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喇叭
——母女两代人的艺术摇篮

2014-06-30 07:52敖丽蓉
传记文学 2014年6期
关键词:广播剧小喇叭合唱团

敖丽蓉

小喇叭

——母女两代人的艺术摇篮

敖丽蓉

1.播音室里参加演出的小朋友,他们的歌声、对话、笑声,通过面前的麦克风广播出去

2.1959年“六一”前夕,北京市东城区大方家胡同幼儿园两位小朋友向全国小朋友唱 “六一”儿童节歌曲

3.北京市分司厅幼儿园儿童为学龄前小朋友们广播歌曲

每当我听到“哒嘀哒,哒滴哒,哒滴哒哒哒!《小喇叭》开始广播啦!”的开始曲时,都会有一股热流涌上心头,因为我是听着《小喇叭》节目长大的。

幼儿歌曲《小鸭子》《一分钱》等优秀歌曲让我百唱不厌,牢记心中。那时还常听孙敬修老师讲“孙猴儿”的故事,听彭其畹老师教唱动听的儿歌。

1958年,我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做梦也没想到我会考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少儿广播合唱团,从那时起,我进入了学习音乐的摇篮。当时从学习浅显的简谱开始,认识各种节拍各种表情符号等基本音乐知识,直到熟练演唱四个声部合唱歌曲中的一个声部,都是经过了合唱团老师及指挥耐心的指导、帮助。从1958年到1961年的时间里,我荣幸地参加了50年代老音乐家、老艺术家们创作的优秀儿童歌曲的录音工作。其中《快乐的节日》《让我们荡起双桨》《我们的田野》《红领巾之歌》《我有一双万能的手》《洗手帕》《旅行歌》《快乐的晚会》等,这些歌曲一经《小喇叭》《星星火炬》节目播出,迅速在全国少年儿童中间传唱,几十年来至今经久不衰。

小学毕业后我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北京师大一附中,由于我在少儿广播合唱团打下了音乐的基础,我在班上被选为文娱委员,经常组织合唱队、歌咏比赛等活动。初中毕业我考上了中国音乐学院附中作曲专业,虽然我当时不会五线谱也没学过钢琴,但老师说我音乐方面的基础很好,就收下我了。现在回想起来,若不是《小喇叭》《星星火炬》节目对我的熏陶及少儿广播合唱团对我的培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是无论如何考不上的。在校学习期间,我很顺利地完成了学业,又以优异成绩被保送作曲系。然而还没来得及高兴,1966年“文革”开始了,大学没上成,直到1969年,我被分配到河北省歌舞剧院创作组,四年后我考上了北京军区空军文工团任创作员,创作了大量合唱、表演唱、独唱、二重唱及舞蹈音乐。

令人难忘的是,那年文工团拉练,我们整装待发,突然政委命令:“敖丽蓉出列!”我当时吓了一跳,以为着装或者哪些地方不合格,出列后政委对我说有紧急任务,我这才松了一口气。我的任务是为北空幼儿园写一部舞蹈音乐,还有配歌《凉山青松送北京》,我当时真是高兴极了!给幼儿园小朋友写曲子,那是我所热爱的熟悉的当年《小喇叭》给予我的歌曲和音乐呀!拿到了歌词,我脑海里顿时回荡着我小时候唱过的《小喇叭》广播过的幼儿歌曲,那充满幼儿特点的动听的旋律及活泼欢快的歌词激发了我的创作灵感,几乎是一气呵成就完成了上级交给我的紧急任务。这部舞蹈音乐顺利通过了审查,文工团领导又派我到北空幼儿园指导排练,那些日子每天和小朋友一起又唱又跳,简直开心极了。没过多久我又接到通知,让我去人民大会堂看演出,原来幼儿歌舞《凉山青松送北京》被选上去人民大会堂演出,看演出的是华国锋主席。我当时喜出望外,我是第一次写幼儿歌曲呀!我由衷地感谢《小喇叭》给我的幼儿音乐方面的启蒙。

1979年,我面临从北空文工团转业,要考虑到地方工作的问题了,但还没有具体的想法。那一天,是个晴朗的天,我下午出去办事路经广播大厦(现在的广电总局)的北门,看到排着队等着进门的戴着红领巾的小朋友,我感到旧景重现,当年我们到合唱团活动,都是下午两节课后赶到电台门口等着老师把我们接进去。我不由自主地走过去朝大门里面张望,意外地看到一张熟悉的面孔,是合唱团指挥沈鹤霄老师。我喊了一声:沈老师!他似乎不认识我了,我连忙报了我的姓名,他马上想起了我,立刻招手让我进去,详细了解了我的艺术简历,并告诉我:《小喇叭》需要音乐编辑,你是当年合唱团团员,又学的是音乐专科,来少儿部工作很合适,你愿意来吗?我一听又惊又喜,我何止愿意,简直是可望不可及的事啊!沈老师很快就向少儿部领导贾玉芝老师汇报了我的情况。

