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2014-07-03 22:26肖振刚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4年12期
关键词:双曲线函数图像

肖振刚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2-0003-01

在课堂教学中,课堂提问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也是所有的老师普遍采用的一种课堂组织形式。设置有效的课堂问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来,让学生变成课堂的主体,在这过程中实现知识和能力的“双丰收”。然而,实际上很多时候,教师预设的问题流于表面,不能环环相扣、逐步推进,不能揭示知识产生的过程;再加上教师不考虑提问的方式方法等等,阻碍了师生之间的“对话”和互动。这样的话,不但不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甚至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中必须预设有效问题。

一、课堂提问要重质量而不是重数量

实施素质教育之后,教师接受了很多新的教育理念,一改以往满堂灌的教法,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注重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教师就把课堂提问的数量作为了衡量一堂课学生是否真正参与教学的一个标准。然而,在课堂上由于问题太多,学生穷于应付,看似师生互动热火朝天的景象,实际上由于问题不鲜明突出,学生对这些问题并没有留下什么印象。由于学生根本没有自己消化吸收的过程,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学生无法获得完整的知识,更加不可能在课堂上理解整个知识产生的过程。长此以往,学生在面对课堂教学时会失去学习的耐心,更不可能成为课堂的主体,从而恶性循环。所以在课堂提问中要重质量而不是重数量。

二、课堂不光要重提问,更要重视提问后学生的反馈

数学教学过程应当将学生主体摆在突出的位置。教师对一些关键问题、关键环节不要急于说破,应留下“更美的风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欣赏,使其在探索、思考问题的体验中提升思维和激发兴趣。例如在双曲线概念的教学中,当得出双曲线定义:平面内与两定点F1、F2的距离之差的绝对值等于常数(小于|F1F2|)的点的轨迹叫做双曲线,即提出问题:动点的轨迹是双曲线,满足的条件是什么?当学生得出||PF1|-|PF2||=常数(小于|F1F2|)后,可以将条件进行改变,再让学生思考。若将小于改为等于或大于,其轨迹又是什么呢?对于上述问题在椭圆的概念中已经研究过了,学生自然会产生联想,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和记住椭圆和双曲线的概念。

三、课堂提问要让学生“跳一跳,够得到”

心理学认为,人的认知水平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已知区”“最近发展区”和“未知区”。人的认识水平就是在这三个层次之间循环往复,不断转化,螺旋式上升的。课堂提问不宜停留在“已知区”与“未知区”,即不能太易或太难。问题太易,则提不起学生的兴趣,浪费有限的课堂时间;太难则会使学生失去信心,无法使学生保持持久不息的探索心理,反而使提问失去价值。有经验的老师提问能“牵一发而动全身”,提出的问题恰当、对学生数学思维有适度启发,必将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识,使新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产生有机联系的知识结构。例如在讲解函数图像的时候,首先帮助学生回忆初中学习的一些最基本的函数图像;在讲解如何画出函数y=︱x-2︱+1之前,首先帮助学生复习函数y=x,在老师的帮助下再进一步变形画出y=︱x︱的图像,这样大部分学生都能画出函数y=︱x-2︱+1的图像,假如直接让学生画出函数y=︱x-2︱+1的图像可能就有些困难。

四、课堂提问要注意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

在课堂设计问题时,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作合适的设计,并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选择最佳的问题情境。如果教师选择合适的角度,往往很容易引导学生自然地进入到问题情景,结合现实构建合适的数学模型,从而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积极性,学生会很容易理解整个知识的来龙去脉,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反之只会让学生一头雾水。如我在讲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时,先创设了一个简单的问题情境,让同学们观察教室内房梁的任何一条线和地面上的任何一条线的位置关系,因为学生都身在其中,所以他们每个人都会去看、去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到底谁的答案正确,这时再进入新课,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兴趣增强了,那么这堂课的教学效率也就提高了。假如直接让学生凭空想象,学生就会感觉很困难。再比如我在讲解“集合的概念”这一节的时候,在给出集合的性质之前,先给出问题“请大家挑选出班上身高比较高的人”,这时学生肯定会不知所措,那再问“请班上身高在185cm以上的站起来”,这时学生肯定会在老师的两次提问中找出答案。在这样合适的问题情境中学生会很快进入到自己的角色中顺利地完成教学目的,最终真正提高课堂效率。

(责任编辑 刘 馨)endprint

猜你喜欢
双曲线函数图像
改进的LapSRN遥感图像超分辨重建
二次函数
二次函数
函数备考精讲
有趣的图像诗
把握准考纲,吃透双曲线
双曲线的若干优美性质及其应用
遥感图像几何纠正中GCP选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