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原型视域下的玄幻网络小说

2014-06-06 09:51倪阳
关键词:天人合一类型化

倪阳

摘 要:玄幻网络小说的繁盛,一是因为人类“自我超越”、“自我欣赏”这两种心理原型的外现,二是因为文学发展的阶段性要求。“苦修”和“气运”是两种心理原型的结构形式,所以作为这两种心理原型产物的玄幻网络小说难以摆脱“苦修加气运”的总体结构形式及类型化特点。这种极端的类型化突出表现了两种心理原型对自我的崇尚,事实上重建了人的中心地位,重构了稳定的价值体系,表达了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

关键词:玄幻网络小说;心理原型;类型化;天人合一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4-0156-02

一、玄幻网络小说繁盛及其心理原型

玄幻网络小说主要指写修真世界的作品[1],并被坊间戏称为“意淫小说”。意淫小说这一称谓虽具有贬义表征,却蕴涵了民间对玄幻网络小说的根本看法和心理态度。

首先,在网络写手创造的虚幻世界中,主角几乎心想事成,最终拥有无尽的生命、无上的权力、无暇的爱情、无敌的武力及无限的财富。在虚幻世界中,只要踏上修炼道路,生命个体便可追求长生。玄幻网络小说初期的修炼道路只有两种:西方魔法式,东方修真式。随着玄幻小说的发展,写手们想象力日益勃发渐渐突破这两种修炼方式,直到当下,几乎每一部玄幻网络小说都构思了不同的修炼体系。以唐家三少为例,其初始较有影响力的《光之子》、《狂神》中纯粹运用西方魔法式修炼体系;随后在《冰火魔厨》、《琴帝》中把食物和音乐元素加入魔法修炼体系;再到《斗罗大陆》、《天珠变》中突破魔法体系,分别构思了武魂修炼体系和本命珠修炼体系。而如今更是延续这一势头,每部小说构思了不同的修炼体系。在每位主角追求力量的修炼道路上,伴随着武力的强大,主角们的权力、财富、寿命不断增长,最终在这四个领域中达到完美。而爱情上,虽有“种马”式一夫多妻和“情比金坚”式一夫一妻,但异性之间都是相互倾慕、尊重的。既有情感上的琴瑟和谐,也有时空上的天长地久,爱情也完美了。

正是写手想象力的勃发及其对尘世各领域构思的完美,超出了现实所能达到的极限,在虚幻中满足了大众对这五个领域的欲望,因而被大众戏称为“意淫小说”。这是大众对玄幻网络小说的根本看法。

其次,玄幻网络小说在各大综合性文学网站的排行榜上都占据了主体地位。为什么大众对其持有贬斥的态度却又热衷于玄幻网络小说?因为这些“意淫小说”契合了大众本身最深层的心理原型,唤醒了每位读者对于神话中长生不老、法力无边的神仙以及由此带来的人间五领域完美的倾慕心理;提供了普通人成仙为神的虚拟经验引发人们渴求心理;满足了普通人在困境中蜕变、成长直至无敌的“逆袭”心理。在“意淫小说”中,有两个至关重要的元素在结构这些小说:一是苦修,二是气运。苦修:主角不断努力修炼;气运:因为天地钟爱使得主角拥有良好的运气。苦修伴随主角的一生,而天地钟爱带来的气运则是主角抗拒困境继续苦修的关键。无论是倾慕心理、渴求心理还是“逆袭”心理引发的大众热衷都是“意淫小说”繁盛的表层原因,深层次原因是:苦修体现的“自我超越“心理原型;由天地钟爱中获得的“气运”体现的“自我欣赏”心理原型。正是由于“自我超越”心理原型,人们才感受到不断超越自我的可能,从而倾慕神仙、渴求在人间五领域达到完美;正是由于“自我欣赏”心理原型,每个人“逆袭”心理中具有的自我满足、自我力量的确认才有了归宿感。因而这两种心理原型才是“意淫小说”繁盛的根本原因,也是大众对其的心理态度。

