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李焱:中西之间

2014-05-30 22:55万佳欢
中国新闻周刊 2014年18期
关键词:国画中国画油画

万佳欢

5月10日下午的瀚海春季拍卖会,著名当代艺术家曾梵志画作《狮子》的拍卖结束后,一幅旅日女画家李焱的油画作品意外地引发了一小波激烈竞争。

这幅油画名为《天地合一》,描绘的是春天里的山水自然。但是人们发现,这幅西式油画中颇有些中国水墨画的韵味。它的价格从90万开始一路上升,好几个买家竞相举牌,最后以170万人民币成交。拍卖现场一片沸腾,这是画家李焱的第一幅拍卖作品。

拍卖成功时,李焱安静地坐在场内。“谈不上惊喜,但很高兴,”她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语气平淡。

从中国画到油画

油画《天地合一》创作于2012年春天。那一年,李焱出门旅游,一回家便着急地把自己看到的天空的色彩、大自然气息和春天的景色画下来。她画的是油画,却大量使用了中国画技法,以线条为主要造型方式,色块变化不着痕迹。

李焱5岁就开始画画,但在19岁之前,她一直学习中国画,从来没有接触过油画。

“李焱的家乡桂林是一个旅游城市,中国画在那里一直是很普及的画种,”李焱的启蒙老师、中国美术学院山水教研室主任张伟平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当地很多孩子都会在少年宫或其他渠道学习国画,如果学过简单的造型方式,他们自由绘画的状态很可能使作品十分出彩。而李焱当年被认作桂林最出彩的小画家之一。

1980年代初张伟平刚认识李焱时,她和其他几个孩子就已经被桂林官方和媒体合称为“漓江画童”。她喜欢八大山人以及同为桂林人的石涛,常常画马、公鸡和桂林山水,8岁起就开始在各类比赛里频频获奖。

当时桂林的中国画教育还十分传统,但刚从浙江美术学院毕业的张伟平给李焱带来了一些专业、正规的绘画知识和观念。李焱进步神速,就连当地一些画国画的老先生也对她极为推崇。

在改革开放之初,政府开始鼓励艺术交流,而创作国画的青少年无疑成为文化交流中的一类最佳人选。这样的背景下,李焱的机会越来越多。作为文化代表,10岁时,她就出访澳大利亚,并且得到澳大利亚前总理霍克的接见,之后,她还去过美国斯坦福展览国画。

1989年,17岁的李焱与来自台湾的小画家韩言松在中国美术馆举办联合画展。当时海峡两岸的交流刚开始不久,因此备受重视,包括时任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康克清在内,很多国家领导人都来到了中国美术馆。看完展览后,时任团中央书记处书记李源潮作了一首诗送给李焱,其中写道:““漓江之姑意不凡,奇山丽水出青丹。”

李焱年纪不大,但这样的特殊经历已经足以让她成为桂林市的名人。有一段时间,她一出门,别人就指着她教育孩子“要向这个姐姐学习”,各类媒体也纷纷要求采访报道,附近一些学画画的孩子也上门让她“指点”。

面对这样的名气,李焱越来越迷茫。“周围环境就是这样,自己也被各方面认可,但老觉得再这样下去,无法突破自己,”她回忆。1992年,她决定出国留学,“低调一点,重新开始,寻找一条自己的路。”

半年后,李焱在东京看了一个大型印象派作品展。虽然过去曾从画册上看到过印象派作品,但莫奈原作的层次、色彩和光线还是让她激动。她从美术馆出来,一口气买了一堆油画颜料,买完才发现自己花光了一个月的生活费,“当时有一种忘我的感觉”。

就在那一刻,她决定选择学习西方油画,“给自己一个新的领域,重新看待自己”。

“就像另一个人的画”

1993年4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日本观察员黄学清在日本一所语言学校见到了李焱。在她的印象里,这个身材小巧的长发女孩和善、安静,但又跟别的学生不太一样:她学日语时感觉“有点恍惚”,“上课时老爱畅想”。

后来李焱告诉黄学清,自己是画画的。黄还记得,李焱不久后就开始尝试画油画,最早还画过一张很小的油画送给自己,内容是很简单的蓝天白云。

可刚开始画油画时,李焱完全画不顺手。油画跟中国画在技法上完全不同,中国画一般用线条来结构物体的形态特征;而油画注重透视和结构、讲求光的明暗意识,而这种明暗意识不是一天能养成的。她明白,巨大的文化差异将让自己面临一个考验,“要把线条画法的模式全部磨掉”。

