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建设

2014-05-29 18:03周全新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职业化职称队伍

周全新

摘要: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面临着职业定位模糊、工作界限不清、职业认同低、进入门槛低等困境。因此,要建立一整套辅导员资格准入、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专业化评价和职称评聘体系,在制度层面为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提供保障。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中图分类号:G645.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4)02-0034-02高校辅导员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事务管理的组织者,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是高校政工干部队伍中的骨干力量[1]。职业化和专业化建设是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必由之路,是稳定辅导员队伍、强化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前提。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建设必须以一定的制度建设作为保障。一、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意义

1.有利于明确辅导员的工作职责。通过辅导员职业化的政策导向,可以有效地引导辅导员把工作重心放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就业创业指导和学生事务管理上,不断提高职业能力,保证精力投入,高质量履行职责,完成工作任务[2]。

2.有利于稳定辅导员工作队伍。通过职业化建设,使辅导员能够明确职业方向,能够实现职业理想,能够增强职业认同感和职业成就感,能够安心从事本职工作,能够稳定辅导员队伍,从而有利于辅导员队伍健康发展。

3.有利于辅导员专业技能的提高。通过职业化建设,可以促进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就业创业指导以及学生事务管理等领域进行探索和努力,在系统的专业训练和培养中获得相应的专业支撑,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获得相应的学科建设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

4.有利于提高辅导员的职业归属感。通过职业化建设,使政府、社会和高校形成共识:像其他职业一样,辅导员队伍是有其严格的准入制度和从业标准的职业。从而使辅导员职业得到社会的理解和尊重,增强职业荣誉感和自豪感,提升职业声望,提高社会认可度,增强岗位吸引力,从而增强辅导员工作的归属感和成就感。二、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困境

1.职业定位模糊。目前高校人事部门仍将辅导员划归为具有“双肩挑”职能的行政管理人员,甚至在一些教师和学生眼中,辅导员就是管理学生的“办事人员”,虽然也将其当作高校教师中的一员来称呼,但对其身份的认同如同学校的教学辅助人员和后勤管理人员被看作老师一样,其角色定位一直不够明晰和准确,导致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不高。

2.工作界限不清。在实际工作中,没有一个统一、规范、科学的标准来界定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和工作边界。在高校,凡与学生有关的事务,往往首先想到的就是找辅导员解决。辅导员成了管理学生事务的“杂家”和“保姆”,甚至有人形象地称辅导员为“救火队”。他们的时间被大量事务性工作所占据,更多的时候是以学生“办事员”的形象出现,从而忽视了学生德育教育这一本质要求。这种角色定位的不清背离了其德育教育的本位作用,弱化了辅导员的基本职责,导致辅导员疲于奔命,舍本逐末,成就感缺失。

3.职业认同低。虽然辅导员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中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但高校的工作重心是教学和科研,加之辅导员的待遇低、发展空间有限,致使人们认为辅导员工作不可是长期或终生从事的职业,只能是暂时性、阶段性和过渡性的工作,根本谈不上是一种职业。很多辅导员只是把辅导员岗位当作一个跳板,时刻想着转向专业教师岗位或者报考硕士或博士,一走了之。这导致辅导员职业思想不牢固,工作不安心,队伍不稳定,严重影响了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建设[3]。

4.进入门槛低。在思想观念上缺乏对辅导员职业的价值认同。与专业教师相比,高校在选聘辅导员时往往降低门槛,本科或者硕士研究生学历即可,专业也不作限制,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专业较少。这导致辅导员专业背景和学历等方面的差异,无形中降低了辅导员的进入门槛,专业属性不明显,职业认可度低,吸引力不强。三、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途径

1.建立完善的资格准入机制。这是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关键环节,直接关系到辅导员工作的社会威望和社会地位,也关系到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整体水平。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要建立严格科学的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坚持高标准、高要求、高素质,重视辅导员的资格准入和合理配备。根据目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现实情况,要加强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建设,必须从源头上解决辅导员的职业身份和职业资格问题。辅导员的职业资格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在政治上,必须是中共党员;在学历上,必须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在职业素质上,必须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身心素质;在职业能力上,必须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学习创新能力、学术研究能力等;在专业上,必须是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教育学、心理学和管理学等专业;在资格准入上,必须具备“高校教师资格证书”和“高校辅导员资格证书”,同时,辅导员入职后,还要继续取得“就业指导师资格证书”、“职业生涯规划师资格证书”、“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等,作为辅导员职称和职务晋升的必要条件[4]。职业资格证书是我国劳动就业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对辅导员实行职业资格认证,是辅导员队伍职业化的必然。辅导员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目前还未真正实行,政府劳动部门和教育主管部门应尽快把这一制度提上议程,为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提供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

