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批判性思维培养的视角看中美语文教材的差异
——PISA测试结果的启示

2014-05-23 05:27赖秦江张红霞万东升李敏谊
基础教育 2014年5期
关键词:连续性批判性文本

赖秦江,张红霞,万东升,李敏谊

(1.南京大学 教育研究院,江苏 南京 210093;2.江苏第二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3;3.北京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北京 100875)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迅猛而来的经济全球化浪潮冲击着我国的教育,激励我们加快人才培养观念的更新。因为经济的竞争实际上就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理念的竞争。因此革新教育理念、培养具备适应未来世界发展的创造型人才是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共同目标。创造型人才离不开创造性思维;具备了创造性思维,才有创造性成果;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升离不开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1]当然,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可以有多种途径。近年来出现的PISA考试的评价指标让我们看到,作为所有学科的工具和基础的语文学科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密切相关。同时,不同学科的相互融合、相互支持才能有效达成教育目标的实现。

一、研究目的

阅读是个体了解外部世界的必要手段,阅读能力对获取知识来说至关重要,善于阅读是个体取得成功、践行终身学习的前提条件。[2]从学校教育来讲,阅读是一切学习能力的核心,与学生思维能力发展高度相关。批判性思维素养应当是语文思维的重要内容,甚至是核心内容。[3]关于“批判性思维”的定义,20世纪90年代就有46位北美地区的专家,经过两年的研究后提出:批判性思维具有认知技能和精神气质两个维度。认知技能包括:诠释、分析、评估、推断、解释和自省等。精神气质包括对生命或人生的一般态度、对待特定议题或问题的态度等。[4]而批判性思维特别是认知技能维度,正是国际学生评价项目PISA(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测量的“反思与评价信息”方面所考察的能力。

作为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学生能力测试之一的PISA,2009年重点测试阅读,它不像传统的测量项目那样注重基础的阅读技巧,而是注重学生从不同内容的材料中综合、扩展和评价其意义的能力。它强调联系实际、独立思考、主动阅读、持续发展的能力,关注对有利于成为终身学习者的知识和技能以及与未来生活有关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考查。[5]PISA阅读的测评目标有“获取信息、整合信息、反思与评价信息”三个层面。[6]2009年上海第一次参加PISA测试就赢得总分全球第一的盛名,引起了全世界的热议。然而通过成绩分析,与许多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学生寻找和整合信息的能力较强,而反思与评价信息的能力较弱。[7]这一现象在亚洲其他地区的儒家文化圈内也存在,如台湾。2011年PISA台湾数据显示,“大部分学生缺乏批判思考技巧,不善推论作者潜藏在字里行间欲表达的情感、态度与主张。尤其,学生在陈述自己的批判价值时,常做出模糊、不相关或不完整的论述;依据文本提出具体主张且充分论证自己主张的能力严重不足。”[8]本研究将以中美代表性语文教材的比较分析为手段,考察中美教材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方面存在的差异,并讨论在我国语文教材中增加改进内容的可能方法。

二、研究方法

教材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每套教材的编写都集中了学科专家、教育专家及优秀教师的智慧与经验,体现了时代的教育价值追求。它能否提供培养批判性思维所需的材料、方法和活动事关重大。尽管美国学生在批判性思维方面的PISA得分并非很杰出,但美国以州为基础的中小学课程改革计划,早就明确提出批判性思维能力是培养目标之一。比如,新泽西州1998年《核心课程内容标准》的“语言艺术素养”(language arts literacy,主要指英语)学科部分,对所有学生提出的五项标准中就有两项与批判性思维相关: “所有学生能通过理解和批判性分析来阅读、倾听和评论各种材料和文本,并对此做出回应。为了发展批判性的比较、分析和评价能力,所有学生都要能够学会评论、理解和使用缺少上下文的客观信息和陈述。”[9]美国政府和教育界对教材在体现批判性思维这一目标上早已有统一的认识和明确的规定。而且,其PISA成绩在反思与评价方面的表现(总分512)远高于自己在另外两方面的表现(492分和495分)。[10]此外,美国教材较其他国家、其他语言的教材更容易获得。

