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志林
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吉林省普通高校的大学生。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以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长春理工大学、长春大学、长春师范学院、吉林师范大学、北华大学、东北电力大学、吉林化工学院、吉林农业科技学院10所高校在校大学生共1 500人(男生960人,女生540人)为抽样调查对象。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近几年来关于价值取向、体育价值方面的相关论著、书籍、文件与文献资料,为本研究的开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依据。
1.2.2 问卷调查法
在前人有关体育价值和体育价值观理论构想的基础上,编制吉林省大学生体育价值取向的预测问卷,探查大学生体育价值取向的因素构成。然后对预测问卷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对预测问卷进行修订,确定吉林省大学生体育价值的基本维度,最终编制吉林省大学生体育价值取向的正式问卷。
1.2.3 数理统计法
使用SPSS13.O软件包对吉林省大学生体育价值取向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
大学生体育价值取向因子结构应用主成份分析法与方差极大正交旋转法,对调查数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共抽取了5个因素,5个因素的特征值分别为:4.497、2.902、2.901、2.026、1.837,累积方差贡献率为56.650,且5个因素在大学生体育价值观上的负荷值为0.513-0.788。 第一因子教育价值因子(F1)是指体育运动对个人的行为改变、责任意识等有教育作用;第二因子增进身心健康因子(F2)是指体育对增进健康、调节心理状态有重要影响;第三因子人际关系因子(F3)是指体育可以改善人际关系;第四因子丰富生活因子(F4)是指参加体育可以达到休闲娱乐、丰富生活的目的;第五因子健身塑体因子(F5)是指体育可以使人身材苗条、达到减肥目的。
2.2.1 教育价值因子特征
调查显示,体育可以提高人的自主性,可以增进智慧、发展智力,可以培养责任感,激发爱国热情已成为吉林省大学生体育价值因子结构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成为首选因子。这与文献中对江苏、福建、上海等地区大学生体育价值观的调查有所不同。文献中显示健身健美、人际交往被作为首选因子,而我省大学生则把教育价值作为首选,这可能与调查对象的生活环境、所处的时代等都有一定的关系,毕竟本研究的调查对象处于中国国际地位逐步上升的时期,并且经历了2008年北京奥运的成功举办,感受了2012年伦敦奥运会我国运动员的精彩表现,这种奥运精神蕴含的努力拼搏、正义公正、和平进步正在悄悄地影响着这一代人的体育价值体系,提升了当前大学生的国家荣誉感和自豪感,说明当前大学生对体育的认识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追求。“奥林匹克文化的核心是教育,它包含了对青年人进行身体、心智和精神的教育,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的。[4]”现代奥林匹克的复兴大大推动了体育与教育的融合,奥林匹克文化的传播极大的丰富了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从而推动了高校体育的发展,学校体育教育发展的多元化、社会化趋势使得学生的体育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也使更多的学生感受到体育的教育价值。
方差分析结果如下:表3为各个因素的效应和交互效应的检验结果,年级因素的F值为8.544,P值为0.004<0.01,所以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教育价值因子上差异具有高度显著性,通过均值比较,高年级的大学生在教育价值因子的认同度上高于低年级学生;性别、城乡因素的P值均大于0.05,所以不同性别、不同城乡的大学生在教育价值因子上没有差异性。性别*年级表示性别和年级的交互效应,它对应的P值为0.015<0.05,即不同性别、年级的大学生在教育价值因子上具有显著性差异,通过均值比较(见表2,下同),高年级女生对教育价值因子的认同度高于男生。性别*城乡、年级*城乡对应的P值均大于0.05,所以不同性别、城乡以及不同年级、城乡的交互效应在教育价值因子上没有差异性;性别*年级*城乡表示三者的交互效应,它对应的P值为0.033<0.05,说明三个因素的交互效应显著,即不同性别、年级、城乡的大学生在教育价值因子上具有显著性差异,通过均值比较,来自农村的高年级男生对教育价值因子的认同度高于来自城市的男生,来自城市的高年级女生对教育价值因子的认同度高于来自农村的女生。
表1 教育价值因子的不同人群取向差异比较
表2 教育价值因子的不同人群的均值多重比较
表3 身心健康因子的不同人群取向差异比较
年级因素的F值为8.544,P值为0.004<0.01,所以教育价值因子的认同度取决于年级主效应。
2.2.2 增进身心健康因子特征
调查显示大学生对体育活动强身健体、调节心理状态、放松精神、提高机体免疫力的功能认同程度较高。面对学业、就业和现实生活的压力使得学生神经经常处于紧张的状态,由此而产生的心力疲惫、焦虑等症状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健康,为此,学生希望通过参与体育活动,重新认识自我,重新寻找生活的平衡点,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无论在精神上还是体能上都能让学生体验到运动带来的自由和快乐,从而忘却学习、生活中的烦恼,缓解心理疲劳和精神压力,达到增进身心健康的目的。
方差分析结果如下:表5为各个因素的效应和交互效应的检验结果,性别、城乡因素P值均大于0.05,所以不同性别、城乡的大学生在增进身心健康因子上没有差异性;年级因素的F值为4.158,P值为0.042<0.05,所以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身心健康因子上的差异具有显著性,通过均值比较(见表4),高年级的大学生在身心健康因子的认同度上低于低年级学生。性别、年级、城乡的交互效应的P值大于0.05,所以不同性别、年级、城乡对身心健康因子的交互效应不明显。
表4 身心健康因子的不同人群的均值多重比较
表5 人际交往因子的不同人群取向差异比较
年级因素的F值为4.158,P值为0.042<0.05,故身心健康因子的认同度取决于年级主效应。
2.2.3 人际交往因子特征
