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微”为知“著”

2014-04-22 23:41肖克文
中小学德育 2014年4期
关键词:班会班级同学

肖克文

2013年4月29日,我有幸加入彭敦运老师的“中国·微班会研究”QQ群。彭老师把自己撰写的《微班会迷人的风采》发给我,并激励我好好学习,勇于实践。读罢引发了我对班会的思考,我的班会又在讲着多少远离学生心灵的“正确的废话”?我的班会又在做着多少无用功?哪里需要改进?哪些需要移植?微班会的新理念开始让我从低效无序的班级管理中走了出来,让我从迷茫懵懂走向清晰明朗,不断探索以“微”见“著”的德育微路径。我开始立足于“小”,注重于“精”,着眼于“远”地设计班会,将短短的10分钟打造成精彩的、高效的、互动的德育课堂,演绎着别有洞天的“微景观”。

微时间聚焦真生活

做了19年班主任,我早已意识到传统班会“听的多、想得少、参与少”的陋习。于是,我开始重新审视班会,透过儿童的视角看班会,试着触摸儿童的心灵世界。酝酿些许日子,我开始尝试,以短视频为载体,借助博客和QQ群,营造了一个虚拟但却真实的微环境,采取“问题学生提,是非师生辩,道理大家论”的互动方法,跟踪学生成长过程和个性化特征,开展及时的、有针对性和持久性的德育。

第一次尝试微班会源于关于零食的发现。2013年春季开学,我发现很多学生爱吃零食,且屡教不改。于是,我收集垃圾食品的资料,通过视频形象展示,并配以文字说明,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三无食品的危害。短暂的10分钟,学生感受很深,纷纷表示再也不吃垃圾食品了。自此,我欣喜地发现班级内吃零食的同学变少了,教室也干净多了。虽然这次微班会是稚嫩的,但给我的鼓舞是巨大的。此后,我养成了随身携带数码相机的习惯,时刻关注学生在校学习、生活中的一举一动、点点滴滴,用相机记录学生的读书、写字、做操、卫生、纪律、交友等等。这些照片与视频成为了微班会最宝贵的素材,当学生通过观看、倾听、讨论、辨析,反省观照自我后,自我教育找到了真正的契机。

2013年5月,在学校的阳光体育节活动中,我目睹了让人惊讶的一幕:上课做小动作,作业不交,打架骂人,最让我头疼的一鸣同学在400米跑中,虽然起跑晚了,但他奋力直追,最后在同学们的加油呐喊声中第一个冲到终点。当时,我用相机捕捉到了这激动人心的瞬间。当我在微班会上播放这一视频时,同学们都被他在赛场上顽强的拼搏精神所感染。我抓住这个教育契机,对同学们说:“一鸣同学为班级赢得了荣誉,谁说他没有集体荣誉感?他长跑这么出色,还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吗?如果在学习上用把劲,那就更牛了。”之后,一鸣改掉了不按时完成作业的坏习惯,上课也认真听讲了。在六月份礼仪周期间,我利用晨读、自习课、品社课、午会课、活动课、大扫除的时间,召开10分钟的“礼仪微班会”,视频、文字、音乐、图片全由老师和同学们担当编导,并聘请一鸣等几位同学当演员,通过听、看、议、诵、行、评等多形式、多手段、多角度聚焦学生日常生活,从接打电话、路队、学习、集会、交往、行走等方面展示了师生知礼仪、学礼仪、用礼仪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我开发并建构起了“文明礼仪”课程的四大内容模块:“日常养成”“文化引领”“主题实践”“家校互动”。我班被评为“文明礼仪示范班”,多名同学被评为“文明小天使” “十佳少年”。如今,同学们运用“对不起”“您好”“谢谢” 等日常文明用语蔚然成风,相互谦让、互帮互助的人多了;好人好事层出不穷,班里处处洋溢着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浓郁气息。

微体验散发正能量

我有一个坚定的信念:让儿童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的发展。我班38位同学中有18位留守儿童,他们大多是隔代监护,有的性格内向,沉默寡言;有的学习差,违规乱纪;有的争强好斗,自私任性……如何对他们进行教育成了我当时面对的重要问题。我曾感慨班会课上说教的苍白无力,曾怀疑自己的教育能力,曾埋怨学生父母的失职。当微班会给班级带来变化后,尝到欣喜与甜头的我心中有了计划:何不利用微班会视频中的图片、音乐、故事等生动的素材,来一次别开生面的教育?

