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夜注定无法入眠

2014-06-03 17:00陈茹
人民音乐 2014年3期
关键词:巴赫乐章声部

夫,让爱乐人如雷贯耳的名字,他在DECCA公司录制的巴赫唱片,很多爱乐人都有收藏。2013年6月的上海音乐厅,因为席夫的到来而变得更加光彩熠熠。本次终于可以弥补2011年他首次登陆中国,却未能来上海开音乐会的遗憾了。席夫14日的上海之行有点神秘,有点悬念。

悬念一:上海音乐会的曲目?音乐厅官网上一直没有确切的信息,让大家对席夫能不能来沪,来沪将弹什么充满了猜想。如果让大家挑选最想听他现场演奏的曲目,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早年的席夫为大多数乐迷知晓是因为他在DECCA公司的巴赫录音,近年来又因为他巡演贝多芬全套钢琴奏鸣曲,并进行现场录音而声名再度大噪。还有他演奏的莫扎特、巴托克、肖邦等作曲家的作品也都非常值得期待。席夫将会呈现怎样一份曲目单呢?

悬念二:此次音乐会席夫将用什么钢琴演奏?他喜欢使用贝森朵夫的钢琴演奏。2011年在国家大剧院他选择的是贝森朵夫钢琴。而据我所知上海音乐厅只有两台斯坦威钢琴可以提供选择,去年的国家大剧院之行,他还是选择了贝森朵夫钢琴,而上海之行势必要弹施坦威,每台斯坦威又有着不同的特性,音乐会的时间又正好处于上海的黄梅天,诸多因素会给钢琴家带来多少障碍,而席夫将如何调整声音、平衡这一切都让我充满期待。

悬念三:加演会有巴赫的曲子吗?6月8日席夫在北京的独奏音乐会加演了5首曲子,堪称劳模级钢琴家,让听众着实兴奋不已。上海的情况将如何?独奏音乐会之前,席夫在采访中表示不愿意每场音乐会都弹巴赫,让期待此场上海音乐会的听众有点担心,能如愿在返场时听到巴赫吗?

6月14日的上海天公作美,刚到傍晚时分,音乐厅的周围就聚集了大批听众,排起了长队准备入场。进入音乐厅之后我发现不仅买节目单要赶早,连当场售卖的席夫演奏的CD都遭到了疯抢。开演前最后一道铃响起时,场内几乎没有空位置了,我特别留意到台上屹立着的果然是斯坦威钢琴。灯光刚暗下,全场就响起雷鸣般的掌声将席夫迎接上台,光听掌声就知道大家为等这天压抑太久了。

一、上半场

开场演奏的舒曼《大卫同盟舞曲》由18首标有Florestan(弗洛雷斯坦)或Eusebius(欧赛贝乌斯)(也包含两者同时出现)的曲子组成,是舒曼比较偏爱的套曲形式,此曲深刻地反映出舒曼内心世界的双重性格。比起舒曼其他类似形式的套曲,此曲在上海的音乐会中并不算常客,我很期待席夫用此曲开场演奏,因为和“黎明”奏鸣曲相比,用这首开场安全系数要低很多,但是弹好了会有出其不意的效果,用这样的曲目开场是自信和实力的象征。虽然是被观众的掌声催促着出场的,但席夫果然是有备而来,开头的6拍,他选择用双手演奏本来在谱子上标记给左手的音程,这样降低了出场碰音的危险,渲染了气氛又稳住了情绪,并且先声夺人,抓住了全场的听众。为了增加开头的效果,他将每组同音的节奏夹紧了一些,但是即便做了充足的准备,在第6、7音的重叠时还是有点“吃”音,不过这种细微的状况马上被调整了过来。《大卫同盟舞曲》里同时标有Florestan和Eusebius的曲子中第13和第17首篇幅较长,内容丰富、和声织体复杂,又因为反复很多,容易让人厌烦,对此曲不熟悉的听众很难厘清里面纵横交错的关系。席夫合理地安排了横向每个声部的变化和走向、又兼顾到纵向大跨度的不同和声。双手弹得错落有致表现出疯狂的Florestan形象,密集的和弦进行中演奏得准确漂亮而不慌乱。而表现Eusebius的形象时,则将多声部的远近关系排列得很到位,反复时变化出不同的阵法,让听众体会不同的韵味。席夫清晰细致地展现出曲中所有外向的Florestan形象的不同侧面,他的演奏让各种横纵向旋律线条都有了自己独自的运行。在演奏代表内向的Eusebius的曲子时席夫充分照顾到了各个声部的声音配置和空间架构,段落的衔接和音乐的线条都非常自然,节奏中的rubato渗入到句子的内在、声部的交替、每个音的发声中,那种具有生命力的音乐让听者很是陶醉。第5、第11两首是此套曲Eusebius形象中为数不多的2/4拍,席夫演奏时磨去了2拍子的棱角,在节奏允许的范围内将音符向圆的方向拉伸,没有感情泛滥,无论是高声部的走向还是中声部旋律的出现充分体现了舒曼给予的提示——单纯、朴素。整套曲目席夫在演奏反复时比较特别,都是首先突出高音的旋律,反复时让音乐的注意力转到了低声部的进行,色彩顿时焕然一新,别有一番风味。这种处理是席夫在演奏此曲的CD中没有出现的,正是这一次次无法预测的瞬间让演奏者迷恋舞台,让听者痴迷聆听现场。

