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芝冈日记选录(四)

2014-07-05 00:37范正明
艺海 2014年5期
关键词:桂剧

范正明

一九四五年(重庆)

一月五日

台湾戏。台湾人清唱平剧,亦先唱加官戏。台人平日说话用台语,而唱戏时则用纯正之北京语,咬字准确。据云读书念文章时亦如此。

一月十一日

廖局新兄今午来访,提议召集长师(即长沙师范,为黄芝冈母校,校长徐特立)同学聚餐,与偕往熊一峰兄处,决定十三日午刻假潇湘(酒家名)举行。午后往看田伯妈(田汉之母),三爷(田洪)已来信,安抵长沙矣。

一月十六日

晚往社会大学授民间戏剧,原有学生五人,今日仅两人上课,一名胡亦涯,一名王传德。与谈目连戏,略谓中国民间戏剧有两大劲敌,一则封建势力,一则宗教势力,而两者又为民间戏剧丛生,亦即其内涵也。目连为佛家舍生与儒家教导的复合物,惟民间戏剧之非礼法、非宗教精神渗入其间,乃一变其封建宗教之内涵于无形之中,而目连之外形因无所改移也。今言戏剧改良,则有意为部分之去取增益,因无力改变其原有内涵之主要点,则支节之改良运动徒劳而无功,乃由于方法之未尽也。

一月十八日

午后为社会大学作民间戏剧讲授备课:(一)、从宗教观点论戏剧起源,宜重视颂神歌曲与拟神舞蹈;(二)、窟垒子与魉头用于乐丧,故傀儡与面具戏原是一种即鬼面今呼傀儡,如皮黄中语:“水鬼水鬼,头戴一个傀儡”是也。(三)、戏班对面具多忌讳,盖犹视为神之面具也;(四)、梵言木偶为小女儿,此在中国戏班中则为喜神,此神为戏班祖师,具有小儿教戏传统,小儿即木偶也;(五)、看宗教宣传怎样插入民间故事,如《活捉王魁》与川中舞狮有目连故事移入也。故不但民间故事成份能插入宗教学也。

一月十九日

晚与大明(黄芝冈之子)观第一剧场《五彩舆》第四本,《五》剧为四喜班名剧,第四本所演有戚继光平金鳌岛及斩子、惧内等节目。此剧就关目言,不失为名剧也。

一月二十日

晚偕大明往文协赴老舍、曹禺、马彦祥、华林、宋之的诸兄欢送茶会。马今日赴北平,华林后日赴沪。

二月一日

龚啸岚兄二十一日函今日收到(龚由重庆回到武汉),云《新快报》定二十二日出版,暂出四开一张,晚刊则拟于四月后出版。四维儿童剧团前(十八日)过汉赴京。六战区政治部前五剧队,即以演出《江汉渔歌》及《岳飞》驰名者,亦在汉口。汉口戏剧亦不堪入目,老成凋谢已故,后起无人。(龚啸岚地址:武汉一三一号信箱)

午前过河,抵报社已午十二时矣。午后往说文社赴年饭之约,归途往田伯母家拜年。田伯母云,得三爷函,湘伶吴绍芝君流徙湘西时死去。周畸女士父兄四人,均在敌人入湘时遇难,全家绝矣。

二月九日

午后二时赴文协理事会,五时赴张文伯(张治中)部第所邀之联欢晚会。见毛夫人江青女士。晚观《红尘白璧》二幕,即返社。陈志良兄来访不遇,留剧稿四种。(陈)子展函云:焦循《剧说》无觅处。

二月十一日

午后,田汉、辛汉文兄来,田初由昆来渝,而今日为易漱渝(田汉发妻)忌辰,田家略备肴馔,邀余晚餐。

晚六时,陈志良兄来,不得见,同时得一函,期约此时来访,函到屋,故相左。函云:“《抢伞》在桂剧中系《岳传》中之一曲,而桂戏之大戏如《岳传》、《目连》,则均唱高腔也。”

函又云:“吴绍芝之女吴淑岩,唱须生,在桂林时与其父一处。”又云第二剧场名花旦小金翠(桂剧名伶)亦死于安顺矣!

