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匠泰山

2014-06-05 15:28史子伟
质量与标准化 2014年7期
关键词:竹器鲁班问政

文/史子伟

竹匠泰山

文/史子伟

泰山是一个多义词。本文要说的不是耸峙在齐鲁大地上的五岳之首——东岳泰山,也不是毛脚女婿要“巴结”的老丈人——岳父泰山,更不是美国著名作家埃德加·赖斯·巴勒斯创作的名著《人猿泰山》,而是善于学习、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心灵手巧的竹门宗师——竹匠泰山。

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中,涌现出的各行各业的状元、泰斗、鼻祖、翘楚、祖师爷等等,真可谓灿若群星,数不胜数。例如,酿酒有杜康,烹饪有易牙,茶艺有陆羽,印刷有毕升,造纸有蔡伦,中医有华佗,织布有黄道婆,裁缝有轩辕黄帝,当然还有木匠鲁班。

泰山是鲁班的徒弟,是一位热爱木工的年轻人。在鲁班手艺高强的徒弟中,泰山并不引人瞩目。但他有一个特点:好问。在鲁班新的设计构思、新的木工作品,甚至开发出新的木工工具面前,泰山总要刨根问底,提几个“为什么”。有时会使同仁厌烦,有时也会使师傅为难。总之,不识时务,不甚“讨人喜欢”,后被鲁班赶出师门。

据说,泰山到了江南一带,发现当地竹林茂盛,村前屋后竹子成片。可是当地人仅以春笋尝鲜而已,似乎竹子派不了什么大用处。泰山就地取材,以竹为原料,经过不断地实践、创新和改进,终于制成了受人欢迎的竹器。竹器类型很多,有的用作农具,如筐、筢、笼等;有的用作家具,如床、椅、箱、桌等;有的用作日用杂品,如篮、筷、篦等;有的用作床上用品,如席、枕、箧等;有的用作交通工具,如筏、篷、车等;有的用作娱乐产品,如风筝、兔子灯、翘翘板等;有的用作喜庆工艺品,如牌楼、竹楼、龙舟等等,不一而足。泰山的创新,使物以致用,物有所值,使江南司空见惯的竹子得到了充分的开发和利用,泰山的名字也远播四方。

爱才的鲁班很想结识一下这位竹器高手,便四处打听。有人告诉他,此人就是他的徒弟泰山也。鲁班大吃一惊,为自己当初错辞泰山,而深感内疚,叹道:“我有眼不识泰山啊!”

有眼不识泰山的故事在我们身边时有发生,特别是对敢于提问、敢于说“不”、敢于创新的优秀人才,常人不以为然,不足为训。但是,“中华民族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习近平语)。回顾我们质量和标准化的发展历程,每一个大的飞跃都是创新在打头阵,都是创新结出的硕果。恕我直言,追求华丽的辞藻,变换概念的衣冠,生吞活剥地照抄照搬等等都不是创新。质量管理、质量提升和标准化引领都需要与时俱进。畅销书《追求卓越》的作者托马斯·彼得斯说过:要么创新、要么死亡。

让我们静下心来,梳理一下思路,回顾一下质量与标准化发展历程,学习一下泰山。现在也在流行“问题导向”,目前质量和标准化发展的主要问题在哪儿,不妨问政于社会、企业,问政于市井百姓。“好问是创新的前提”,创新才能成为有源之流,有本之木。也不妨搞一次“有奖征询”,一是为了打破惯性思维,二是可以进一步宣传质量和标准化。窃以为一举可两得,何乐而不为?我们渴望质量和标准化工作,犹如雨后春竹节节高。

猜你喜欢
竹器鲁班问政
快乐小鲁班
超级『鲁班』
竹器街
聪明的鲁班
南山赋
创意产业背景下的小郁竹器工艺发展分析
中国竹器史研究之二:汉代竹器
网络问政节目应为公众所期盼
鲁班造伞
『广场问政』应『去戏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