教材样本的选择方法如下。根据美国宪法,教育是各州所保留的权力,因此没有全国统一的教科书。教材选用制度主要分两种:开放制和州选制。州选制地区虽拥有自由选择权,但事实上出版商往往唯“三大州”马首是瞻,即瞄准加利福尼亚、德克萨斯和佛罗里达的市场。该三州由于拥有压倒多数的在校学生而对出版政策产生了重要影响。[11]因此本研究选取和加州教材一样影响各大学区的Journeys教材做比较。该教材由全球最大的、拥有170多年历史的教育出版集团——霍顿密夫林哈考特(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 Group)出版,具有较高的权威性。这套教材在美国被许多学校采用,译本也正被越来越多的学校和家长所采用。[12]我国近年来也不再指定统一的教材。各个地区、各个学校可以根据自己地区的特点制订大纲编写教材。本研究选取影响较大的教材:2004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简称“人教版”)、2009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简称“北师大版”)和2009版上海教育出版社的《语文》(简称“沪教版”)。

美国教材样本是小学三年级上下两册,共计50篇阅读文章。中国教材样本也是小学三年级上下两册,人教版、北师大版和沪教版分别是64、54和88篇阅读文章。

教材分析分两步进行:内容主题分析和文本形式分析。

(一)内容主题分析

采用量化法对教材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具体步骤如下:

(1)在通读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文章主题对两国教材内容进行归类,共有5大类、7小类(见表1)。其中“关注自然”与“政治与法律生活”两大类又细分为“自然描写”和“人与自然”、“爱国教育”和“公民教育”等类型。

(2)对各类别内涵进行界定(见表1),并根据定义对文本内容进行编码。由于教材中各课文的内容和形式并不是整齐划一的,即一篇课文可能涉及多个主题,本研究按照文章大部分篇幅所表达的内容进行归类、编码。

(3)根据编码结果对整个教材文本进行量化统计(以篇数为单位)。其中,课文标题类似于《诗歌二首》的,将其作为一篇课文中出现的系列短文,只计1篇。

(4)将中美教材的统计数据整理成表格进行对比分析。

表1 教材内容分类及其定义

(二)文本形式分析

在PISA阅读中,传统的故事、散文、议论文等为连续性文本;而网络文件、统计图表、使用说明书、地图等为非连续性文本。由于中国教材缺乏这方面的内容,本研究主要采用量化法对美国教材Journeys进行了系统的统计分析供中国教材借鉴,具体步骤如下:

(1)在通读美国教材Journeys的基础上,根据非连续性文本的特点将其归为8种类别(见表2)。

(2)对各类别的非连续性文本进行界定(见表2),并根据定义对文本类型进行编码。

表2 美国教材非连续性文本的种类

(3)根据编码结果对整个教材进行量化统计(以页数为单位)。其中,类似于一张地图占页面一半的情况计一页,即四舍五入法。

(4)将美国教材Journeys中的非连续性文本在不同主题中的分布整理成表格进行分析。

三、研究发现

通过细读样本教材和数据分析,在内容主题和非连续性文本这两方面的分布上我国语文教材与美国语文教材有较多差异(见表3)。

(一)内容主题篇数分布

根据表1的分类和分析方案,中国语文教材的主题可以归为6个类别:自然描写、人与自然、情感道德教育、历史文化传统、生活知识和科技能力、爱国教育。美国语文教材则归为6个类别:自然描写、人与自然、情感道德教育、历史文化传统、生活知识和科技能力、公民教育。各类别课文的篇数和百分比列于表3。经过比较分析,中美两国语文教材内容的差异可以从上述五大主题上进行如下概述:

表3 中美教材内容主题及其文本分布比较

1. 在“关注自然”方面的差异

在自然方面美国样本教材的比重和中国的人教版、北师大版差不多,皆为1/5左右,而沪教版描写自然方面的内容不及美国教材的一半。更重要的是,中国教材中自然描写的内容和体裁与美国教材有很大不同。中国的自然描写大多是风景的赏析性描述,形容、拟人化等修辞手法用得较多,其写作目的主要是借景抒情。美国的自然描写则采用细致的写实风格,很少掺杂作者个人感情。即便在“人与自然”主题中,美国教材中的大多数文章都会从保护生态平衡的科学概念角度论述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的道理,几乎没有拟人的成分。换句话说,美国教材更加关注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注重清晰、准确的表达能力。这正是批判性思维的基本素养之一。

