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语言拨动心弦

2014-06-24 21:24李春花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14年6期
关键词:屠夫启发性条约

李春花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一个能够动听地、明晰地教学的教师,他的声音便该像油一样浸入学生的心里,把知识一道带进去。”历史教学中,教师如何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提高课堂效率呢?

一、语言要有生动性、趣味性

教学中,教师适时地穿插历史故事等,不仅能有效地提高历史教学语言的生动性和趣味性,而且能加深学生对历史现象的认识和理解,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

教学“三角贸易”时,为了使学生对黑奴贸易的利润之高有直观的认识,教师绘声绘色地为学生讲述了《鲁滨逊漂流记》中,鲁滨逊因在美洲买不起黑奴而意图到非洲去“捞”便宜,结果在海上遇险的情节。在讲二战前夕法西斯德国侵略捷克斯洛伐克时,教师引用了希特勒的原话:“把捷克斯洛伐克从地图上抹掉,是我不可动摇的意志。”通过这句话,学生就深切地感受到了法西斯德国对外侵略扩展的嚣张气焰。

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借用方言、俚语、歇后语等增强语言的趣味性。如讲杜鲁门主义时,可以借用歇后语“太平洋的警察——管得宽”来调侃美国的称霸野心。

二、语言要有通俗性、形象性

教学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抽象的历史概念,如“左倾”“右倾”“投机”“主观”“客观”等。如果把这些概念的书面意义直接灌输给学生,学生一般难以接受和掌握。这时就需要教师采用类比的方法,增强教学语言的形象性和通俗性,使抽象的概念丰富起来。

在讲“绥靖政策”时,学生对该政策的实质理解不透。于是,教师引用了学生比较熟悉的蒲松龄的文言文小说《屠夫与狼》进行类比:以屠夫一开始把卖剩的肉投给狼,意图把狼喂饱而使其自行离开,类比英法通过牺牲小国的利益来满足法西斯国家扩张领土的野心,以避战求和;以狼想吃屠夫而迫使屠夫奋起反抗,类比法西斯国家野心膨胀,英国被迫奋起还击德国。教学“左倾、右倾”时,教师用成语“过犹不及”中的“过”和“不及”作简单的类比。通过类比,学生很轻松地理解了这些抽象的概念。

有人说:“世界上没有枯燥的知识,只有枯燥的讲授。”教师若想使自己的课堂生动有趣,语言、文学知识、历史知识的积累必不可少。

三、语言要有启发性、探究性

语言的启发性和探究性,更多地表现在教学设疑方面。教学中,教师设计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问题,诱导学生参与课堂,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

在讲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结果时,教师采用设疑的语气提醒学生注意:“不是说八个国家侵略中国吗,为什么签订条约时却变成11个国家了呢?”此时,学生既迷惑不解,又急于知道原因,同时也有学生猜测:“是不是后来又有三个国家参战?”

在讲《辛丑条约》的内容时,教师在引导学生对比了《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内容后,故作不解地问:“为什么《南京条约》《马关条约》都有割地、开商的内容,而《辛丑条约》却没有呢?”这个问题立即引起了学生的探究热情,而问题的最终解决也增强了学生对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步步加深的认识和理解。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素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这句话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指教师应该用富于启发性的语言,拓展学生的思维。

四、语言要有科学性、严谨性

历史教学中,对教师最重要、最核心的要求是尊重历史的客观事实,因此,教师的教学语言一定要准确、严谨。如学习“国名的演变”等内容时,往往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应不同国名,如果前后混用,就是知识性的错误。

比如:秦灭六国之前,称为“秦国”,而秦灭六国、统一全国后就称为“秦朝”。又如沙俄、苏俄、苏联、俄罗斯,所指并非完全相同。教师数学时一定要审慎,切忌随意。

著名历史教育家赵恒烈教授把历史教师的语言表达技能分为三种境界:一是能想得清楚,说得明白,完整地表达思想;二是声情并茂,活灵活现,使之传神而动听;三是选词有方,言有限而意无穷。教师唯有在实践中不断琢磨、不断训练、不断积累,才能提高语言素养,让学生喜爱你的课堂。

责任编辑 姜楚华endprint

猜你喜欢
屠夫启发性条约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谈舞蹈教学中启发性语言的运用
作为国际法渊源的条约
条约解释中的拟制因素
摭谈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农民需要“不平等条约”
全面解读《视听表演北京条约
和尚下地狱,屠夫上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