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中介组织和协会组织,利用信息化手段广泛开展国民循环经济素质教育和科学普及,以达到增强公众合理利用资源的意识和责任感目的。第三,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环保管理理念和循环经济实施经验,通过完善地方性法规和行政规章等方式,设置强制标准,增强环保、节能减排和控污减污的执法力度,依法践行“三同时”监管体系(建设项目中的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严惩破坏和浪费环境资源的犯罪行为。同时,尽快制定有关资源消耗定额和考核办法并健全资源节约奖惩制度。第四,政府相关部门应为公众参与环保事业创造条件,开辟渠道。通过政府的表率作用和宣传理念,鼓励和引导企业、社区和学校积极参与资源综合循环利用和环境保护工作,引导群众开拓思维,体现政府决策者的作用,让公众活动更好的实施。引导全社会树立科学发展观、真正建立起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此外,还可以将环境保护知识与法律等基础知识同等列为国家政府公务员报考、考核的内容之一,也作为考核政绩时的一项考核内容,建立“生态型政府”建设领导政绩考核制。[10]

(二)企业主动教育

企业不仅是资源利用的具体实施者,也是环境污染的主要制造者,企业理应成为实施循环经济公众参与教育的主体。企业员工实施循环经济公众参与教育,不仅有助于企业减少污染排放、减少资源浪费,还可以增加生态经济效益,树立企业形象。企业应该进入社区、学校进行环保理念宣传和环保产品展示,让全民树立起绿色消费理念。

企业主动教育包括观念转变、技术创新、深化管理三个层次。通过企业循环经济理念的主动教育,必将使企业员工主动参与企业循环经济建设。观念转变教育包括:在资源和能源利用上,按照资源和能源投入最小化、利用最大化为目标,进行资源和能源的综合循环利用;在控污、减污方式上,按照污染预防原则,坚持以治本为主,实现源头减少,生产工艺过程控制污染物的产生,兼顾末端治理污染物达标排放,降低末端治理成本;[11]在目标追求上,按照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相统一原则,对生产过程中难以避免产生的非产品废物,进行工艺内外的循环再利用。技术创新教育主要是资源循环再利用技术、减污控污技术、无公害处理技术、废物回收处理技术、工艺生态设计等方面。深化管理教育包括:将循环经济成果纳入企业正常经营管理轨道;建立和完善清洁生产奖惩机制;搞好企业职工的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教育,全面强化职工素质教育,最终使得每个企业都成为循环经济重要示范区。

(三)社区参与教育

社区是具有多样性、稳定性公民社会的基层载体。社区参与是指社区成员自觉自愿地参加社区事务的行为,它是社会进步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发动机、助推器。生活污染面广量大,靠政府环境监督不可能根本解决问题,必须依靠广大社区公众的积极参与,才能真正解决问题。社区参与方式应用到循环经济理念普及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是社会进步的表现。社区参与教育对象包括社区居民、社区师生、机关人员等,其目标是在社区树立循环经济理念,建立绿色生产、适度消费、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社会和谐的公共道德准则。[12]

1.城市社区教育。在宏观层面上,城市社区要通过宣传循环经济理念,让社区成员真正参与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等理念的学习教育之中。同时,需要建立和完善实施循环经济教育的软硬件设施,为社区成员终身教育提供便利,满足社区成员终身学习的基本权利。例如,在社区建立垃圾回收中心、垃圾分类回收筒、循环经济理念宣传栏等。在节假日、环境日、地球日、土地日等时段,通过发动居民开展公共垃圾收集活动,发放循环经济理论宣传材料等,鼓励社区居民倡导资源节约、资源再生利用、生态文明教育、“绿色社区”创建等活动,真正让社区居民理解循环经济理念和终身学习的目的。在微观层面上,社区需要倡导一种人人参与的生态消费模式。通过社区各级组织,如企业、机关、街道乃至家庭等积极参与生态消费活动,促使和谐自然观和简朴消费观的普及,使之成为一种社会风尚和市民的自觉行动。例如,在生活中优先购买和使用再生利用产品、环境标志产品和绿色产品,让市民将资源节约、垃圾分类回收、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逐步变成每个社区公民的自觉行动,提倡家电以旧换新政策,鼓励他们参与废旧资源回收和垃圾减量工作,防止过量包装,鼓励绿色采购,尽可能减少垃圾排放,不浪费食物。

2.农村社区教育。由于经济基础条件差,农村社区奢侈消费并不严重,但在农村社区实施循环经济公众参与教育仍然重要。对于循环经济理念的参与式教育,在农村社区最为重要的让农民认识到水土资源高效利用和废弃物再生利用的益处。一方面,要利用秸秆还田、秸秆饲料化、秸秆氨化、秸秆制气、“沼气”等废弃物无害化处理技术和资源循环利用技术教育村民进行农业生产过程中废弃物循环利用。同时,要鼓励农村社区减小化肥、农药和塑料薄膜使用量,鼓励使用农家肥、沼气废渣和秸秆还田,以实现农村“零污染、零排放”目标。另一方面,应激励村民以集约经济理念为主导思想,以节约和保护现有耕地为前提,利用节水、节地、节肥、节药、节种、节能、抗旱、水保、土壤改良、无土栽培、水上立体养殖、环境保护等高新技术和实用技术教育,指导农村社区农林牧副渔诸产业可持续发展。

