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居民点集聚与农地流转协同关系研究

2014-04-25 05:08徐保根
中国土地科学 2014年10期
关键词:居民点人均收入农地

徐保根,韩 璐

( 浙江财经大学不动产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0018 )

农村居民点集聚与农地流转协同关系研究

徐保根,韩 璐

( 浙江财经大学不动产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0018 )

研究目的:对农村居民点集聚与农地流转协同关系、演化规律和内在机理进行探讨,为推动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及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定量化依据。研究方法:灰色关联分析法、非线性微分动态灰色系统建模方法和弛豫系数法。研究结果:(1)农村居民点集聚与农地流转协同关系各指标之间具有较强的相互关联、相互制约作用。农村居民点集聚类型与农民人均收入、农地流转比例等密切相关,其中集聚类型和农民人均收入之间的灰色关联度最大。(2)在农村居民点集聚与农地流转协同关系系统中,集聚类型和农民人均收入是对系统发展起到支配作用的序参量,对引导系统向更高层次的有序状态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3)在农民人均收入达到30000元,农地流转比例达到95%时,农村居民点集聚类型宜为城镇;在农民人均收入达到25000元,农地流转比例达到85%时,农村居民点集聚类型宜为集镇;在农民人均收入达到20000元,农地流转比例达到60%时,农村居民点集聚类型宜为中心村。研究结论:建立的农村居民点集聚与农地流转协同关系模型拟合效果较好,经验证具有较高的精确度,可为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提供指导。

土地整治;农村居民点集聚;农地流转;协同论;灰色关联分析法

目前全国各地新型城镇化建设正稳步推进,农村居民点集聚作为推动城乡一体化,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保护城市边缘区生态环境,改善农村居民人居环境质量的重要手段被广泛采用。如何寻求有效的途径和先进的技术手段对农村居民点集聚进行规划与整治,以促进农村生产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实现集中、节约用地等显得十分重要,同时农村居民点集聚是一项涉及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整治开发系统工程[1]。而农地流转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提高农民收入的主要方式,其大力的推进对农村居民点集聚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农村居民点集聚与农地流转如何实现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国内一些学者对农村居民点集聚与农地流转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从理论观点来看,有观点认为,按照协同理论的基本思想和观点,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原来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从而使原本的土地利用方式也发生改变[2-3]。具体来说,农村土地利用系统随着农用地和建设用地的流转,使原有的稳定状态系统被打破,而与新的农村生产方式、新的生活方式相适应的新农村土地利用系统被逐渐建立起来。在这一过程中,必须根据农村土地利用系统内部的各个要素之间的协同作用,统筹考虑农村居民点集聚与农地流转,使农村居民点集聚与农地流转实现协调发展[4]。虽然引入了协同理论的思想,但是农村居民点集聚与农地流转如何实现协同发展及其内在的发展趋势并未涉及。从研究方法来看,目前研究应用较多的数理统计方法包括回归分析[5]、方差分析[6]、主成分分析[7]等。虽然这些方法都是用来进行系统特征分析的方法,但数理统计中的分析方法往往需要大量数据样本,且服从某个典型分布。同时现有研究中多是对影响因素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8],没从定量化角度,深入挖掘农村居民点集聚与农地流转协同关系、规律及其内在机理。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以灰色系统理论和协同理论为基础,利用协同论研究问题的方法,以农村居民点集聚与农地流转协同关系系统为研究对象,分析农村居民点集聚与农地流转灰色关联程度,并通过选取指标的映射量,建立了农村居民点集聚与农地流转协同关系模型,寻求在系统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序参量,提出农村居民点集聚与农地流转协同关系的优化模式。最终为推动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及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定量化依据。

1 农村居民点集聚与农地流转协同关系的理论分析

协同理论认为,系统在协同作用下,使其在临界点发生质变而产生了协同效应,这种协同效应促使系统从无序状态向有序状态发生变化。而系统是否能充分发挥协同效应是由系统内部各子系统及其内在各个要素的协同作用决定的[3]。农村居民点集聚与农地流转之间的协同关系是指农村居民点集聚的各个要素与农地流转的各个要素之间的协同。农村居民点集聚与农地流转协同发展的目标是实现农村居民点集聚的生活方式和农地流转的生产方式有机融合和协同,那么在系统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农村居民点集聚与农地流转之间的协同关系的程度如何?农村居民点集聚与农地流转之间的协同效应如何充分发挥?这些是本文研究的关键问题。

2 农村居民点集聚与农地流转灰色关联分析

根据灰色系统理论的基本思想和观点,当前的信息世界由已被认知的白色系统、未被认知的黑色系统和介于两者之间的灰色系统组成,而白色系统和黑色系统是暂时的、相对的,灰色系统则是永恒的、绝对的[9-10]。农村居民点集聚与农地流转协同关系系统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但由于受到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影响,使两者之间的关系不断变化,因此,可以认为农村居民点集聚与农地流转协同关系不是完全确定的,存在一种灰色关系,因此,本文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该系统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

