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地区区域统筹评价以及影响因素分析

2014-05-26 07:15栾秋琳杜新建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长三角产业结构变量

栾秋琳, 杜新建

(南京财经大学,江苏 南京 210046)

区域统筹是一种务实的发展思路和全新的增长战略,与其他的发展思路相比,区域统筹不仅注重基础性问题的解决而且还更加注重人文因素、环境因素等因素的影响,通过实现区域内部协调发展,最终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区域统筹发展依据决策层面的不同分为国家级的区域统筹和地方层面的区域统筹。国家层面的区域统筹主要是指东中西部地区的协调发展,地方层面的区域统筹则主要是指区域内部旨在缩小区域差距的发展战略[1]。

长三角地区包括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排头兵。与国内其他区域相比,其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出现的早,问题暴露的突出。区域统筹发展很早就被长三角地区各地方政府提上议程,同时也得到了中央政府的热切关注。2010年6月,国务院正式批准《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将长三角地区定位为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力争到2020年,率先实现现代化,并在城市布局上形成以上海为核心的“一核九带”的空间格局。

长三角地区区域统筹发展需要以长三角地区经济差异的正确认识为基础。本文以泰尔系数为衡量指标,通过对1978—2011年长三角地区经济差异的衡量测度,总结长三角地区区域统筹发展的规律,并判断区域内部差距是收敛还是发散。通过将区域差异与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明确哪些因素是促进区域统筹的,哪些因素对区域统筹具有抑制作用,从而更好地开展区域统筹的研究,为区域统筹规划提出政策建议。

1 理论框架及研究方法

1.1 理论框架

区域统筹的理论基础是均衡增长理论和新增长理论。此处的均衡增长理论区别于传统的均衡增长理论,准确地说应该称为“有限制的非均衡增长理论”,它既强调非均衡增长理论中,通过区域间差异发展,构建增长极,先动地区带动后进地区发展;同时,它也强调生产要素在区域间的流动,区域间的发展水平将趋于收敛。新增长理论则是将技术的内生性纳入分析中,生产要素的边际报酬不再递减,同时,该理论也肯定了政府政策在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长期促进经济增长的经济政策是存在的。

区域经济差异过大存在巨大的危害,它不仅影响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也会带来很多不稳定因素,影响社会安定,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控制差距是统筹发展的主体之一。在本文中区域经济差异作为区域经济统筹的逆指标出现,区域差异越大,则区域统筹发展水平越低,区域差异水平越低,则区域统筹发展的水平越高。

区域统筹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并没有明确的答案,本文选取了区域经济平均增长速度、区域经济最高增长速度、产业结构等因素尝试对区域统筹的影响作用进行分析。在经济增长理论中,区域的经济增长与区域的经济差异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在本研究中只考虑经济增长对于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同时区域产业结构的变化往往意味着区域产业升级,在产业升级过程中,必定会引起生产要素的集中,对于中心区域来讲,要素集中会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对于外围区域来讲,要素流失会影响新兴产业的发展,但是其经济增长会在产业梯度转移中获得补偿。在分析中,首先对影响因素做出定性判断,然后通过定量分析进行检验,并针对结果做出合理解释。依据结果得出结论,提出政策建议。

1.2 研究方法

本文的研究中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第一步,采用变异系数测度长三角地区的区域差异状况,分析长三角地区区域差异的变化趋势,从而评价区域统筹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第二步,以变异系数为被解释变量,选取地区平均增长速度、地区最高增长速度、地区第三产业比重等因素作为解释变量,进行回归分析,探索各变量对区域差异的影响的方向以及程度[2]。

2 变量及数据

2.1 变量

衡量区域内部经济差距的指标主要有相对极差、加权变异系数、泰尔系数、基尼系数等。在充分考虑指标的代表性和可操作性后,本文选取加权变异系数V衡量区域内部经济差异。

变异系数和级差、标准差和方差一样都是反映数据离散程度的绝对值,其数据大小不仅受变量值离散程度的影响,而且还受变量值平均水平大小的影响。一般来说,变量值平均水平高,其离散程度的测度值也大,反之越小。变异系数是衡量资料中各观测值变异程度的另一个统计量,当进行两个或多个资料变异程度的比较时,如果度量单位与平均数相同,可以直接利用标准差来比较。如果单位和(或)平均数不同时,比较其变异程度就不能采用标准差,而需采用标准差与平均数的比值(相对值)来比较。标准差与平均数的比值称为变异系数,可以消除单位和(或)平均数不同对两个或多个资料变异程度比较的影响。权重采用地区GDP占区域GDP的比重,对变异系数进行整合即得加权变异系数。其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yi指某年第i个区域的人均GDP,xi为某年第i个区域的GDP,x为区域内部所有地区GDP的总和,珔y为各地区人均GDP的均值。

