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研究的拓展与深化

2014-04-29 02:39张鸿雁
中国名城 2014年4期
关键词:战略定位经济转型

张鸿雁

摘 要:中国在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后,在世界经济版图中重要地位更加突出,中国经济对全球经济的贡献度、影响力和话语权,更多体现在城市这一竞争主体上,国内的一批城市将成为全球城市体系中的节点或制高点。中国城市化的创新实践和城市转型发展的战略行动,也已成为全球城市研究的新热点。长期致力于我国城镇化战略和城市经济转型研究的南京社科院副院长李程骅研究员,近日推出的《中国城市转型研究》指出,产业升级与城市转型是互动互为的,只有建立绿色发展维系的生态化的城市空间新秩序,才能有效促进城市转型与产业升级的良性互动。同时,在新型城镇化战略引领下,必须充分释放改革的“红利”,全方位破除新型城镇化和城市转型进程中的制度性障碍,加大综合配套改革力度,加快建立城市与区域联动转型、互惠共赢的机制,以“包容性增长”来引领城市与区域的转型发展、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城市转型;经济转型;联动转型;战略定位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4)-04-18(3)

中国城市化的创新实践和城市转型发展的战略行动,已经成为全球城市研究的新热点。长期致力于我国城镇化战略和城市经济转型研究的南京社科院副院长李程骅研究员,近日推出的《中国城市转型研究》(人民出版社,2013年12月出版。以下简称《城市转型》)专著,是国内学界首部系统研究中国城市转型战略与实践路径的著作。作者在世界城市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的战略新格局中,立足新型城镇化的战略要求,全面探讨了中国城市转型的动力机制、演进路径、价值导向和节点突破,在产业升级和城市空间优化的双重维度下,构建了一个研究中国城市转型发展的学术框架和支撑体系,创新了中国城市研究的话语体系,同时进一步明晰了中国城市转型发展的战略方向与目标,具有理论与实践的双重价值,是中国城市研究的拓展与深化。

1 创新了中国城市研究的话语体系

基于上述的宏观把握与价值判断,作者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研究中国城市转型发展的学术框架。在这个逻辑框架之下,分别建立起产业动力机制对城市转型发展影响的“纵轴”和制度创新下的城市空间优化对城市转型支撑的“横轴”。“横轴”从产业结构升级与新产业体系构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培育生长等方面,来阐明中国城市转型与经济转型的互动机制和对应关系;“纵轴”则从我国创新型城市的建设、区域发展一体化的实践成效以及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整合作用,进一步验证城市转型发展中“空间响应”的重要性。“纵轴”与“横轴”的协同演进和正向作用,系统保障了中国城市转型的战略方向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从而达到或接近以先进的发展理念来引领城市转型的实践创新,让持续的实践创新来丰富城市发展的理论体系的“理想状态”。

作为一部高质量的学术著作,价值理念的传达、话语体系的构建,不仅仅体现在研究框架的设置上,还体现在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价值上。《城市转型》依照理论探源——国际视角——现实对应——实证检验——战略选择与对策建议的研究路径,以其严谨的学术框架、量化的研究方法、严密的逻辑论证、生动的现实案例印证,为国内学界研究“五位一体”总布局下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与城市转型发展等重大现实问题树立了一个重要的范本。

在严谨的学术框架之下,作者围绕经济转型与城市转型相互作用的核心命题,综合运用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逐层论述产业结构升级与新产业体系构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生长对中国城市转型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作用机制,以及创新型城市建设、区域发展一体化进程、生态文明建设准则对城市转型发展的“空间响应”特征,形成了一个与国际对接的、充分表达中国城市转型发展理念与行动的话语体系,也丰富了世界城市化、城市转型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内涵。

2 丰富了中国城市研究的实践内涵

城市转型是一个永恒的命题,更是一个持续的动态过程。城市转型是城市发展进程及发展方向的重大变化、重大转折,也是城市发展道路及发展模式的大变革,现代城市的发展实际上就是不断转型、提升竞争力的过程。而国际城市之间因为资源禀赋的不同、所处发展阶段的差异以及治理方式上的差异 ,对转型发展的时机切入、推进措施和具体对策,都会有自身的独特性,由此形成了不同类型的转型模式,使国际城市转型行动呈现出丰富性的特征,这也为当前中国不同层级的城市转型的实践路径的制订提供了更多的借鉴与启示。李程骅的《转型研究》一书,从世界城市体系的变动趋势、国际城市成功转型的路径选择的综合分析中,指出我国的新一轮城市转型行动,应在充分借鉴国际城市转型发展的经验和教训的前提下,建构起基于创新驱动、生态为基、绿色发展的集约化、高质量和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新战略、新方式和新路径,即在生态文明的建设中提升城镇化的质量和加快城市转型升级的步伐,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使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形成一个有机的网络体系,促进大行政区域内、经济区域内的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以此为基础平台,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与区域协同发展、城镇与乡村互动进步的现代化之路,全面拓展和深化了中国城市研究的实践内涵。

当代中国的快速城市化是“压缩型”的城市化模式。这种“压缩型”的城市化模式固然提高了发展效率,但也浓缩了快速城市化所带来的诸多问题和矛盾,特别是近年来以交通拥挤、城市积水以及雾霾、生态环境恶化为突出特征的“大城市病”的集中爆发,严重影响了中国城市化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倒逼经济增长方式与城市发展方式的快速转变。因此,《城市转型》提出,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国家战略行动中,在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过程中,中国城市要主动转型,要从过去追求空间规模的“外延式”向集约、高效的“内涵式”转变,要从过去追求经济增长指标的“速度型”向构建高端产业体系的“质量型”转变,城市的发展动力要从“投资驱动”变为“创新驱动”,中心城市、大城市的产业结构与整体功能必须实现从“制造型”、“生产型”向“服务型”、“商务型”的转变。endprint

猜你喜欢
战略定位经济转型
集业集团内部审计战略定位与其框架的构建解析
浅析企业管理会计体系的构建
京津冀社会工作协同背景下再就业策略
经济转型背景下企业管理会计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中国经济转型的结构性特征、风险与效率提升路径
企业文化在对企业管理中的战略定位
当前柬埔寨城市化发展的战略定位与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