此外,虽然中国样本教材在自然类的篇数上略高于美国,但篇幅远远短于美国教材。美国教材的自然类课文的平均字数约为850字,中国约为420字。而且,在阅读难度上,中国教材主要是抒发对自然景色的喜爱之情,而美国更多的是阐述自然科学的知识和概念。比如,美国教材中《一颗生长中的树》这篇课文介绍了有关树木的各种知识:展示了世界上最古老的树种;展示了形状各异的树叶;记述了树木从幼苗长成参天大树的真实过程;通过树干的横截面和纵截面示意图揭示了树木的内部构造。此外,还对一棵树在10年、20年、30年、50年和200年中的变化特点,以及春夏秋冬四季变化有详细描写。这些描写在时间和空间上逻辑清晰,示意图准确、直观,术语和概念贴近学生生活。

2. 在“情感道德”教育方面的差异

在情感道德教育方面,中、美两国样本教材的篇数差异最大:人教版和沪教版几乎占据教材的半壁江山,北师大版则是美国教材的两倍多;中国教材的情感道德教育所占比例最大(人教版、北师大版和沪教版分别是45%、31%和46%)。从具体内容上看,差异也很大,中国教材往往通过历史故事、现实事例,运用修辞手法,达到以情感人,启迪高尚人格与情操的目的;而美国教材鲜有说教式的道德故事,而更多是基于现实问题对公民责任的引导。比如《垃圾先生》一文,主人公是一个幼童,在他听了一个名叫“垃圾先生”的人如何制造环境污染的故事后,和家人展开了有趣的对话,他坚决制止父母和兄弟姐妹任何可能带来环境污染的行为。通过一个小朋友的口吻表达对环境的担忧和对地球资源保护的强烈愿望,以轻松活泼的方式向学生传达公共社会的理念和价值,倡导正视现实(世界并非处处是童话故事中的美好),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困难进行思考并寻求解决方法。由此,学生的批判性认知和情感便不断成长。

3. 在“历史文化传统”方面的差异

中国样本教材中人教版、北师大版和沪教版分别有16%、30%和12%的文章涉及历史人物、传统节日和古代文学等。美国教材中历史文化传统占20%,包括节日、历史文化名人、国家生活中重要事务的历史和发展等。值得我们思考的是,美国及欧洲早在20世纪中期,拉丁文(西方的古文)就从高考科目中撤出。目前拉丁文在英美两国的公立高中和初中只是作为选修课。

4. 在“生活知识和科技能力”方面的差异

这是美国教材中比重最大的主题(26%),中国教材沪教版占有一定比例(27%),而人教版和北师大版却几乎缺失这个主题。沪教版教材与另外两个版本的中国教材有很大的不同,此类主题所占比例与美国教材Joueneys相当,但文章内容大多呈科普知识性质,对事物描写含糊,其中还不乏抒情和拟人的成分。美国教材这一主题包括书信写作、烹饪用菜谱、外国风土人情、漫画的起源和发展、电影的制作过程、如何寻找化石等。这个方面的课文往往以非连续文本呈现,语言的工具性在基础教育阶段得到充分的重视。例如《路易斯的水果萨拉》一文详细地给出了色拉制作的原料和过程。又如《寻找化石的游戏》一文,介绍了如何才有可能发现化石、发现化石后如何进行保护等科学知识。这些内容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探索性。“教育即生活”,现实的生活可以提供学生“有意义的学习”和富有成效的知识建构,从而产生评判事物的内在动机和价值体验,进而学会做出理性的抉择。

5. 在“政治与法律生活”方面的差异

在“政治与法律生活”方面,中国样本教材以“爱国主义”为主导性主题,并且以显性的、程式化的方式呈现作者的主张。相比而言,美国教材中的爱国主义教育是通过较隐性的方式进行的,比如《Roberto Clemente》一文讲述的是一位英雄棒球手的故事;《Youder Montain》一文弘扬美国原住民切罗基族的优秀品质。它们注重的是对英雄的事迹和品格的叙述,而不是无限拔高,因此这些内容在本分析中已经被归类为“历史文化传统”主题。而“公民教育”主题是美国样本教材在“政治与法律生活”方面的重头戏,旨在培养学生从小确立权利与义务的概念,做到诚实守信、讲究规则,在面对公私冲突、人我关系矛盾时能够为公共利益牺牲个人利益。这与“十八届三中全会”后提出的我国公民核心价值观——爱国、敬业、诚实、守信,有共通之处。

(二)非连续性文本的分布

本研究对非连续性文本所占比例多少,是根据非连续性文本占总文本的页数来统计。根据表2的类别和分析方案,统计出非连续文本共130页(所有连续性文本和非连续性文本共计693页)。各个主题的非连续性文本的页数比例列于表3。例如自然描写的主题(包含连续性文本和非连续性文本)总共有81页,其中非连续性文本占28页,占该类主题的35%。经过比较分析,对美国教材Journeys文本类型的研究发现如下:

