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课程关键能力培养与表现性评价

2014-05-25 03:24屈连朋刘铁刚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体育能力课程

毛 坤,屈连朋,刘铁刚

(天津大学 体育部,天津300072)

教育是致力于改变人和行为范型的过程。体育教育所要引起学生的体育行为范型的变化,也是学校体育的教育目标之一。高校体育课程培养目标要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学会终身体育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团队意识、法制意识和责任意识。因此,体育课程的培养目标要与时俱进,应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主题,不仅关注学生的成绩,还要注重学生能力的提升,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需求,帮助其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1 高校体育课程中学生能力培养要有明确规划和有效途径

通过调研天津市高校体育课程开发、设计和规划情况来看,基本上都是关注专项技术学习的内容维度,而相对忽视从学生体育能力维度出发去设计、开发课程内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课程设计重竞技轻能力

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的核心和基本内容,它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现学校体育的目标、任务,以及学校体育的育人效应,有着独特的作用。学校体育教学目标是理论问题,又是体育教学实践中经常涉及的实际问题。教学目标是决定教学规划的方向的前提,对于高等学校学生而言的体育教学规划主要从体育与竞赛、体育与娱乐、体育与能力三个维度进行。但是,调研发现,目前普通高校的体育课一般都是进行各种各样的运动技术教学,并没有真正研究、落实锻炼和增强学生的体质,只对运动技术负责,不对学生的身体负责。体育教师一门心思研究运动技术、战术及其教学,在这些人看来,运动技术教学就等于身体锻炼。这是沿袭了以运动技术为中心的自然体育思想,是将体育过程视为体育教学过程的主要原因。通过对天津市十所高校体育课程内容设置情况调查发现,大多数学校主要从专项和身体素质提高的角度进行设计课程,重点关注学生的专项学习,而相对忽视从学生能力维度出发去设计和开发体育课程内容。

1.2 课堂教学重视流程忽视学习效果

通过对天津市十几所高校体育课程安排的调研发现,各校形成了一些基本的课型——“三自主”课型,即学生自主选择体育专项、自主选择教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等。但是,对于教师教学方式来讲进行的就是传统的专项教学,模式化的现象非常普遍。教师每堂课的教学变成了机械化的走流程,不能做到关注学生的个体需要和学习过程,更无法体现教师对学生的有效指导。比如,在网球课上,教师对于三四十人的一个教学班,教师主要教授技术动作,而学生完成动作好坏的原因教师没有重视;教案上都能体现身体素质练习的内容,但是教师往往无法认真的根据该阶段学生身体素质的缺失、或者针对所学习的网球专项技术对学生身体素质的要求,而有针对性的安排学生进行专门性的能力锻炼,教师无法站在能力培养的高度来指导教学,而是让教学大纲和教案完全变成了文案工作。

1.3 能力培养找不到抓手

体育课程必须遵循教育教学普遍规律,同时也要遵循体育的基本规律:一是体育手段和增强体质目标的一致性规律;二是体育过程与增强体质目标的一致性规律。而后者反映的是体育知识技能教学、身体锻炼实践与增强体质目标之间的本质联系。因此,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是教学生技术动作,还要培养学生体育能力和提高各项身体素质。通常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时,经常会有这样的表述:培养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培养学生的弹跳能力……怎样培养这些能力呢?其实教师是缺乏深层次研究和认识的,所以在教学内容安排上缺乏针对这些能力提升计划的教学设计和有效教学方法。每个学生在能力发展上是有梯度的,怎样在体育课上体现对不同学生的能力的持续培养,体育教师缺乏一定的专业指导和制度约束。

1.4 活动内容安排单一,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在体育课程中虽然比其他学科课程活跃,但是,由于活动方式单一,基本上就是准备活动、专项复习、学习、自由活动,自由活动时间大部分学生处于聊天、等待下课的状态。学生在单一的活动模式过程中,能力培养、素质锻炼很难得到有计划的、持续的提高。事实上,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游戏、比赛等多样化的活动方式或者安排来培养,也可以适当运用“倒逼机制”让学生参与练习。