接下来的贝多芬《“黎明”奏鸣曲》在中国的知名度非常高,不知此番的诠释能否给已经熟知此曲、众口难调的听众带来惊喜。第一乐章,席夫并没有刻意突出和夸大曲中pp和f之间的音量对比,而是着重在声音色彩的烘托上。多次跑动的十六分音符音量都弹得有所节制,主要依靠左手的和弦音将f的框架支撑起来,这样的强不会歇斯底里而是充满活力。第一个结束主题开始的时候,席夫综合运用他独到的踏板技术,加上弹奏同音时巧妙的力量,发出浑厚而不刺耳的声音,既客观如实地表现出贝多芬对双手各自不同线条的要求又听起来浑然天成。再现部之前的那次高潮,钢琴家弹得非常投入,踏板踩得啪啪响,很少见到席夫有如此激动之举。庞大而激情的第一乐章结束后立即切换镜头,呈现给听众安详宁静的第二乐章,这里已经丝毫找不到刚刚激动的痕迹。席夫将和弦中的共鸣发挥得淋漓尽致,如此慢的乐章,律动却从未离开,每一步都走得扎实沉稳,尽显德式风范。在最后一个音的曙光中迎来了第三乐章,席夫遵循贝多芬所写的速度标记,选择不太快的节奏来演奏,呈现给听众的是阳光下的幸福,美丽的景色,舒适而不可久得的生活。他用一种带有弧度的节奏和线条来演奏,引出了主要主题第一部分的再现,音乐在这里打开了我们的心扉,让我们感受到一望无际的草原,闻到泥土的芬芳,一切都充满了希望,能在如此熟悉的曲子里给听众不一样的新鲜感着实不易。从第二插部开始,我发现席夫此乐章选择的速度在这里尽显优势,双手的句子走向、和声变化都交代得非常清晰,各种衔接、横向纵向的关系都很容易听辨出来。在尾声那段最著名的八度部分,他完全按照贝多芬的要求用八度刮键来弹。并且将之后长颤音部分的和声色彩变化表现得很得体,如此快速的节奏中不忘从容地展示音乐,好的技术境界就是要让听众觉得化繁为简,音乐溶入技术中,技术中处处有音乐。此曲最后一个和弦弹罢,还未等贝多芬的延长记号延长,听众就爆发出一片叫好声和长达一分钟的掌声,席夫在中场就不得不多次谢幕。endprint

二、下半场

巴托克奏鸣曲的第一乐章席夫没有弹得很快,在多次出现类似开头的同音主题时将原本就不是很快的速度稍稍拉住了一点,将节拍的魅力表现无遗,彻底颠覆了很多人心目中敲击、野蛮、暴力的巴托克形象。看着台上弹得怡然自得的席夫,感受着他那种从骨子里透出来的和巴托克一样的民族性、同根性,让我一度恍惚,觉得在台上的是正在演奏普罗科菲耶夫的索科洛夫。第二乐章中多处句子转折、叠加和卡农的地方以及新颖的和声、听起来似乎没有联系的旋律等,都在席夫的手下如魔法般清晰展现,让对于此曲不算特别熟悉的中国听众领悟到匈牙利民间音乐的精髓。第三乐章从一开始,巴托克就频繁地变换节拍,其间大跨度的跳跃、八度的上下进行、音块的累加,席夫的演奏让我们拨开云雾听到匈牙利民族的灵魂。整个三乐章节奏变化非常多,席夫的处理精准而不散乱,张弛有度、句子清晰走向分明,主题的多次出现各具韵味。结尾时第一次看到席夫如此大的动作,脚往下一跺,整个人的力量往前一推,漂亮的结尾,此时让人不叫好都不行。台上的席夫弹得酣畅淋漓,台下的听众更加深信今夜不虚此行!

