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有起床气

2014-05-23 13:53谭萍
家庭科学·新健康 2014年5期
关键词:小睡节律惯性

谭萍

因为不是“自然醒”

早起后心情不爽的人真是太多太多,周围的年轻朋友们十个里九个表示自己有起床气。这是为什么呢?

这个问题要从睡眠周期说起。医生表示,人们的睡眠状态可分为非快动眼睡眠相(NREM)和快动眼睡眠相(REM),前者根据睡眠深浅和脑电波的不同,又可分为浅睡眠期和深睡眠期。正常睡眠结构是先出现浅睡眠期,然后睡眠逐渐加深出现深睡眠期,之后又变浅,进入REM,完成一个周期;然后又逐渐加深,变浅进入REM,一般正常睡眠结构由上述4-6个周期组成。

被闹钟吵醒,意味着不是“自然醒”,正常的睡眠结构被打乱。被闹钟吵醒后心情是否恶劣,恶劣的程度如何,就与在哪个睡眠周期中的哪个阶段有关。如果睡得很晚,睡眠时间短,从深睡眠状态被叫醒,这个时候身体疲劳和精神疲劳尚未充分缓解,心情会很恶劣;如果从REM期被叫醒,因REM往往是做梦的阶段,且这个阶段的梦境往往比较生动,从美梦中被叫醒,心情当然不好。

有时候,我们会按住或点击“小睡”按钮,想要再安静地睡个几分钟。就睡几分钟而已,你是这么想的。当然可能不止几分钟。表面看起来你只是让自己花几分钟清醒清醒,但实际上你所做的是让起床变得更困难、更拖延。假如你还真又睡着了,那你很有可能让大脑又一次进入睡眠周期的前半期,这是叫醒你的最坏时刻。

醒得越猛 睡眠惯性越大

猛然醒来或醒得太早带来的后果之一是“睡眠惯性”,也称睡眠惰性,是指唤醒后立即出现的暂时性的低警觉性、迷惑、行为紊乱和认知能力、感觉能力下降的状态。

醒得越猛,睡眠惯性越大。就连找到电灯开关,把灯打开之类的简单任务,都会显得好复杂。于是乎,这时候做出的决定既不理智又不理想。

对大多数人来讲,“睡觉睡到自然醒”都是一件奢侈的事儿。因为上课、上班等社会事务不能迟到而设定的起床时间,总是与身体的觉醒时间不一样,慕尼黑大学的时间生物学教授罗内伯格把这个时间差叫做“社交时差”。就在最近,罗内伯格根据65000多人的数据做出了新的估测,大约三分之一的人有严重社交时差,自然醒的时间与社交强制的起床时间平均有2小时以上的差距。有69%的人社交时差稍轻,也起码有1小时。

而这大部分是由错位的褪黑素表达水平造成的,在目前的社交时差情况下,褪黑激素总是要到起床2个小时后而不是还睡着的时候消退。要是我们能慢慢醒,不靠闹钟铃声只靠日夜节律、生物节律的慢慢醒,或许是对抗睡意蒙眬的大脑的最佳防守。

对抗睡眠惯性,医师给出了四条建议:

1.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尽量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顺应生物钟去睡眠(一般安排在夜间睡眠)。一般来说这种生物节律的打乱可自行调节过来;若严重影响了社交,可去睡眠专科医师就诊,考虑使用褪黑素。

2.预防性小睡。生物节律中有两个最佳睡眠的高峰期(凌晨03:00-06:00,下午2:00-5:00),此时睡眠效率最佳,如果预期到第二天要早起(意味着睡眠将不充足),建议预防性小睡安排在这两个阶段。

3.增加光亮度,让自己的睡眠时间与自然光的明暗模式同步,那起床就会变得非常轻松。

4.给自己来点食物或饮料,如茶、咖啡等。

猜你喜欢
小睡节律惯性
小睡
老年人工作记忆成功恢复
小睡有助于学龄前儿童的学习
青出于蓝 汉语当代节律研究述评
在春的屋檐下小睡
在春的屋檐下小睡
无处不在的惯性
对惯性的认识误区
无处不在的惯性
爱的节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