1.5 短线活动多,长线活动少

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要有长线规划,学生自然形成的体育能力与有计划培养的体育能力是有差距的。差距在于:不完整与完整的差别;会锻炼但不能保证科学锻炼的差别。这就需要体育教育部门制定长线计划,教师根据学生在体育课上出现的问题,特别是在教学中体现的能力上的不足方面,进行一些短线的、简便易学的能力锻炼,这样的身体练习既有针对性,由于学生学会了练习方法又跟长线活动具有互补作用,能激发学生的活动热情,使学生体会到体育课程的丰富性。

1.6 教师忽视评价学生能力的发展水平

笔者综合了天津市高校体育课程考试方法后发现,高校对学生体育能力的评价缺失,学生学期体育成绩构成基本局限在专项技术考核和身体素质考核上。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评价学生的体育能力单纯靠这样的考核是很难完成的。由于学校没有重视对学生能力评价这一环节,教师缺乏评价学生体育能力的抓手,所以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这一环节,同样忽视了对学生“对症下药”,导致学生能力水平在低水平上徘徊。

2 明确高等学校体育课程学生体育能力培养目标

高等学校体育课程对于学生体育能力培养的评价一直处于模糊状态,提供借鉴的经验非常有限。为了提高教师教学的有效性,提升体育课程评价的科学性,促进学生体育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明确高等学校体育教学要培养学生哪些关键能力,才能真正实现体育有效果、达到有效率、实现有效益。

教育对人的建构是从外在和内在两方面实现的,即现实的物质世界和内在的精神世界。每门课程都有自己必须强调培养的关键能力,实现这个目标就可以证明该课程达到基本教学效果。王策三教授在《教学论稿》中指出“专设的体育课其根本职能,就是对学生保护身体健康和科学锻炼身体提供理论知识和方法的指导。至于在每周几节有限的课时内,对学生身体运动和体质发展所产生的影响,那还是第二位的事情。这种指导将影响学生一生身体的健康发展”。所以,体育教育必须做到帮助学生强健身体,弥补身体上的不足;再有就是通过体育运动帮助学生摆脱内心的孤独、无助感,摆脱压抑、忧伤的情绪,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而体育教育还要向学生渗透如何与别人交流、协作,找到归属感和得到同伴的认同,推动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因此,我们一再强调的有效的体育教育必须实现学生体育能力的提升,而体育课程关键能力的培养,如图1所示,要实现以下目标:

图1 体育课程培养目标

2.1 体质基础

教育部教体艺司2014年4 号文件又一次指出:“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健康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和重要工作内容……”教育部连续发文表明国家对青少年身体健康状况的堪忧和关注,督促教育部门要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体质基础包括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身体适应环境与抵抗疾病的能力。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健康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目标之一,而对于体育教学目标来讲则是第二位的。增强学生体质是个体一个长期的生物学改造过程,运动技能的形成也是渐进性的,这个目标的实现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不可能在几堂体育课上实现学校体育的所有目标。因此,体育教学首先要教会学生锻炼身体的知识和方法,掌握了锻炼身体的知识和方法也可以说明他具备了一定的体育能力。从本质上看,一个具备体育能力的人自己完全可以通过身体活动来感知、塑造自己,才能够做到以身体为本,实现体魄康健、激情丰沛、智慧非凡。

2.2 心理健康

由于时代的急剧变化、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片面追求学习成绩而忽视心理教育等原因,学生的心理困惑、矛盾冲突有增加的趋势。学者张瑛秋调查90 名不同发育类型的男生发现,心理健康存在问题的占56.67%(轻度占51.11%,中度占5.56%);90 名不同发育类型的女生,心理健康存在问题的占27.83%(轻度占24.44%,中度占3.39%)。因此,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开发心理潜能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任务。

