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高职体育教育课程知识体系提升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

2014-05-29 14:24杨君伟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教育学建构素质

杨君伟

摘要:体育教育在我国还是一门新兴学科,在当前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推进全民健身的背景下,体育教育正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高职体育教育是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面临发展机遇,也面临培养人才目标的挑战。通过资料研究法和规范分析法,建构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教育课程知识体系,研究高职体育教育课程知识体系中的课程项目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进而得出结论:集体运动、户外运动和健康科普知识课程对提升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有更优的教学应用价值。关键词:体育教育;高职体育教育;课程知识体系;综合素质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4)02-0066-03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其肩负的使命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作为高职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职体育教育也遇到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和巨大的挑战,这关系到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总数近半的高职学生强健体魄和综合素质的问题。高职体育教育依附于体育教育,因此,本文从体育教育内涵出发,解读并建构高职体育教育课程知识体系,以分析课程知识体系中的教学项目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一、对体育教育内涵的理解“体育教育学”(德文Sportpdagogik)这一概念,是在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首次由“德国体育教育学之父”Ommo Grup正式提出的,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体育教育学”(德文Sportpdagogik)已发展成为原联邦德国体育科学体系内的一个分支学科。我国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期,逐步引入“体育教育学”这一概念,到199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3745-92)《学科分类与代码》正式将体育科学归入到人文与社会学类的划分中,体育教育学列为体育科学下属的13个分支学科之一,学科代码为890.50,体育教育学由此获得了正式的学科地位[1]。到目前为此,我国学者对体育教育学内涵的理解基本偏向美、英国家对体育教育学的理解,英语通常使用“physical education”(身体的教育),国内在词汇上“体育教育”也代替了“体育教育学”。

从“体育教育学”德文词源Sportpdagogik理解,体育教育学是一门从教育角度考察人类各种体育活动的学科,它涉及教育学的基础知识,主要关注人类各种体育活动与教育意义上的活动(如教学、教养、抚育、训诫)之间的关系,注重通过体育活动使人获得教育意义上的发展[1]。这里既有学校教育的成分,也有社会教育的成分。学校教育成分追求健康水平、良好习惯、良好的道德意志品质和心理健康等;社会教育成分可根据学者自己的观点基于政治意识形态而提出,也可注重追求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平衡而提出等等。在研究对象上包括各类正规教育机构和非正规教育机构中的不同年龄、种族、性别、宗教信仰、社会经济地位的人群甚至包括残疾人。

国内有学者将“体育教育”概念定义为:体育教育是教育(重点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它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全面锻炼身体,提高健康水平,传授体育卫生保健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培养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和良好的道德意志品质的一个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过程[2]。二、解读高职体育教育课程知识体系高职体育教育与体育教育相比内涵基本相同,因此也解读为“physical education”(身体的教育),但人才培养目标有别,冠以高职的特点,因此建构高职体育教育课程知识体系是必要的。

1.高职体育教育课程知识体系应有的特点

研究表明,高职体育教育与体育教育一样也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范畴,是一门综合了理论和方法体系的学科。高职体育教育知识体系也应具有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的特性,各门学科需要合理交融、综合与交叉,需要寻找其中内容的相关性,实现学科、学生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动态平衡,从而构成一个整体。

建构高职体育教育课程知识体系,不仅要研究如何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还要研究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开拓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促使高职学生成为全方位发展的,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综上所述,高职体育教育课程知识体系应有如下三个特点:(1)符合体育教育的发展规律;(2)符合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3)课程项目设置应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选择经过他们努力能达到要求的学科项目,不断提高他们身心发展水平和综合素质。

2.建构高职体育教育课程知识体系的依据

高职体育教育归属体育教育范畴,又是体育科学的分支学科。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对于体育科学知识体系,德国体育理论界有这样的认识,即体育科学知识体系的内容可分成两大类:一类是“理论领域(Theory Field)”;另一类为“主题领域(Suject Field)”。前者分成两类学科群,第一类是由运动医学(含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等)、运动生物力学、运动心理学、体育教育学、体育社会学、体育史学和体育哲学7个学科组成的。第二类则是由6个学科组成,含体育信息学、体育政策学、体育法学、体育经济学、体育测量学(含体育统计学)、运动设施与器具学。后者也分成两类学科群,第一类,即体育特定主题学科群。它主要有运动理论、游戏理论、训练及竞赛理论(含教练员的指导理论等);第二类,即一般主题学科群, 含音乐与运动、运动与休闲、运动与健康、体育与新闻媒体、体育与行为能力、体育与特殊群体、体育中攻击与暴力[3]。由此可见,体育科学涉及的内容很广,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内容还在不断地扩大。

