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数字化教育传承研究

2014-06-11 09:02张东妮王梦如王小根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4年11期
关键词:移动学习文化遗产数字化

张东妮+王梦如+王小根

摘要:信息化环境下,文化遗产数字化成为保护与传承的重要发展趋势。本文从文化遗产数字化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出发,探索多种数字化手段。基于移动学习的理论与实践,设计了无锡工商业博物馆的移动学习活动,对文化遗产教育传承的新手段——移动学习进行研究与探索。

关键词:文化遗产;数字化;教育传承;移动学习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开始关注将文化遗产资源数字化,以此保护文化遗产,增加互联网文化信息资源的数量。本文以文化遗产数字化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为基础,探索多元数字化教育传承手段,同时,以移动学习的视角阐述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承,以无锡工商业博物馆为例,设计了移动学习内容与活动。

● 研究背景

1.文献背景

在中国知网,以“文化遗产”为篇名精确检索2009年至2013年CSSCI期刊论文,共检索到796篇。其中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关键词323篇,“保护”为关键词82篇,“文化遗产”78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33篇。在检索中并含“数字”,篇名精确检索CSSCI只有4篇。在Web of Science外文数据库以cultural heritage为标题和digitizing为主题进行检索,检索结果显示仅有11篇符合要求。据此可知,目前关于文化遗产的文献中绝大部分与非物质文化有关,其中利用数字化手段进行传承与保护的文章为数不多,在移动学习视角对文化遗产传承进行的研究基本空白。

2.项目背景

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由来已久,1985年就有政协委员提出要尽早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但是,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作起步较晚,直至2005年,国务院才明确提出“要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建立档案和数据库”。[1]至此,我国的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作才真正开始。

● 文化遗产数字化教育传承

目前,数字化的载体分为:数字博物馆,如台北“故宫博物院”[2]对书法、绘画、图书、文献、陶瓷、铜器等藏品进行了数字化;数字图书馆,如温州大学“民俗学文献与温州地域特色文化”资源数据库[3];专题网站,如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网[4];民俗馆,如网络孔子学院之民俗馆[5];名人纪念馆,如史家陈功甫纪念馆[6]。总的来说,数字化的内容形式包括基本的文本、图片、视频、音频、动画形式,以及演化生成的数字故事、微视频、计算机游戏、沉浸式虚拟现实系统等。

文化遗产数字化使一些损坏的、难以保护、难以传承的文化遗产得以保护与普及,并有助于教育传承。但毕竟数字化展示是虚拟现实,对观众的“原真性”体验而言存在着缺憾,因此数字化展示宜结合实体展览。[7]而移动设备的普及与移动网络技术的发展正好可以满足这种需求。移动学习可以借由无线通讯、移动设备,在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学习环境中学习,将学习从课堂延伸至教室之外的真实情境中,以同步或异步的方式进行知识建构。

● 无锡工商业博物馆移动学习

1.背景

无锡是中国近代民族工商业发源地,在原荣氏“茂新面粉厂”遗址上改建而成的“无锡中国民族工商业博物馆”是无锡工商业遗产的集中体现。有助于人们了解民族工商业文化的价值观、工业文化;了解民族实业家的发明与创作;了解近现代主义的建筑风格。[8]

2.无锡工商业博物馆移动学习系统构建

移动学习支撑下的无锡工商业博物馆教育学习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移动学习系统构建,第二部分是移动学习活动设计。首先,笔者基于之前提出的“以OSI为隐喻的移动学习系统框架模型”[9],构建本次无锡工商业博物馆的移动学习。其移动学习系统构成如下图所示。自上而下以学习者为驱动进行设计,本次工商业博物馆教育传承对象为无锡市小学高年级学生。教育传承目的在于让学习者了解无锡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历程,了解无锡民族工商业的历史意义、时代作用,增强民族遗产认同感,热爱家乡,并且学会使用移动设备进行实地与网络相结合的学习。