2.3 提高体能

教育部连续发文强调学校体育课必须保证一定的运动强度,反复强调要加强学生心肺功能的锻炼。就是要求体育课增加对学生机体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和肌肉工作的耐久力的改造,实际上就是发展人体耐力素质的过程,这也是衡量体育课程有效性的关键指标。因此,高校体育课程中对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工作就是要通过体育活动,全面发展学生的基本活动能力、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有效地促进学生身体形态、机能的全面协调发展。

2.4 体育文化素养

南非前总统曼德拉曾说过:“体育拥有改变世界的力量。”学者卢元镇先生将这种力量解读为“是一种文化的力量”。卢元镇认为:“体育文化是关于人类体育运动的物质、制度、精神文化的总和”。任莲香提出,“体育文化是以身体活动为基本形式、以身体竞争为特殊手段、以身体完善为主要目标的体育活动过程中关于人的精神生活的那些方面”。在高校体育课程中要挖掘体育独特的价值使大学体育高于中小学体育,引领大学生追求健康生活、崇尚体育文化。体育课程有向学生传授必要的体育理论知识、体育保健知识、安全卫生和救护知识;培养学生遵纪守法,不畏艰苦,勇于竞争的精神。

2.5 终身体育能力

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是体育教学的重要任务。应使学生正确认识体育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意义,体育课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运用有效手段使学生掌握锻炼身体的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技能;获得日常生活、劳动和将来报效祖国时必须具备的基本劳动能力;引导学生养成自觉锻炼身体习惯。通过大学体育教育,使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锻炼身体的方法,学会制定锻炼计划,掌握医疗监督的基本知识,使其终身受益。

3 体育课程关键能力的培养途径

3.1 强化能力培养的主动意识

体育教师在组织体育课堂教学时,要把能力目标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虽然体育教育也注重三维目标的达成,但是与其他学科课程相比是有差异的。其他学科课程对知识目标非常注重,而体育课程更加重视学生能力目标和学生情感以及价值观的培养,对知识的获得相对弱化。在设计体育课程时,不但要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要有意识地从学生各项能力发展的角度来设计和实施这门课程。

3.2 解析五大关键能力的结构要素

体育课程培养的是学生体育的综合能力,五大关键能力中的每一项都是多维度的。学生的体育能力的培养不能仅仅停留在经验描述层面,还要进行过程分析、要素分解等因素,明确每一种能力的形成过程与方法,研究大学生在体育课程中关键能力的表现的理论结构模型。以体质基础一项为例。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质基础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体质基础包含很多要素。综合国内外专家的观点,笔者认为,体质基础包括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身体适应环境和抵抗疾病的能力。这几个要素之间基本上是相互递进的关系。(见图2)

图2 学生体质基础基本要素结构图

再如,体质基础中的身体素质要素还可分为多种要素:速度素质、力量素质、耐力素质、柔韧素质、灵敏素质等等。可见,各种关键能力的结构都是非常复杂的,通过对能力结构要素的分析,可以使我们对体育能力的内涵及形成机制有深刻的认识。我们可以达成共识的是:强化学生体质的主战场在体育课,体育教师是主力军。所以,体育教师应设计促进这些能力的教学活动,以提高与教学的有效性。

3.3 构建大学生体育关键能力的层级表现指标

大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的体育能力发展水平个体差别很大,不同水平阶段,学生体育能力表现要达到不同层次,通过其体育行为表现可以观测学生体育能力发展水平。我们应该构建大学生体育能力表现的层级指标体系,让教师明确体育能力培养的序列,在教学安排和课外体育锻炼的指导时就能做到有的放矢,循序渐进。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中,分成四到六个目标,分类目标是为了更好地操作。仍以体质基础为例,一个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同学,其体育能力表现可以表述为:具有身体基本活动能力,掌握基本知识技能,逐渐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而对于体育课成绩能够达到九十分以上的同学,对其体育能力表现可以表述为:具有完成教学目标的身体条件和身体素质,能够根据身体状况自己调节运动量,能够在完成教师安排的身体练习的同时提升练习效果,能合理评价锻炼效果,制定适合自己的练习计划。当教师了解了学生能力差别,明确了能力培养层次,指导学生时就能做到既不拔高要求,又不降低标准。

