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汉字学教学大不同

2014-05-07 18:20林佩菱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14年3期
关键词:识字汉字效率

林佩菱

汉字学是专门研究汉字的性质和特点、汉字构形及形音义关系、汉字教学与应用等问题的一门学科,它相对科学地解析了所有的汉字,基本理清了各字间的系统关系。掌握汉字学对教师遵循汉字构形规律,系统地教学汉字,提高识字效率起着关键的作用。汉字学与汉字教学有着直接的紧密关系,但不争的事实是,绝大多数执教汉字的教师缺乏汉字学的相关知识,因而识字教学耗时多、费力大、收效低。

鉴于此,笔者认为,要提高识字教学效率,关键在于教师必须得掌握汉字学的有关知识。

一、教师应掌握一些汉字科学知识

为提高识字教学效率,小学语文教师至少应该掌握以下汉字科学知识:

1.汉字因义构形,形、音、义结合。

众所周知,汉字是表意文字,是形、音、义的统一体,具有因义构形的特点。如“潮”,“氵”表义,“朝”表音,意为海水的涨落;“巢”,下边是树木,木上“田”为鸟窝,“巛”表示三只鸟,合起来以众鸟栖于树窝表示“巢”义。“潮”和“巢”虽然同音,但形、义不同,掌握其形、义,阅读、写作时自然容易区别。

2.汉字构字有规律,具有严密的系统。

关于汉字形体的构造,传统有六书的说法。应该指出,古人并不是先定出六书原则然后才造字的。在文字的创造时期,象形是最基本的原则,会意和形声在多数情况下也是以象形为基础的。如象形字“木”,似树木形■;指事字“本”,在“木”下加一横,指明树根之所在,义为草木的根或靠根的茎干;会意字“休”,从人,从木,人依傍大树休息,本义为休息;形声字“沐”从水,木声,本义为洗头发。其中形声是一种最常用的造字方式。现代汉语《常用汉字表》(包括《次常用字表》)3500个汉字中,形声字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就可以充分地说明这一点。

每个汉字都不是孤立的个体,都和其他相关的汉字建成不同的系统,如部首系统、声符系统、意符系统等。如与祭祀祈祷有关的字多归“礻”意符系统“禄、祸、祈、祝”等;“抱、饱、雹、鲍、胞、苞”中“包”是声符系统。

3.汉字书写知识。

有的汉字的写法与字理无关,是为了书写速度快和美观而改变了笔画,甚至调整了笔顺,这与汉字书写的知识有关。如“车、牛”做左偏旁时末笔的横改成了提,笔顺、笔画皆变了;“尹、争、寻、雪”等字都有部件“彐”,有的横右出头,有的却不出头。为了免于小学生的死记硬背,教师是否应将这里面的道理教给学生呢?

因此,笔者认为高效的识字教学应遵循汉字音、形、义结合的特点、构字规律、系统性规律、汉字书写知识等来展开。教师应当掌握以上有关汉字科学的知识。当汉字学知识支撑语文教师的学科知识时,其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是大不相同的。

二、教学方法、教学效率之大不同

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容决定形式。当教师懂得一些汉字学知识后,在识字教学中就会自然而然地根据汉字的特点教学了。教学方法和教学效率也就会大不相同。

1.教学方法大不同。

教师不懂汉字科学知识,教学汉字自然会出现许多不科学的方法,其中最突出、最明显的是忽视汉字的表意性质,违背了汉字的构字规律和汉字的系统性规律。由此带来的教法多表现为:教师出示生字后,把“自主权”放给学生:“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个字?”“你想怎么记就怎么记!”于是,学生们产生了各种方法。比如眼中无汉字特点的死记硬背法,用当下最盛行的方法“加一加”——“山+夹”来识记“峡”。再如随意解字“形”的拆字法:“富”——有宝贝有一口田就是富有,将“宀”断章取义,对“畐”这个象形字(酒坛形)任意分解;“胖”——是“半”个“月”亮,不知“月”是“肉”,“半”是声旁。

像这样不顾汉字特点任由学生的曲解字形法、机械加减法等识字方法,看似民主、突显了学生的主体性,实际上是忽略或放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之所以“失守阵地”,放任学生“想怎么记就怎么记”,是因为不懂汉字学知识。当教师懂一些汉字学知识,采用的教学方法就会大不相同。如我们课题组的教师这样教这几个字:

“峡”:“两山相夹”的水道称为“峡”,如长江三峡。引申为两山之间,如峡谷、山峡;“夹”表义兼表音。教师只要这么简单的一句话点破,就将“峡”的音、形、义关系统一地教给了学生,这教法是不是比教师不懂、不解析,只让学生肆意发挥,机械抄写容易理解、识记呢?