2013年9月16日,班里召开“心手相牵 快乐成长”的微班会。5分钟的微视频《留守儿童小刚的故事》播放后,许多学生的眼眶都湿润了。无需过多地讲述,无需苦口婆心地劝说,画面中破旧的房屋、简单的摆设、孤单的身影,配上唯美的音乐《妈妈在哪哪是家》(留守儿童之歌),深深触动了学生的心弦。一周后,在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我班成立了“温暖小屋”“亲情聊天室”,开辟了“热线电话”,开展了“周末同行欢乐同在”等系列活动。2013年11月7日是小刚11岁的生日,这一天老师同学和他一起过生日,生日蛋糕、书包、钢笔等礼物,温暖的祝福,温馨的场景,让他泪眼婆娑。他的父母知道后从外地打来电话激动地说:“谢谢老师和同学们!把孩子放在这样的班级放心啊!”校领导称赞说:“这堂微班会传递正能量,六(二)班是榜样。”让我惊喜的是,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微”活动,让学生变得越来越阳光。

微行动撬动大文明

经过几个月的摸爬滚打,我越发意识到,微班会最大的价值,还不完全在“微”,而在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彰显教师的主导,巧妙地利用信息技术,促进了班会课的革命。以教师和学生为“微主体”的微班会,能引发一系列“微行动”,强调实践、感动与生命在场,以此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2013年10月20日,在我召开《走进父母》《了解父母》《感恩父母》三堂微班会之后,我班掀起了“感恩父母”的微行动:“品读《二十四孝故事》” “我给爸妈过生日”“今天我当家”“我是爸妈小助手”“红领巾一条街”“文明新看点”“2013年度感动人物评选”“《谁言寸草心》编写”等,使孝德教育从班级、校园辐射到家庭、社会。家长们都说,学校开展孝德教育以来,自己的孩子“长大了”“懂事了”“像换了一个人似的”……李昱同学的爷爷说:“我孙子过去比较懒惰,什么事情都是大人包办代替。现在,他勤快多了,在他的影响下,他妈妈被评为好媳妇。”文化站站长说:“学校开展的孝德教育,是近几年素质教育中最见效的一项工作。我们希望坚持下去。”

2013年11月4日,在我召开“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微班会之后,原本只是想教育学生保持教室卫生,但令我没想到的是,这一活动迅速在全班引发反响。38名环保小卫士深入校园角落捡拾废纸,清理垃圾,最终发酵成为“微行动之微环保卫士”的全校公益活动。同学们弯腰捡拾废纸,成为了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

微组织带来高效应

当然,微班会也给我带来了尴尬与烦恼。由微班会引发的以志趣相似、感受相近等共同点联系聚合的小伙伴们成立了“微组织”,这些小团体,有的漠视班集体利益,我行我素;有的则游离于班集体之外,无视班规班约,讲究哥们义气。如何给予他们正确引导?如何发挥班级内小团体的有生力量,提升班级的向心力与凝聚力?我尝试通过微班会积极构建联接社会、家庭、校园、班级的“活动链”。以微班会为契机,我引导学生聘请专家顾问,并定期举办成果分享大会,举行“合作之星”“特色之星”“岗位之星”“风尚之星”“感动班级人物”等评选,多层面开展微组织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在“学雷锋树新风,温情微行动”微班会之后,我适时推出“走进雷锋,争当雷锋”,引导学生日行微善。很快,在校园、村落,一个个“微组织”应运而生,日行微善的“萤火虫志愿军”;提倡说普通话,写规范字的“啄木鸟小队”;专注环境保护的“小黄帽义工队”……这些团队聚合成学雷锋的“大网络”。同学们的活动丰富多彩,收益颇丰。方正的爷爷是村里一位老党员,经常帮助左邻右舍,他颇有感触地说:“我孙子小正和他的几个同学把村头多年积攒的垃圾愣是清除了,我感到惭愧呀。”王柯同学在活动感悟中写道:“我们在走街串巷,认真挑错的过程中增长了见识,今后要从自己做起,写规范字,做文雅人。”据统计,日行微善志愿军1个月累计做善事100多件,6名“啄木鸟”共“啄”出校内外错误60多处,7名环境保护小黄帽义工共清除卫生死角13处。

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微组织”,让师生如沐春风,心生暖意,随时随地散发出动人的能量。由微班会衍生的微组织,正改变着班级生活微环境,形成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班级文化氛围,凝聚成一个强大的班集体。

责任编辑 颜雪梅

猜你喜欢
班会班级同学
班级“无课日”
妈妈画上老年妆出席班会孩子落泪
浅谈如何发挥主题班会作用提高高中德育教育时效性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班级FACE系列大放送
一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测试
以牙还牙
微班会:管窥班会的现实与未来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