不过,没过几天,来北空文工团借调我的不是《小喇叭》,而是《星星火炬》节目的组长白云娥老师,当时好像说我更适合《星星火炬》节目。这事来得太突然,太快,当我带着惊喜带着飘飘欲仙的感觉走进办公室时,仍然不敢相信这事是真的。经过8个月的借调、实习,少儿部录取了我,我办理了转业手续,成了《星星火炬》节目的音乐编辑。虽然没做成《小喇叭》的音乐编辑,但我仍然关注她、热爱她。我为《小喇叭》写了《秋天好》《小狗乖乖》等幼儿歌曲,播出后在小朋友当中广为传唱。鞠萍姐姐的独唱音乐会也演唱了《小狗乖乖》;《七色光》节目的开始曲用的就是《小狗乖乖》的乐曲。在1989年举办的全国少儿歌曲评选中,《小狗乖乖》荣获了二等奖。

1989年初,我在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了一本儿童读物《孙佳星的故事和她的歌》。大家还记得小歌星孙佳星吗?当年因她为一首动画片的插曲《找爸爸》配歌而走红。那稚嫩凄婉的“找爸爸”的歌声不但深深打动着每个孩子的心,而且深深打动了每一位家长的心。广播电台、电视台纷纷播放她的歌,我也对她进行了深入的采访,专题报道了她不幸的童年的故事,编了一期专题节目《孙佳星的故事》。节目播出后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当时小听众纷纷来信点播她的歌,关心她的成长。

恰逢文化艺术出版社的领导收听了这期节目,特约我在这期节目的基础上,编写关于小佳星故事的儿童读物。通过深入采访我才了解到,小佳星的歌之所以唱得那么动人,原来是她的妈妈离了婚,她没有爸爸了,她也要给自己找个爸爸。

我的女儿韦玮听了孙佳星的歌后开始喜欢唱歌了,也有很强的表演天分,于是我开始引导她收听《小喇叭》节目。她学会的第一首歌是《小鸭子》,第一首歌谣是《大袋鼠》。唱歌的音很准,说歌谣的字咬得很清楚很有表现力,被当时主管录制幼儿诗歌的钟晓冬老师看中,从此她就站在话筒前成了《小喇叭》的一名小演员,不但录歌谣、诗歌,还录制了好几部广播剧,其中有科学童话广播剧《骄傲的零》、儿童广播剧《姥姥正在弹钢琴》、广播剧《遗失》等。1983年第14期的《广播节目报》中这样写道:在广播剧《遗失》中扮演女儿芳芳的小朋友韦玮,今年才5岁,可是,在中央台《小喇叭》节目里已经崭露了她甜美的嗓音,朗诵过一些有趣的幼儿诗歌。这次扮演3岁的芳芳,台词较多,她又不认字,导演曾为此焦急过,可她一点儿也不着慌,只教了两遍就记住了全部台词。演到动情处眼泪哗哗往下流,连大演员也为之感动。

由于《小喇叭》的启蒙和培养,她逐渐喜欢上了表演。她6岁那年,在中央电视台少儿部拍摄的儿童电视剧《玫玫和她的布娃娃》中扮演玫玫;在八一厂拍摄的电影《再生之地》中扮演日本遗孤;在长影厂拍摄的电影《十六号病房中》扮演妞妞,获长影厂“小百花奖”;在珠影厂拍摄的电影《残月》中扮演母亲的童年。

韦玮7岁那年开始学钢琴,她初中在北京八中上学时是合唱队的指挥,毕业后考上了中央音乐学院作曲专业,大学又考上了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及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最终选择了电影学院导演系,毕业后分配到八一电影制片厂。因为酷爱表演、调入演员剧团,至今拍摄电影、电视剧等20多部。韦玮虽然一天表演也没学过,但她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当然要归功于《小喇叭》对她艺术上的幼教给了她艺术的启蒙、引导和培养。我和女儿衷心感谢《小喇叭》节目!感谢在为儿童广播节目战线上辛勤耕耘的老师们!感谢儿童节目的编导、作家。我们永远热爱《小喇叭》,永远吹响《小喇叭》:“哒嘀哒,哒嘀哒,哒嘀哒哒哒!”

责任编辑/胡仰曦

猜你喜欢
广播剧小喇叭合唱团
耳朵里的声音大戏:新中国广播剧风雨历程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成果推介·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广播剧音乐研究成果简介
青蛙合唱团
2018中国广播剧年会在辽宁丹东召开
我是小保姆
牵牛花,小喇叭
吆喝
旧时王谢堂前燕,于今将往何处飞?
好戏正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