“富”:上部“宀”是房屋,下部“畐”(fú)是象形字,古文字“■”,像酒坛子形,并非“一口田”,本义是酒坛子。可见“富”表示的是有住有吃还有酒喝的富足生活。“畐”还兼表音,在“畐”这个声符系统中,还有“副、福、幅、蝠”等字。学生理解了“畐”的形、义,书写时就不会漏写“一”这个酒坛口,少了它酒坛就不完整了。

“胖”:“月”叫月肉旁,在很多字里表示跟肉体有关,比如“肌、肠、胃、肾”,“胖”用月肉旁说明跟身体有关,“半”表音。

学生自由识记的方法看起来很形象,好像很容易记住字形,其实,如此解析汉字不但违背了汉字科学,而且只能就一个字认识一个字,不能做到系统化地识字,从长远看反而造成识字效率的低下。

2.教学效率大不同。

初识汉字的小学生,形象思维优于抽象思维。教师懂一些汉字学知识,就能科学地解析单个字,让每个汉字变得形象、灵动起来,也能使学生以简驭繁,系统化成批地识字,掌握遵循汉字规律的自主识字方法,激发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培养学生持续性学习的能力。这样的识字教学效率怎能不高?

(作者单位:福建厦门市集美小学)

(责任编辑 张振清)

汉字学是专门研究汉字的性质和特点、汉字构形及形音义关系、汉字教学与应用等问题的一门学科,它相对科学地解析了所有的汉字,基本理清了各字间的系统关系。掌握汉字学对教师遵循汉字构形规律,系统地教学汉字,提高识字效率起着关键的作用。汉字学与汉字教学有着直接的紧密关系,但不争的事实是,绝大多数执教汉字的教师缺乏汉字学的相关知识,因而识字教学耗时多、费力大、收效低。

鉴于此,笔者认为,要提高识字教学效率,关键在于教师必须得掌握汉字学的有关知识。

一、教师应掌握一些汉字科学知识

为提高识字教学效率,小学语文教师至少应该掌握以下汉字科学知识:

1.汉字因义构形,形、音、义结合。

众所周知,汉字是表意文字,是形、音、义的统一体,具有因义构形的特点。如“潮”,“氵”表义,“朝”表音,意为海水的涨落;“巢”,下边是树木,木上“田”为鸟窝,“巛”表示三只鸟,合起来以众鸟栖于树窝表示“巢”义。“潮”和“巢”虽然同音,但形、义不同,掌握其形、义,阅读、写作时自然容易区别。

2.汉字构字有规律,具有严密的系统。

关于汉字形体的构造,传统有六书的说法。应该指出,古人并不是先定出六书原则然后才造字的。在文字的创造时期,象形是最基本的原则,会意和形声在多数情况下也是以象形为基础的。如象形字“木”,似树木形■;指事字“本”,在“木”下加一横,指明树根之所在,义为草木的根或靠根的茎干;会意字“休”,从人,从木,人依傍大树休息,本义为休息;形声字“沐”从水,木声,本义为洗头发。其中形声是一种最常用的造字方式。现代汉语《常用汉字表》(包括《次常用字表》)3500个汉字中,形声字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就可以充分地说明这一点。

每个汉字都不是孤立的个体,都和其他相关的汉字建成不同的系统,如部首系统、声符系统、意符系统等。如与祭祀祈祷有关的字多归“礻”意符系统“禄、祸、祈、祝”等;“抱、饱、雹、鲍、胞、苞”中“包”是声符系统。

3.汉字书写知识。

有的汉字的写法与字理无关,是为了书写速度快和美观而改变了笔画,甚至调整了笔顺,这与汉字书写的知识有关。如“车、牛”做左偏旁时末笔的横改成了提,笔顺、笔画皆变了;“尹、争、寻、雪”等字都有部件“彐”,有的横右出头,有的却不出头。为了免于小学生的死记硬背,教师是否应将这里面的道理教给学生呢?