区域经济增长速度的衡量指标比较少,主要有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和地区人均生产总值增长率。在考虑人口因素的影响后,本文决定采用地区人均GDP增长率进行衡量,并对各地区进行加权,充分反映地区整体的经济发展水平。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yi指某年第i个区域的人均GDP,y指某年区域内所有地区GDP的总和,λi表示某年第i个区域的人均GDP增长率。

区域经济增长速度的最大值是取该区域中每年所有行政区划中经济增长速度最高的地区的增长速度,与上面的指标一致,本指标同样采用地区人均GDP进行衡量,充分反映地区增长极的带动作用,其计算公式为:

第三产业比重反映一个地区产业结构,第三产业比重越高,代表一个地区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越高级,其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同时,区域内第三产业比重的比较反映区域产业的融合度。此处,我们用区域内第三产业比重的最大值作为指标,充分反映地区的产业结构水平。

同时,为了克服数据的异方差问题,实证过程中采用数据的自然对数建立模型,变量的自然对数定义如下:

2.2 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的研究周期为1978—2011年,因为,从1978年起,我国开始市场经济的建设,2008年,国家首次出台关于长三角整体的合作规划,因此,选择1978—2011年为研究区间。文中采用指标主要包括各地区GDP、GDP增长速度、人均GDP、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等,均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2012》、《上海市统计年鉴2012》、《江苏省统计年鉴2012》、《浙江省统计年鉴2012》,本文的实证分析均由软件Eeiws6.0实现。

3 实证结果分析

3.1 1978—2011年变异系数的测定

根据公式(1),根据从统计年鉴获得的数据,计算变异系数结果如图1所示。

通过对上图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长三角地区经济变异系数整体呈“W”型,总体上,可以将其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1985年,区域变异系数不断下降,并在1985年达到历史最低点。江浙沪是我国较早进行经济改革的区域,各地区尤其是浙江民营经济十分活跃,获得了较快增长。第二阶段,1985—2005年,呈现“M”式波动。上海地区拥有众多国企,江苏地区以苏州为代表是外资投资的热土,浙江地区民营经济依旧活跃,针对任何所有制经济的经济政策都会对长三江的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第三阶段,2005—2011年,长三角地区经济变异系数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并没有呈现收敛。这一趋势的出现是因为长三角地区进入了新一轮的经济增长周期,在新一轮的产业升级中,生产要素加速向中心区域的转移,区域发展呈现不同的水平区域之间的经济水平被拉大。但是,随着区域产业升级的完成,各区域经济发展必将趋同。

图1 1978—2011年长三角地区地区经济变异系数

3.2 时间序列数据的单位根检验

时间序列的平稳性会影响回归结果,如果非平稳的时间序列单做平稳序列,会破坏线性回归中的经典假设,使得各统计量失效,因此需要对时间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本文采用ADF检验方法对数据的平稳性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如下:

由表1可知,ln V、lnλ、lnλm、ln h是一个非平稳时间序列,而ln V、lnλ、lnλm、ln h的一阶差分检验值的相伴概率值均小于1,说明变量的一阶差分可以在1%的水平上拒绝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从而它们是平稳序列。

表1 时间序列数据的单位根检验

3.3 时间序列数据的协整关系检验

协整分析主要应用于短期易受随机扰动影响,长期受到均衡关系约束的经济系统。它衡量的是几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在协整序列中,如果变量在某期受到干扰偏离均衡,其在下期将会调整会均衡状态。由单位根检验可知,几个变量均为一阶单整序列,因此可以进行协整检验[3]。

首先用ln V、lnλ、lnλm、ln h构建回归模型,加入AR(1)消除自相关,将得到的随机误差项序列E进行单位根检验。如果ln V、lnλ、lnλm、ln h间存在协整关系,E应该具有平稳性。其ADF检验结果见表2:

表2 E的单位根检验

由表2可知,E是平稳序列,所以变量ln V、ln λ、lnλm、ln h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四)回归模型构建

通过协整检验,表明变量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本文中回归模型见表3。

表3 回归模型

模型通过了显著性检验。D.W.值显示模型可能存在一阶自相关问题,但是这并不影响对模型中变量的系数符号,因此,暂不予处理。模型显示,区域经济平均增长速度、区域最高经济增长速度与区域经济差异成负相关关系,即区域经济增速越快,区域经济的差异越小,并且从变量系数来看,两者的相关性并不是非常大。区域产业结构与区域经济差异呈正相关关系,即区域中第三产业比重越高,区域经济差异越大,并且从变量系数来看,两者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

