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江西省高校高层次人才建设的困境与激励

2014-07-01 08:06
景德镇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人才队伍人才学校

郑 晖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江西 南昌 330013)

1998年,教育部发布《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其中为促进高等学校的人才队伍建设,启动了“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工程”项目,提出开展高层次人才的引进。2004年3月3日,国务院发布《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教育部全面推进人才建设工作,其中包括一个体系、三个层次和八项措施,这些计划的实施极大地强化了我国人才队伍的建设力度,也促进了各大高校的人才队伍建设。以清华、复旦、浙江大学最为典型。清华大学前后设立了“百名人才引进计划”、“高级访问学者计划”等人才计划,复旦大学设立了“复旦-浩清特聘教授岗位奖励基金”,浙江大学则实施了“光彪讲座教授基金”[1]。这些计划的实施奉行“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扩大面上的影响,实行点上的推进,为这些学校形成了新的优势学科群,促进了学校竞争力的提升。

1 我省高校高层次人才建设的主要困境

江西省高校在人才引进上取得一定成果,但是由于地区差异、观念、体制、机制等方面原因,高校的引进人才无论在政策上还是在实践中不尽人意,存在着缺乏引进人才规划,考核制度建立得不完善,缺乏开放的国际视野,尚未建立起自由的研究环境等问题。

1.1 顶尖人才匱乏

表1 :2013年12月底省内部分高校高层次人才数据

以江西省高校为例,在人才引进方面存在着整体数量偏小、质量偏低、发展不均衡等现象。江西省高校缺少具有国际、国内领先水平,引领学科发展前沿的学术大师及顶级专家。在国内、国际上的话语权不够,以院士为例,江西省各高校的院士,远远落后于其他省份的高校。

表2 :部分省份各高校院士一览表

在2013年中国高校院士排行榜中,我省高校只有南昌大学、江西农业大学、东华理工大学榜上有名,院士人数南昌大学在全国高校中排名第71名、江西农业大学在全国高校中排名第166名、东华理工全国高校排名第234名。

1.2 国际化程度不高

伴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政治的多极化趋势、多元文化的相互冲突与整合、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高等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21世纪高等教育发展的三大特征之一,成为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世界范围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更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在教育部颁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中国教育的国际视野和世界眼光更加清晰。这预示着,中国教育开始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中国教育体系将以更加开放、更加自信、更加主动的姿态,融入世界教育体系[2]。《江西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也明确提出了到2020年要实现教育国际化进程加快的目标。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其中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人员的国际化,其中最核心的指标就是师资队伍的国际化。即开展人才队伍国际化建设,推进人才队伍国际化素质提升,建立多元化国际化人才队伍,促进多元化国际化人才融合。但是目前我省的高校高层次人才的国际化程度和水平不高,具有海外教育、工作和经历教师和外籍教师所占比例不高,国际学术合作与交流不够活跃[3]。

1.3 引进规划不科学

高校的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是一个持续过程,要求高校根据学校的发展进行科学规划。学校在进行高层次人才的引进时,首先要明确学校的发展目标,确立短期发展、中期发展和长期发展的关系,并依此确立人才发展的规划;其次要对于人才的现状进行科学分析,并据此做好人才需求的预测,科学地制定引进规划;再次要对高层次人才流动比率、学校现有人才的质与量、学校学科建设的未来进行全面把握,以促进高层次人才引进的效果。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人才引进工作日益重要,各高校为促进人才引进工作的科学化,都相继制定了高层次人才建设发展规划等文件,并把它纳入学校发展规划之中。通过这些文件的制定,为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确立了目标、并有效地指导了学校的人才引进工作[4]。

但是我们通过近几年的实践来看,发现目前制定的这些规划都眼光不够长远,未能对规划进行细化和完善,并且相对应的各学院未能根据规划进行细化,有些规划制定不科学、实践性不强,难以有效地进行操作。

1.4 引进机制不完善

高校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为促进人才引进的质量,各高校都为引进人才制定了各项规章制度。但是江西省的高校目前在人才引进的机制方面存在着极大的不足,人才引进的政策比较滞后,在引进中又没有能够制定配套政策,已经引进的人才又难以发挥激励作用,导致在人才引进中吸引不够[5]。在人才引进中还存在着单个引进的现象,无法形成团体优势,无法满足高层次人才对于学科建设的需要。在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中许多政策又没有与学校的长远发展相配合,不能充分发挥人才的引领作用。在人才引进过程中,又难以主动积极地开展工作,制定制度后就坐在那里,存在着“守株待兔”的现象,这样对于真正具备国际声望的学者来说,吸引力严重不足[6]。同时在高校的人才引进中,又存在着割裂人才管理的现象,即“重引进、轻培养”,“重引进来、轻走出去”等现象,无法形成人才引进工作的可持续高效发展。