体育教育学属于体育科学的分支学科,借鉴体育科学的知识体系,建构高职体育教育课程知识体系,既具有科学依据,也具有可操作性。三、建构高职体育教育课程知识体系

从现状看,一部分高职院校由大专、中专学校通过升格合并改制而来,在体育教学上还沿袭着过去传统的教学方法,没有体现出高职体育教学的特点。建构高职体育教育课程知识体系涉及内容非常广泛,但因受场地、器材、自然环境、师资条件和学时限制,体育教学课程项目设置也必然受到限制。在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的情况下,为高职院校建构科学、实用、易行和够用的体育教育课程知识体系,并借鉴体育科学的知识体系,参考体育教育学,对高职体育教育课程知识体系作如下建构:(1)竞技运动项目。具有竞赛特点和较高技术要求的运动项目的通称,其各项目都有严格的竞赛规则,运动员(队)须经过系统的身体训练和技术战术训练;(2)科普知识。是一种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解释种种科学现象和理论的知识文字,以普及科学知识为目的(见表1和表2)。随着时代的发展,高职体育教育课程知识体系也必将会发展和变化。 (1)综合素质。据文献研究,是指一个人的知识水平、道德修养以及各种能力等方面的综合素养,是指人们自身所具有各种生理的、心理的和外部形态方面以及内部涵养方面比较稳定的特点的总称。它大体包括思想素质、专业素质、人文素质、职业素质、身心素质等五大块[4]。

(2)课堂分班教学。集体项目理论上应分层次教学,即竞赛水平相当的学生分在一个班或以教学班级为单位教学,后者的教学优点是好管理,同班同学互相熟悉,课堂氛围会比其他分班形式好。

(3)俱乐部模式教学。是依托一个体育项目,用俱乐部的形式组织体育教学、课外活动、体育训练及运动竞赛,并将这些融为一体的教学模式,它以运动者自觉自愿结合为基础,依靠学校的运动场馆和设备来完成。

(4)健康素养能力。据研究,有健康素养的人应具有的能力:一是理解健康促进和疾病预防的概念;二是选择性地接受健康信息和健康促进的相关产品和服务;三是分析文化、媒体、技术和其他相关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四是应用人际交流技巧来增进健康;五是应用目标制定和决策的技巧来增进健康,倡导个人、家庭和社区的健康;六是实践促进健康的行为和减少健康危险因素[5]。

(5)企业参与。高职体育教育也能将企业引进校园,以健康锻炼的形式,与学生进行课内课外竞赛交流,既增进学生与企业员工的友谊、培养他们之间的感情,又加强学校与企业的沟通和交流,达到共同育人的目的。四、高职体育教育课程知识体系与提升高职学生综合素质优价分析查阅中国知网(1986—2013)可知,体育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研究数量庞大,结果不一。综合各类研究分析,在高职体育教育过程中,各竞技运动项目教学与科普知识教学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将产生不同的影响,笔者列表总结,旨在能更加清晰地看到各教学项目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见表3)。endprint

摘要:体育教育在我国还是一门新兴学科,在当前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推进全民健身的背景下,体育教育正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高职体育教育是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面临发展机遇,也面临培养人才目标的挑战。通过资料研究法和规范分析法,建构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教育课程知识体系,研究高职体育教育课程知识体系中的课程项目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进而得出结论:集体运动、户外运动和健康科普知识课程对提升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有更优的教学应用价值。关键词:体育教育;高职体育教育;课程知识体系;综合素质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4)02-0066-03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其肩负的使命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作为高职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职体育教育也遇到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和巨大的挑战,这关系到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总数近半的高职学生强健体魄和综合素质的问题。高职体育教育依附于体育教育,因此,本文从体育教育内涵出发,解读并建构高职体育教育课程知识体系,以分析课程知识体系中的教学项目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一、对体育教育内涵的理解“体育教育学”(德文Sportpdagogik)这一概念,是在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首次由“德国体育教育学之父”Ommo Grup正式提出的,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体育教育学”(德文Sportpdagogik)已发展成为原联邦德国体育科学体系内的一个分支学科。我国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期,逐步引入“体育教育学”这一概念,到199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3745-92)《学科分类与代码》正式将体育科学归入到人文与社会学类的划分中,体育教育学列为体育科学下属的13个分支学科之一,学科代码为890.50,体育教育学由此获得了正式的学科地位[1]。到目前为此,我国学者对体育教育学内涵的理解基本偏向美、英国家对体育教育学的理解,英语通常使用“physical education”(身体的教育),国内在词汇上“体育教育”也代替了“体育教育学”。