二、神话的当代回归及其类型化

神话原型批评理论依据主人公与环境和其他人的力量的对比将文学分为神话、传奇、高级模仿、低级模仿、讽刺性文学这五大类。玄幻网络小说中主人公与环境和其他人物力量对比如何呢?以“起点中文网”最具代表性玄幻网络小说写手我吃西红柿为例,其流传较广的作品《星辰变》、《盘龙》、《九鼎记》和《吞噬星空》的主人公分别为秦羽、林雷、滕青山、罗峰。首先,这四位主人公在作品中是武林地位绝对超过其他人。其次,秦羽、林雷在鸿蒙世界中可创造一方宇宙,突破了原有世界的限制。滕青山是可突破九州世界的最强武道高手;而罗峰则是原始宇宙的最强者,并可以夺取原始宇宙。四位主人公一方面力量高于其他人,另一方面也高于环境力量,所以我吃西红柿的小说可称之为“神话”。

“全部艺术都同样传统化了的,但除非我们不熟悉这种传统,否则就不能普遍注意这一事实”[2]。“诗只能从别的诗中产生,小说只能从别的小说中产生。文学是自我形成的,而不是由外加的东西所形成的”[2]。当今的玄幻网络小说也是出自于我们的文学传统。网络文学在2004-2005年出现了三大奇书《诛仙》、《飘渺之旅》、《小兵传奇》。打此玄幻网络小说“一夜成名”,尔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并占据了网络文学的主体地位。撇开科幻性的《小兵传奇》不谈,《诛仙》、《飘渺之旅》出现及其被热捧,是玄幻网络小说繁盛的标志。所以这两部作品蕴涵的故事内容、结构形式、艺术思想便成为了玄幻网络小说至关重要的文学传统。后来的网络玄幻小说直接源于《诛仙》、《飘渺之旅》的这些文学传统,沿着这两部小说开辟的形式结构,构想着自己的故事内容。

无论是《诛仙》还是《飘渺之旅》,其总体结构形式表现为:主角(普通人)凭偶然运气踏上修炼道路,在修炼中因为运气好及自身的苦修最终超越他人摆脱天地束缚,成为力量至强者,达到长生。这一总体结构为玄幻网络小说的大量出现奠定了基础。后来的玄幻网络小说基本上沿袭了这一结构。观察此大神级玄幻网络写手:我吃西红柿、唐家三少、辰东、天蚕土豆的全部作品,从未摆脱这一套路。而一些较有影响的单部作品如《仙逆》、《凡人修仙传》更是这一套路的典型。所以一直颇为繁盛的玄幻网络文学是从《诛仙》、《飘渺之旅》开创的那一形式结构发展而来的。

当代文学发展进入讽刺性文学阶段后,根据神话原型批评理论,文学的发展遵循这样的路径:神话-传奇-高级模仿-低级模仿-讽刺性文学,文学将来的发展趋势无疑是向神话回归。所以作为当代神话的玄幻网络小说其出现及繁盛是文学发展规律使然,这是玄幻网络小说繁盛的内部根本原因。endprint

中国古代也有神话,但总体来说还是多姿多彩的。到明清神魔小说有了较大发展,流传较广的有《封神传》、《西游记》以及《聊斋志异》。《聊斋志异》是短篇故事集,而《封神传》与《西游记》都有追求成神为仙的主题,但两部作品结构同一,主题的方法却完全不同。

作为神话的玄幻网络小说和远古神话以及明清神魔小说相比有一个十分显著的区别:玄幻网络小说形式结构的统一,打破了远古神话的多姿多彩和神魔小说各有结构特色的状态,表现出根深蒂固的结构类型化。这种类型化根深蒂固也是有其自身原因的。

荣格认为:“与集体无意识的思想不可分割的原型概念指心理中明确的形式存在,它们总是到处寻求表现。”[2]玄幻网络小说都有多种“明确的形式存在”,其心理原型“自我超越”、“自我欣赏”分别体现为“苦修”和“气运”,而“苦修”和“气运”更是构成所有玄幻网络小说的最根本形式。“苦修”和“气运”这两种结构是双层的,表层叙事,深层抒情;表层叙说了整个故事,深层是为了体现写手们内心的心理原型。两种心理原型:“自我超越”与“自我欣赏”决定了“苦修”和“气运”的必然结构形式。因而无论玄幻网络小说如何写,在“自我超越”与“自我欣赏”的心理原型的支配下,“苦修”和“气运”永远都是它们的关键和必然形式。这是玄幻网络小说类型化结构特征形成的根本原因。