因此,笔者认为高效的识字教学应遵循汉字音、形、义结合的特点、构字规律、系统性规律、汉字书写知识等来展开。教师应当掌握以上有关汉字科学的知识。当汉字学知识支撑语文教师的学科知识时,其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是大不相同的。

二、教学方法、教学效率之大不同

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容决定形式。当教师懂得一些汉字学知识后,在识字教学中就会自然而然地根据汉字的特点教学了。教学方法和教学效率也就会大不相同。

1.教学方法大不同。

教师不懂汉字科学知识,教学汉字自然会出现许多不科学的方法,其中最突出、最明显的是忽视汉字的表意性质,违背了汉字的构字规律和汉字的系统性规律。由此带来的教法多表现为:教师出示生字后,把“自主权”放给学生:“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个字?”“你想怎么记就怎么记!”于是,学生们产生了各种方法。比如眼中无汉字特点的死记硬背法,用当下最盛行的方法“加一加”——“山+夹”来识记“峡”。再如随意解字“形”的拆字法:“富”——有宝贝有一口田就是富有,将“宀”断章取义,对“畐”这个象形字(酒坛形)任意分解;“胖”——是“半”个“月”亮,不知“月”是“肉”,“半”是声旁。

像这样不顾汉字特点任由学生的曲解字形法、机械加减法等识字方法,看似民主、突显了学生的主体性,实际上是忽略或放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之所以“失守阵地”,放任学生“想怎么记就怎么记”,是因为不懂汉字学知识。当教师懂一些汉字学知识,采用的教学方法就会大不相同。如我们课题组的教师这样教这几个字:

“峡”:“两山相夹”的水道称为“峡”,如长江三峡。引申为两山之间,如峡谷、山峡;“夹”表义兼表音。教师只要这么简单的一句话点破,就将“峡”的音、形、义关系统一地教给了学生,这教法是不是比教师不懂、不解析,只让学生肆意发挥,机械抄写容易理解、识记呢?

“富”:上部“宀”是房屋,下部“畐”(fú)是象形字,古文字“■”,像酒坛子形,并非“一口田”,本义是酒坛子。可见“富”表示的是有住有吃还有酒喝的富足生活。“畐”还兼表音,在“畐”这个声符系统中,还有“副、福、幅、蝠”等字。学生理解了“畐”的形、义,书写时就不会漏写“一”这个酒坛口,少了它酒坛就不完整了。

“胖”:“月”叫月肉旁,在很多字里表示跟肉体有关,比如“肌、肠、胃、肾”,“胖”用月肉旁说明跟身体有关,“半”表音。

学生自由识记的方法看起来很形象,好像很容易记住字形,其实,如此解析汉字不但违背了汉字科学,而且只能就一个字认识一个字,不能做到系统化地识字,从长远看反而造成识字效率的低下。

2.教学效率大不同。

初识汉字的小学生,形象思维优于抽象思维。教师懂一些汉字学知识,就能科学地解析单个字,让每个汉字变得形象、灵动起来,也能使学生以简驭繁,系统化成批地识字,掌握遵循汉字规律的自主识字方法,激发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培养学生持续性学习的能力。这样的识字教学效率怎能不高?

(作者单位:福建厦门市集美小学)

(责任编辑 张振清)

汉字学是专门研究汉字的性质和特点、汉字构形及形音义关系、汉字教学与应用等问题的一门学科,它相对科学地解析了所有的汉字,基本理清了各字间的系统关系。掌握汉字学对教师遵循汉字构形规律,系统地教学汉字,提高识字效率起着关键的作用。汉字学与汉字教学有着直接的紧密关系,但不争的事实是,绝大多数执教汉字的教师缺乏汉字学的相关知识,因而识字教学耗时多、费力大、收效低。

鉴于此,笔者认为,要提高识字教学效率,关键在于教师必须得掌握汉字学的有关知识。

一、教师应掌握一些汉字科学知识

为提高识字教学效率,小学语文教师至少应该掌握以下汉字科学知识:

1.汉字因义构形,形、音、义结合。

众所周知,汉字是表意文字,是形、音、义的统一体,具有因义构形的特点。如“潮”,“氵”表义,“朝”表音,意为海水的涨落;“巢”,下边是树木,木上“田”为鸟窝,“巛”表示三只鸟,合起来以众鸟栖于树窝表示“巢”义。“潮”和“巢”虽然同音,但形、义不同,掌握其形、义,阅读、写作时自然容易区别。

2.汉字构字有规律,具有严密的系统。

关于汉字形体的构造,传统有六书的说法。应该指出,古人并不是先定出六书原则然后才造字的。在文字的创造时期,象形是最基本的原则,会意和形声在多数情况下也是以象形为基础的。如象形字“木”,似树木形■;指事字“本”,在“木”下加一横,指明树根之所在,义为草木的根或靠根的茎干;会意字“休”,从人,从木,人依傍大树休息,本义为休息;形声字“沐”从水,木声,本义为洗头发。其中形声是一种最常用的造字方式。现代汉语《常用汉字表》(包括《次常用字表》)3500个汉字中,形声字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就可以充分地说明这一点。