在如此躁动、挥洒自如的巴托克之后,席夫将听众带入深刻的思考中。《“热情”奏鸣曲》历来都是名家必争之曲,留下过很多的解读,席夫此番的演奏无疑是向每位听众心中“经典”的版本致敬。席夫演奏的“热情”有深度有故事,严格遵循贝多芬的要求,用他特有的节奏感来演奏大片的跑动音型,让听众领会有张力的呐喊。多处p的地方内在的情绪是高昂饱满的,时刻呈现出乐曲的结构美。第二乐章席夫带来的是温暖、安详沉稳而有希望,第二变奏开始他用了一种在安静中提升音乐内在律动的弹法,句法的处理能听到浪漫派的序奏,第三变奏结束时的ff没有执着于音量的大小,而是用内在的气息划出高潮的弧线,然后慢慢消散下来。结尾处的减七和弦慢慢数出每个音,挑起听众警觉的神经,紧接着弹出的最强音拉开了狂风骤雨般的序幕。席夫选择了不太快的快板来演奏第三乐章,并没有在开头就表现出强劲的冲锋陷阵,从这种速度的选择我听出了里面表达的明确信息,席夫是要弹反复的。尾声的急板尽管速度加快了,但是不失有韵律的节奏感,不失音型的强烈魅力。结束前10小节,正如席夫自己所说的,他左手的低音弹的是降A音,而不是通常的F音,并且在这里特别的拉住速度突出强调。结尾时听众已经等不及席夫表现出谱上所写的休止符了,音一结束,叫声掌声好似被压抑了很久,井喷一样爆发出来。

三、加演

在为钢琴家喝彩的同时,相信很多听众和我一样是多么期待席夫能返场,并且演奏巴赫。在长达一分半钟的掌声和Bravo声中,他又坐到了钢琴前,全场立刻寂静下来。熟悉的《意大利协奏曲》,终于在现场听到席夫弹巴赫了!他所演奏的《意大利协奏曲》,能听出千锤百炼的效果,能听到那种从骨子透出来的对巴赫的熟悉。音乐、句法、技术、声音一切的一切都和席夫本人融入一体,浑然天成。一首从席夫年轻时候就开始录制CD并多次现场演奏,陪着他一路成长和修炼的曲子,很佩服席夫演奏这首曲子还没有“油”,音乐还是那么的诚恳。第二乐章所选择的行板速度很好地减去了拖沓也不会出现顾影自怜的错觉,自然展现出句子内在的流动,完全不需要踏板去补充音响效果。第三乐章弹得快而有章法,句法清晰,声部明显,主题突出。演奏全套《意大利协奏曲》席夫没用一个踏板,声音听起来非常纯净,犹如在教堂中听音乐会的感觉,身心都得到洗涤。在得偿所愿听到了巴赫,大批的听众站起来鼓掌挥手、停不住地叫好,席夫等着全场都安静下来后,缓缓地弹起了舒曼《幻想曲》Op.17的第三部分。开头音色均匀的水波纹音型,接着是右手大拇指声部一长串深情的告白,此曲舒曼写了很多速度变化的地方,席夫在渐慢前铺垫,在回到原速时烘托,演奏得自然而不落入俗套。

如当席夫重新坐回琴凳时,演奏的第三首竟然是门德尔松《庄严变奏曲》,这样的曲子作为返场曲目演奏真是太惊喜了。没有想到在加演时刻还迎来了意料之外的作曲家的作品。深情的主题、有厚度的诉说,多声部的段落以及双手饶有兴趣地构建不同的声部色彩进行对话,这一切都清晰地告诉我们,席夫在此刻没有丝毫的倦意,技术和音乐趣味都丝毫不减。此曲最后的急板无论技术、音乐还是速度都达到了疯狂的状态,没有想到席夫会如此畅快淋漓地展现他自己,但是又不失理智,这种情感和理智之间的平衡非常难做到。不用说也知道,此曲的结束又是一浪高过一浪的掌声、叫好声,当他又一次坐回琴凳时,听众中都有人尖叫了。

