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初探

2014-07-03 10:34陆佩伟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4年12期
关键词:认知规律高效学习数学教学

陆佩伟

摘 要 高效数学课堂教学是教师思维与学生思维相互沟通的过程,而学生思维的主体地位必为课堂的第一位。如何让学生成为学习数学的主人,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本文在教学实践经验总结的基础上,从教学氛围、教学着力点、教学情境、教学灵魂等四个方面提出建议。

关键词 数学教学 高效学习 认知规律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2-0035-03

高效数学课堂教学是教师思维与学生思维相互沟通的过程,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建构主义学习观把数学学习看成是每个学生在不同的知识层面上,通过自身重组、内化、操作、交流来进行主动建构过程。由此可表明,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学生主体地位必为课堂第一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创造机会,灵活运用有效的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是高效数学课堂必须达到的目标。因此,结合多年的数学教学经验,本文针对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人际关系,为有效教学提供氛围

《学记》是我国古代第一本教育专著的古训。其中的“亲其师,信其道。”一语道破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重要影响。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时间和机会越多,有效教学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教师应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要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学习,鼓励质疑问题,发表不同意见,使每位学生不用担心自己的意见被批评,而是坚信自己的观点是受欢迎的。比如,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以平等的语气,以朋友的口气和学生交流,容易被学生接受。比如:“这个问题只是我个人的想法,你还有其它想法吗?”“你觉得他们说得怎么样?能谈谈你的看法吗?”“能把你们组搜集的数据、信息、资料和其他同学一起分享吗?”,只有这样,学生讨论起来才心无疑虑,才能互相启发,取长补短,不同层次的学生才能各有发展。同时教师要不断提高业务素质,优化教学艺术,多注重情感投入,加强师生情感沟通,给学生以友爱、平等、快乐、成功的享受。

二、掌握学生学习数学的认知规律,为高效教学提供着力点

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目标设计应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课程设计应由“给出知识”转向“引起活动”,因为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的自信、科学态度和理性精神,比单纯只有知识更有价值。如何去备学生,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首先,备学生的认知基础。如在编写学案时,在情境引入新课后,我们大部分是这样设计的。先给学生自主探究阅读课文结合目标,而后再完成基础过关练习,形式多样地设计一些简单题目给同学们完成,对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课前摸底,了解学生掌握了哪些知识,对哪些知识存在疑难点。正如医生给病人把脉,要切准,然后才可以开方子。如果对学生的认知基础一无所知,难免会出现盲目教学的现象。这就要求教师深入到学生中去,与学生交朋友,以平等的身份与之对话,从交流中摸清学生的“底细”。

其次,备学生的认知情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初三复习第一阶段,分块归类复习,对于实数这一块,同学们上课时精神抖擞,题目完成质量既好又快,这时教师上课得心应手。但到了函数,学生对教学内容由难生怕,由怕生烦,此时,如果教师不注意到同学们对这节数学课的热爱程度,忽视了这方面,就出现教师在课堂上洋洋洒洒,学生在下面昏昏欲睡的现象。如何培养学生的“乐知”情感,首要从培养兴趣开始。

最后,备学生的认知过程和方法。我们一般习惯用成年人的认知方法去取代学生的认知方法,这是不合适的做法,违背新课程理念,比如在学习中重视结果的好坏而忽视了学习参与的过程训练。青少年的认知有其年龄特点,感性思维优于理性思维,他们从内心里喜欢通过参与来表现自己,以得到教师和同学的认同。所以,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教师应该让学生自己在尝试的情境中加以探索、思考、理解,把教学要求转化成学生自己的学习目标,目标的呈现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规律,学习的过程注重学生的主体参与,来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学习,这是教师在新课程中必须具有的新课堂教学理念。

三、激发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为高效教学创设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学习“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这充分说明了创设数学教学情境的重要性。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导入是以一定的具体形式来进行的,即要创设情境,而情境的创设,尤其是数学课强调环境和氛围,教学情境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实现,同时对学生学习数学课的积极性、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乃至人生都有影响。在讲解《有理数的乘方》一课时,用以下故事引入:“一个宰相在国王举办的象棋比赛中获胜,国王问他想要什么奖品,宰相回答说想要一些谷子。国王问他要多少?宰相回答说,‘在象棋棋盘的第1个格子中放入一粒谷子,第2格子中放入两粒,第3格中放四粒,第4格中放八粒,以此类推,装满整个棋盘即可。国王认为这很容易办到,一口答应下来。但不幸的是,若要将总共64个方格都装满的话,谷粒在64个方格中以100%的复利增长,如果在第64个格子里需要放的谷子数是:2的64次方个谷子,即使把全国的谷子都给他,也不够的,同学们,2的64次方等于多少呢?”以此来引入新课,增加了趣味性,满足了好奇心,立竿见影,使学生注意力集中。从而使学生在观察思考、尝试、列式中,感受到有学习新知的必要,继而形成稳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并依据问题与故事中麦粒放置规律,引发联想,使学生思维迅速活跃了起来,使学生的全部心理活动参与到了这节课的学习中来。

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为高效数学课堂激发灵魂

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获取结论,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在获得结论的同时,情操得到陶冶,智力得到开发,潜能得到发掘,能力得到培养,素质得到提高,而学生的这一认识过程是教师无法取代的。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展示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中所蕴含的丰富的历史背景和现实状况,使学生在各种背景中产生认知冲突,激发主动探索的欲望,从而把数学问题的发现过程交还给学生,使学生的思维再一次投入到知识再发现过程中去,也就是从问题的提出,概念的形成、结论的推导、方法的思考都在教师的展示中让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如在学习梯形的性质时,证明等腰梯形同一底上两个角相等时如何添加辅助线。可以这样设计:提出问题,合作探究,你能添加一些线,把梯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吗?这样设计,让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思考,体现了把未知转化为已知的数学思想方法,为下面证明等腰梯形的性质打基础。只有这样,学生数学知识的基础才能牢固,数学素质的发展才能全面,主体精神的培养才能真正落实在课堂上。

以上仅从四个方面探讨了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但是教学策略具有动态生成性、选择性、综合性、灵活性和创新性等特点,教师应根据课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师生的实际、学校的条件等因素,精心选择、设计适宜的教学策略,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只有我们教师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不断反思自己课堂教学行为,合理运用有效课堂教学的策略,才能真正提高和发展学生数学能力,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才能充分地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才能真正走进新课程。

参考文献:

[1]孙朝仁.数学教学中深化参与式数学思维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数学教育,2012,(3).

[2]董林伟.苏科版初中数学教材的特色与品牌建设[J].教育研究与评论,2010,(6).

[3]张平,杜明玲.有效教学模式中学生主体地位异化现象的思考[J].中国数学教育,2012,(3).

(责任编辑 李 翔)endprint

猜你喜欢
认知规律高效学习数学教学
初中语文课堂灵活提问、高效学习的探究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教学设计
通过认知规律进行逻辑思维训练刍议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
浅析高中数学课堂的提问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