三、类型化当代神话重建人的中心地位及美学内涵

弗莱认为:“在高度传统化的文学中,原型最容易研究。所谓高度传统化的文学在大多数场合是指那些质朴的、简单的和大众化的文学。”[2]因而作为大众文学之一的玄幻网络小说,并且是高度传统化的产物(类型化),那么就最适合、最应该放在神话原型批评视域下来探讨。玄幻网络小说的传统与“原型”无疑是“自我超越”与“自我欣赏”这两种心理原型。这两种心理原型导致的类型化,从神话原型视域下来看,有其自身价值。

与远古神话除了在结构上不同外,内容上也不尽相同,玄幻网络小说是写人成神的神话,远古神话多是天地自产的神或英雄的故事。更确切地说,玄幻网络小说不再是对神的崇拜,而是对人本身的认可与崇尚,是人重新发现自己,是人的本质力量重新觉醒,是在后现代语境下重新确立人的价值、意义的个性主义的体现。

坎贝尔在其《千面英雄》中总结了古代英雄神话冒险的道路:启程——启蒙——回归。回归是带回对人民的恩赐。而成为英雄要有两个要素:一是他做了别人不愿或不能做的事;二是他为自己也是为一切人而做。在冒险中,从心理意义上看,象征着他发现了一个奇特的内心世界:他发现了自己[2]。而当代神话也可以总结出英雄的冒险道路:启程——苦修——高于一切。成为英雄也要两个要素:一是天地钟爱的“气运”使英雄可以启程并保证苦修;二是他为自己高于一切“苦修”。对比远古神话与当代神话在英雄道路、成为英雄要素及意义上可以发现一些同异点。

首先,都有启程这个环节,而启蒙或苦修皆是为了增强力量,最终远古神话中的英雄回归了,而当代神话中的英雄则达到“高于一切”。远古神话英雄的回归,无疑是先民们渴望英雄的出现解决自己难以征服的困难并带回胜利的果实,因而英雄回归是一种必然;而当代神话却将英雄放于“高于一切”的位置上。普通人最终“高于一切”,不再为他人服务,这种不同表明当代神话对于确立人的至高无上地位的渴望。

其次,在表达主题思想上,两者是一致的:他(英雄)发现了自己。如果说远古时代依旧是因为生产力低下,自然与社会科学的不发达,先民们只能在神话中发现自己,那么当代为何在高水平的社会自然科学下,大众依旧依靠神话来“发现自己”,这也是一种必然么?

无论是依靠神话确立人的中心地位,还是用神话“发现自己”,都将神话作为确认人的本质力量的武器。葛尔德认为,现代神话文学的哲学本体论意义是:“我们依靠小说和诗歌来赋予我们的世界以意义。神话术使我们相对克服了语言的有限性,帮助我们去理解那些我们不可理解的东西。”[2]后现代语境下,社会文化呈现出“无我性、无深度性”、“非原则化”、“不确定性”、“零乱性”、“卑琐性,不可表现性”等特征[3],人失落了,而围绕人才有的意义、价值伴随人的失落也崩溃了,使得整个人类感受到一种荒诞、虚无与不可知感,对知识的可靠性产生了怀疑,于是人们重回神话用神话中去理解“不可理解”的精神困境。由于人的失落,人们重回神话,将被后现代打倒在地的“人”,重新拾起,以求重新建立起围绕人而又的价值和意义,构筑一个稳定、和谐的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汤哲声.论类型小说与新消费主义[J].文艺争鸣,2012,(3):41-45.

〔2〕叶舒宪.神话—原型批评[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00-366.

〔3〕王岳川.后现代主义文化与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125-132.

(责任编辑 孙国军)endprint

猜你喜欢
天人合一类型化
符号学视域下知识产权客体的同一性及其类型化解释
我国警察盘查行为类型化分析
行政诉讼类型化之批判——以制度的可操作性为视角
从路况报道看广播“类型化”新闻的要素构成
透过电影《八万里》浅谈西藏电影类型化思考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民事一审撤诉的类型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