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组织小学英语课堂阅读

2014-04-26 15:07肖静
校园英语·中旬 2014年2期
关键词:阅读策略朗读激发兴趣

肖静

摘 要:英语阅读能力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对于英语教师来说,针对如何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如何以渐进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学习、如何在阅读后对文本内容进行归纳和整理等问题的探讨非常有必要。

关键词:激发兴趣;阅读策略;预测;阐释词义;朗读;总结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6426(2013)08-032-04

前 言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听和读是对语言知识理解和吸收的输入过程,说和写是对语言知识表达和展示的输出过程。只有大量语言信息的输入,才能反过来促进外部语言的发展。输入是前提,是基础。因此,作为输入方式之一的阅读在英语学习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英语课程标准二级目标对小学英语阅读的能力要求作了如下描述:能借助图片读懂简单的故事短文,并养成按意群阅读的习惯。而阅读教学的目标则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和技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真实有效的阅读,就成为英语教师必须要研究和思索的问题。

一、小学英语教学高年级阶段的困惑和转变

习惯了初级阶段以词汇学习为主、游戏插入为辅的学习方式,学生们初入小学高年级阶段,面对一些较长的阅读文本,往往会心生畏惧,无所适从。他们缺乏合理有效的阅读方法,学习效率低下。而老师们也往往墨守陈规,教法单一、枯燥,甚至逐字逐句的讲解课文,分析语法。渐渐的,以往那种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变得沉默、压抑,学生们逐渐丧失了学习的兴趣。久而久之,又会形成不良的阅读习惯,即:遇到新的文本内容,只会查找生词,分析语法,而忽略了阅读的本质目的——从文章中寻找有关信息,进行理解和吸收。英语老师应该率先转变观念,学习新方法,新技巧,重新唤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引领学生在新阶段,新领域,掌握更加行之有效的阅读学习法。

二、阅读动机的激发

(一)以歌曲歌词、幽默笑话为切入点

让学生“迷恋”上动听的歌曲,脍炙人口的歌谣,和简单易懂的英语小笑话。引起他们对新鲜内容的好奇心,唤起他们“读”的冲动。如:上课前两分钟,教师可以选择一些耳熟能详的简单英文歌曲,如:Im a big big girl,雪绒花,兔子舞等,同时配合投影仪上的英文歌词进行播放,此举能吸引大部分学生集中注意力,甚至轻声哼唱。这时的他们不用担心陌生单词的出现,对陌生单词他们有着各自的处理方法:或跳过不理,或轻声讨论,或寻求老师的帮助。试想一下,如果新的一天或一课是从歌曲、歌谣或笑话开始,这会是一个多么令人心情愉悦的起点。如果学生们在一开始就接触到这些明快、兴奋的事物,他们怎么可能没有学习兴趣与学习欲望呢?

(二)激发阅读兴趣,要有相应评价机制的激励

引起学生的兴趣,只是成功地迈出了第一步。要想让这种兴趣持久地保持下去,形成一种习惯,那么就需要得到老师的关注和鼓励,因此设计一些奖励机制很有必要。如:张贴一张积分奖励表在墙上。把学生分成固定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哪个小组能跟着音乐哼唱出歌词,或大声为同学们朗读出幽默故事,就记上一分作为奖励。当然,如果在课余时间小组成员能主动学唱英文歌曲,或自己主动找英文小笑话、故事等,就会为本组多添一倍的分值。这样做可以鼓励学生们学会在生活中主动去寻找与知识有关的资源,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既增长了课外知识,又提高了自学的能力。