4 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采取长三角1978—2011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将区域差异与区域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进行实证研究,以此分析区域统筹的影响因素,本文主要得到结论如下。

第一,协整检验的结果表明,区域差异与区域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这保证了研究的科学性。统筹区域经济发展,首先要明确区域之间的经济差异,区域经济统筹就是为了缩小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根据非均衡增长理论,地区发展中总是通过生产要素集中形成增长极,然后带动周围区域的发展。然而根据均衡增长理论,当生产要素在地区之间合理的配置时,区域之间的经济结构更加合理时,区域整体才能取得更好的结果。本文的实证结果很好地印证了这一点,变量的符号代表着总的效应,相关性系数比较小代表两种力量作用的共同结果,因此,有限制的非均衡增长理论最应该被接受。

第二,产业结构调整比经济增长在统筹区域发展中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由本文中粗略的实证研究可以看到,产业结构作为解释变量的系数要比经济增长作为解释变量的系数大得多,因此影响也越大。在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的调整往往意味着区域经济格局的变动,例如,生产型服务业目前是产业升级的方向。在长三角地区,相关的企业和生产要素就会集聚到上海、南京、杭州等中心城市,而苏北、浙江部分地区会面临人才的流失和企业的迁移,这部分高端产业的发展会受到严重制约,为了发展,这些地区通过承接中心城市转移的淘汰产业维持自身经济的增长。根据产业生命周期理论,朝阳产业和夕阳产业所处的阶段不同,其对地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存在显著差异,整个产业结构的调整结果必将导致区域经济差异的夸大。但是,这是市场作用下产业结构升级的必经阶段,因此,为了保证产业结构升级的顺利进行,同时避免区域内部经济差距过大,必须对区域经济进行统筹规划。

因此,统筹区域经济发展中要合理对待区域经济差异,既保证经济增长的活力,同时避免区域内部差距过大,这对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

第一,继续突出增长极的带动作用,同时要保证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4]。在区域统筹中,仍然要确立差异化的增长策略。但是,区别于最初阶段的不均衡增长理论,这里的差异是有限制的,即差异只能来源于新兴产业的发展,而对于其他产业尤其是公共服务业一定要实现均衡发展。这是在战略思想上的一种进步,如果放弃增长极,地区的经济增长就会缺乏动力,整个地区的均衡只能是低水平的均衡,经济增长无从谈起;而如果继续坚持初期的非均衡增长措施,必定会拉大区域内部的经济差异,为区域经济发展带来不稳定因素,而且会阻碍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因此,统筹区域经济发展是一种战略的折中选择,既保证了经济运行的效率,又保证了经济运行的公平。

第二,协调区域关系,实行差异化的发展战略[5]。外围地区地方政府出于地方保护主义的思想,在产业结构升级中往往会阻碍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在过去中央政府可以通过政策部署纠正这一行为。但是,这样的做法是不符合市场经济建设的要求的,政府只能通过健全相关法律政策,营造秩序良好的外围环境,才能保证生产要素的顺利流通。同时,由于不同地区在发展主导产业上的差异,不同地区需要不同的政策规定,比如,与中心地区相比,外围区域的污染控制要相对宽松一些,这既保证了中心区域产业对高标准环境质量的要求,同时还为了外围区域经济增长的需要。因此,区域统筹要切实的了解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从而促进经济更好的发展。

[1]李艳君.长三角经济区产业结构的演进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灰色关联分析[J].经济师,2013(4):58-59.

[2]吕韬,曹有挥.“时空接近”空间自相关模型构建及其应用——以长三角区域经济差异分析为例[J].地理研究,2010(2):163-172.

[3]孙敬水.中级计量经济学[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4]邱灵,方创琳.城市产业结构优化的纵向测度与横向诊断模型及应用——以北京市为例[J].地理研究,2010(2):139-149.

[5]李致平,孔令池.区域经济“二重开放”与制造业区域结构差异研究——基于长三角的实证分析[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13(5):122-131.

猜你喜欢
长三角产业结构变量
紧扣一体化 全面融入长三角
抓住不变量解题
也谈分离变量
“首届长三角新青年改稿会”作品选
整车、动力电池产业结构将调整
产业结构变迁影响因素的统计考察
基于产业结构对接的人力资源培养实践与思考——以湖南省为例
建筑业产业结构研究综述
长三角瞭望
长三角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