(四)学校普及教育

学校作为普及教育最主要的场所,应承担起循环经济理念教育的重任。学校应多渠道、多层次、广泛地开展循环经济理念宣传,把循环经济建设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同时,依据学校性质,自身定位,将循环经济理念贯穿于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体系之中。在高等院校,要提倡将循环经济作为学校的选修课。在思想观念上,要求大学生充分认识勤俭节约并不等于不求发展,也不等于一味节衣缩食,而是为了更好地促进生态文明进步。在行为层面上,要求大学生崇尚勤俭节俭,选择一种对自然、对社会、对自己负责的生活方式。[13]引导大学生绿色消费,包括倡导人们消费未被污染或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环保型产品,严厉禁止在消费过程中由于生活垃圾造成的环境污染。逐步转变消费观念,注重环保产品,提倡资源和能源节约。在实践层面上,鼓励高校学生不定期地对企业、厂矿、政府、社区进行相关循环经济理念的实践活动,敦促学生组织和实施有助于循环经济理念普及的环保活动,以肩负起循环经济公众参与的主力军角色。

在中小学,提倡将循环经济理念纳入其基础教育,在课程中引导和教育学生树立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观念。从思想上提高学生对资源、环境重要性的理解,号召广大团员青年和少先队员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节约一粒米、一滴水、一张纸、一度电等做起,鼓励中小学书本的循环利用,要珍惜自然资源、爱护花草树木、野生动物、人文景观,保护生态环境,争做勤俭节约风尚的实践者和传播者。同时,利用“世界无烟日”、“植树节”等纪念日开展主题演讲会、户外宣传活动等,宣传我国实施循环经济战略的时代意义。

(五)NGO辅助教育

NGO,指的是那些具有组织性、非政党性、民间性、非营利性、志愿性、自治性的致力于公益事业的社会中介组织,是介于政府组织与经济组织之外的非政治组织形态。非盈利性市场中介组织对于发展循环经济具有独特作用,已经成为连接政府和大众以及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重要桥梁,它在公众参与教育中的地位显而易见。现在比较成熟的有环保NGO,但数量有限。今后要向循环经济迈进,NGO有其无可比拟的自身优势,其“成员来自于群众,生活于群众之中,了解群众周围的环境条件和资源利用状况,能及时、准确地反映群众的利益、要求和需求,也为群众所信赖,而且环保社会团体形式多样,各团体都有自己的宗旨、活动准则,参与环境管理和环境保护各有其侧重点。”NGO可以收集政府公布资料和数据,让公众便捷、系统地获取信息,同时也可以通过听证会、座谈会等形式参与政府循环经济政策制定和企业环评监督过程。例如,NGO可以呼吁生产企业和零售商严格审核其供应链条,不选择超标企业做自己的供货商,以此来创造正向市场激励机制,让愿意对环境负责的企业赢得竞争优势。

通过各类NGO辅助教育,可以使个人、企业、社区和政府参与教育融为一体,同时可以加强多方交流和合作,这对于全社会普及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等循环经济理念具有很重要的作用。鉴于此,我国需要进一步宣传和倡导循环经济NGO组建工作,建立和完善相关的公众参与制度,发挥它们的中介作用,鼓励NGO进行辅助教育,使得每个公民不仅认识到循环经济的重要性,以身作则,参与循环经济实践,而且可以减轻政府和企业环保部门的压力。当然,政府还需要合法它们的社会地位,让他们真正行使参与监督与决策的权利,鼓励并支持各种民间组织开展各类循环经济的社会监督和公益活动,并与政府和企业建立起一种友好的伙伴关系。

五、结语

循环经济公众参与教育路径很多,本文仅从政府、企业、社区、学校和非政府组织层面作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同时,循环经济理念能够广泛地让更多公众参与、实施、掌握,不仅需要报纸、电视、网络等宣传媒体向公众宣传我国资源利用与环境污染现状,唤醒公众的主体意识,增强公民责任感,将政府、企业、社区、学校和各社会团体循环经济理念教育联系起来,形成多方参与的互动教育机制,而且需要加大我国循环经济政策法规、科技支撑、教育培训、市场调节、新闻宣教、监督评估等保障体系支撑力度,通过这些措施和保障体系的深入实施,进一步明确公众在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的各项参与权利和行使义务。

[1]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06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50-100.

[2]张雷.能源问题“开源”勿忘“节流”[N].科学时报,2009-08-24(B4).

[3]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发展循环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途经[J].宏观经济研究,2005(4):4-5.

[4]郝家龙,翟纯红.循环经济与资源城市成长路经[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25-26.

[5]冯之浚.循环经济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83.

[6]潘岳.环境保护与公众参与[J].理论前沿,2004(13):12.

[7]傅岳瑛,刘琴.我国西部生态旅游的现状和开发建议[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2,18(2):105.

[8]张路.循环经济的生态学基础[J].东岳论丛,2005,26(2):93.

[9]刘文英,陆根法,姜冬梅,等.公众环境伦理教育的研究[J].生态经济,2005(4):49.

[10]王艳.生态文明背景下的生态型政府构建[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8(1):1-2.

[11]钱易.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概念、方法和案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124-125.

[12]宋德勇,欧阳强,申米玲.循环经济的本质与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路径选择[J].当代经济科学,2005,27(3):41.

[13]王娟.西部地区生态道德的构建与对策[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37-40.

猜你喜欢
节约公众理念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节约
节约
节约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