(1)在关注自然方面,非连续性文本所占比例最大。这是由于自然主题方面的内容多涉及学生对自然事物的观察,对表格中数据之间的关联分析,以及强调自然世界的变化过程等。如《一颗生长中的树》这篇课文中,由两幅图来呈现树的横截面和纵剖面,揭示了树木的内部构造,该结构图由表及里展示了树干的各个部位。又如《如何制作肥料堆》一文中呈现的是化肥堆的剖析图,由浅入深介绍化肥堆的材料依次是蔬菜水果皮、干草干树叶和化肥土地灰等。这些自然知识空间结构合理、层次清楚,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认知思维习惯。

(2)在情感道德、历史文化传统、生活知识和科技能力方面,非连续性文本所占的比例不大,不到20%。这是由于这些方面主要讲述历史事件、小说故事、道德情感和国外风土人情等连续性文本的内容。然而,此部分非连续性文本内容涉及科学试验图、地图(包括世界地图、美国地图和候鸟迁徙图等)、菜谱、历史事件坐标轴等。如《科学集市》一文中,在叙述一件有趣的事情中加入了几幅实验的图片,这些图片看似没什么区别,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每一幅图中水的颜色逐渐变深。这就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而这些非连续性文本内容的提供,让学生在了解与学习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又有了探索更多未知世界和课外延伸学习的可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自主学习。

(3)在公民教育方面,非连续性文本所占比例为24%,仅次于自然描述。这个方面涉及了很多社会性知识,比如各种主题地图、美国公共生活指南、法庭示意图等。如《Cardigen Jones的审判》一文中,除了有趣的卡通形象演绎生活场景中的故事,还配上法庭现场的示意图,让学生不去法庭就能了解法庭的结构以及法庭程序。这些非连续性文本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问题,发现矛盾,从而促进学生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四、讨论与结论

(一)内容主题的选择与批判性思维培养

从样本教材的内容主题分布的分析结果看,中美语文教材存在较大差异。中国语文教材对情感道德和历史文化传统的关注较多,同时更强调爱国主义教育。美国语文教材在自然描写和传统历史文化上比重较大,强调公民教育,强调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语文教育承载着传承本民族优秀文化的重任,而中美处于不同的社会环境中,具有不同的历史文化传统。因此,美国的做法不能直接移植到中国。在今天全球化背景下,面临创新人才培养的困境,怎样处理好文化传承与培养批判性思维这个矛盾是当前中国语文教学改革的难点和重点。

以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教学为例,胡适早就说过,“国文教育”应使学生“能使用古文书籍”,而不是把古文书籍当作“金科玉律”,代圣人传言。[13]当代学生要有历史的眼光,要在批判中吸取其精华,在批判中造就新的文明。[14]否则,在当下社会急速转型期,由于学生所接受的情感道德教育往往与客观现实相矛盾,如果教师不做批判性地分析和引导,这种矛盾极易导致学生的价值困惑或民族认同的迷惑。[15]作为未成年人,也容易导致他们迷信权威,缺乏开放的批判思维,也就难以激发出创新能力。

在我国的语文教学中,一直存在着如何协调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关系的问题,阅读内容更是愈加强调其“语文味”。崔峦在论及人文性和工具性两者之间的关系中指出,基于语言的学习,若把学习语言、培养语文能力和人文熏陶统一起来,事半功倍,相得益彰;反之两者相脱离,甚至重人文,轻语言,事倍功半,两败俱伤。21世纪新课程改革以来,由于语文教学应试化的不良影响,以及“人文化”的深入人心、愈演愈烈,“科学”一词几乎成了“机械”“应试”“技术”“工具”等的代名词,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各层面愈来愈呈现出“人文感悟”的基本取向,其“科学性”也越来越稀薄。[16]如果没有“科学性”的阅读内容和教学,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将受到较大影响。

(二)非连续性文本对培养批判性思维的特殊价值

从美国教材Journeys在连续性文本和非连续性文本的比例分布分析结果来看,连续性文本的内容更加关注人的关系,在传统的文化、历史、道德情感等主题上比例较高;而非连续性文本则在关注客观世界、强调分析现实情况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自然、科技和公民教育等方面的比例较高。非连续文本的直观性、实用性、关联性和主体性等特点与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要素紧密相关。具体来看,非连续性文本是从简单的图、表中提取和分析信息以解决复杂的问题;它接近生活,可有效地解决日常生活中碰到的问题;有些非连续性文本具有很强的视觉性,学生需要在视觉化的东西中抽象和提取出有效的信息;不同于连续性文本,非连续性文本缺乏“故事性”和“说服性”,学生易于利用多种分析问题的角度从而提出多种解决问题的办法。[17]

