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行为护理干预对抑郁症患者生活质量的效果评价

2014-05-05 05:35陈锦成黎彩萍
中国医药指南 2014年19期
关键词:量表情绪实验组

陈锦成 黎彩萍

(广东省佛山市第三人民医院临床心理科,广东 佛山 528041)

认知行为护理干预对抑郁症患者生活质量的效果评价

陈锦成 黎彩萍

(广东省佛山市第三人民医院临床心理科,广东 佛山 528041)

目的 探讨抑郁症患者实施认知行为护理干预后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80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在使用抗抑郁药物的基础上,对照组采用精神科常规护理,实验组实施认知行为护理干预,以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作为测评工具。于入组前及8周干预后进行评定,将结果进行比对。结果 实验组的HAMD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GQOLI-74评分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生活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认知行为护理干预能有效缓解患者抑郁情绪,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抑郁症;认知行为;护理干预

抑郁症是一种由生物、心理、社会多种因素相互作用而出现的,以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的精神障碍。抑郁情绪不但对患者的生活产生广泛的影响,破坏患者的生活质量,包括社会功能减退、不能承担工作、难以维持人际关系等,更是抑郁症患者致死的重要原因。认知行为疗法自20世纪60年代初被应用于抑郁症的治疗后,其效果已经在实践中得到了较有力的临床证据验证,其核心理论强调认知过程在决定情绪和行为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制定了一系列基于认知行为理论的护理干预措施,并对实施的效果进行评价,以期在抑郁症患者康复过程中提供更多元化的护理手段。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11年10月至2013年10月入住我科的抑郁症患者80例,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入组标准:①排除严重躯体疾病;②符合CCMD-3中抑郁症的诊断标准:③HAMD评分≥28分。其中实验组男性16例,女性24例,平均年龄(31.78±9.38)岁;对照组男性14例,女性26例,平均年龄(31.91±8.29)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干预方法

两组患者均使用常规抗抑郁药物治疗,对照组采用精神科常规护理,研究组采用认知行为护理干预措施进行护理。干预措施遵循认知行为治疗的原则和步骤,注重分析问题的原因,帮助患者纠正歪曲的认知,进而纠正患者适应不良的情绪或行为。主要内容包括:①依据理解、友好、同理原则,与患者建立信任、平等的合作关系,促进患者参与意识,共同设计和执行治疗计划。②根据患者实际问题选择正确的切入点,确定适当的干预方向。③每周安排一次会谈,每次约30分钟,评价前阶段干预效果以把握干预的进程。④根据进程布置家庭作业,包括收集患者个人资料,验证假设和认知治疗技术练习等。⑤帮助患者找到自身的思考规则,引导患者在遇到外界刺激时如何了解、诠释和预测这个刺激,进而决定如何想法、行动与感受。⑥认知重塑,通过认知错误的辨认、理性选择方式的例举,以及认知排演等方式加强患者的理性认知能力。

1.3 评定工具和方法

采用HAMD量表评价临床症状,用GQOLI-74评定患者生活质量。在治疗前后由一名不知晓分组情况的评定者进行评定,以保证平定者盲。

1.4 统计学分析

有关资料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均为双侧。

2 结 果

2.1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HAMD、GQOLI-74的评定结果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各量表评分比较

表1显示两个量表评分经统计学处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两组资料具有可比性。

2.2 干预后两组患者的HAMD、GQOLI-74的评定结果见表2。

表2 治疗12周末个量表两组之间的评分比较

从表2可见,实验组HAMD评分较对照组低,说明实验组症状改善更明显;从GQOLI-74的4个维度得分结果分析,实验组的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及社会功能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实验组的生活质量在这三方面优于对照组,而物质生活方面两组无显著差异。

3 讨 论

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逐渐增加,与此相伴行的精神心理疾病也层出不穷,其中以抑郁症的发生率最为多见[1]。而抑郁症的主要特征是以心境持续低落为主,严重者出现自杀或扩大性自杀,给患者本人、家人和社会带来各方面的沉重负担[2]。因此,对于抑郁症患者的护理重点应着眼于缓解患者的抑郁情绪,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认知疗法正是通过改变个体的认知过程和在这一过程中产生的观念来纠正个体适应不良的情绪或行为的心理治疗方法[3]。本课题结果显示实验组在实施认知行为护理干预后更好地改善了患者的临床症状,同时患者的生活质量也的到明显的提升。

认知行为护理干预模式不同于以往的精神科护理模式。其总体策略是交谈程序和行为矫正的混合物[4]。要求护士在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合作式治疗关系的基础上,充当协调者角色,做到准确共情,通过一对一会谈的形式,深入了解患者歪曲的思维和信念,与患者一起设计个体治疗计划,并应用认知行为技术改变其功能不良的思维及伴有的情感行为。在整个过程中,通过不断的互动,交流,反馈,增进了护患关系,从另一个侧面提高了护理服务满意度。

综上所述,对于抑郁症患者而言,实施认知行为护理干预在明显改善患者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的同时,还可完善患者对生活事件的应对方式,在临床实验中取得较好效果,可作为抑郁症护理的一种模式进一步推广。

[1] 赵惠英,顾云芬,黄丽君.认知干预对抑郁症患者情绪影响的研究[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17):15-17.

[2] 沈渔邨.精神病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12.

[3] 陈思宇,王鸿健.认知疗法对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的效果观察[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4,22(1):85-86.

[4] 孙辉.艾司西酞普兰治疗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的对照研究[J].精神医学杂志,2011,24(5):373-375.

R473.74

B

1671-8194(2014)19-0367-02

猜你喜欢
量表情绪实验组
遮光处理对微藻繁殖及其水质指标的影响
网络服装虚拟体验的概念模型及其量表开发
《公共体育服务政府供给社会期待量表》的编制与修订
阿托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的效果
胸痹气虚证疗效评价量表探讨
SHR主动脉结构重构的microRNA—195和BCL2、Bax作用机制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趣味 “课课练”对城镇小学四年级肥胖男生的体重和BMI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