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货管理发展历程研究

2014-06-25 02:57
商业会计 2014年7期
关键词:订货存货供应链

(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 山东青岛266100)

我国台湾学者傅和彦认为,“物料成本占制造业总成本的50%以上,现代物料管理是‘中国制造’企业之关键成功因素”,由此可见存货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存货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为销售或者耗用而储备的物资,包括材料、燃料、低值易耗品、在产品、半成品、产成品等。如果工业企业能在生产投料时随时购入所需的原材料,或者商业企业能在销售时随时购入该商品,就不需要存货。但实际上,企业总有储存存货的需要,并因此占用或多或少的资金。因此存货管理的目的是在充分发挥存货作用的同时降低存货成本,实现存货效益和存货成本的最佳结合。在不同的存货管理水平下,企业的平均资金占用水平差别很大。正确的存货管理方法可以通过降低企业的平均资金占用水平,提高存货的流转速度和总资产周转率,最终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一、存货管理发展过程

(一)经济订货批量管理

工业革命以后,工厂制度逐渐形成。物料的采购、储存、存量管理、加工及废料的处理等,均影响工厂经营的绩效,物料管理因而逐渐引起普遍的重视,许多学者也一直致力于库存管理的研究。

雷蒙德·费尔菲尔德在1931年著作的《论经济订购批量》一书中发展了存货管理的数学模型——经济订货批量(Economic Order Quantity,EOQ ),开启了决策模型的先河。EOQ模型是指利用数学方法求得在一定时期储存成本和订购成本总和最低时的订购批量。当时西方工业企业生产特点是品种少、批量大、生产准备成本高且产品生产周期长,规模生产效益可以带来低成本,从而为企业赢得竞争力。EOQ模型的运用可帮助企业控制其存货成本,加强资金的规划,从而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EOQ模型是建立在一定的假设基础之上的,比如原材料、在产品和产成品的需求是已知且稳定的;每次的采购费用是已知的且不变的;单位储存成本也是已知的且不变;且任何时候储存量是以平均量的一半来计算的等。然而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这些假设条件很难满足,所以由EOQ所确定的订货批量在一定程度上是不真实的。

(二)ABC法库存管理

1951 年, 管理学家戴克(H.F.Dickie)首次将ABC法应用于库存管理。ABC分类法具体地说,就是根据各项存货在全部存货中的重要程度(金额比重、产品种类)将存货分为ABC三大类。A类存货的品种、数量约占全部存货的10%左右,资金约占金额的70%左右;B类存货数量约占全部存货的20%-30%,资金约占金额的20%左右;C类存货的品种、数量约占全部存货的60%-70%,资金约占金额的10%。A类存货品种少,价值大,占用资金多,应作为库存的重点管理。B类存货则应在定货数量和定货时间上加以控制,不必像A类存货那样经常进行分析对比。C类存货一般可集中采购,并适当加大安全存货量,简化手续,节约定货费用。该种方法的主要优点是分清主次,抓住重点,有效地控制主要品种的存货,提高控制的效率。但是这种方法并不能准确提供应该保持存货的数量,并且不能形成一个系统,各存货被孤立起来了。

(三)物料需求计划(MRP)管理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最大的突破便是物料需求计划(Material Requirements Planing,MRP)应用于生产管理上,这阶段属于生产导向的大众市场阶段,组织管理的重点集中于大量生产,旨在降低成本。MRP是一种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生产计划与控制系统,它根据总生产进度计划中规定的最终产品的交货日期,规定必须完成各项作业的时间,编制所有较低层次零部件的生产进度计划,对外计划各种零部件的采购时间与数量,对内确定生产部门应进行加工生产的时间和数量。一旦作业不能按计划完成时,MRP系统可以对采购和生产进度的时间和数量加以调整,使各项作业的优先顺序符合实际情况,实现对企业的库存和生产的有效管理。MRP的基本原理就是由产品的交货期展开成零部件的生产进度日程与原材料、外购件的需求数量和需求日期,即将产品出产计划转换成物料需求表,并为编制能力需求计划提供信息。MRP的库存状态文件的数据主要有两部分:一部分是静态的数据,在运行MRP之前就确定的数据,如物料的编号、描述、提前期、安全库存等;另一部分是动态的数据,如总需求量、库存量、净需求量、计划发出(订货)量等。

20世纪80年代属于消费者导向阶段。市场对品质及产品多样化的要求,使生产模式进入多种少量阶段,此阶段信息系统的应用以MRP-II为主。MRP-II是将生产活动中的主要环节销售、财务、成本、工程技术等与闭环MRP集成为一个系统,成为管理整个企业的一种综合性的制定计划的工具。它可在周密的计划下有效地利用各种制造资源,控制资金占用,缩短生产周期,降低成本,实现企业整体优化,以最佳的产品和服务占领市场。MRP和MRP-II的使用提高了存货管理的效率和精确度,但是MRP和MRP-II是按预测的需求编制的固定计划进行,是一种需求推动式的系统,它仍然认为存货成本在企业中是必须存在的。