三、阅读策略的分析及应用

(一)阅读前的预测策略

当学生拿到一篇较长的语篇内容时,并不

提倡立刻进入逐字逐句的默读阶段。要了解一篇文章或故事写的是什么,首先需要通过观察阅读材料的题目,小标题,图片等有效线索对其内容进行预测,并通过进一步的阅读来验证或调整自己的预测。对文章的预测,可以使用“头脑风暴”法,它是一种有效的搜集相关信息的方法。该过程持续时间很短且内容较为集中(一般不超过3-5分钟)。例如:根据某篇课文的题目或图片内容,以小组为单位,说出任何与其相关的内容(单词、句子都可以),并安排一个学生记录下来。如:冀教版第十二册Lesson18 Danny去泳池游泳一课,围绕着小题目“At the swimming pool”和Danny站在泳池边不敢下水的图片内容,学生展开想象得到:“swim”, “Danny swims”, “swimsuit”, “I can swim”, “Can you swim?” “No, I cant.” “jump”, “swim quickly”, “You are slow.” “Im tired.” “They are happy.”等信息。由于不存在标准答案,没有对错之分,因此,此环节调动起了各个层次的学生的积极性,尤其是平时成绩较差的学生也敢于说出心中所想,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提高了学习热情。

(二)阅读中的提问策略、阐释策略和朗读策略

1.提问策略

(1)听力先行,了解概况,验证并调整预测内容:listening

听、说、读、写,以听为先,在纯正英语语音的熏陶中,学生还要对文章内容进行理解,知其大意,以便验证和调整先前的预测内容。这一环节无需向学生提问,只需听完后,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圈出“头脑风暴中”与文章内容有关的词或句。

(2)寻读引领,清思路,理条理:scanning

寻读是一种从较长语篇中迅速查找某一特定事实或相关信息,如:时间(when),地点(where),人物(who),事件(what),原因(why)等,面对其他无关部分略去不读的快速阅读法。有了刚才第一项“听”的基础,现在,学生们开始打开课文,带着一些目标性的问题进行第二项活动:寻读。为了让学生一目了然,教师可以把问题以表格的形式展示给学生,例:

通过简单的表格设计,让学生带着问题快速浏览阅读材料,这样可以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找出答案,并获得重要信息。当然,这些问题,相对简单,善于理解,易从文章中获取,所以大部分学生都能获得成就感,并且愿意跟随老师继续前行。

(3)精读深入,抓细节,学知识:intensive reading

在经历课中内容的大致感知后,要进行的就是逐步细化,深入理解。这时,精读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进行更细化的阅读,我们不妨采取练做结合的方式,把文章中的内容转化成易、中、难三种不同层次的小习题,让学生练习。如在讲授冀教版第七册的Lesson25 Christmas Is Coming!这一课时,初步的听和读之后,可以在精读的环节设计以下练习题:

Ⅰ判断对错

(a)On Christmas holiday, people go to work, children go to school.( )

(b)We dont visit our family and friends on this holiday. ( )

(c)We sing special songs at Christmas.( )

Ⅱ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a) Christmas is special. Why? Because we have Christmas _____, _____ and Santa.

(b) This is Santa. He is a merry man in ____ clothes.

(c) Our friends bring _____ for us.

(d) Christmas is on _____ twenty-______.

Ⅲ 回答问题或完型填空

另外,老师可以从文中选取一些重要问题进行提问,或把这篇文章的重点内容归纳整理,出一则完形填空的小习题,来考察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如:Christmas这一课。

Tell us a Western holiday. ___________.

Why the Christmas is special? _______.

What do we do at Christmas? ________.

在这种阅读做题环节中,学生们反复接触文章,渐渐对文章内容掌握越来越多,越来越细,在深入分析思考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从而达到了一个从量到质的飞跃。

(三)对词意的阐释策略

在学生们阅读新文章时,难免会遇到生词,或不认识的词组,因为不解其含义,以至成为阅读中的障碍,阻碍对整篇文章的把握。而这些生词、词组也恰恰是学生需要学习的知识。如按传统方式,采取老师讲,学生听的方法,也许学生们能够记住一些,但时间不会长久,是易忘的。如果能够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主动参与获得知识,就能留下深刻印象。那么这种方法就是“猜”。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通过猜测—讨论—判断—确定的方法,使自己的学习不断深入。英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以下不同的方式猜测词语。

1.根据上下文语境猜测

如:“How much is the stamp? Ten dollars. Oh, its so expensive.”虽然学生并没有学过“expensive”,但根据前面的意思,他们可以很容易就理解了它的含义。