从“体育教育学”德文词源Sportpdagogik理解,体育教育学是一门从教育角度考察人类各种体育活动的学科,它涉及教育学的基础知识,主要关注人类各种体育活动与教育意义上的活动(如教学、教养、抚育、训诫)之间的关系,注重通过体育活动使人获得教育意义上的发展[1]。这里既有学校教育的成分,也有社会教育的成分。学校教育成分追求健康水平、良好习惯、良好的道德意志品质和心理健康等;社会教育成分可根据学者自己的观点基于政治意识形态而提出,也可注重追求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平衡而提出等等。在研究对象上包括各类正规教育机构和非正规教育机构中的不同年龄、种族、性别、宗教信仰、社会经济地位的人群甚至包括残疾人。

国内有学者将“体育教育”概念定义为:体育教育是教育(重点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它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全面锻炼身体,提高健康水平,传授体育卫生保健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培养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和良好的道德意志品质的一个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过程[2]。二、解读高职体育教育课程知识体系高职体育教育与体育教育相比内涵基本相同,因此也解读为“physical education”(身体的教育),但人才培养目标有别,冠以高职的特点,因此建构高职体育教育课程知识体系是必要的。

1.高职体育教育课程知识体系应有的特点

研究表明,高职体育教育与体育教育一样也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范畴,是一门综合了理论和方法体系的学科。高职体育教育知识体系也应具有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的特性,各门学科需要合理交融、综合与交叉,需要寻找其中内容的相关性,实现学科、学生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动态平衡,从而构成一个整体。

建构高职体育教育课程知识体系,不仅要研究如何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还要研究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开拓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促使高职学生成为全方位发展的,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综上所述,高职体育教育课程知识体系应有如下三个特点:(1)符合体育教育的发展规律;(2)符合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3)课程项目设置应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选择经过他们努力能达到要求的学科项目,不断提高他们身心发展水平和综合素质。

2.建构高职体育教育课程知识体系的依据

高职体育教育归属体育教育范畴,又是体育科学的分支学科。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对于体育科学知识体系,德国体育理论界有这样的认识,即体育科学知识体系的内容可分成两大类:一类是“理论领域(Theory Field)”;另一类为“主题领域(Suject Field)”。前者分成两类学科群,第一类是由运动医学(含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等)、运动生物力学、运动心理学、体育教育学、体育社会学、体育史学和体育哲学7个学科组成的。第二类则是由6个学科组成,含体育信息学、体育政策学、体育法学、体育经济学、体育测量学(含体育统计学)、运动设施与器具学。后者也分成两类学科群,第一类,即体育特定主题学科群。它主要有运动理论、游戏理论、训练及竞赛理论(含教练员的指导理论等);第二类,即一般主题学科群, 含音乐与运动、运动与休闲、运动与健康、体育与新闻媒体、体育与行为能力、体育与特殊群体、体育中攻击与暴力[3]。由此可见,体育科学涉及的内容很广,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内容还在不断地扩大。

体育教育学属于体育科学的分支学科,借鉴体育科学的知识体系,建构高职体育教育课程知识体系,既具有科学依据,也具有可操作性。三、建构高职体育教育课程知识体系

从现状看,一部分高职院校由大专、中专学校通过升格合并改制而来,在体育教学上还沿袭着过去传统的教学方法,没有体现出高职体育教学的特点。建构高职体育教育课程知识体系涉及内容非常广泛,但因受场地、器材、自然环境、师资条件和学时限制,体育教学课程项目设置也必然受到限制。在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的情况下,为高职院校建构科学、实用、易行和够用的体育教育课程知识体系,并借鉴体育科学的知识体系,参考体育教育学,对高职体育教育课程知识体系作如下建构:(1)竞技运动项目。具有竞赛特点和较高技术要求的运动项目的通称,其各项目都有严格的竞赛规则,运动员(队)须经过系统的身体训练和技术战术训练;(2)科普知识。是一种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解释种种科学现象和理论的知识文字,以普及科学知识为目的(见表1和表2)。随着时代的发展,高职体育教育课程知识体系也必将会发展和变化。 (1)综合素质。据文献研究,是指一个人的知识水平、道德修养以及各种能力等方面的综合素养,是指人们自身所具有各种生理的、心理的和外部形态方面以及内部涵养方面比较稳定的特点的总称。它大体包括思想素质、专业素质、人文素质、职业素质、身心素质等五大块[4]。