(四)适时制(JIT)系统管理

适时制(Just In Time,JIT)系统是一种现代化的生产管理手段,而存货控制是该系统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辅助功能。适时制存货管理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实行适时制生产,在管理手段上采用看板管理,单元化生产等技术实行拉动式生产,以实现在生产过程中基本上没有原材料和半成品的积压。这不仅大大降低了生产过程中的库存及资金占用,而且提高了相关生产活动的管理效率。JIT系统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可以使存货的订货成本为零:(1)与供应商建立紧密联系。签订长期合同,持续供给,从而减少订货的次数和降低相关的订货成本。(2)电子数据交换(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EDI)系统。通过 EDI,供求双方相互交流,及时了解对方需求并最终进行交易。EDI实行无纸化操作,不需要订货单或销售发票,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存货成本。(3)缩短生产准备时间。缩短生产准备时间可以缩短公司的生产周期,并最终降低存货成本。

企业持有存货的原因包括:满足顾客要求(如按期交货);避免由于机器发生故障、材料或零件不合格、材料或零件缺货等造成的生产中断;生产过程的不稳定;避免存货未来价格上升带来的不利影响等。而JIT系统认为没必要持有存货,该系统采用现代化物流技术和管理手段极大地降低了订货成本,并通过强调全面预防性维护,全面质量控制以及与供应商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缩短生产周期等一系列方式提高企业的适时能力,从根本上解决持有存货问题,是更适于企业发展的现代化存货管理方式。但是JIT对企业的管理技术和管理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所以企业应尽可能提高管理水平,达到存货管理中的零库存目标。

(五)企业资源规划(ERP)管理

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的生产模式属于大量生产模式,信息系统的应用以企业资源规划(ERP)为主轴,涵盖研发、销售、生产、配送、服务与财务等所有资源,并加以整合,以达到快速应变及提升竞争力的目标。ERP是从MRP发展而来的新一代集成化管理信息系统,它扩展了MRP的功能,其核心思想是供应链管理。它跳出了传统企业边界,从供应链范围去优化企业的资源。ERP系统集信息技术与先进管理思想于一身,成为现代企业的运行模式,反映时代对企业合理调配资源,最大化地创造社会财富,成为企业在信息时代生存、发展的基石。它对于改善企业业务流程、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显著作用。ERP在库存控制方面主要体现在控制存储物料的数量,以保证稳定的物流支持正常的生产,但又最小限度地占用资本。它是一种相关的、动态的、真实的库存控制系统。这一系统的功能又涉及:为所有的物料建立库存,决定何时定货采购,同时作为采购部门采购、生产部门作生产计划的依据;收到订购的物料,经过质量检验入库,生产的产品也同样要经过检验入库;收发料的日常业务处理工作记录。

(六)供应链管理(SCM)系统管理

进入21世纪后,企业内部的资源整合已不足以顺应全球竞争的需求。企业除强化其ERP系统外,还须整合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SCM)系统,网内网络与工作流程技术将内部资源与外部资源有效地结合在一起而形成虚拟竞争实体,进而适应未来电子商务及全球竞争的变局。供应链是由供应商、制造商、仓库、配送中心和渠道商等构成的物流网络。同一企业可能构成这个网络的不同组成节点,但更多的情况下是由不同的企业构成这个网络中的不同节点。供应链管理是指对整个供应链系统进行计划、协调、操作、控制和优化的各种活动和过程,其目标是要将顾客所需的正确的产品(Right Product)在正确的时间(Right Time)、按照正确的数量(Right Quantity)、正确的质量(Right Quality)和正确的状态(Right Status)送到正确的地点(Right Place),并使总成本达到最佳化。供应链管理是围绕核心企业的网链关系,如核心企业与供应商、供应商的供应商的关系,与用户、用户的用户的关系。协调好该网络各个节点的供产销,由顾客需求确定销售量,根据销售量由生产制造商确定生产量,进而得出需要采购的原料数量,由供应商提供原料的供应量,该过程消除了一切不增值的过程,提高了生产运营效率。但是供应链管理对预测和内部控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Riddalls and Bennett(2002)强调应该缓解需求放大或者是避免出现长鞭效应(“bullwhip”effect)。

二、结论

长期以来,学术界一直致力于改进存货管理系统,存货管理也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而改进,满足管理的要求。虽然管理理论不断的丰富,但并不意味着以前的方法已经陈旧落后,不再适用,管理方法的选择与运用要根据实际情况,每个方法也不是孤立的,我们可以根据各自方法的优缺点结合适用。

由于经济订货批量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才能成立,而经济环境很难使得那些假设条件同时成立,所以经济订货批量在一定程度上很难起到它应有的价值。ABC分类法分级别的管理存货,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存货管理的难度,使得管理时有重点,节省了人力、物力和财力,但是在现代激烈竞争的环境下,ABC分类法是一种比较粗略的管理方法,所以难以满足现在企业及顾客的要求。ERP是在MRP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强调了整体资源的考虑,弥补了MRP只考虑企业内部资源的缺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用ERP代替MRP。在竞争激烈强调共赢的环境下,仅考虑企业内部的资源是不够的,应该在ERP的基础上建立供应链管理,通过与上下游沟通协调,使得企业实现零存货。由于供应链管理可能会出现长鞭效应,因此应该建立动态控制和预测机制,使得供应链上的各环节能及时应对变化,减少因预测顾客需求夸大或者是需求短缺造成存货积压或者是产品供应不足,导致企业经济损失。

猜你喜欢
订货存货供应链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企业存货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海外并购绩效及供应链整合案例研究
解锁西贝供应链的成功密码
为什么美中供应链脱钩雷声大雨点小
航材需求为随机变量的订货批量模型建立与应用
政府存货准则与企业存货准则的比较及建议
存货周转率分析中一个容易出错现象的解析
广州市交通运输职业学校存货管理办法的研究与实践
二级供应链系统的三阶段协同订货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