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谶纬名义”

2014-06-06 09:58李国镇
关键词:谶纬

李国镇

摘 要:有关“谶纬名义”,一直存在争论,总结起来大致三种论调:一是“纬纯谶驳论”,认为谶自谶,纬自纬,两者不是一类;二是名异实同论,认为两者名虽不同,实质一样;三是折中之论,认为谶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有广狭二义。“谶”的内涵随着时间的推移是有变化的,最早以“谶言”形式出现,只是只言片语似的预言,后来就有了预言帝王受命的“图谶”,西汉末附会经义而为“经谶”。“纬”在“经书”确立之后才出现,附会于经。由此可知,“谶”与“纬”从内涵到形式是有区别的,因附会经义又有所联系,就两者的性质而言,合流是可能的。

关键词:谶纬;纬纯谶驳;名异实同

中图分类号:B9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4-0186-03

自明辑佚纬书以来,谶纬诸问题逐渐被重视,诸家争论,尤其谶纬名义问题,各持己见,难分伯仲。汇总诸家论断,大致有三种:一为纬纯谶驳论;二为名异实同论;三为最后为折中之论,言谶纬有广狭二义之分。前两种观点更是针锋相对,争论最多。笔者对三种观点简单归纳和评析,在先贤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史料,阐发一点自己的拙见。

“谶”与“纬”的内涵在古籍中的解释是不同的。“谶”在《说文·言部》中解释是:“谶,验也,有征验之书,河洛所出书曰谶,从言,韱声。”“谶”的意思是应验的预言或隐语。而“谶书”就是指宣扬神学迷信、预言隐语之类的书。东汉张衡有论:“立言于前,有征于后,故智者贵焉,谓之谶书。”“纬”在《说文·系部》中解释:“纬,织衡丝也。段注:引申为凡交会之称。汉人左右六经之书,谓之秘纬。从系韦声。”汉代刘熙《释名·释典艺》中说:“纬,围也,反复围绕已成经也。”清代苏舆解释:“纬之为书,比傅于经,辗转牵合,以成其谊,今所传《易纬》、《诗纬》诸书,可得其大概,故云反覆围绕以成经。”“纬”则是根据这五经衍生的书,称为“纬书”。

一、“纬纯谶驳”辨疑

谶纬名义有别论,认为纬纯谶驳,纬是经的支流,而谶是虚妄的预言。其开端可考者为明代胡应麟在《四部正讹》中说:“世率以谶纬并论,二书是相表里而实不同。”其后有清迮鹤寿、赵在翰、阮元、任道镕,近人陈延傑、蒙文通、冯友兰,现代学者周桂钿、吴雁南等人均认为谶纬有别。而《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作了最为经典的总结:“儒者多称谶纬,其实谶自谶,纬自纬,非一类也。谶者诡为隐语,预决吉凶。……纬者经之支流,衍及旁义。……则谶纬有别,前人固以分析之。后人连类而讥,非其实也。右《乾凿度》等七书皆《易纬》之文,与图谶之荧惑民志,悖理伤教者不同。”《四库全书》是清朝官方编修的集大成的丛书,加之参与编修的文人多为学术的翘楚,所以有关谶纬的论述,在学术和政治上,其权威性是不言而喻的。后世学者也多采此说,论述大同小异。

“谶”与“纬”内涵不同,认为两者有别,持此论者已然认为这是定论,但没有拿出很多证据来证明。再就是《四库全书》编修者为名儒大家,出于“尊经”的目的,免不了病谶而崇纬。近现代学者同意此论者,虽不见得“尊经”,可能从纬书包含很多科学的内容出发,认为谶纬有别,也没有拿出什么实质性的东西证明此观点的正确。

“纬纯谶驳论”的权威性由于《四库全书》编修而得到认证,其后又有很多学者趋同,可从史料来看,此论却忽视了两个问题:

其一,若言“谶驳”无可厚非,则“纬纯”就是以偏概全。“谶”为“有征验之书”可以定性,其驳杂亦不用质疑,而“谶”的性质前后还是有一定的变化,其中也有附会经义。如《论语比考谶》中有“从善,绎绎襁负如归市”(《太平御览》827卷),“仁义在身,行之可强”(《文选》47卷《三国名臣序》)。反过来说“纬纯”者,也没有详细的考辨,只言片语说纬以辅经之用,着实偏颇,不足以说明“纬纯”。更何况“纬书”中夹杂着大量的体现“符命瑞应”的内容,如《礼纬含文嘉》中:“五礼修备,则五诸侯星正行,光明不相凌侵,五谷应以大丰。”(《开元占经》卷66)《礼纬稽命征》中:“礼得其宜,则虚危有德星见。”(《开元占经》卷77)其他纬书中这样的语句举不胜举,可见“纬”中有大量类似“谶”的语句,不能只以其中能阐释经义的语句来说明“纬纯”。

其二,“谶”与“纬”是有区别的,但不能完全割裂“谶”与“纬”的联系。《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提到纬是经的支流,也就是说纬书附会于经书,这一点不必论证。而“谶“也附会于经书,在史料中是有体现的。《郅恽传》记载郅恽上书王莽中有“汉历久长,孔为赤制”,与“尤以恽据经谶”相照应,也就是说“经谶”中有关于“孔为赤制”的内容,可见“谶”也附会于经书。以下史料更能说明东汉儒士援谶入经,以谶附会经书。《樊宏传·附樊鯈传》中记载:“永平元年,拜长水校尉,与公卿杂定郊祠礼仪,以谶记正五经异说。”《张纯传》中记载:“纯以圣王之建辟雍,所以崇尊礼义,既富而教者也。乃案七经谶、明堂图、河间《古辟雍记》、孝武太山明堂制度,及平帝时议,欲具奏之。”《曹褒传》中记载:“褒既受命,乃次序礼事,依准旧典,杂以《五经》谶记之文,撰次天子至于庶人冠婚吉凶终始制度,以为百五十篇,写以二尺四寸简。”以上三条有两点共性,一是谶书中涉及礼仪制度,如郊祠礼仪、辟雍明堂制度、冠婚吉凶终始制度;二是东汉学者用谶书中涉及的礼仪制度来修正五经的不足,或是附会五经。这与“纬书”中的某些内容是吻合的,可见“谶”与“纬”是有联系的。

对以上的问题周桂钿先生在《秦汉思想史》中做了总结,他是认为“谶”、“纬”是有区别的,但也看到两者之间的联系,认为:“图谶附会于经书,纬书也附会于经书,于是,图谶与纬书合流,成为一种思潮,后代合称谶纬。”①

二、“谶纬名异实同”析论

“谶纬名异实同论”则认为其名虽有差异,而其实质内容却相同。持此论点的有清王鸣盛、俞正燮、姜忠奎,近人顾颉刚、王利器、陈槃,现代学者钟肇鹏、王铁,台湾学者吕凯、郑钧等人。以下举两人就能弄清此观点的特点及其论证方法。endprint

近人陈槃,是研究谶纬问题的大家,对于谶纬名义问题,他认为:“谶、纬、图、候、符、书、箓,虽称谓不同,其实只是谶纬,而纬复出于谶。故谶、纬、图、候、符、书、录之七名者,其于汉人,通称互文,不嫌也。”②概括为谶、符、箓、图、书、候、纬一元论。他明确提出:“由‘谶至‘纬,不过形式上一转变,从而标新名目。其实质则‘谶‘纬一也。”③所涉相关论文有《谶纬释名》、《谶纬命名及其相关之诸问题》、《谶纬互辞考》、《略论谶纬互辞及谶于经义与纬书之关系》。陈先生的观点前人已经有论,并不新鲜。他的独到之处有二:其一为论证详实,对文献的考据详细,对凡涉“谶”、“纬”文献史籍及后人辑佚的纬书进行梳理;其二论证方法——互文法,这对于研究“谶纬名义”是一个创新。

当代学者钟肇鹏在其专著《谶纬论略》中举“谶”“纬”互称八例来证明谶纬无实质区别的结论:“不论从汉魏人对谶纬的理解来说,或者就谶纬的实质来看,谶与纬只是异名同实。‘纬名本以配‘经,先有‘经而后有‘纬。七纬以配七经。……纬以配经故称‘经纬。谶以附经故称‘经谶。谶与纬就其实质是没有什么区别的。只是就产生的历史先后来说,则谶先于纬。汉代神化儒学,方士化的儒生以谶附经,于是产生了纬书。”④