(2)课堂分班教学。集体项目理论上应分层次教学,即竞赛水平相当的学生分在一个班或以教学班级为单位教学,后者的教学优点是好管理,同班同学互相熟悉,课堂氛围会比其他分班形式好。

(3)俱乐部模式教学。是依托一个体育项目,用俱乐部的形式组织体育教学、课外活动、体育训练及运动竞赛,并将这些融为一体的教学模式,它以运动者自觉自愿结合为基础,依靠学校的运动场馆和设备来完成。

(4)健康素养能力。据研究,有健康素养的人应具有的能力:一是理解健康促进和疾病预防的概念;二是选择性地接受健康信息和健康促进的相关产品和服务;三是分析文化、媒体、技术和其他相关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四是应用人际交流技巧来增进健康;五是应用目标制定和决策的技巧来增进健康,倡导个人、家庭和社区的健康;六是实践促进健康的行为和减少健康危险因素[5]。

(5)企业参与。高职体育教育也能将企业引进校园,以健康锻炼的形式,与学生进行课内课外竞赛交流,既增进学生与企业员工的友谊、培养他们之间的感情,又加强学校与企业的沟通和交流,达到共同育人的目的。四、高职体育教育课程知识体系与提升高职学生综合素质优价分析查阅中国知网(1986—2013)可知,体育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研究数量庞大,结果不一。综合各类研究分析,在高职体育教育过程中,各竞技运动项目教学与科普知识教学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将产生不同的影响,笔者列表总结,旨在能更加清晰地看到各教学项目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见表3)。endprint

摘要:体育教育在我国还是一门新兴学科,在当前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推进全民健身的背景下,体育教育正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高职体育教育是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面临发展机遇,也面临培养人才目标的挑战。通过资料研究法和规范分析法,建构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教育课程知识体系,研究高职体育教育课程知识体系中的课程项目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进而得出结论:集体运动、户外运动和健康科普知识课程对提升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有更优的教学应用价值。关键词:体育教育;高职体育教育;课程知识体系;综合素质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4)02-0066-03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其肩负的使命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作为高职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职体育教育也遇到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和巨大的挑战,这关系到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总数近半的高职学生强健体魄和综合素质的问题。高职体育教育依附于体育教育,因此,本文从体育教育内涵出发,解读并建构高职体育教育课程知识体系,以分析课程知识体系中的教学项目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一、对体育教育内涵的理解“体育教育学”(德文Sportpdagogik)这一概念,是在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首次由“德国体育教育学之父”Ommo Grup正式提出的,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体育教育学”(德文Sportpdagogik)已发展成为原联邦德国体育科学体系内的一个分支学科。我国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期,逐步引入“体育教育学”这一概念,到199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3745-92)《学科分类与代码》正式将体育科学归入到人文与社会学类的划分中,体育教育学列为体育科学下属的13个分支学科之一,学科代码为890.50,体育教育学由此获得了正式的学科地位[1]。到目前为此,我国学者对体育教育学内涵的理解基本偏向美、英国家对体育教育学的理解,英语通常使用“physical education”(身体的教育),国内在词汇上“体育教育”也代替了“体育教育学”。

从“体育教育学”德文词源Sportpdagogik理解,体育教育学是一门从教育角度考察人类各种体育活动的学科,它涉及教育学的基础知识,主要关注人类各种体育活动与教育意义上的活动(如教学、教养、抚育、训诫)之间的关系,注重通过体育活动使人获得教育意义上的发展[1]。这里既有学校教育的成分,也有社会教育的成分。学校教育成分追求健康水平、良好习惯、良好的道德意志品质和心理健康等;社会教育成分可根据学者自己的观点基于政治意识形态而提出,也可注重追求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平衡而提出等等。在研究对象上包括各类正规教育机构和非正规教育机构中的不同年龄、种族、性别、宗教信仰、社会经济地位的人群甚至包括残疾人。

国内有学者将“体育教育”概念定义为:体育教育是教育(重点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它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全面锻炼身体,提高健康水平,传授体育卫生保健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培养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和良好的道德意志品质的一个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过程[2]。二、解读高职体育教育课程知识体系高职体育教育与体育教育相比内涵基本相同,因此也解读为“physical education”(身体的教育),但人才培养目标有别,冠以高职的特点,因此建构高职体育教育课程知识体系是必要的。

1.高职体育教育课程知识体系应有的特点

研究表明,高职体育教育与体育教育一样也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范畴,是一门综合了理论和方法体系的学科。高职体育教育知识体系也应具有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的特性,各门学科需要合理交融、综合与交叉,需要寻找其中内容的相关性,实现学科、学生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动态平衡,从而构成一个整体。