2.加强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这是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我国著名教育家顾明远先生曾经说过:“社会职业有一条铁的规律,即只有专业化才有社会地位,才能受到社会的尊重。如果一种职业是人人可以担任的,则在社会上是没有地位的。”所谓“术业有专攻”,解决辅导员职业困惑的有效办法就是对辅导员自身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进行专业化的训练和培养,从而使辅导员工作分工更加科学化,工作内容更加专业化,工作职责更加规范化。辅导员的职业素质主要包括: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扎实的业务知识素质、全面的综合能力素质和健康的身心素质。辅导员的职业能力主要包括: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学习创新能力、学术研究能力等。只有强化辅导员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才能使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具备强大的专业支撑和知识背景,为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辅导员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标准和水平,需要专门的机构来考核和认证,即辅导员必须要经过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就业创业指导、学生事务管理等相关内容的学习、培训和考试,并通过辅导员职业资格认证部门的认证。

3.建设专业化的评价体系。建立科学规范的辅导员评价体系、考核制度以及晋升制度是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基本保障[5]。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必须建立专业化的管理机构,制定科学合理的辅导员考核制度和考核细则,科学规划辅导员的选拔、使用、培训、考核、晋升,形成全方位、立体式的管理和考评体系。应坚持定期考评与不定期考评相结合、定性考评与定量考评相结合的原则。辅导员的考评要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由学生工作部(处)牵头,人事处、团委、二级学院和学生代表共同组成考评小组,全面、客观、真实地对辅导员进行考核。考核结果要在全校公布,对考核为优秀的辅导员要进行表彰奖励,并作为其职称和职务晋升的优先条件;对考核不称职的辅导员要进行及时分流和淘汰,形成辅导员能上能下的机制和通道。

4.建立专业化的职称评聘体系。缺乏一套独立有效的辅导员职称评聘体系,是导致辅导员队伍不稳定、职业定位模糊、发展通道不畅主要原因,也是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一大障碍。因此,要推动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必须打通辅导员职称晋升的通道,为辅导员搭建合理的职业发展阶梯,建立相应的制度保障。由于辅导员兼具教师和行政管理“双重身份”,辅导员工作的本质属性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工作,其职称评聘应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列[6]。但是,辅导员与思想政治理论专职教师的职称评聘指标必须相区别。要成立相应的职称评聘委员会,制定相应的职称评聘指标,对辅导员的专业技术职务在指标、序列和评审上均应实行“单列制”,并设置相应的职称序列,即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级辅导员四个序列。此外,还应该打通辅导员行政职务晋升通道,可设置副科级、科级、副处级和处级辅导员四个级别。同时,高校要提高辅导员的工作待遇,要使辅导员的收入不低于同级专业教师的收入水平,另外,还要设立辅导员工作特殊岗位补贴,由教育财政和高校财务按比例支付,按照辅导员的绩效考评结果发放。总之,高校要为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建设提供一系列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增强辅导员工作的吸引力,提高辅导员工作的社会地位,使辅导员工作成为可以一生从事的职业。参考文献:[1]〖ZK(#〗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见[EB/OL].中国文明网,2004-08-26.[2]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班主任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政[2005]2号)[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3]倪娟,杜德省.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实现路径[J].工会论坛,2012,(3).[4]严宽.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信息,2011,(15).[5]刘兵.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困境与出路[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6]孟鑫.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职业时空,2012,(2).

猜你喜欢
职业化职称队伍
关于完善军代表职业化制度的思考
申请科研项目,不应以职称论高下
职业化建设解决村官带头乏力问题
中国篮球职业化发展探析
职称
职称评审实现了“两大转变”
职业化院长尚无生存空间
高校教师职称评聘应“教”字当头
还剩多少人?
“五老”队伍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