《后汉书》就有“谶”与“纬”的互用例子,而且不止一处。而认为谶纬异名同实,忽视了“谶”与“纬”的历史变化,“谶”“纬”是有关联的,不过不可等同而论。

说“谶”“纬”异名同实,源自于两种情况:其一是“谶”与“纬”开始本不同,其后“谶”的流行,与“纬”合流;其二,是“谶”在发展中实质发生了变化,附会于“经”,其后用“纬”代替“经谶”之名。这两种情况,说明“谶”与“纬”在发展中是存在联系的,就其实质而言还是有区别的。

“谶”产生在先,《史记·赵世家》中有记载:“春秋时,秦缪公因病昏睡了七天,醒来后告公孙支与子舆曰:‘我之帝所甚乐。吾所以久者,适有学也。帝告我:晋国将大乱,五世不安;其后将霸,未老而死;霸者之子且令而国男女有别。公孙支书而藏之,秦谶于是出矣。”这可能是关于“谶”的最早记载。这一记载说明两点:一是“谶”的产生可追溯到春秋时期;二是“谶”最早就是以预言的形式出现的。

“谶”的涵义有三:一是“谶言”,如《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的“亡秦者胡也”,“今年祖龙死”,《史记·陈涉世家》中“丹书帛‘陈胜王,置人所会鱼腹中”,“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这些都是以谶谣形式出现的,只言片语,不成理论。二是言灾异变化和帝王受命方面的符命征验之书。《汉书》中记载:“(建平二年六月)待诏夏贺良言《赤精子》之谶,汉家历运中衰,当再受命,宜改元易号。”此谶文算是开“再受命”预言之先,而后王莽造“符命”篡位,“符命”的形式与“谶”无异。莽末,反王莽者多用“谶”,光武帝信“谶”,更善用“谶”。《后汉书·光武帝纪上》记载:“宛人李通等以图谶说光武云‘刘氏复起,李氏为辅。”此条作注为:“图,河图也。谶,符命之书。谶,验也。言为王者受命之征验也。”公孙述在巴蜀自立,也利用“图谶”:“述亦好为符命鬼神瑞应之事,妄引谶记。以为孔子作《春秋》,为赤制而断十二公,明汉至平帝十二代,历数尽也,一姓不得再受命。”三是附会于经书的“经谶”(在上面已有讨论,此处不再赘述),此与“纬”内涵最为贴近,关系也最紧密的。

“纬”之称一定是在汉武帝立五经之后而有,陈槃先生认为:“‘纬之称,大抵可能早推至昭、宣帝之世。”⑤其主要推断依据是《小黄门谯敏碑》中所记的“其先故国师谯赣,深明典隩,谶录图纬,能精微天意,传道与京君明”。⑥谯敏是东汉桓灵时人,有碑文传世,材料的可信度大。追溯其先人谯赣,即是焦延寿,是昭宣时人,在《汉书·京房传》中有载:“京房,治《易》事梁人焦延寿。延寿字赣。……其说长于灾变,分六十四卦,更直日用事,以风雨寒温为候:各有占验。”《汉书》中所说谯赣“长于灾变”的学说与碑文中“谶录图纬”似有渊源。不过成帝时,“纬”之称有可考,在《汉书·李寻传》中记有李寻对帝舅王根的进言:“五经六纬,尊术显士。”其注为:“孟康曰:‘六纬,《五经》与乐纬也。张晏曰:‘六纬,《五经》就《孝经》纬也。师古曰:‘六纬者,《五经》之纬及乐纬也。孟说是也。”王根为成帝舅,“纬”之名成帝时已有,推至昭宣时可信。《后汉书·郅恽传》上王莽一段中提到有“经谶”之称,而王莽历经元成哀平四个时期,“经谶”之称,推至成帝时已是有可能的。虽不能完全确定“经谶”也称为“纬”,不过两者的关系很密切,其后可能合流为一。