灰色关联分析是灰色系统理论的一种基本分析方法,其基本思想是当两对象序列曲线越接近,两者之间的关联度就越大,反之则越小[7]。由于农村居民点集聚与农地流转两个子系统内部结构较为复杂,其系统的行为特征很难进行直接的量化,因此,本文用间接量对两个子系统的行为特征进行表征,即采用系统映射量的分析方法。本文选取集聚类型和人均占地面积2个指标作为农村居民点集聚系统的映射量;选取承包地面积、农地流转比例、人口数、农民人均收入、所在行政村集体收入5个指标作为农地流转系统的映射量。

本文数据来源于2014年对浙江省临安、慈溪、虹桥等地的18个行政村的调查。调查主要以集镇、中心村、一般行政村(含自然村)等不同集聚类型的村为单位,运用定量调查和定性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即在收集定量数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实地面访调查对数据进行补充完善。在调查数据整理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灰色关联分析,结果如表1。

表1 农村居民点集聚与农地流转协同关系灰色关联度Tab.1 The gray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cooper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rural residential area concentration and rural land transfer

由农村居民点集聚与农地流转协同关系灰色关联度结果(表1)可以看出,首先,农村居民点集聚与农地流转协同关系各指标之间的灰色关联度最小值达到0.6017,均大于0.5,这表明农村居民点集聚与农地流转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程度明显,即各个指标构成一个开放性系统。这两个子系统所表征的各指标之间不是简单的因果线性关系,而是具有相关性、非均匀性、不可逆性等特点。其次,集聚类型、人均占地、承包地面积、农地流转比例、人口数、农民人均收入、所在行政村集体收入7项指标之间交互关联度较大,说明农地流转对农村居民点集聚起着较大的促进作用,同时农村居民点集聚程度的高低又反过来对农地流转有较强的制约作用。再次,集聚类型、人口数与各指标映射量之间的关联程度较高,说明集聚类型、人口数对于农村居民点集聚与农地流转协同关系系统各指标的发展影响程度较大,同时人均占地、承包地面积、农地流转比例、农民人均收入、所在行政村集体收入对于集聚类型和人口数起着较强的制约作用。最后,集聚类型和农民人均收入之间的灰色关联度在所有农村居民点集聚与农地流转协同关系指标中最大,即0.8842,说明农民人均收入对于农村居民点集聚是十分重要的影响因素,因此,农村居民点要整治,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发展,必须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3 农村居民点集聚与农地流转协同关系模型的构建

按照上述灰色关联度分析,农村居民点集聚与农地流转协同关联关系,实际上是二者之间相互合作和相互竞争的结果,即二者之间产生了协同效应。根据协同理论的思想,农村居民点集聚与农地流转的协同效应是一种无序状态和有序状态互化的过程,同时在整体上,二者之间的协同关系也是具有时空结构特征的无限发展的序列。而作为系统科学基础理论的协同理论可以定量地分析农村居民点集聚与农地流转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并建立协同关系模型;同时采用合适的数学求解方法,对该协同关系系统的发展规律和内在机理进行分析。因此,本文以协同理论、灰色系统理论及相关的数学分析理论为基础,通过构建居民点集聚与农地流转协同关系模型,对农村居民点集聚与农地流转协同关系演化规律和内在机理进行探讨。

令ai= aii,bi= bii+ bij,则可到如下非线性方程组: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模型系数ai,aii,bi的确定。式1中模型的系数ai,aii,bi是衡量变量之间内外部协同与竞争效应大小的标准,本文采用非线性微分动态灰色系统建模[7]的方法进行推导。(2)模型数值解的计算。采用四阶龙格—库塔(Runge-Kutta)法可以得到模型的数值解。龙格—库塔法是一种构建在数学支持的基础之上,应用较为广泛的高精度拟合算法[11]。龙格—库塔法有二阶、三阶、四阶等多种计算方法,其中四阶精度较高,且应用也较多。因此,本文采用四阶龙格—库塔法,通过MATLAB编程得到6个状态变量的拟合值。(3)序参量的识别。根据协同序参量理论,每个系统都存在着主导系统变化方向的慢变量,即序参量。当系统中其序参量作用的一个或多个变量的性能增强时,农村居民点集聚与农地流转之间的协同效应就会增强,从而促使二者之间的关系向有序状态发展。当系统中起主导作用的序参量受到削弱时,其作用将不能很好地发挥,则农村居民点集聚与农地流转之间难以形成协同效应,导致两者发展处于无序状态。因此,只要找到了序参量,并进行研究,便能掌握系统变化过程和有序程度。本文采用应用较多的序参量识别方法——弛豫系数法,确定序参量。