作为小学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认知基础,基于此,在学习活动开展之前,可为学习者提供基于智能手机的民族工商业博物馆数字平台,该平台主要作用包括活动前的资料呈现、活动时的辅助引导、活动后的成果反馈。在活动前的资料呈现中包括无锡工商业博物馆的基本资料,与工商业相关的历史材料以及提供给学生的学习任务。活动时的辅助引导分为两方面,一是基于情境的内容获取或接收,当学习者进入博物馆以后,根据自己选定的任务要求,随着智能手机提供的线索进行探访,并完成相关问题。对于任务之外的内容,如果学习者感兴趣,可以通过二维码扫描获取相关资料。二是基于智能手机的交流,学习者在探访的过程中,可以随时将自己的心得体会以及疑问在交流板块进行共享与交流。同时,可以运用智能手机的特有功能,记录下自己的探访过程,也为后期活动成果呈现收集素材。活动后的成果反馈,主要作为对学生本次学习活动的评价,不局限于测试的形式,可借助探究之后的作品,如简报、微视频、照片影集等直观了解学生是否认真参与探访活动。

移动学习系统为学习者完成本次活动提供了直观、有效的辅助。在活动前,学生登录系统后,可以自行选择探访的子主题,选择之后,进入子主题资料库,阅读相关材料。之后,明确自己的探访任务。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登录系统,根据自己选定的子主题,进入引导界面,根据设定好的几个主要步骤完成任务,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拓展任务内容。当完成最后一个步骤的时候,探访活动完成,利用智能手机或电脑制作适合自己主题的作品。

● 总结

移动学习支撑下的文化遗产教育将课外与课堂相结合,将真实与虚拟相结合,为学习者提供了学习、交流、互动平台。同时,也满足了人们随时随地获取信息的需求,满足了实时交互、素材获取便捷的需求,适应了人们学习时间零碎的现状。endprint

摘要:信息化环境下,文化遗产数字化成为保护与传承的重要发展趋势。本文从文化遗产数字化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出发,探索多种数字化手段。基于移动学习的理论与实践,设计了无锡工商业博物馆的移动学习活动,对文化遗产教育传承的新手段——移动学习进行研究与探索。

关键词:文化遗产;数字化;教育传承;移动学习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开始关注将文化遗产资源数字化,以此保护文化遗产,增加互联网文化信息资源的数量。本文以文化遗产数字化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为基础,探索多元数字化教育传承手段,同时,以移动学习的视角阐述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承,以无锡工商业博物馆为例,设计了移动学习内容与活动。

● 研究背景

1.文献背景

在中国知网,以“文化遗产”为篇名精确检索2009年至2013年CSSCI期刊论文,共检索到796篇。其中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关键词323篇,“保护”为关键词82篇,“文化遗产”78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33篇。在检索中并含“数字”,篇名精确检索CSSCI只有4篇。在Web of Science外文数据库以cultural heritage为标题和digitizing为主题进行检索,检索结果显示仅有11篇符合要求。据此可知,目前关于文化遗产的文献中绝大部分与非物质文化有关,其中利用数字化手段进行传承与保护的文章为数不多,在移动学习视角对文化遗产传承进行的研究基本空白。

2.项目背景

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由来已久,1985年就有政协委员提出要尽早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但是,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作起步较晚,直至2005年,国务院才明确提出“要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建立档案和数据库”。[1]至此,我国的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作才真正开始。

● 文化遗产数字化教育传承

目前,数字化的载体分为:数字博物馆,如台北“故宫博物院”[2]对书法、绘画、图书、文献、陶瓷、铜器等藏品进行了数字化;数字图书馆,如温州大学“民俗学文献与温州地域特色文化”资源数据库[3];专题网站,如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网[4];民俗馆,如网络孔子学院之民俗馆[5];名人纪念馆,如史家陈功甫纪念馆[6]。总的来说,数字化的内容形式包括基本的文本、图片、视频、音频、动画形式,以及演化生成的数字故事、微视频、计算机游戏、沉浸式虚拟现实系统等。

文化遗产数字化使一些损坏的、难以保护、难以传承的文化遗产得以保护与普及,并有助于教育传承。但毕竟数字化展示是虚拟现实,对观众的“原真性”体验而言存在着缺憾,因此数字化展示宜结合实体展览。[7]而移动设备的普及与移动网络技术的发展正好可以满足这种需求。移动学习可以借由无线通讯、移动设备,在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学习环境中学习,将学习从课堂延伸至教室之外的真实情境中,以同步或异步的方式进行知识建构。

