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古村落旅游空间承载力影响要素研究

2014-04-29 23:02范霄鹏王良苗北
中国名城 2014年4期
关键词:影响要素

范霄鹏 王良苗北

摘 要:随着旅游业和交通路网的迅速发展,原先地处偏远但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古村落逐渐成为了旅游的目的地,特别是历史文化名村成为了吸引大量城市游客的热点景区。山地古村落如北京西部的爨底下村,因其独特的山地环境景观、聚落结构形态和传统民居建筑,成为旅游资源中的一种类型。山地古村落在游赏对象、游览方式和基础设施等几个方面具有其独特性,其旅游的空间承载力也由这几方面要素共同作用而成。

关键词:山地古村落;空间承载力;影响要素;爨底下村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4)-04-68-(5)

1 山地古村落的游赏对象

山地古村落多成就于农耕社会时山区农业开发以及交通孔道上驿站的设立所形成的聚落,因山区土地资源相对贫乏,这些聚落普遍规模较小。现留存下来的山地古村落由于地处偏远和经济发展迟滞等原因,保存下了较为完整的农耕社会环境的聚落特征,即具有与山地环境相融合的聚落结构、与乡村生活方式相对应的民居空间。正是这些具有当地历史文化且与当代城镇环境迥异的聚落特征,形成了旅游资源的差异性要素,从而吸引了来自都市的游客。

山地古村落作为乡村旅游的一种类型,依据尺度规模的大小可分为三个层面的旅游景观,即整体环境的聚落景观、聚落结构形态和传统民居建筑。这三个层面的旅游景观融合了自然环境的特征和人文环境的特征,构成了内涵丰富和形态多样的游赏对象。

1.1 山地环境之中的聚落景观

山地环境中的传统村落建设普遍遵循朴素的生态观,即选择相对封闭的地形环境作为村庄建设的依托,形成避风向阳的村庄基址。周边围合的山丘、村庄建设依托的山体和南向对应的山峰,构成了山地古村落的外部环境景观,成为游客寻访古村落时的外向游赏对象。山地古村落选址由于受到气候和日照等条件的限制,多选择基地中最佳地点作为聚落建设的起始点,对于血缘家族而言则是祠堂或长辈的住屋。随着村庄人口的增长,聚落空间也逐渐生长开来,形成由聚落的起始点向周边拓展的形态,在空间上反映出山地聚落独特的整体形态。古村落与自然山体之间的融合形态、山地古村落空间的生长形态,成为了游客探访古村落时的内向游赏对象。

北京西部山区中的爨底下村为国家历史文化名村,起源于明代太行山脉中交通孔道旁的驿站,后由韩姓家族在此定居繁衍并于清初开始鼎盛,逐渐发展至现存规模。爨底下村分为上下两部分,下部村庄沿贯通山西的古道北侧展开,反映出典型的商业贸易驿站形态特征;上部分村庄以韩氏家族老宅为中心,形成南北聚落定向轴线,沿北侧靠山的山麓呈扇面形展开,反映出典型的血缘家族聚落建设的形态特征。爨底下村典型的驿站及血缘聚落形态,加之村庄外部完整的风水地理景观,使得古村落在整体形态上呈现出自然地形与人文历史融合的双重特征,独特的聚落内外部景观成为吸引旅客的游赏对象。

1.2 传统聚落结构的空间景观

传统村庄均有其建造的历史过程,即有聚落的发生起始、生长脉络和规模形态,而各村落之所以在形态景观上各具特点,则主要体现为聚落空间结构的差异。村庄的空间体系由村口、村中心和街巷组成,其中街巷空间是传统聚落生长的骨架,连接村口空间与村庄中心并承载着聚落人群的生活,也在物质空间上反映出聚落人群的社会类型。街巷结构分为主街与巷弄,主街贯通村庄入口与村庄中心并承载着聚落规模人们的通行行为;巷弄连接主街与民居院落承载家庭规模人们的通行行为。主街作为聚落规模生长的依托,直观地反映出聚落以往的发展历程、反映出村庄选址的自然地形,其空间尺度与走向反映出聚落人群的生活方式及行为模式,是最能展现村庄聚落空间景观特征的所在。

