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学·问”型课堂教学模式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2014-06-07 10:00吴嫚妮
成才 2014年12期
关键词:算式数学课堂教学

■吴嫚妮

例谈“学·问”型课堂教学模式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吴嫚妮

“学·问”型课堂教学模式,是以构建以培养学生的质疑、解疑等能力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模式。其根本目的是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成为问题的发现者和探索者,培养多思善问的习惯,逐步形成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享受学习的快乐。下面以一年级数学上册97页“解决问题”一课为例,谈一谈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学·问”型课堂教学模式。

一、善用素材,巧用机会,强化问题意识

【课堂实录】

出示例题——

师:仔细观察,说一说,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1:男生有9人,女生有6人。

生2:他们站成了2排,第一排站了7人,第二排站了8人。

师: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1:男生和女生合起来一共有多少人?

师:很好,还有不同的问题吗?

生2:前排和后排一共有多少人?

师:非常棒!还有谁想提问?

生3:男生比女生多多少人?

……

师:男生和女生合起来一共有多少人,前排和后排合起来一共有多少人,都是在求啦啦队表演“一共有多少人”。

师:让我们先来解决“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吧!(板书问题)

教材在这个例题中,提供了从两个不同角度找到信息并分别列式解决的方案,充分体现了解决问题方式的灵活性。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落实对孩子能力和素养的培养,我认为首先应该把握客观规律,即任何能力和素养绝不是靠讲就可以培养的,更不可能在一次学习中学会的。它必定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渐积淀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的引导至关重要,好的问题出现在知识的生长处,孩子们就能顺利、成功获取知识,同时积累学习经验。当第二个孩子说出与第一个孩子不一样的信息时,教师就质疑了——“为什么你发现的信息和他发现的不一样呢?”孩子们在这个时候随着老师的质疑,也会对两组信息进行思考,从而发现原因在于观察的角度不同。在这一过程中,每一个孩子都经历着从一个角度观察向多种角度观察的发展。这就是教师在引导孩子思考的基础上,通过质疑所产生的结果。同时,这样的质疑在我们课堂上经常出现,其目的也不仅仅只是为了帮助孩子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还有更重要的一个作用就是培养孩子的问题意识。孩子不仅要会怎么解决问题,更需要学会发现问题,这样的能力和素养绝不是靠听老师讲能学来的,而是在一次次的影响下,潜移默化地感受、接纳、模仿并逐步形成习惯的。

对孩子们“问题”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不仅需要把握教育契机,更需要落实在教育教学的点滴之处,看似不起眼的细节也是我们教育教学的珍贵素材。

就解决问题的第一步——“知道了什么”的教学中,我将教材的编排稍稍改变了一下,没有直接呈现问题,而是让孩子们找出信息后,根据信息来试着提出数学问题,孩子们提出了很有价值的问题——“男生和女生一共有多少人”、“前排和后排一共有多少人”、“男生比女生多多少人”,说明孩子们对信息的理解是正确的,对数学问题的现实价值是有感受的。长期训练下去,孩子们的“问题”意识就会逐渐形成,就能够形成发现有价值的问题的眼光和能力。

二、合理引导,加强示范,提升设问能力

通过实践探索,我们总结了行之有效的”学·问”型教学模式的教学策略。首先教师要教给提问方法,尤其是一年级刚入学的小朋友,教师要教学生问什么、怎么问。另外,要想培养学生质疑、解疑等能力,前提是培养问题意识,意识有了才有培养能力的机会。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钱守旺老师在《教好小学数学并不难》一书中就强调:“对于问题意识的培养,首先教师要做好提问的示范和引导,再逐渐训练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1.教师精心选择问点,为孩子们做好提问的示范和引导

在“解决问题”一课教学中,当孩子们发现信息、提出问题并准备研究解决方法的时候,教师质疑了,提出了自主研究与交流学习的具体要求。活动进行完后,教师引导全班集体反馈了两种想法。教师将此时此处确定为一个问点,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观察、比较这两道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呢?还有什么疑问吗?”

其中一个教学班的孩子们思维活跃,善于发现、比较。问题一出来,纷纷举手,发现都是用加法计算、结果一样,但算式不同。教师在关键的地方稍加点拨:当孩子们说到算式不同,我就问孩子们了“这是为什么呀?”其他的学生就争着抢着回答了,在回答与交流中总结出:要求一共有多少人,就是要求演出的总人数,应该用加法计算。但是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会获得不同的信息,列出的算式也就不同。

并不是所有班级都会这样活跃,另一个教学班的情况就截然不同:当我问到同样的问题后,这个班的孩子停顿时间有点长,学生似乎难以有什么发现。但教师还是给予了孩子们思考的时间,后来继续问道:怎么都用加法计算呀?这一问,孩子们就被激发了,纷纷举手——

生1:都是要求“一个有多少人”,都要把两个部分合起来。师:那这两种解答有什么不同呢?生2:第一种是把男生和女生加起来,第二种是把前排和后排加起来。

师:哦!原来啊,他们是从不同的角度解决问题。我们既可以从性别这个角度来观察、解决,还可以从位置这个角度观察、解决。这两种观察的角度不同,列出的算式也就不同。

孩子“会问”是需要一个培养和训练过程的,虽然我们提倡“大家不同,大家都好”的个性化理念,但不代表思维不够活跃的孩子我就不努力培养,往往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在我们的“学·问”模式中更受益的恰恰就是这些思维较弱的孩子。教师会精心选择问点,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给予科学的引导,并且给予孩子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当孩子说不上来的时候,教师要善于给孩子搭梯子,帮助孩子发展。虽然有难度,但是这样的问题引导是必须的,孩子们在不断学习成长的过程中会慢慢地建立起这样的问题意识。

2.教师精心设计活动要求,为孩子们做好提问的正确导向

【课堂实录】

师:要求“一共有多少人”我们该怎样解答呢?(学生纷纷举手)

师:看来,大家都有自己的想法。这样吧!下面我们来比一比,看谁的想法更有道理。可怎么比呢?请看大屏幕:

教师逐一帮助孩子读懂要求,并严格按照要求进行下面的研究学习。

以上记录的是整个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研究过程,这一过程体现了两个观点:其一,从小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研究学习的习惯和能力,这一点需要长期坚持,渗透在每一节数学课和每一个数学学习活动中。这样坚持下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才有可能形成;其二,充分尊重孩子的年龄特点,引导孩子采用科学的学习手段,以帮助自己感知并理解,同时教给学生科学研究数学问题的方法,并渗透一些数学思想。

孩子的自主学习虽然是个体行为,但是离不开老师的引导。具体地说,就是要明确的学习要求,正如我在课件中罗列的几点要求一样,不仅老师要逐字逐句斟酌设计,还要引导孩子理解并按要求操作,才能将自主研究落实下来,才能提高教学效率。

(作者单位:武汉市硚口区东方红小学)

责任编辑 王爱民

猜你喜欢
算式数学课堂教学
怎么写算式
好玩的算式谜
一道加法算式
一道减法算式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