● 无锡工商业博物馆移动学习

1.背景

无锡是中国近代民族工商业发源地,在原荣氏“茂新面粉厂”遗址上改建而成的“无锡中国民族工商业博物馆”是无锡工商业遗产的集中体现。有助于人们了解民族工商业文化的价值观、工业文化;了解民族实业家的发明与创作;了解近现代主义的建筑风格。[8]

2.无锡工商业博物馆移动学习系统构建

移动学习支撑下的无锡工商业博物馆教育学习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移动学习系统构建,第二部分是移动学习活动设计。首先,笔者基于之前提出的“以OSI为隐喻的移动学习系统框架模型”[9],构建本次无锡工商业博物馆的移动学习。其移动学习系统构成如下图所示。自上而下以学习者为驱动进行设计,本次工商业博物馆教育传承对象为无锡市小学高年级学生。教育传承目的在于让学习者了解无锡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历程,了解无锡民族工商业的历史意义、时代作用,增强民族遗产认同感,热爱家乡,并且学会使用移动设备进行实地与网络相结合的学习。

作为小学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认知基础,基于此,在学习活动开展之前,可为学习者提供基于智能手机的民族工商业博物馆数字平台,该平台主要作用包括活动前的资料呈现、活动时的辅助引导、活动后的成果反馈。在活动前的资料呈现中包括无锡工商业博物馆的基本资料,与工商业相关的历史材料以及提供给学生的学习任务。活动时的辅助引导分为两方面,一是基于情境的内容获取或接收,当学习者进入博物馆以后,根据自己选定的任务要求,随着智能手机提供的线索进行探访,并完成相关问题。对于任务之外的内容,如果学习者感兴趣,可以通过二维码扫描获取相关资料。二是基于智能手机的交流,学习者在探访的过程中,可以随时将自己的心得体会以及疑问在交流板块进行共享与交流。同时,可以运用智能手机的特有功能,记录下自己的探访过程,也为后期活动成果呈现收集素材。活动后的成果反馈,主要作为对学生本次学习活动的评价,不局限于测试的形式,可借助探究之后的作品,如简报、微视频、照片影集等直观了解学生是否认真参与探访活动。

移动学习系统为学习者完成本次活动提供了直观、有效的辅助。在活动前,学生登录系统后,可以自行选择探访的子主题,选择之后,进入子主题资料库,阅读相关材料。之后,明确自己的探访任务。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登录系统,根据自己选定的子主题,进入引导界面,根据设定好的几个主要步骤完成任务,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拓展任务内容。当完成最后一个步骤的时候,探访活动完成,利用智能手机或电脑制作适合自己主题的作品。

● 总结

移动学习支撑下的文化遗产教育将课外与课堂相结合,将真实与虚拟相结合,为学习者提供了学习、交流、互动平台。同时,也满足了人们随时随地获取信息的需求,满足了实时交互、素材获取便捷的需求,适应了人们学习时间零碎的现状。endprint

摘要:信息化环境下,文化遗产数字化成为保护与传承的重要发展趋势。本文从文化遗产数字化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出发,探索多种数字化手段。基于移动学习的理论与实践,设计了无锡工商业博物馆的移动学习活动,对文化遗产教育传承的新手段——移动学习进行研究与探索。

关键词:文化遗产;数字化;教育传承;移动学习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开始关注将文化遗产资源数字化,以此保护文化遗产,增加互联网文化信息资源的数量。本文以文化遗产数字化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为基础,探索多元数字化教育传承手段,同时,以移动学习的视角阐述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承,以无锡工商业博物馆为例,设计了移动学习内容与活动。

● 研究背景

1.文献背景

在中国知网,以“文化遗产”为篇名精确检索2009年至2013年CSSCI期刊论文,共检索到796篇。其中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关键词323篇,“保护”为关键词82篇,“文化遗产”78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33篇。在检索中并含“数字”,篇名精确检索CSSCI只有4篇。在Web of Science外文数据库以cultural heritage为标题和digitizing为主题进行检索,检索结果显示仅有11篇符合要求。据此可知,目前关于文化遗产的文献中绝大部分与非物质文化有关,其中利用数字化手段进行传承与保护的文章为数不多,在移动学习视角对文化遗产传承进行的研究基本空白。

2.项目背景

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由来已久,1985年就有政协委员提出要尽早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但是,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作起步较晚,直至2005年,国务院才明确提出“要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建立档案和数据库”。[1]至此,我国的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作才真正开始。