二月十二日

重庆有写连相(一种民间演唱形式)作连箫者,打连相之行进及身段,乃一种插秧恣态,而歌则一人唱,每一句完则群和“柳连里”、“海棠花”。车么妹则唱“梅花落”,众亦和歌也。每一歌完则间以锣鼓,锣鼓打法,略如花鼓的“三棒鼓”。重庆人之灯歌及连相,极粗俗之至,所谓巴人歌也。但亦有唱调稍缓者,则车么妹词有如高腔,而连相所唱如湖南花鼓调,但每句有和唱也。车么妹词一首云:“锣打先,鼓打先,么妹走在前,拜新年。”盖亦如“锣连连,鼓连连”也。

二月十四日

桂剧高腔曰高昆,盖合高腔、昆曲而言。桂剧高腔有两种:一为大戏,如《目连传》、《岳传》、《观音得道》等,须连演三五天至七八天;一种是散剧,较为随便,称做耍高腔,常演者不过三五句而已。志良兄《桂剧漫话》云:“演唱高腔只有小锣小鼓。”以湘戏例之,则陈所见为散剧高腔也。又云:“桂剧中常演之高腔戏有《会缘桥》(会缘济贫)、《双拜月》(姊妹拜月)、《皮正祭棒》、《艄子打网》等。”《皮正祭棒》为丑角之重头戏,妙在祭文中,含针贬社会之语。《艄子打网》已不上演四五年,近由谢玉君、刘万春在广西剧场演出,述老婆怕老公之情节,有唱有做,盖两戏皆小戏型之高腔戏也。

《桂剧漫话》又云:“桂剧丑角须担负褶子、烂派、摇旦三种角色。褶子如《背娃进府》之李全,《腊妹从良》之四老爷,《失印救火》之知县,《大闹严府》之赵文华,《世美上寿》之赵司马,《东坡游湖》、《张生游寺》之和尚,《托亲讲情》之姐夫,《叶保写状》之叶保,《大打五彩》之吴祥等。盖将袍带、褶子为一也。烂派如《小二过年》之王小二,《古董借妻》之张古董,《皮正祭棒》之皮正,《荷珠进府》之赵旺,《李大打更》之李大,《山伯访友》之四九,《巧云下书》之金魁,《闹学骂菜》之韩十五,《竹林成配》之段老五,《打桃赴会》之书僮,《瞎子闹店》之瞎子,《双贵图》之蓝继志,《出卖麻疯》之李子奇等。”按烂派湘人口语中有此词或自戏中术语传来也。又云:“摇旦如《相公变羊》之宋神婆,《大娘进城》之乡妇,《拾玉镯》之刘媒婆,《罗章跪楼》之丫头,《开弓吃茶》之母亲,《桃花装疯》之母亲等。”桂剧丑角戏如《背娃进府》、《大娘进城》、《攀松救友》等,或是满口湖南话,或是夹说湖南话。此当为桂剧导源于湖南之证。

二月十五日

志良兄云:楚剧的《蓝继志打砖》,当法场生祭时,旦用牙咬破继母盛饭之碗。此小戏之特点也。其《漫话》又云:“桂剧中《芦花休妻》,又名《单衣顺母》、《鞭打芦花》,戏中之子骞与闵权、闵华,与明剧《芦花记》同。关目则子骞父休其母,命令子请其外祖父母回家,二老为乡间人,闹了许多笑话。末由子骞要求,方将休妻之举打消。”今晚,志良兄云,与湘之花鼓戏《打芦花》同。亦如湘剧吕蒙正《赶斋》为楚剧演唱也。endprint

志良兄云:桂剧与湖南戏的调子、行腔、台词、场面完全一致,桂剧演员颗颗珠为零陵红角。桂剧东旭、银宫两剧院,湘南演员极多。桂剧多湘籍演员,科班中多湘籍子女,小金凤、小飞燕祖籍湖南。从前在桂林演唱的是湖南戏,上演场所以湖南会馆为中心。(陈志良所说湖南戏,应是祁剧,时桂剧、祁剧演员常同台演出。)

……

桂剧净有“草鞋花脸”一种,湘剧称裹脚戏,即打裹腿着草鞋之戏也。

二月十六日

湘剧小生有文穷富武之分,桂剧则文小生(扇子生)、武小生外,亦有穷生戏。生无须生、老生之分,可以通融扮演,盖因角色缺少之故。桂戏中青须戏最多,白须次之,花须多为配角。红生(指关公、赵匡胤等红脸戏)未能独成一格,凡生角都可搭称。净则无嗓音者演二角(架子花)、三角(武二花)。