2009年PISA测试显示上海学生的非连续性文本得分率显著低于连续性文本得分率,两者相差25分,是参与国家和地区中差异最大的。[10]具体来说,在文本阅读中反映出我国学生善于阅读小说、散文等连续性文本,但在阅读图形、表格、清单等整合的非连续性文本上表现相对薄弱。由此可以看出当前学生阅读非连续性文本能力的缺失。这正反映了我国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在我国语文教学中,阅读的文本形式大多还是以连续性文本为主。有研究发现,非连续阅读材料比其他阅读材料更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18]因为,非连续性文本考察的是学生从碎片化、图表化的文本中提取、分析、解释、整合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贴近学生生活。应该引起重视的是,增加学生阅读文本的多样性应该越早着手越好。有研究认为学生阅读文本多样化的工作应该在15岁之前就开始,因为阅读者对文本的偏好在儿童早期就建立了。[19]

阅读是语文课程的核心部分,阅读内容及其文本的形式关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为了培养适应全球化时代需求的创新人才,首先,我国语文教材应适当增加贴近学生生活的非连续性文本内容。2011版的《语文课程标准》已经提出非连续性文本的概念,但实际所用的教材涉及很少。其次,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语文的功能或语文教学的目标还需要在新的历史时期重新思考。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 “语言说得好,在于思维的正确,因此,锻炼思维至关重要。”

[1]潘家明.批判性阅读教学与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J].教育探索,2009(3):121-123.

[2]Anne E. Cunningham, Kathryn E. Perry, Keith E. Stanovich. Early reading acquisition and its relation to reading experience and ability 10 years later [J].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98,33 ( 6):934-945.

[3]吴格明.批判性思维素养应当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目标[J].课程·教材·教法,2009(2):24-27.

[4]Facione, P.A. . Critical Thinking: A Statement of Expert Consensus for Purposes of Educational Assessment and Instruction (The Delphi Report) [M].California: The California Academic Press, 1990.

[5]王蕾.学生阅读素养的评价——解读PISA[J].中学语文教学,2008(1):58-62.

[6]OECD. The PISA 2000 Technical Report [M].Paris: OECD, 2002: 204-207.

[7]邵乐韵.PISA启示录[J].内蒙古教育(综合版),2011(5):19-20.

[8]台湾PISA国家研究中心.台湾报告2011[R].台北,2011:12.

[9]New Jersey State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New Jersey Language Arts Literacy Curriculum Framework[R]Trenton ,1998:29-31.

[10]PISA 2009 Results: What Students Know and Can Do (Volume I) [Z]. Paris:OECD,2010.81-84.

[11]陈月茹.美国教科书选用制度的弊端及成因[J].全球教育展望,2004(4):13-14.

[12]全球最大教育出版集团[EB/OL]. (2013-12-20)[2014-06-10].http://www.ebama.net/thread-85991-1-1.html.

[13]唐德刚.胡适口述自传[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00.

[14]赵海红.胡适语文教育目标观论析[J].教育探索,2012(10):3-4.

[15]彭忠秋,李仲伟,李正辉.当代青年学生的价值冲突及效应分析[J].理论与当代,2007(11):35-37.

[16]吴忠豪,于龙.回顾与检讨:改革开放以来小学语文教学三十年[J].课程·教材·教法,2009(8):79-87.

[17]“非连续性文本”走进语文新课标[EB/OL].(2012-05-30)[2014-06-10].http://www.xzbu.com/9/view-3730547.html.

[18]Smith,C.M..Differences in adults reading practices and literacy proficiencies[J].Reading Research Quarterly, 1996,31(2) :196-219.

[19]OECD.PISA 2009 Results: Learning to Learn- Student Engagement,Strategies and Practices ( Volume III )[M].Paris: OECD,2010.

猜你喜欢
连续性批判性文本
不可压缩Navier-Stokes方程解的非线性连续性
非连续性实用类文本阅读解题技巧例谈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探讨樋口一叶作品中的批判性——以《青梅竹马》为例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半动力系统中闭集的稳定性和极限集映射的连续性
连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