4 农村居民点集聚与农地流转协同关系分析

采用四阶龙格—库塔法,对上述系统状态模型求解。求出该模型的数值解x~i(1)(t)(,i = 2,3,…,6),此为该系统的拟合结果。为了检验该系统模型的拟合效果,将该系统的原始数据与模拟仿真数据随时间变化的趋势进行对比分析,发现状态变量的拟合值与原始值走势基本一致,证明上述系统模型所揭示的农村居民点集聚与农地流转协同关系的数量规律与实际数据值较为吻合,即该模型准确度较高。

上述结果分析表明,在农村居民点集聚与农地流转协同关系系统中,对系统发展起到支配作用的序参量有2个,即集聚类型和农民人均收入。农村居民点用地的聚集类型是被调查农户的居住类型,包括城镇、集镇、中心村、一般行政村(含自然村),其是人类社会空间结构的一种基本形式,也是农村土地利用的一种基本类型。通过农村居民点用地的规划与整治,优化居民点用地的聚集类型,提升农村土地利用效率,对引导该系统向更高层次的有序状态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对农村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新型城镇化建设起到推动作用。农民人均收入水平提高是农民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提高的重要前提保障,也是农村居民点用地聚集与农地流转协同关系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农民人均收入是该系统从无序状态向有序状态发展,并实现更高层次状态的重要影响因素。

5 农村居民点集聚与农地流转协同关系的优化模式

根据上述农村居民点集聚与农地流转的灰色关联分析和协同关系分析,结合研究区实际情况,建立农村居民点集聚与农地流转协同关系的优化模式。农地流转作为农业产业结构和提高农民收入的主要方式,农地流转比例的增加,能有效促进农村居民点收入水平的提高,而随着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能承受一定经济负担的农民会选择在城镇住居,从而促使农村居民点集聚程度的提高。而集聚程度的提高,将进一步减少对农村居民点的用地需求。根据数据分析可知,农村居民点人均占地随着人口集聚程度的提高而减少,这就意味着农地流转比例和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缩小,而使农村居民点集聚程度提高。因此,本文通过对集聚类型、农地流转比例和农民人均收入三者之间关系探讨如何构建农村居民点集聚与农地流转协同关系的优化模式。

本文以研究区当地的农户调查数据为基础,采用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构建农村居民点集聚与农地流转协同关系的优化模式。其中,因变量集聚类型的城镇、集镇、中心村、一般行政村分别对应类型1、类型2、类型3和类型4。自变量农民人均收入和农地流转比例均为连续变量。将因变量和自变量分别代入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检验。根据模型拟合结果中的似然比检验,p值为0.000,小于显著性水平0.05,表明纳入农民人均收入和农地流转比例2个变量之后的模型具有统计学意义。以一般行政村(类型4)为基准,分别用3个回归方程进行类型1与类型4、类型2与类型4、类型3与类型4的比较,得到线性预测方程如式4—式6。

式4—式6中,Y为集聚类型;x1为农民人均收入水平;x2为农地流转比例。

根据观测值与预测值的频率比较分析,预测模型的符合率为87.5%,说明模型的预测效果较好。在此基础上依据不同集聚类型中农民人均收入水平和农地流转比例的数据分布可得到农村居民点集聚与农地流转协同关系的优化模式如表2。

表2 农村居民点集聚与农地流转协同关系的优化模式Tab.2 The optimization mode of cooper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rural residential area concentration and rural land transfer

6 结论与建议

本文以灰色系统理论和协同理论为基础,以浙江省临安、慈溪、虹桥等18个行政村为研究对象,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农村居民点集聚与农地流转系统内部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运用协同理论、灰色系统理论及数学分析相关理论相结合的方法,构建居民点集聚与农地流转协同关系模型,对农村居民点集聚与农地流转协同关系演化规律和内在机理进行探讨,得到如下结论与建议:

(1)农村居民点集聚与农地流转协同关系各指标之间具有较强的相互关联、相互制约作用,且具有非均匀性、不可逆性等特征。农村居民点集聚类型与农民人均收入、农地流转比例等密切相关,其中集聚类型和农民人均收入之间的灰色关联度最大,说明农民人均收入对于农村居民点集聚影响显著,因此,农村居民点要整治,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发展必须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2)采用非线性微分动态灰色系统建模方法,建立的农村居民点集聚与农地流转协同关系模型拟合效果较好,经验证具有较高的精确度。然后利用弛豫系数法,确定该模型的序参量。研究结果发现,在农村居民点集聚与农地流转协同关系系统中,对系统发展起到支配作用的序参量有2个,即集聚类型和农民人均收入。因此,建议在统筹考虑农村居民点用地聚集与农地流转协同关系过程中,应通过新型城镇化建设,因地制宜地提高集聚水平、完善集聚类型;应通过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完善农地流转制度体系,建立农民在农村居民点集聚与农地流转中的财产权益保障机制,并通过多种渠道和手段,不断提高农民人均收入水平,使农民在农村土地整治中得到真正的保障。