旦戏有称丫头戏者,如《桃花装疯》之桃花,《孟良颁兵》之杨排风,《荷珠配》之荷珠,《巧云下书》之巧云,《四九问路》之人心,《白蛇传》之小青,《叫街生祭》之春香,《翠屏山》之迎儿,《珍珠塔》之彩萍,《花田错》之春莺,《闹严府》之秋菊,《红霓关》之春兰,《拷红饯别》之红娘,均是。

桂剧评剧的标准曰:“一哭、二笑、三白、四唱”。又曰:“一哭、二扮、三做手”。故桂剧重表情。

龚啸岚兄云:“汉伶,西皮曰下调。称二黄为上调”。志良兄云:“胡琴、月琴名双手笛,胡琴为上手笛,月琴为下手笛”。

二月十九日

田三爷来信,云湘剧名宿罗玉廷、胡普林、欧元霞、吴绍芝,前年逃难中均死去,更有十余青年被敌人杀害,现长沙有临时湘剧场二所。(田寿康地址:长沙小吴门外居然里38号)

二月二十三日

在枇杷山遇洪深先生,谈田汉、安娥事。洪以为了不得者,实等闲事也。与洪同返社,取《弋阳腔考》原稿,就正于洪。

二月二十五日

从秧歌到民间小戏,角色一仍秧歌之旧,如花鼓、连相、车车灯,皆以丑、旦二色代表农村妇男。故民间小戏最初角色,为茶衣腰裙之丑与裤子袄子之旦。丑、旦二色之戏则有如《李三娘过江》、《江西卖杂货》也。最初之丑,代表者为农人工人,其后范围逐渐推广为先生、老板、游民,乃有长衫之丑,如《讨学钱》之张糊涂,《反情复情》之李四哥。亦由于一剧之人数增多,如《王三卖肉》之张屠则着长衫,王三则茶衣袄裙,聋子老干则随身穿着也。

民间小戏之有“三小”,自以古装入戏,代表城市读书人始。故小生独用小生巾与褶子以自殊于张糊涂、李四哥。其始似居配角,如《湘子化斋》、《湘子卖药》、《湘子卖杂货》,本质固丑、旦戏也,而湘子乃居配角。在此化斋、卖药、卖杂货之戏情言即可知也。其后则生代丑角,如《送表妹》、《吴三保游春》、《蔡鸣凤辞店》皆是也。再后丑居配角,如《山伯访友》为生旦戏,访友之四九、人心乃居配角地位也。

丑旦原为丑色,在生旦戏中居配角地位,如《吴三保游春》之媒婆,其属于丑、旦二色戏之变形。如《小姑贤》之吴杨民,虽名为夫,实丑扮之色,与地方戏之生扮异也。老生最后始有,如《刘海戏蟾》之刘海、花月姑,《蔡坤山犁田》之蔡坤山与蔡妻魏氏乃丑、旦二色戏,惟《戏蟾》之石罗汉,《犁田》之正德(明正德皇帝)则为老生色。又正德私访着褶子,前正德辞朝服黄蟒,盖因为开场戏也。民间小戏定官,着用官服(蟒)自老生色始,其时,小戏则接近大戏化矣。

小戏内容不出民间生活圈子,即以戏名而言,如犁田、卖肉、卖杂货、卖药、过江、化斋、讨学钱等皆眼前事也。最少演民间生活圈子外之事。如《蔡坤山犁田》,则以农人之心理测官衙,此在地方戏中更多有此类成分之保存也。

又民间小戏自有小生一角,然后有古人戏(如《梁祝》)与真正之神仙戏(如《韩湘子》)。

二月二十七日

志良兄云:桂剧老旦,例由净色兼办。

《建设研究》四卷一期,莫一庸《桂剧之产生及其演变》云:“桂剧的历史算来已经有一百三十余年了。最先是由前清嘉庆末年,有安徽人萧德元及邵某者,宦游来桂传授徽调于桂人,遂为桂习剧之始。后来才由徽调演为桂剧。所以桂剧的原始还是推源于徽调。”认为桂人习剧之始则可,认为桂剧推源于徽调则不可。该篇云:“嘉庆萧、邵两公来桂传授徽调,不过是一时之逢场之兴,并未正式成立班子”也。称引戏剧掌故,多借重官绅以自重,如《清源师庙记》谓“谭纶、范宜黄子弟为海盐声。”其说亦未便过于重视也。川剧谓高腔出高清纯,弹调出李调元皆此类。