在后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李焱排斥画中国画,甚至一度想忘掉国画。她没有跟家里人商量,就报考了多摩美术大学油画系。她其实也可以选择学习日本画,但她根本没有考虑,只是因为“日本画早期受了很多中国画的影响”,而“自己想完全摆脱掉国画”。

李焱对国画的排斥心理持续了三四年。一直到大学三年级时,她在画一幅油画时无意中使用了国画的形式,而这幅画获得了老师很高的评价。她突然明白,国画和油画其实是相通的。“它们只是一个技法、一个表达的方式,”她对《中国新闻周刊》说,“绘画不应该有局限性。”

在日本,李焱也找到了融合东西方画法的合适环境——日本绘画一方面深受东亚文化影响,一方面又跟西方美术联系很深,因为日本一直有“脱亚入欧”的思想。很多老师都鼓励李焱的尝试。在她的印象里,日本的氛围和整个画画风气都很好,“大家都沉得下心来,都有自己的想法,不会按一个固定的模式去做事情。”

“她经常改变风格,总想突破,总在做各种尝试,”黄学清回忆。黄学清跟语言学校的日语老师经常去看李焱在日本举办的画展,日语老师有次奇怪地问:“这画是她画的吗?”——他们每次去看李焱的画,风格都“跟前一次完全不一样”,“就像另一个人的画”。

“我觉得画画每天都会遇到问题、每天都要面对新的挑战,而很多时候画画就是在解决问题,”李焱说,“如果你画到一个程度,老在这个程度上没什么意思。”

中国美术学院山水教研室主任张伟平认为,李焱的方向给当下的中国现当代艺术家一个借鉴。“不要老是用西方的造型意识去作为基本造型方式,对东方的最本质的技法、文化和观念要多加关注,”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现在当代艺术家更多地是在做‘观念,但是我们的观念一定要有文化依托。”

“她自我要求很高”

2003年,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驻东京记者庄志霞在日本各界的华人里选了50位取得突出成就、为日本社会做出贡献的华人进行采访,其中有三个画家,李焱就是其中之一。

当时,李焱还是硕士研究生,“虽然年纪很轻,但在美术界已经颇具影响力,” 庄志霞回忆。

庄志霞第一次见到李焱是在她东京的寓所里。这是一个整洁的小屋,种满绿植,墙上挂满了她创作的油画和水墨画。李焱递给她几本厚厚的素描习作,“画得非常精细,一看就是在反复琢磨。”庄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只要在家,李焱每天都要画画。日本艺术类学校的学费非常昂贵,但她从没有打过工,因为到日本半年后,栃木县一些日本人自发为李焱成立了“后援会”,帮她支付学费以及颜料、画纸、画具等费用。在日本,有后援会的华人学生十分少见,“得到别人这样无私的帮助,我肯定得做出一些成绩。”李焱说。

“她自我要求很高。”黄学清回忆。在她印象里,李焱一画油画就会纠结地涂涂改改,停不下来。她有时候甚至会通宵画画。

到日本4年后,李焱考上了日本文部省奖学金,学费、生活费都全免。因为不用交学费,她之后顺理成章地念了研究生、博士。2004年,她成为多摩美术大学第一位获得艺术博士学位的人,也成为中国第一位油画专业女博士。

在博士论文里,她这样写道:“每当我面对一张新的画布时,都会感到一种‘力的呼唤,眼前的空白并非虚无一物,在我的凝视中,彰显出无穷变幻的勃勃生机……面对画布创作的时空是永恒的,没有起始和终点,也没有古今的分别、东方西方的差异。”

毕业后,李焱留校任教。2013年,因为想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创作上,她正式辞职,继续在日本进行职业创作,那里比较安静,“没人打搅”。除了画画,她有时候会做一些雕塑,前段时间还创作了一批版画。今年10月,她将携带自己的四十余幅油画作品在中国国家博物馆进行个人展览。

猜你喜欢
国画中国画油画
国画《鲦鱼》
国画《鲿》
同舟共济 共克时艰
《难忘岁月》(国画)
书画名人汇
油画去哪了
油画《惊涛拍岸》
楚雨的油画
张自启中国画——山水画
国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