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儿科医生遇到自己孩子发烧,输液还是吃药?

2014-05-12 22:08綦伟何亚林
决策探索 2014年7期
关键词:输液女儿医生

文/綦伟 何亚林

每个家长都要面对孩子发烧的问题,小宝贝一发烧,全家不宁。而当一个儿科医生遇到自己孩子发烧,他会怎么应对?既要扮演患者家长的角色,又要承担医生的角色,他要经历哪些冲突?在当前医患关系下,医生和家长这两者要如何共同努力,才能让孩子得到科学适度的医疗?

在深圳一家三甲医院任小儿外科副主任医师的裴洪岗发现,由于自己的职业身份,在面对自己的孩子生病时,要经受外人想不到的矛盾和冲突。而这些矛盾和冲突,正折射了当下中国医疗环境和医患关系的一些问题。

本文引入Dickens提出的社会工作菱形的框架,并结合在第一轮访谈过程中一线社工认为影响建立职业自主性的本土性概念,在修正了原有社会工作菱形研究框架的基础上,建立本研究所使用的“社工职业自主性菱形”的框架。本研究从国家(国家政策、政府角色定位、政府开支、政府“孤岛”、行政)、职业(职业自身、职业从业人员)、组织(组织自身、组织与组织之间)和服务使用者(对政府认可度和专业VS非专业)四个层面来分析影响一线社工建立职业自主性的现实图景(如图1)。

女儿发烧引起的争吵

面对记者,裴洪岗首先说的,是女儿还不满1岁时的第一次高烧。

当时,小宝贝的体温迅速超过39摄氏度,一家人顿时紧张起来。他见孩子除了流点鼻涕外没有其他症状,听听肺部、看看喉咙也无异常,判断是病毒感染,嘱咐家人多给孩子喂些水,体温太高时就给她喝点布洛芬颗粒。

家里可不单单裴洪岗一个医生,他的妻子是超声科医生,他的岳母是退休中医。裴洪岗说,孩子发烧第一天,她俩还基本听他这个儿科医生的安排,但第二天见孩子烧还没退,她俩就有点扛不住了。岳母说,还是去医院打一下针吧。妻子道,还是去找个内科医生看看。

陈颐磊带着一队宪兵走出孔庙的时候,突然看到街上国军几辆炮车、马车乱纷纷往西门挤,连忙让宪兵前去制止。宪兵跑到西门朝天开了数枪,队伍骚动才停了下来。查清原委,原来是军长莫与硕以“第十六师各个阵地已被敌攻破,我去航埠方面收容他们”为由带着军部部分直属单位出了城。军长一走,军心动摇,守城官兵纷纷涌向西门。

拗不过“轰炸”,裴洪岗妥协。看了血常规检验结果,内科医生的诊断还是病毒感染,并说发烧有个过程,继续观察就好。家人于是安宁了一天。

严格来说,此次参与的车型并非都是超级跑车。其中,阿斯顿·马丁Vantage就更适合长时间在欧洲大陆的公路上进行巡航,而非是在赛道上左摇右摆。严格意义上来说,它仍旧属于传统的运动跑车范畴。除此之外,奥迪R8 RWS也有类似的问题。即将面临换代的奥迪R8似乎吸引力并没有那么大,但回忆以往R8带给我们的丰富乐趣,我们又不愿意将这辆R8 RWS留在出发地的停车场,让它独享寂寞。

孩子发烧进入第4天,裴洪岗与岳母发生了争吵。孩子的外婆一定要带孩子去打针,裴洪岗顽强坚持不必去。第5天孩子仍然高烧,妻子和岳母已经不同他说话了。

但彼路易·切奇医生可能未料到,在中国“家长的问题”有时会演变成暴力事件。大年初二,就在裴洪岗成功用几粒阿莫西林给女儿退烧后不久,他的一位年轻同事因坚持认为不必给一个因病毒感染而发烧的1岁小孩输液,被孩子的父亲一拳击中面部。

这件事让裴洪岗想了很多。“一家人的愿望肯定都是希望孩子好,本该信任无间,但由于对疾病的认识和判断存在差异,还是产生了分歧矛盾。试想,如果我不是孩子的父亲而是别的医生,她们会怎么看待这个医生?面对她们的质疑,这个医生还会这样坚持原则吗?”他问。

对输液和抗生素的迷信

本文虽仅针对一次暴雨过程进行分析,但研究表明地基GPS-PWV资料对分析和预报降水过程有重要价值。今后需分析更多降水过程,以揭示地基 GPS-PWV资料在降水预报中的关键作用。

这次,女儿跟着妻子回老家,发烧迅速烧到40.2摄氏度。经过幼儿急疹以及此后多次验证,他在孩子健康问题上已有了话语权,所以妻子第一时间将电话打给他。

震惊之余,裴洪岗反思了问题的另一面:中国如今成为“输液大国”和“抗生素大国”,医疗界难道是清白的?其中难道没有来自医生们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裴洪岗认为直接给孩子注射头孢三代针剂有些过了。他采纳了这位小儿内科主任的诊断,但没有用她开的药,让孩子吃了两天阿莫西林,烧退了。