2.根据句子中出现的某个标志词猜测

如用一段话,“That stamp is ten dollars, its expensive. But this stamp is one dollar. Its cheap, Ill take one.”其中的两个生单词“expensive”和“cheap”很快就能学会。

3.根据图片内容猜测

如:十二册Lesson17 Seasons,课文中配有春夏秋冬四幅图片,其中秋天的图片内容是刮起的大风吹掉了树上枯萎的黄叶。英语句子这样描述道:“The wind blows the leaves off the trees.”生词“blow”就可以通过观察图片而猜得是“刮,吹”的意思。

4.小组内解决“疑难杂症”

通过阅读,确定要猜测的生词或词组,以小组为单位,每个人发表自己的观点,再通过内部讨论的方法,锁定生词的最佳含义。在此过程中,学生们通过猜测—讨论—判断—确定的方法,对词意一步步加深分析和理解,形成更深刻的印象。老师在此时也应往返巡视于各小组中,及时掌握学生学习动态,以便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

(三)精读中的朗读策略

在语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尽量给学生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将一些形象生动的动画片或图片展示给学生,伴着优美的语言材料,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文章,使其在身临其境的感觉中体验和感悟语言的魅力。在故事或对话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故事情节入手,抓住人物语气特点进行模仿,体会角色内心变化,读出真情实感,从而让学生通过朗读内化文本,而不是把阅读重点放在生词、句型和语法等零散的知识点上。要带着问题去读,抓住文章中的关键信息,感受人物情感变化,从而在整体上深刻理解文章内容。

(四) 阅读后的总结策略

1.培养学生找主题句的能力

要求学生通过一个句子总结一下文章所要表达的主要内容。如:“Seasons”这一课,四个季节的讲解是通过大树树叶的变化来展现的,所以主题句便是“The trees are different in the different seasons.”

2.游戏检测

从文章中挑出一些阅读时难以理解的单词、短语或句子,写在小卡片上,以小组为单位互换卡片进行测试,选出一名同学记录成绩,答对一题得一分,看谁是本组小冠军。这种以游戏卡片的形式进行新单词、词组或知识点的检测,既新颖又有趣,比赛的激烈竞争感又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大家热情高涨,充满信心,是一个有效的记忆方法。

3.背诵练习,熟能生巧

学生挑选或由老师指定某个段落进行背诵。有人认为背课文没用,死记硬背更不可取。笔者却不这样认为。中国有句古语:熟读古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里的熟读其实就是“诗在心中藏,触景以吟出”的意思。多读,多背,时间久之,量之足以,不但能够增强语感、脱口而出,还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也能为今后的写作打下夯实的基础。但值得注意的是,不能每篇文章都要求学生背诵,这样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心理。英语教师应有选择性地挑选一些有价值的,有意义的文章或段落,要求学生背诵,这样能减轻学生的负担,让他们在较为轻松自在的环境下掌握知识,积累词语。

结束语

总之,熟练的阅读不是一朝一夕能够练就的。学习知识需要点滴积累,阅读能力的提高也需要时间的积淀。在逐渐掌握了正确的阅读方法和技巧后,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不断高涨,阅读能力也会得到很大的提升,再加上平时勤加练习,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他们一定会突飞猛进,能够为自己今后的英语学习乃至终身学习打下良好基础的。

参考文献:

[1] Sandra F., Rief Julie A. 全纳课堂的有效教学[M].牛芳菊译,2003.

[2] 刘建清. 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策略探析[J]. 中小学外语教学,2009.

[3] 朱祥慧,刘敬芳. 渗透语篇阅读,提高阅读能力[J]. 中小学外语教学,2009.

猜你喜欢
阅读策略朗读激发兴趣
开展郊区初中学校英语课外阅读的实践与思考
构建校园英语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以“读”为桥 走进文言文的天地
小学语文教学的新步伐
巧用策略,“悦”读绘本
培育情感之花 铺就成功之路
提供语言交往平台,促进幼儿语言发展
以阅读策略为导向的阅读教学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