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民间智库发展

2014-06-22 01:49王辉耀
北京观察 2014年8期
关键词:智库民间政府

文 王辉耀

随着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全球化进程不断加速,当今世界的国际竞争已经不仅仅是“硬实力”的竞争,以思想、观念、文化为核心的“软实力”竞争已越来越受到重视。

在目前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上升的世界背景下,中国急需一批影响世界话语权、传播中国思想的民间智库。为尽快推动中国民间智库的发展,政府和社会各界力量需要解决以下问题:

鼓励不同性质的智库发展,扶持民间智库。中国智库有必要走自己的发展道路。现在中国的智库其实已经呈现出组织多元化的发展趋势。除了事业单位型的智库、高校型的智库,还有混合所有制型的智库。混合所有制智库即民间智库,有官方背景。也有一些是转制的,原来是事业单位,后来转制成了企业。

这些组织多元化的智库,其实是政府决策者以及智库领导人,为了适应中国社会的深刻转型而进行的有益探索。虽然从单个组织的研究能力来讲,中国智库还无法和美国的布鲁金斯、兰德公司等大型智库相媲美,但是组织背景的多元化提供了不同智库发挥其自身影响力和自身优势的舞台。在这样的一个政策思想的舞台上,不同的智库不仅可以是政策观点的竞争者,还是取长补短的合作者。因此他们共同承担着向政府提供专家智力支持的任务。

中国需要民间智库,然而,目前的社会环境并不乐观。例如,民间智库本是非盈利组织,但中国现阶段的政策要求,却必须让其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形式注册,或让其找一个政府机构挂靠。

推广鼓励社会捐赠文化,鼓励企业捐赠智库事业。官方智库存在财政的支持和监管,如何用好经费是一个老大难问题。很多智库按照行政单位的管理体制进行管理,经费的管理和使用并不符合研究工作的规律和特点,用起来非常麻烦。例如,进行国际交流,许多人因为经费的限制出不去。有的研究员两年才出一次国,限制了很多国外交流。相对来说,民间智库的经费使用比较灵活,但经费来源比较困难。无论如何,我们都需要建立一个更好的适合智库发展特点的经费支持的渠道。

另外,我国的社会文化也存在一定问题。企业和个人为社会做慈善,不一定是捐希望学校、捐体育设施,也可以捐助民间智库,完善中国社会公共政策研究事业也一样是做公益事业。在国外,我们可以看到一些著名企业家、政要捐助成立了许多智库,例如美国布鲁金斯学会,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胡佛研究所、卡特中心等,但在中国,目前还看不到类似的捐赠。政府应该宣传智库事业的重要性,引导企业家捐赠,帮助智库事业发展。

搭建稳定的沟通机制,疏通智库建言献策的渠道。智库尤其是民间智库难以与政府展开有效“对话”的主要因素有二:其一,沟通渠道的缺失。一些高校研究中心和民间研究机构远离政府,没有有效渠道反映自己的研究成果,即使他们向一些地方部门建言提议,也难以上达至决策层;其二,决策层的“兼听”机制不健全。建议加强对政策咨询工作的重视程度,把预案研究纳入规范的行政程序。2010年,北京市人大首次尝试法规预案研究机制,在立法项目草案起草前,首先委托专业学术机构,对立法的必要性、科学性以及可操作性进行研究。引入专业机构,可以节约决策资源与决策成本,提高决策效率。与政府展开有效“对话”也可以定期组织高层主题座谈研讨会。

完善智库发展的法律政策,营造有利的发展环境。政府及社会各界力量应为智库作用的充分发挥营造更为宽松有利的发展环境。首先,要明确民办非企业政策研究机构的法人地位。民办非企业与事业单位、企业、社会团体有本质上的区别,它们是由原“民办事业单位”转变过来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如“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就是在民政部注册的发改委主管下的民办事业单位),但从《民法通则》规定的四类法人(机关、企业、事业和社团)中无法找到与民办非企业法人型智库对应的法人形式的相关规定。这导致了民办非企业法人型智库的相关民事责任规定无法明晰。

其次,要形成允许智库做出独立决策的政策环境。要使智库敢于建言,使其研究成果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就必须要保持智库的独立性。独立的声音不一定是反对的声音,科学决策需要智库基于自己的专业知识不受影响地做出判断。美国《联邦咨询委员会法》对国会内部的各种委员会、理事会和专家组等(统称为咨询委员会)就规定,“保证咨询委员会所提出的建议不会受到提名机构或特殊利益团体的不合适的影响,而是出于咨询委员会的自身独立判断”。

探索稳定的支持机制,促进智库可持续发展。各国政府支持和保护智库的发展,主要体现在财政资助、立法支持和信息扶持等方面。中国也应该借鉴这方面的经验,需要从法律、政策和资金等方面对智库给予大力扶持,鼓励企业和个人对政策研究机构的捐助。要建立有效制度,保障智库获得多元化的经费来源,改变官办智库垄断资金、信息和渠道的局面。

第一,智库必须有独立设置课题的自由权利,必须有自己的经费来源,与政府部门在经费上实行“断奶”,方能独立成长。

第二,智库必须有独立的人才管理权,过去那种编制内的人才管理方式,由编委定编,政府提供薪金,限制了人才的流动,不能有效激发智库研究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研究人员无法提出新见解。

第三,形成政府-智库间的思想产品市场,将智库独立性的产品“销售”出去,使其变为真正的政策加以实施。

随着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全球化进程不断加速,当今世界的国际竞争已经不仅仅是“硬实力”的竞争,以思想、观念、文化为核心的“软实力”竞争已越来越受到重视。中国智库要真正繁荣发展,不仅仅要“政府以及政策重视”和智库本身能“集结智慧之士”,还必须让政府和社会各界形成有利于智库发展的制度、文化和环境。作者系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副会长、中国人才研究会副会长、欧美同学会建言献策委员会主任、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

猜你喜欢
智库民间政府
民居智库
民居智库
知法犯法的政府副秘书长
中政智库“五朵云”
中政智库“五朵云”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政府信息公开”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