每个汉字都不是孤立的个体,都和其他相关的汉字建成不同的系统,如部首系统、声符系统、意符系统等。如与祭祀祈祷有关的字多归“礻”意符系统“禄、祸、祈、祝”等;“抱、饱、雹、鲍、胞、苞”中“包”是声符系统。

3.汉字书写知识。

有的汉字的写法与字理无关,是为了书写速度快和美观而改变了笔画,甚至调整了笔顺,这与汉字书写的知识有关。如“车、牛”做左偏旁时末笔的横改成了提,笔顺、笔画皆变了;“尹、争、寻、雪”等字都有部件“彐”,有的横右出头,有的却不出头。为了免于小学生的死记硬背,教师是否应将这里面的道理教给学生呢?

因此,笔者认为高效的识字教学应遵循汉字音、形、义结合的特点、构字规律、系统性规律、汉字书写知识等来展开。教师应当掌握以上有关汉字科学的知识。当汉字学知识支撑语文教师的学科知识时,其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是大不相同的。

二、教学方法、教学效率之大不同

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容决定形式。当教师懂得一些汉字学知识后,在识字教学中就会自然而然地根据汉字的特点教学了。教学方法和教学效率也就会大不相同。

1.教学方法大不同。

教师不懂汉字科学知识,教学汉字自然会出现许多不科学的方法,其中最突出、最明显的是忽视汉字的表意性质,违背了汉字的构字规律和汉字的系统性规律。由此带来的教法多表现为:教师出示生字后,把“自主权”放给学生:“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个字?”“你想怎么记就怎么记!”于是,学生们产生了各种方法。比如眼中无汉字特点的死记硬背法,用当下最盛行的方法“加一加”——“山+夹”来识记“峡”。再如随意解字“形”的拆字法:“富”——有宝贝有一口田就是富有,将“宀”断章取义,对“畐”这个象形字(酒坛形)任意分解;“胖”——是“半”个“月”亮,不知“月”是“肉”,“半”是声旁。

像这样不顾汉字特点任由学生的曲解字形法、机械加减法等识字方法,看似民主、突显了学生的主体性,实际上是忽略或放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之所以“失守阵地”,放任学生“想怎么记就怎么记”,是因为不懂汉字学知识。当教师懂一些汉字学知识,采用的教学方法就会大不相同。如我们课题组的教师这样教这几个字:

“峡”:“两山相夹”的水道称为“峡”,如长江三峡。引申为两山之间,如峡谷、山峡;“夹”表义兼表音。教师只要这么简单的一句话点破,就将“峡”的音、形、义关系统一地教给了学生,这教法是不是比教师不懂、不解析,只让学生肆意发挥,机械抄写容易理解、识记呢?

“富”:上部“宀”是房屋,下部“畐”(fú)是象形字,古文字“■”,像酒坛子形,并非“一口田”,本义是酒坛子。可见“富”表示的是有住有吃还有酒喝的富足生活。“畐”还兼表音,在“畐”这个声符系统中,还有“副、福、幅、蝠”等字。学生理解了“畐”的形、义,书写时就不会漏写“一”这个酒坛口,少了它酒坛就不完整了。

“胖”:“月”叫月肉旁,在很多字里表示跟肉体有关,比如“肌、肠、胃、肾”,“胖”用月肉旁说明跟身体有关,“半”表音。

学生自由识记的方法看起来很形象,好像很容易记住字形,其实,如此解析汉字不但违背了汉字科学,而且只能就一个字认识一个字,不能做到系统化地识字,从长远看反而造成识字效率的低下。

2.教学效率大不同。

初识汉字的小学生,形象思维优于抽象思维。教师懂一些汉字学知识,就能科学地解析单个字,让每个汉字变得形象、灵动起来,也能使学生以简驭繁,系统化成批地识字,掌握遵循汉字规律的自主识字方法,激发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培养学生持续性学习的能力。这样的识字教学效率怎能不高?

(作者单位:福建厦门市集美小学)

(责任编辑 张振清)

猜你喜欢
识字汉字效率
“慢”过程 “高”效率
选用合适的方法,提升解答选择题的效率
识字儿歌
聚焦立体几何命题 提高高考备考效率
识字儿歌
识字故事
汉字这样记
汉字这样记
识字谜语
跟踪导练(一)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