体育作为一项社会活动,它强调容忍、理解、公平、公正、光明磊落,这正是人与人相处的原则,也是奥林匹克精神所在,在这种精神氛围中,以博大胸怀去认识自己,以比较客观和公正的态度去看待别人,虚心地吸取他人的优点,不断丰富完善自我。大家一起参与体育运动,通过相互配合与协作,能真正体会到竞争、规则、拼搏、合作等,以此增进了解、交流感情。所以体育可以提高社交能力、改善人际关系受到大学生的普遍认同。
方差分析结果如下:表7为各个因素的效应和交互效应的检验结果,各因素P值均大于0.05,所以不同性别、不同年级、城乡的大学生对人际交往因子认同度较一致。性别*年级*城乡表示三者的交互效应,它对应的P值为0.0498<0.05,说明不同性别、年级、城乡对人际交往因子的交互效应显著,即不同性别、年级、城乡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因子上具有显著性差异,通过均值比较(见表6),来自城市的低年级男大学生对人际交往因子的认同度高于来自农村的高年级学生,来自城市的高年级女大学生对人际交往因子的认同度高于低年级的学生。
表6 人际交往因子的不同人群的均值多重比较
表7 丰富生活因子的不同人群取向差异比较
城乡的F值为1.184,其 P值为 0.277,尽管大于0.05,但F检验的P值是最小的,故相对于性别和年级而言,城乡主效应不可忽略,可认为人际交往因子的认同度取决于城乡主效应。
2.2.4 丰富生活因子特征
调查显示,92%的同学认为参加体育可以丰富生活内容,86%的同学认为参加体育可以填补闲暇时光。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的现代化,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电视、网络、各种娱乐场所等来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而大学生在校园中有更多的自由支配时间,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同样希望自己的精神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他们希望通过更阳光积极的方式来填补空闲时光。
方差分析结果如下:表8为各个因素的效应和交互效应的检验结果,各因素P值均大于0.05,所以不同性别、不同年级、城乡的大学生对丰富生活因子认同度较一致。三个因素之间在丰富生活因子上没有交互效应。
表8 丰富生活因子的不同人群的均值多重比较
年级的F值为 2.220,其P值为0.137,尽管大于 0.05,但F检验的P值是最小的,故相对于性别和城乡而言,年级主效应不可忽略,可认为丰富生活因子的认同度主要取决于年级主效应。
2.2.5 健身塑体因子特征
体形美是人体外在美的一个重要标志,而保持良好体形直接关系到身体健康,健与美常常是联系在一起的,没有健康的身体,就很难拥有漂亮的形体,过于瘦弱的体型会给人病态和不健康之感从而失去应有的魅力;而体型肥胖不仅失去美感,更不益于健康。体育运动不仅可以增强体质,而且能保持体形,健美身体,令人充满活力,树立自信。
表9 健身塑形因子的不同人群取向差异比较
方差分析结果如下:表11为各个因素的效应和交互效应的检验结果,性别因素的F值为5.229,P值为0.023<0.05,即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健身塑形因子上具有显著性差异,通过均值比较,女生对健身塑形的认同度高于男生;年级因素的F值为5.113,P值为0.025<0.05,所以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健身塑形因子上具有显著性差异,通过均值比较,低年级的大学生对健身塑形的认同度上高于高年级的学生;城乡因素的F值为3.375,P值为0.067>0.05,所以城乡大学生在健身塑形因子上没有差异性。性别*年级表示性别和年级的交互效应,它对应的P值为0.045<0.05,即不同性别、年级的大学生在健身塑形因子上具有显著性差异,通过均值比较(见表10),低年级男生在教育价值因子的认同度高于女生;性别*城乡、年级*城乡、性别*年级*城乡对应的P值均大于0.05,所以不同性别和城乡、不同年级和城乡以及不同性别、年级、城乡的交互效应在身心健康因子上没有差异性。
表10 健身塑形因子的不同人群的均值多重比较
性别因素的F值为5.229,P值为0.023<0.05,年级因素的F值为5.113,P值为0.025<0.05,故健身塑形因子的认同度取决于性别、年级主效应。
1)教育价值因子、增进身心健康因子、人际交往因子、丰富生活因子、健身塑体因子构成了吉林省大学生体育价值取向的结构体系,其中教育价值因子被作为首选因子,这与其他研究中把健身作为首选有所不同,体现了现代大学生紧跟时代的特点。2)不同性别、年级、城乡的大学生体育价值取向呈现一定的交互作用和显著性,不同性别、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教育价值、健身塑形因子上有显著性差异,不同性别、年级、城乡的大学生在教育价值、人际交往因子上有显著性差异,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身心健康、健身塑形因子上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3)教育价值、身心健康、丰富生活因子的认同度取决于年级主效应;人际交往因子的认同度取决于城乡主效应;健身塑形因子的认同度取决于性别、年级主效应。
[1]程 杨.长春市高校在读女研究生体育价值取向的调查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2007.
[2]孙兴东,陈开梅.江苏省大学生体育价值观影响因素的特征分析[J].体育与科学,2010,31(2):73-76.
[3]肖丽琴.长三角地区部分高年级大学生体育活动的价值取向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5(3):15-17.
[4]黄晓灵.奥林匹克文化视野下高校专业体育的价值取向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8.
[5]许月云,林历元.福建省大学生体育价值观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0,26(11):88-92.
[6]张艳敏,焦世泰.中国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历史演变及特征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0(19):277-278.
[7]陈玉忠,徐 箐.建国以来我国不同历史阶段的学校体育价值取向及未来走向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12):1666-1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