三、“谶”与“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研究纬学的日本学者安居香山认为:“所谓‘谶纬思想,有广、狭二义。从狭义来说,是指自前汉到后汉所流行、形成的纬书思想,……广义的谶纬思想,是从这种神秘思想的渊源开始的;它经过秦汉神秘思想流行的最盛期,包括流行于魏晋以后中国思想界的一切神秘思想在内,统称为‘谶纬思想。”⑦持相同论点的有周予同:“纬含广狭二义。纬书之广义的解释,是泛指当时所产生的一切讲术数占验的书而言,……纬书之狭义的解释,则专指‘七纬言。”⑧当代有丁鼎、薛立芳合写的论文《试论“谶”与“纬”的区别——兼与钟肇鹏先生商榷》(《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他们认为应从内涵和外延上把握两个概念,也基本上是从广狭二义论证的观点:“专诸文献,揆诸史实,我们认为‘谶、‘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是在内涵和外延上都不完全相同的两个概念。”⑨

“谶”与“纬”有区别也有联系,具体归纳如下:

(1)“谶”从春秋战国到两汉,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最后呈现出三个涵义:一是“谶言”,就是简单的预言;二是结合灾异变化而言帝王受命的谶书或图谶;三是附会于经书,阐释微言大义的“经谶”。从历史变化来看,“纬”与“谶”是不等同的。不过“纬”与“谶”的联系,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本来两种形式,由于都附会于“经”而合流;另一种是发展到最后用“纬”之名代替“经谶”。如台湾学者郑钧在《谶纬考述》中说:“大致早在西汉末年,纬书往往与图、谶先后错出,且相涵容。到了东汉之初,事实上图、谶、纬三者已经合流,在称谓上也混淆难分了。”⑩endprint

(2)诚如清末廖平在《公羊经传验推补正》昭公十七年所言:“谶与纬不可强分优劣。”我们今天看来,汉代的“谶”与“纬”都是为了神化儒学,是儒学宗教化的产物。“谶”更多的是体现了“谶纬”思潮的政治意义和社会意义,利用“谶”的宣传容易得到社会各个阶层的支持;而“纬”,多是儒者神化儒家思想,是让“谶纬”思潮蒙上意识形态的外罩,维护王权的统治。在历史中,“谶”与“纬”都是凸显了神学的性质,我们应该把“谶纬”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

注 释:

①周桂钿.秦汉思想史[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287.

②陈槃.谶纬命名及其相关之诸问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149.

③陈槃.谶纬释名[C].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11本),302.

④钟肇鹏.谶纬论略[M].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11.

⑤陈槃.谶纬释名[C].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11本),307.

⑥(清)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M].北京:中华书局,1987.1038.

⑦安居香山.纬书形成问题与纬书思想研究的动向[J].孔子研究,1986,(2).

⑧周予同.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42.

⑨丁鼎,薛立芳.试论“谶”与“纬”的区别——兼与钟肇鹏先生商榷[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108.

⑩郑钧.谶纬考述[M].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0.21.

参考文献:

〔1〕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2〕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经部·易类·附录[M].北京:中华书局,1993.

〔3〕安居香山,中村璋八辑.纬书集成[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

〔4〕陈槃·古谶纬研讨及其书录解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5〕陈槃.谶纬释名[C].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987.

〔6〕钟肇鹏.谶纬论略[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

〔7〕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8〕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9〕安居香山撰.纬书形成问题与纬书思想研究的动向[J].孔子研究,1986,(2).

〔10〕丁鼎,薛立芳.试论“谶”与“纬”的区别——兼与钟肇鹏先生商榷[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

(责任编辑 张海鹏)endprint

猜你喜欢
谶纬
谶纬与《吴越春秋》“小说化”叙事特征
《东汉文学思想史》《谶纬思潮与汉代文学思想》
论谶纬主体是“去秦承周,复三代之治”的汉儒版新经学
谶纬释词与《汉语大词典》修订
谶纬:无益经典 有助文章
——以王嘉《拾遗记》为例
论汉赋创作对谶纬的影响
略论谶纬书在《汉志》《隋志》中的区别待遇
简论谶纬与两汉神学政治文化的关系
谶纬与《谶纬论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