3.4 设计五大关键能力培养的训练方法

一个有很强能力的人,一定具备稳定的心理特征。一个人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其活动效率。所以在体育教育过程中应进行各种针对性的训练来实现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

20世纪90年代以前学生的户外活动非常多,那时候他们的体育能力往往是在各种户外活动中自然养成的。现阶段,尽管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方法,还是难以把所有的学生吸引到操场,不得不采取各种手段让学生进行一系列的专项训练。在对学生进行能力训练的方法设计上,首先了解体育能力的基本要素和能力结构,其次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可以设计系列的专项活动,在体育教学中进行试验。首先,教师要从学生体育能力培养的角度出发,系统研究有针对性、有效果、有趣味的专项练习,使得学生的体育能力训练从“倒逼”到自觉。比如,天津大学为有效遏制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2010年起就学生体育能力培养设计了一系列活动:一是推行“学生体能测试制度”,同时要求体育教师在每节体育课上都要安排一定量的身体素质练习,对能力较差的学生还要进行课外指导,让学生能够认识差距,有缩短差距的信心和掌握缩短差距的方法;二是成立学生体育总会,学生组织同学进行“每日有奖长跑”活动,有个人参加方式和宿舍同学集体参加方式,积攒一定数量的“赞牌”可以兑换奖品;三是安排竞赛,做到周周有竞赛,月月有惊喜。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采用竞技比赛和趣味比赛等方式,项目丰富,方法灵活,做到了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有侧重,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形成有针对性。

4 体育课程关键能力的表现性评价

教育评价是依据一定的教育目标,通过使用一定的技术和方法对教育活动进行评定的过程。

从某种意义上看,考试或许是评价学习效果的最佳方式。学生非常重视课程考试的结果,它会影响学生评优、奖学金评定、保送研究生等。但是,很少有学生关注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效果。笔者认为,现代体育课程质量评价,既要包括体育教学质量的评定,更要注重学生锻炼效果的评定,以及学生体育能力提升效果的评定。可见,传统的体育课考试无法测试学生的体育能力。因此,我们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通过平时学生在体育课上表现的观察和了解,给学生的行为表现进行评价。

体育课程中表现性评价是真正体现体育课程能力培养实施理念的评价方式。事实上,教师对学生能力的发展情况缺乏关注,难以做到全面分析、考核。因此,需要体育教育工作者提升认识,研究、制定表现性评价的具体操作方法。运用表现性评价的方式,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发展状况进行较为准确的判断。比如,大学生体育能力考察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见下表。

表1 体育课程体育能力的表现性评价方案

注重提升体育课程培养过程的质量,需要主管部门推进以学生体育能力为核心的效用评价模式。在上述能力提升实施线路图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有效性保障——学生关键能力培养。鼓励体育教育过程以常态化质量保证为基础,全方位实施学生体育能力评价模式通过制度建设和改革鼓励体育教育部门转变观念,建立符合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有效性表现特点的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使体育教育成为高校人才质量培养提升的“催化剂”,从而完成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从质量保障到质量提升的跨越。

[1]王健,潘凌云.人学视阈下我国学校体育教育实探问与发展路向[J].体育科学,2013(11):17.

[2]夏峰.学校体育应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J].中国学校体育,1998(3):21.

[3]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组.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8):101-110.

[4]肖川等.高校有效教学的目标和特征[J].教育研究,1999(3):59-62.

[5]张瑛秋,孔垂辉.青春发育突增期不同发育类型学生健康促进模式的构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3):348-351.

[6]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188.

[7]任莲香.体育文化论纲[J].体育文化导刊,2003(3):30.

[8]李健康.新思维高校体育教程[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1:51.

猜你喜欢
体育能力课程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