他稍后把这个经历发到微博上,北京一家医院的儿科同行说,如果遇上这种病自己也会直接开方注射头孢三代针剂。联系当下医患关系,他理解了这种用药思路。很多人到医院就是要求立马解决孩子的病痛,不然就要问责医生,在这种情况下,选择更强力的广谱药物,选择起效更快的静脉给药,短期效果又快又好,病人欢喜,医生说不定还能获利,于是皆大欢喜。

这种对输液和抗生素的迷信始自何时?近段时间在微信中广泛转发的彼路易·切奇博士来中国诊病的故事,其实是2002年的旧闻。文中,这位有着30多年临床经验的意大利儿科专家一句“你们习惯打吊针,好让发烧的孩子体温降下来,那是靠药物强制性降体温,对孩子病情的恢复没有积极的意义”,隔了12年后,如今又在年轻家长的朋友圈中疯转。

洋山港四期进港主航道及附近水域船舶交通状况比较复杂,通过对2016年10月13日至2016年10月19日共7 d的洋山港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System, AIS)数据解码,并设置4条断面观测线,进行交通流量统计见表1。通航船舶的主要类型及其航路如下:

这位老专家当时还说,意大利的妈妈们在30年前也是这样想的,认为输液要比口服的药物药效发生得更快,这是家长的问题。

转机终于在第5天的中午到来。女儿的体温逐渐下降,到下午恢复正常,然后全身出了大片的疹子。“这是幼儿急疹,一种病毒感染引起的自限性疾病。”他终于长吁一口气。

这是女儿第一次不在自己身边时生病,他心急如焚,想到孩子走前已有些呼吸道感染症状,现在又叫耳朵疼,他赶忙联系当地儿童医院的同学找到一位内科主任诊治。医生诊断为化脓性扁桃体发炎,建议打针并开了头孢噻肟钠(第三代头孢菌素,抗菌谱广)。

将黄连按照试验流程分成3个组分:多糖、非生物碱、总碱。多糖为大分子,生物碱为黄连的主要组分,非生物碱是除掉两者以后的其余部分。从100 g黄连粉末中,按照工艺流程得到3.15 g黄连总碱,1.23 g非生物碱,0.51 g多糖。多糖的定性试验显示有明显的紫色环。葡萄糖对照品标准方程为y=12.24x+0.067 6,r2=0.999, 其中 y 代表吸光度,x 代表葡萄糖浓度 (mg/mL)。粗多糖中多糖的含量为29.31%。

今年春节前,裴洪岗又有了一次印象很深的应对孩子发烧的经历。

让孩子远离“过度医疗”

每模浇筑高度4.5m,减少了墩柱施工缝保证了外观质量。每次模板拆除后,必须及时清理刷洗,并涂刷脱模剂,脱模剂不易涂刷太厚,太厚易顺着模板流到接缝处形成黑色印迹影响混凝土外观。接缝处拉杆及模板斜撑一定要上紧,以免接缝处错台。

裴洪岗把女儿两次发烧的事发到微博和微信上,得到不少同行转发和很多家长共鸣。

但他很快感到不对头。因为有些人据此文得出结论,认为孩子发烧就不应该用抗生素,不需要打针输液,而应该在家观察,等待孩子自身免疫系统的抵抗。他觉得这是“过度解读”。

神化或妖魔化,都不是科学的态度。他清楚表达对输液和抗生素的看法:不排斥,但前提是合理,如果病情需要,只要利大于弊,会毫不犹豫地使用。

但在强调患者还是要相信医生时,他却不得不面临尴尬了。他坦言:“作为医生,我当然希望病人信任自己,但作为患者,我对当前这个医疗体系也会投不信任票。”

采访中,正在医院里陪着2岁女儿治疗手足口病的年轻妈妈王琴悄悄对记者说,一方面担心女儿的病是不是真那么严重,另一方面也担心医生是存心想多弄点钱所以才要女儿住院打针,现在打了3天吊针就已经用了4000多块钱。另一个4岁男孩的妈妈说:“我跟老公商量了,以后多学点医学知识和处理方法,实在不行非得看医生,就托关系找个熟人。”

而医生对患者,现在又何尝不是着意防备?裴洪岗说,“迁就患者+保护自己”已成为很多医生的用药选择。

利与弊,病与疗,这些矛盾与辩证的理念无时无刻不在医疗中体现,但当下的医患关系,却已经超出了对科学适度医疗的考量。当患者就医时从怀疑医疗水平演变为猜疑医疗动机,当医生诊治时从追求药到病除异化为企求“药到祸除”,要保护孩子们远离那些不该吃的药、不该输的液,该有多么困难?

12年前,彼路易·切奇医生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医生和家长之间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一定要把孩子的病情讲得很清楚,医生要多和家长交流,教育家长如何看待孩子的病,同时向家长普及医疗卫生常识,这要花一定的时间。

猜你喜欢
输液女儿医生
最美医生
大三的女儿
自灸也能预防输液发热反应
海的女儿
六合丹防治输液性静脉炎的Meta分析
医生
望着路,不想走
在为老年患者静脉输液时应用留置针改良固定法进行输液的效果
颈枕输液袋
换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