在纯净清新、如沐春风的巴赫《英国组曲》第六首中的第一、第二加沃特之后,席夫居然弹起了肖邦《夜曲》Op.15 No.2,又是一大惊喜!真的佩服席夫,这么激动的现场他还能如此气定神闲地弹起肖邦夜曲,只见他的双手如同画笔一样随着音乐的起伏变化着各种色彩。席夫应该很偏爱多声部的音乐,加演的《夜曲》也是横纵线条错综复杂,听他弹这种多维的音乐不会担心声部混淆,耳朵不需要寻找,他的演奏会自然呈现给听众一切,已经超过常规,加演这么多首了,还奢求什么,除了鼓掌还是鼓掌,很多听众涌向舞台前,席夫作揖鞠躬谢幕,听众却没有丝毫要减退热情的迹象,当他又坐回到了钢琴前,听众的尖叫不用我介绍大家也可以想到了。这次带来的是和前面截然不同的门德尔松《纺织歌》Op.67 No.4,轻盈快速的跑动再次证明了他无比扎实的功底,一个60岁的老人已经弹了将近三个小时了,还是这么清晰清醒,在最佳的状态当中,真想膜拜席夫!

席夫进后台,观众掌声叫声不断,席夫出来观众更是大喊,当他又坐回琴凳上,全场尖叫声震耳欲聋……这次是贝多芬的小品Op.126 No.4,席夫不是一般的敬业,加演时所弹的曲目没有一首是应付观众的,所有曲目的音乐、结构、细节都经过长时间的锤炼和推敲,加演的时候也没有放弃演奏反复,忠于原谱的再次创作!此曲激动人心的开始,轻结束,似乎告诉我们好戏终归要落幕的。只是听众毫不松懈的叫好、鼓掌声都开始有了一致的节奏,席夫又回到了钢琴前,涌到台前的观众迅速跑回座位。当听到熟悉的巴赫《哥德堡变奏曲》的咏叹调响起时我想落泪了,席夫一直是谨慎、谦虚、学者的态度,年轻的时候也许会被认为他不够张扬、不够个性;现在已经步入花甲之年的他更让人看到了功力,听到了洗尽铅华后的沉淀。席夫用咏叹调来抚平听众无比激动的心情,如果不是主题结束时有人忍不住鼓掌了,我觉得他会一直弹完此曲,掌声叫喊声还是如约而至,这次席夫走到钢琴前幽默地盖上了琴盖,全场都鼓着掌笑了起来,到此音乐会真的结束了。

音乐会落幕了,席夫带给我们的音乐感受是不会淡忘的。3个小时的音乐会听下来,观众也没有一点倦意,全部都是高度兴奋,停车场、地铁里讨论的中心都只有一个:席夫!他在上海的首次钢琴独奏音乐会,创下了上海古典音乐会加演曲目数量、分量之最,同一时间段古典音乐会上座率之最,音乐会3个小时的总时长也是可以载入上海音乐厅史册的。在将近一个小时的加演里,曲目类型多样化,涵盖多位作曲家的作品,完全可以看成当晚演出的第三个部分。一路到家,不停的短信、微信、电话持续到凌晨,交流的话题还是只有席夫,打开电脑整理我所听到的、所经历的,希望我的文字可以带给没有到现场的爱乐者一点安慰,今夜注定无法入睡!

陈茹 华东师范大学音乐系讲师

(责任编辑 荣英涛)endprint

猜你喜欢
巴赫乐章声部
什么是“中华第一乐章”? 等
梅花
——为混声四声部合唱而作
巴赫
小学中低段合唱中声部配合的有效教学
合唱的音响效果之我见
OEHLBACH(奥勒巴赫)MATRIX EVOLUTION
西方近代音乐之父巴赫
多声部视唱训练研究——以《铃儿响叮当的变迁》为例
论巴赫音乐的多重风格特征
思想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