(3)在农村居民点集聚与农地流转协同关系的优化模式中,当农民人均收入达30000元,农地流转比例达到95%时,农村居民点集聚类型宜为城镇;当农民人均收入达25000元,农地流转比例达到85%时,农村居民点集聚类型宜为集镇;当农民人均收入达20000元,农地流转比例达到60%时,农村居民点集聚类型宜为中心村。

(References):

[1]师子峰. 农地流转中基于综合适宜度的农村居民点整理研究[D]. 重庆:西南大学,2010.

[2]徐保根,韩璐,陈佳骊. 新型城镇化中的土地统筹流转模式探讨:基于浙江嘉兴“两分两换”的实践与思考[J]. 资源与产业,2014,16(1):38-43.

[3]徐保根,陈佳骊. 论农村集体土地统筹流转[J]. 经济论坛,2011,4:74-77.

[4]徐保根,韩璐. 农村居民点集中与农地流转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中国土地科学,2013,27(9):38-43.

[5]杨钢桥,靳艳艳. 农地流转对农户农地投入影响的区域比较——基于江汉平原和太湖平原的实证分析[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10):164-168.

[6]陈华飞,王秀兰. 农村居民点人均用地面积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湖北省孝感市杨店镇为例[J].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8,3:36-37.

[7]赵丽,朱永明,付梅臣,等. 主成分分析法和熵值法在农村居民点集约利用评价中的比较[J]. 农业工程学报,2012,28(7):235-242.

[8]刘斐,许月明,姬斌. 农户农地流转意愿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基于河北省高阳县350个农户的调查[J]. 中国农学通报,2011,27(4):397-400.

[9]傅立. 灰色系统理论及应用[M].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2.

[10]毕克新,王海燕. 高校科学研究与学科建设协同发展系统灰色关联分析与模型构建[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3,4:140-143.

[11]黄云清,舒适,陈艳萍,等. 数值计算方法[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本文责编:郎海鸥)

Research on the Cooper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Rural Residential Area Concentration and Rural Land Transfer

XU Bao-gen, HAN Lu
(Institute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Zhejia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 Hangzhou 310018, China)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analyze the cooper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rural residential area concentration and rural land transfer, as well as the evolutionary and internal mechanism. Provide quantitative basis for promoting the comprehensive renovation of rural land and construction of new urbanization. Method of gray correlation analysis, nonlinear differential dynamic gray system modeling method, and the relaxation coefficient method were employ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the indicators of cooper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rural residential area concentration and rural land transfer had a strong correlation and mutual restraining effect. The type of rural residential area concentration was closely related to peasant per capita income, rural land transfer area, etc. The gray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type of concentration and peasant per capita income was the largest; 2) in the system of cooper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rural residential area concentration and rural land transfer, the type of concentration and peasant per capita income were theorder parameter which played a domin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ystem and a crucial role in guiding the system; 3)when peasant per capita income reached 30,000 yuan, rural land transfer ratio reached 95%, the type of rural residential area concentration appropriate for city; when peasant per capita income reached 25,000 yuan, rural land transfer ratio reached 85%, the type of rural residential area concentration appropriate for town; when peasant per capita income reached 20,000 yuan, rural land transfer ratio reached 60%, the type of rural residential area concentration appropriate for the administrative village. The paper concluded that the fitness of cooperative relationship model between rural residential area concentration and rural land transfer gained better results. And the model had been proved with high precision. The study therefore may guide the comprehensive improvement of rural land.

land consolidation; rural residential area concentration; rural land transfer; synergy theory; gray correlation analysis

F301.2

A

1001-8158(2014)10-0061-07

2014-06-30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2YJA630159)。

徐保根(1963-),男,河南焦作人,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地利用规划与管理。E-mail: xubaogen@zufe.edu.cn

韩璐(1982-),女,辽宁沈阳人,博士,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地整治,土地利用决策。E-mail: hanlu@zufe.edu.cn

猜你喜欢
居民点人均收入农地
基于GIS的金海湖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忠诚村的“棚经济”——村集体资产3025万元,去年村民人均收入2.3万元
这个村子不简单 人均收入十万元
中国人均收入差距分析与预测的实证研究
农地细碎化对农地流转的影响
基于遥感技术的轩岗矿区农村居民点时空格局变化研究
农村土地流转问题及对策研究
小田变大田破解农地零碎化
三江源玉树藏族自治州寺院和居民点分布特征与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当前农地产权与流转制度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