1.5 配套政策不健全

人才的引进,特别是高层次人才队伍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不仅是引进政策的制定,还要求有配套政策的健全。人才的引进,只是高校人力资源工作的一个环节,与此密切相关的有培养、选拔、使用、激励等相关方面。如果只是制定一个引进政策,而配套政策不到位,则无法发挥人才引进可持续性。这要求各高校根据自身的特点和财力,努力制定具有自身特色的配套政策,不仅解决人才的引进,同时加强人才的管理,使人才引进工作执行到位,真正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队伍。近年来,我省人才引进政策存在着不健全的特点,体系不够完善,执行不够到位。同时由于江西省本身财力不足、区位优势不明显、高等教育整体发展水平不足,在高层次人才引进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劣势,更加需要在人才引进方面全盘考虑、系统分析。要加强高层次人才工作的环境建设、构建高层次人才的学术平台、完善高层次人才的待遇体系,促进高层次人才建设的工作上水平、上层次。

2 我省高校高层次人才的激励对策

高层次人才资源是一个地区的核心竞争力,完善高层次人才激励机制,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一个重要举措,是激发高层次人才积极性与创造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高校人才队伍的建设要求学校创新人才思维,引进与激励相结合,以激励促进引进,使人才队伍发挥最大作用。

2.1 坚持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

按照马斯洛的需求五层次理论,人的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个层次。不同人员的需求是不同的,人在低层次需求满足后将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对于高层次人才来说,据调查表明,超过50%的人都很满足于收入水平,即低层次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已经基本得到满足[7]。对于他们来说,更加希望得到尊重和自我实现这些精神层次的满足。对于高层次人才来说,学校首先就应该给予他们体现他们能力的足够的报酬体系,让他们在物质层面完全得到保障。同时除了进行多层次多形式的物质激励外,更应该注重精神激励,应该在掌握高层次人才成长规律的基础上,以人为本设计多元化的激励形式,让他们广泛参与学校事务和社会事务,能够使他们的能力得到更大程度地发挥,通过参与这些事务使他们能够获得学校和社会公众的认可[8]。因此,对于高层次人才来说,为发挥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应该加强激励体系的设计,即坚持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在激励过程中,应该以物质激励为基础,同时加强精神激励,并且精神激励更加重要。通过这些激励方式,让高层次人才广泛参与学校事务和社会事务,让高层次人才在多个层面发挥作用,实现高层次人才的人生目标。

2.2 坚持“过去”激励和“未来”激励相结合

高层次人才是学校的一种重要资源,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学校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高层次人才在引进后,要持续性地发挥作用,就必须持续性地对人才进行激励,即采取“过去激励”和“未来激励”相结合。也就是首先是针对高层次人才的前期成果和现在成果进行激励,让高层次人才创造的物有所值、学有所用、成果得到认可。其次是让高层次人才对未来充满信心,在学校里能够预测未来的发展空间,学校未来会像当时引进时一样持续性对人才予以关心和保障,这就是高层次人才的“未来激励”。对于高层次人才来说,最好的“未来激励”是为人才提供事业发展空间、形成促进人才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透明高效的科研管理制度[9]。这些“未来激励”体现在适合他们未来发展的环境和机制,学校的实验室条件和工作环境,学校对于人才的各种软硬资源的配置,学校的资金、项目、团队、科研等方面的投入,学校对于重大成果的物质激励,在自身专业的关键岗位和人员配套的支持等方面。高层次人才通过对学校的“未来激励”进行评估,然后对来到学校后自身的发展进行展望,同时也通过对“未来激励”的认可促使高层次人才能够持续性地发挥创造性作用,引领学校和自身长期稳定处于发展的过程之中。