建构高职体育教育课程知识体系,不仅要研究如何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还要研究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开拓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促使高职学生成为全方位发展的,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综上所述,高职体育教育课程知识体系应有如下三个特点:(1)符合体育教育的发展规律;(2)符合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3)课程项目设置应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选择经过他们努力能达到要求的学科项目,不断提高他们身心发展水平和综合素质。

2.建构高职体育教育课程知识体系的依据

高职体育教育归属体育教育范畴,又是体育科学的分支学科。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对于体育科学知识体系,德国体育理论界有这样的认识,即体育科学知识体系的内容可分成两大类:一类是“理论领域(Theory Field)”;另一类为“主题领域(Suject Field)”。前者分成两类学科群,第一类是由运动医学(含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等)、运动生物力学、运动心理学、体育教育学、体育社会学、体育史学和体育哲学7个学科组成的。第二类则是由6个学科组成,含体育信息学、体育政策学、体育法学、体育经济学、体育测量学(含体育统计学)、运动设施与器具学。后者也分成两类学科群,第一类,即体育特定主题学科群。它主要有运动理论、游戏理论、训练及竞赛理论(含教练员的指导理论等);第二类,即一般主题学科群, 含音乐与运动、运动与休闲、运动与健康、体育与新闻媒体、体育与行为能力、体育与特殊群体、体育中攻击与暴力[3]。由此可见,体育科学涉及的内容很广,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内容还在不断地扩大。

体育教育学属于体育科学的分支学科,借鉴体育科学的知识体系,建构高职体育教育课程知识体系,既具有科学依据,也具有可操作性。三、建构高职体育教育课程知识体系

从现状看,一部分高职院校由大专、中专学校通过升格合并改制而来,在体育教学上还沿袭着过去传统的教学方法,没有体现出高职体育教学的特点。建构高职体育教育课程知识体系涉及内容非常广泛,但因受场地、器材、自然环境、师资条件和学时限制,体育教学课程项目设置也必然受到限制。在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的情况下,为高职院校建构科学、实用、易行和够用的体育教育课程知识体系,并借鉴体育科学的知识体系,参考体育教育学,对高职体育教育课程知识体系作如下建构:(1)竞技运动项目。具有竞赛特点和较高技术要求的运动项目的通称,其各项目都有严格的竞赛规则,运动员(队)须经过系统的身体训练和技术战术训练;(2)科普知识。是一种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解释种种科学现象和理论的知识文字,以普及科学知识为目的(见表1和表2)。随着时代的发展,高职体育教育课程知识体系也必将会发展和变化。 (1)综合素质。据文献研究,是指一个人的知识水平、道德修养以及各种能力等方面的综合素养,是指人们自身所具有各种生理的、心理的和外部形态方面以及内部涵养方面比较稳定的特点的总称。它大体包括思想素质、专业素质、人文素质、职业素质、身心素质等五大块[4]。

(2)课堂分班教学。集体项目理论上应分层次教学,即竞赛水平相当的学生分在一个班或以教学班级为单位教学,后者的教学优点是好管理,同班同学互相熟悉,课堂氛围会比其他分班形式好。

(3)俱乐部模式教学。是依托一个体育项目,用俱乐部的形式组织体育教学、课外活动、体育训练及运动竞赛,并将这些融为一体的教学模式,它以运动者自觉自愿结合为基础,依靠学校的运动场馆和设备来完成。

(4)健康素养能力。据研究,有健康素养的人应具有的能力:一是理解健康促进和疾病预防的概念;二是选择性地接受健康信息和健康促进的相关产品和服务;三是分析文化、媒体、技术和其他相关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四是应用人际交流技巧来增进健康;五是应用目标制定和决策的技巧来增进健康,倡导个人、家庭和社区的健康;六是实践促进健康的行为和减少健康危险因素[5]。

(5)企业参与。高职体育教育也能将企业引进校园,以健康锻炼的形式,与学生进行课内课外竞赛交流,既增进学生与企业员工的友谊、培养他们之间的感情,又加强学校与企业的沟通和交流,达到共同育人的目的。四、高职体育教育课程知识体系与提升高职学生综合素质优价分析查阅中国知网(1986—2013)可知,体育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研究数量庞大,结果不一。综合各类研究分析,在高职体育教育过程中,各竞技运动项目教学与科普知识教学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将产生不同的影响,笔者列表总结,旨在能更加清晰地看到各教学项目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见表3)。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育学建构素质
究教育学之理,解教育学之惑
——《教育学原理研究》评介
实践—反思教育学文丛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建构游戏玩不够
教育学是什么科学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