● 文化遗产数字化教育传承

目前,数字化的载体分为:数字博物馆,如台北“故宫博物院”[2]对书法、绘画、图书、文献、陶瓷、铜器等藏品进行了数字化;数字图书馆,如温州大学“民俗学文献与温州地域特色文化”资源数据库[3];专题网站,如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网[4];民俗馆,如网络孔子学院之民俗馆[5];名人纪念馆,如史家陈功甫纪念馆[6]。总的来说,数字化的内容形式包括基本的文本、图片、视频、音频、动画形式,以及演化生成的数字故事、微视频、计算机游戏、沉浸式虚拟现实系统等。

文化遗产数字化使一些损坏的、难以保护、难以传承的文化遗产得以保护与普及,并有助于教育传承。但毕竟数字化展示是虚拟现实,对观众的“原真性”体验而言存在着缺憾,因此数字化展示宜结合实体展览。[7]而移动设备的普及与移动网络技术的发展正好可以满足这种需求。移动学习可以借由无线通讯、移动设备,在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学习环境中学习,将学习从课堂延伸至教室之外的真实情境中,以同步或异步的方式进行知识建构。

● 无锡工商业博物馆移动学习

1.背景

无锡是中国近代民族工商业发源地,在原荣氏“茂新面粉厂”遗址上改建而成的“无锡中国民族工商业博物馆”是无锡工商业遗产的集中体现。有助于人们了解民族工商业文化的价值观、工业文化;了解民族实业家的发明与创作;了解近现代主义的建筑风格。[8]

2.无锡工商业博物馆移动学习系统构建

移动学习支撑下的无锡工商业博物馆教育学习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移动学习系统构建,第二部分是移动学习活动设计。首先,笔者基于之前提出的“以OSI为隐喻的移动学习系统框架模型”[9],构建本次无锡工商业博物馆的移动学习。其移动学习系统构成如下图所示。自上而下以学习者为驱动进行设计,本次工商业博物馆教育传承对象为无锡市小学高年级学生。教育传承目的在于让学习者了解无锡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历程,了解无锡民族工商业的历史意义、时代作用,增强民族遗产认同感,热爱家乡,并且学会使用移动设备进行实地与网络相结合的学习。

作为小学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认知基础,基于此,在学习活动开展之前,可为学习者提供基于智能手机的民族工商业博物馆数字平台,该平台主要作用包括活动前的资料呈现、活动时的辅助引导、活动后的成果反馈。在活动前的资料呈现中包括无锡工商业博物馆的基本资料,与工商业相关的历史材料以及提供给学生的学习任务。活动时的辅助引导分为两方面,一是基于情境的内容获取或接收,当学习者进入博物馆以后,根据自己选定的任务要求,随着智能手机提供的线索进行探访,并完成相关问题。对于任务之外的内容,如果学习者感兴趣,可以通过二维码扫描获取相关资料。二是基于智能手机的交流,学习者在探访的过程中,可以随时将自己的心得体会以及疑问在交流板块进行共享与交流。同时,可以运用智能手机的特有功能,记录下自己的探访过程,也为后期活动成果呈现收集素材。活动后的成果反馈,主要作为对学生本次学习活动的评价,不局限于测试的形式,可借助探究之后的作品,如简报、微视频、照片影集等直观了解学生是否认真参与探访活动。

移动学习系统为学习者完成本次活动提供了直观、有效的辅助。在活动前,学生登录系统后,可以自行选择探访的子主题,选择之后,进入子主题资料库,阅读相关材料。之后,明确自己的探访任务。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登录系统,根据自己选定的子主题,进入引导界面,根据设定好的几个主要步骤完成任务,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拓展任务内容。当完成最后一个步骤的时候,探访活动完成,利用智能手机或电脑制作适合自己主题的作品。

● 总结

移动学习支撑下的文化遗产教育将课外与课堂相结合,将真实与虚拟相结合,为学习者提供了学习、交流、互动平台。同时,也满足了人们随时随地获取信息的需求,满足了实时交互、素材获取便捷的需求,适应了人们学习时间零碎的现状。endprint

猜你喜欢
移动学习文化遗产数字化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Task 3
揭示数字化转型的内在逻辑
数字化起舞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Tough Nut to Crack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智能手机在大学生移动学习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云计算的移动学习平台的设计
基于移动学习的自动问答系统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