爨底下村顺应基地的高差分为上下两部分,下部村庄起源于交通驿站,在空间形态上依托古驿道带状展开,呈现出匀质化的空间结构;上部村庄发生于血缘家族,在空间形态上依托南北向中轴线向两侧扇形展开,呈现出等级差序化的空间结构。上下两部分村庄的主街分别顺应山地等高线呈水平向展开的态势,以垂直切割等高线的主街联通下部的古驿道,形成变异的“王”字形聚落主街结构(图1)。整个爨底下村依托主街的结构而生长,呈现出顺应山地高程层层跌落、丰富而舒展的空间景观。

1.3 传统民居建筑的实体景观

各地的传统民居有其各自的地域特征,这其中包含了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部分的成因,在空间形态上表现为对当地日照、风向、降雨和地形等自然条件的应对、对当地生产生活行为及精神生活等人文行为的承载、对当地营建材料和工艺技术的运用。北方地区的传统村庄多以民居建筑围合成院落,沿陆路街巷结构之上进行生长从而形成聚落的肌理。在山地环境中,聚落选址在地形上的高差变化不仅反映在街巷空间上,也反映在传统民居院落的造型上,如民居建筑围合出的高低院落(图2)。由于山地聚落用地的限制,民居建筑常有以挡土墙为基础的建构方式,加之在挡土墙和建筑的外墙均采用当地的材料,在民居建筑的造型上形似由山地中生长而出(图3)。这些山地民居建筑的独特造型,构成了别具一格的建筑实体景观。

爨底下村的传统民居建筑的墙体多为石垒和砖墙砌筑(图4、图5),民居构成的四合院以清代为主,由正房、倒座和左右厢房围合而成,上部村庄为山地四合院,主要承载居住功能;下部村庄为店铺式四合院,主要承载客栈功能。村中心的广亮院南北二进、东西三路,院落顺应地势北高南低高差5m,形成了上部村庄的核心,统领着整个聚落的景观形象。下部村庄的四合院有门外影壁、门楼、拴马桩和上马石等,具有丰富的装饰和雕刻,体现出历史上古驿道的繁荣景象。聚落内的关帝庙、娘娘庙及五道庙等建筑,反映出当年人们精神生活的景象。层层叠叠攀升和扇形弧面展开的民居建筑,加之上下村庄间的石垒挡土墙、院墙与建筑物(图6),使得爨底下村如同从山地环境生长而出,构成了吸引游客前往游赏的独特聚落实体景观。

2 山地古村落游览方式

山地古村落的建设与发展有其历史渊源和社会背景,随着当代社会经济的转型和乡村旅游的发展,传统村落也在经历着功能转型,特别是那些大都市周边具有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传统村落,其功能的变迁尤为明显。如爨底下村距北京市区约90km,处于群山环抱的太行山脉之中,在1995年开始修筑与109国道的连接道路之前村中仅存6户村民,随着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和大量游客的到来,原有村民陆续返回从事旅游接待,村落的空间承载对象由早先的村民转变为现今的以游客为主。

古村落旅游大体可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以观光游览为主,其特点是旅游时间较短且不在村落中留宿;另一种是休闲品味方式,其特点是游览时间相对较长且需要在村落中食宿。不同游览方式的游客量不同,对村庄中旅游服务和接待设施的需求不同。

2.1 村落观光游览方式

观光型旅游是传统的游览方式,也是当前山地古村落旅游的主要方式,即游客的行为目的是为了观赏自然景色或人文风光。这种观光游览方式的游时相对较短,其开展主要依托旅游路线。在山地古村落中,观光游览的对象即是整体环境的聚落景观、聚落结构形态的空间景观和传统民居建筑的实体景观。在三个层面的景观中,作为聚落结构的街巷空间既是游客游览的路径也是游赏对象,而传统村落中的祠堂、庙宇等核心建筑以及村中心与村口等公共空间都是依托主街加以贯通和连接的。观光游览方式普遍是在村落的主街空间上展开,巷弄空间在游览过程中的使用频率相较主街空间则低得很多,因此聚落的主街空间是古村落中旅游活动行为承载力的主体。传统古村落因其规模的由小到大,聚落主街的形态可分为主干状、环线状和网络状,其中主干状的旅游路线须承载游客的往返人流,空间承载力的效率较低。