2.3 坚持激励、管理和监督相结合

高层次人才的激励是学校人力资源工作的一个环节,对于学校来说,人才的激励、管理和监督是一项系统工程,最终目的是实现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和高效化,使人才发挥最大作用,促进学校各项工作上水平、上质量。因此在人才激励过程中,要加强人才的监督工作和管理工作,只有三者相结合,才能使激励的效用最大化。首先人才的激励是在学校各职能部门的共同协作下展开的,其中包括人事处、组织部、科研处、宣传部、财务处和院系等各个职能部门。在人才激励工作中,应该协调各部门的职能,让各部门各司其职、各尽其责,避免重复交叉,达到结构优化、目标协调、形成合力、提高效率的目的;其次对高层次人才的激励必须加强管理。激励的形式多种多样,各种激励应该相互结合、相互促进,以实现激励效果;再次激励工作中应该加强考核和监督,对于激励工作而言,有功则奖、有过则罚。高层次人才在学校的各项工作中,应该与目标计划相结合,考核合格则予以奖励,权利与责任相结合,如果不合格则要采取退出机制,即健全人力资源的考核评价制度,以评价促激励,加强激励工作的良性互动。最后要建立人才激励的长效机制。人才激励的目标是促进人才的作用的发挥,从长处来说则是促进人才成长,即通过激励达到使用人才、培养人才的目标,健全以道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机制,形成竞争开放的长效激励管理机制。人才激励是人才管理工作的一个方面,学校在人才激励中应该加强监督和管理,建立起为人才服务的机制、加强人才服务的信息工作、促进政府对高层次人才的支持、解决人才工作的相关问题,促进人才工作的良性循环。

2.4 坚持人才引进和培养相结合

高校高层次人才管理工作是高校人力资源工作的组成部分,其中包括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高层次人才的激励工作也与人才工作的这些方面密不可分。为促进高校高层次人才管理工作效率的提高,应该使高校工作与高层次人才目标相结合,即人才的价值追求、理想目标必须与学校的目标相吻合,人才的知识结构与学校的专业结构相吻合,通过这种结合实现人才发展与学校发展和谐一致。通过这种人才与学校的和谐同步发展,一方面能够提高人才引进的效果,使人才的引进具有科学性和可持续性,同时通过这种和谐性使人才的引进也更有效。学校能够引进优质的高层次人才,在这些人才的领军过程中,也能够带动组建团队,通过构建团队并完成任务来培养人才[10]。团队人才在这种引进的高层次人才的带领下,自身得到发展,实现人才的优质培养。学校政策得当,人才的引进与培养是相辅相成的,这种成功是在人才的使用过程中实现的。通过人才的培养,特别是通过引进的优质人才来实现优质人才的培养,将更能够使师资队伍实现增强凝聚力、调整合理的结构、形成鲜明的特色、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提高优质人才的使用效果。通过高效地使用高层次人才,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能够促进引进高层次人才、能够培养高层次人才,实现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的良性循环,从而最终实现引进高层次人才、培养高层次才、使用高层次人才的高效结合[11]。从人力资源的角度来说,人才工作的前提是优质人才的引进、人才工作的灵魂是人才的培养、人才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人才的使用。这三者是相互结合、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也不断上了新的台阶。高等教育事业要进一步的发展更加依赖于人力资源的开发,作为我国中部地区的江西省高校在这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如何得到高层次人才,更进一步说如何使引进的人才发挥最大效用,如何在引进人才的同时进一步培养人才,这需要领导的高度重视,也需要各种政策的实施。建立完善的激励制度,全面推进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实现岗位的责、权、利统一,建立具有激励和充满生机活力的人事分配、管理、运行制度,多方位、多渠道筹集资金,将各项人才优惠政策落到实处。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学校的人力资源的最大化,才能够有力地促进学校的高速发展,增强学校的竞争力。

[1]赵醒文.浅谈高校高层次人才引进[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6):146.

[2]亓智斌.高校人才资源管理探讨[J].煤炭技术,2012,(6):260-261.

[3]陈博,王媛媛.高校人才队伍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173-175.

[4]林杰.高校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2,(4):288.

[5]李兴强.独立学院高层次人才引进机制探析[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12,(4):25-26.

[6]邸峰.从人力资源管理谈高校人才引进工作[J].人力资源管理,2012,(2):98-99.

[7]于杨.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21-22.

[8]张樱.大学竞争背景下高校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

[9]朱敏.对高校引进人才使用和管理问题的若干分析[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8,(11):111-113.

[10]徐小忠等.国外高校教师聘任制的特点及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04,(7).

[11]李志军等.美、加大学吸引高层次人才的做法对我国高校教授队伍建设的启示[J].中国高等教育,2003,(15)、(16).

猜你喜欢
人才队伍人才学校
人才云
关于培养新时期青年人才队伍的思考
激发人才队伍活力 更好助力追赶超越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学校推介
人才队伍:发展机制待完善
人才队伍建设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