爨底下村的旅游客源多为北京市的双休日出游人群,且普遍作为途经的一个观光游览点而非目的地,平均游时为3小时。绝大多数游客的观光游览路线是从古驿道南侧的停车场出发,游览下部村庄的传统民居客栈,沿主街拾级而上游览广亮院和山地合院,至街巷端部的娘娘庙和关帝庙后返回;少数游客登上南边的笔架山观赏聚落的整体形态。一主一辅两条游览线路均属于往返型,爨底下村观光游览方式的主体行为由305m长、平均宽度为3.1m的主街及两块面积分别为180m2和130m2的场地来承载。

2.2 村落休闲品味方式

大都市周边乡村旅游是休闲型旅游的一种主要形式,是在城市中紧张工作和生活的人们为了获得身心上的放松而选择的方式,目的在于从乡村中的旅游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心理上的文化体验。休闲型旅游的特点是游览行为的节奏较慢、参加的放松及体验活动较多且游时相对较长。在山地古村落中,休闲型旅游的客流侧重于与当代城市生活的差异性体验,除了观赏与城市景观迥异的山地古村落景观外,重点体验传统聚落建成环境的风貌、领略传统农耕社会的文化、品味乡村农家饮食的风味和享受乡村生活的静谧等。休闲型旅游通常是以村落为出游的目的地而非行程中的景点,其特征并非只表现为游客的停留时间较长,而是承载这种旅游方式不仅需要有聚落景观的吸引,还需要山地古村落中有较好的接待服务设施和丰富的休闲旅游产品。

爨底下村的农家乐接待设施主要有11家客栈,提供住宿和餐饮服务,多由在下部村庄中的传统驿站四合院改建而成,每家客栈普遍有5间左右的接待用房,接待住宿的游客量在25人左右。爨底下村除了住宿和餐饮接待外,其他类型的休闲旅游项目欠缺。尽管提供的农家饭菜餐饮有些特色,但由于住宿接待层次较低、设施不足,导致到爨底下村开展休闲型旅游的客流不大。

3 空间承载力影响因素

影响旅游空间承载力的因素多种多样,在类型层面上涉及物质空间、服务设施、生态环境、旅游心理、经济效益和管理效率等等多个方面,在个案层面上则直接涉及游赏对象、游览方式和旅游支撑设施等几个方面。山地古村落作为一种特定的旅游类型,尤其是历史文化名村由于受限于自然环境和建设量的控制,其聚落的街巷空间、相应的游览行为方式和设施的类型规模等对游客容量有其最为直接的影响。如爨底下村的主体结构为血缘聚落类型,聚落景观的中心化较强则导致游客在空间上的分布不均匀,且旅游接待设施多为集中在沿原古驿道的客栈,成为了游客承载力构成的基础。

由于山地古村落的传统风貌和静谧环境是其旅游资源的核心所在,在环境和建成区域限定的情况下,最为直接影响古村落空间承载力的要素可分为两大类,一是聚落主街结构的空间,二是村落旅游接待设施。

3.1 村落空间承载力

山地古村落中的活动空间包含街巷空间和合院空间,承载游客活动的空间通常是聚落结构的主街和有特定风貌形态的传统民居合院,而巷弄空间和绝大多数的传统民居合院是承载当地聚落村民生活的空间。由于主街空间景观和特定传统民居合院实体景观是传统聚落游客游赏的主体,二者自然就成为了聚落中游客空间承载力的主体场所,加之山地古村落受地形环境的限制和顺应聚落保护的控制要求,因此在既有聚落中运用线路法和面积法来测算空间承载力较为符合乡村旅游的行为活动特征。由于山地古村落如爨底下村受地形环境的影响,主街空间和场地空间均有高差起伏,其旅游空间容量的效率有所下降;加之血缘聚落的向心型结构和聚落规模较小,依托聚落主干结构的往返式游览路线也直接影响到爨底下村的游客空间承载力。

根据爨底下村上部村庄的主街为登山步道、下部村庄的街道为平缓步道,游客登山为往返的游赏方式,分别取相应的面积指标加以计算,在聚落主干空间上的线性空间和面状开敞空间上适宜的游客量为744人/日,加之传统民居合院承载的游客量,爨底下村对于观光型游客的适宜承载量约为1000人/日。

3.2 村落设施承载力

山地古村落由于环境条件的限制,通常是临近入村道路的和具有完整型制且空间较为宽敞的传统民居合院便于进行设施和内部环境的改造,这些合院通常在改造后作为旅游接待的食宿服务场所。而山地古村落中多数传统民居合院由于规模较小且空间局促,普遍作为乡村旅游的游赏对象而不适合改造成为旅游接待设施。由于山地古村落地处偏远,自驾车游客在总游客量中所占比重较大,停车场的规模也是旅游设施承载力的重要影响因素,而山地古村落受限与地形条件,通常不具备开辟大面积停车场地的条件。如爨底下村在古驿道的南侧开辟有600m2的旅游停车场地,即使是加上路边停车和空闲地停车,可以提供的停车数量仍有限,尤其在黄金周期间游客车辆停放问题和交通拥堵问题突出。

爨底下村开展的休闲旅游层次不高,传统客栈合院改造之后的接待空间多面向集体游客,仅限于农家乐的食宿接待,缺乏对休闲类旅游多层次游客的吸引力。到爨底下村休闲旅游的多为北京的自驾车游客,根据现有的食宿接待规模,村庄的停车场地可满足这部分游人的需求。依据爨底下村现有的接待设施,对于休闲型游客的承载量约为200人/日。

4 结语

山地古村落是一种特定类型的旅游资源,由于其山地环境的特殊性、聚落发生脉络的特殊性和空间规模与景观形态的特殊性,自然产生与之其相应的游览方式以及游赏行为。特定的山地古村落游览方式通过对聚落不同空间和不同设施的使用,对聚落的游客承载力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从而使得旅游空间承载力尽管在直观上表现在空间与设施上,但其深层的影响要素实为游客的行为方式。

(文中未注明出处的图片均由作者拍摄)

参考文献:

[1] 张健,肖鹤.风景区环境容量的计算方法—以山海关五佛森林公园为例[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2005,(5).

[2] 往为正,张立明.问津书院景区旅游环境容量研究[J].科技向导,2012,(26).

[3] 何爱红,王亦龙,邹品佳.基于旅游空间容量分析的甘肃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管理[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5).

[4] 卢松,陆林,徐茗,等.古村落旅游地旅游环境容量初探—以世界文化遗产西递古村落为例[J].地理研究,2005,24(4).

[5] Saverades,A1exis.Establishing the social tourism carrying capacity for the tourist resorts of the east coast of the republic of Cyprus [J].Tourism Management,2000,(2l):147-156.

[6] 刘益.大型风景旅游区旅游环境容量测算方法的再探讨[J].旅游学刊,2004,(19).

[7] 葛亮,余雪悦.北京门头沟爨底下古村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历史街区调研[J].城市规划,2013,(5):97-98.

[8] 胡彬.浅析北京郊区民俗旅游发展问题——以门头沟区爨底下村为例[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2).

[9] 卢松,陆林,王莉,等.古村落旅游客流时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世界文化遗产西递、宏村为例[J].地理科学,2004,24(2) : 250-256.

责任编辑:于向凤

猜你喜欢
影响要素
降低建筑工程造价对策解析
现代科技服务业跨界服务演化的影响要素分析
高中生物学习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要素分析
“互联网+”背景下的智慧快递发展研究
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影响要素分析
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影响要素研究
影响我国广告产业发展的若干要素研析
高职院校面向中小企业开展科技服务的影响要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