称引戏剧掌故偕官绅以自重,后人作以剧源流根据,不知其并不可靠。

二月二十八日

莫一庸:桂剧之产生及其演变云:“直至咸丰末年(1861),在桂林成立了桂剧的始祖瑞华班,搜罗了湘剧中人物和私人传授的徒弟。”如此一资料为确,则湘剧(此泛指湖南戏,应是祁剧)咸丰末已盛行湘南,且为桂剧真正源头矣。又曰:“到了同治初年(1862),在桂林又成立了庆芳班;同时又组织有尚兴班。同治末年(1874),又由在桂林各衙门上下员司和商店里的老板、司务之类组织了一个卡斌班,演出不是营利性质,而全为娱乐性质。到了光绪初年(1875),又有小卡斌班,也是由桂林上下员司以及商家子弟组织而成的。到了光绪七年(1881),桂林又组织了人和班。”因此他说:“在以上几个班口,其中的演员一部分是私人传授成功的徒弟,一部分是自习而成的票友——久而久之,后来便成了正式的演员;还有一部分是由湘剧转变而来的——这些人多半是湘南一带祁阳、永州人氏。”所以论桂剧源流可分三类:

(一)、从穿山班来,即从湘南流徙而来。莫(一庸)文又云桂戏戏班“大都由桂林、平乐、全州一带,而带有充分的流动性,今天他是甲班的演员,明天又可转变到乙班去;今天在甲地演,明天又在乙地演,没有一定的戏院和戏场。桂林之有固定点之戏园和戏院,是在光绪末年(1908)开始。”穿山班是常跑乡场演社戏之戏班,而光绪末年前之流动戏班则常跑城市,其组织较穿山班扩大而流动则同。又云:“桂剧学徒以前多为桂林、平乐、全州及湘南一带之人,在十三岁至十六岁之间,称为科班。”科班学徒之籍贯与桂剧流徙之区域同,知桂剧自乡场到城市与湘南戏关系之深也。endprint

(二)、从会馆庙台戏之城市戏班来,亦即从湘南州县流徙而来。

(三)、票友之戏班组织。自老卡斌班、小卡斌班两度之组成,桂剧与都市文人之关系亦深。继之有私家公馆之内台戏(三十年前)及唐景崧(广西灌阳人,清光绪朝,曾抗法于安南、抗日于台湾,后隐居桂林,建桂戏班、创编新剧,集成《看棋亭杂剧》)之编剧,马君武(民国时期曾任广西省长,1937年底,在桂林组织“广西戏剧改进会”,从事桂剧改革)组织桂剧改良研究会等,此与桂剧演员艺名之风雅情味亦可以想而知之。

昨晚赶将《中国戏是不是历史戏》一文抄完,今日上午携所借书往第一剧场交还李紫贵(京剧名老生,后专于导演)先生。因往田寿昌兄家,寿昌兄谈翦伯赞讲演历史故事。

三月一日

晨自江北返城,午后葛琴来访不遇。晚往田伯母家。

录《桂剧之产生及演变》:

瑞华班(咸丰末):刘玉彩(生),小喜美、大喜美(旦)。

庆芳班(同治初):德全、德禄(生), 大七仔、蒋满九、莲生、银兰(旦) , 福满(净), 沙板钱(丑)。 桂林。

尚兴班(同治初):诸三苟、喜仔(生), 唐满仔、谢五仔、大宝、玉凤(旦) ,尽仔、春吉(净), 玉材(丑)。 桂林。

卡斌班(同治末):潘太爷老金、王师爷运生、曾老爷向廷(生), 廖玉亭、春春(旦), 黄师爷小甫、阳老爷焕廷、关关(小生), 阳老板无宝(丑)。 桂林。

小卡斌班(光绪初):曾金宝、胡云臣(净) , 李禄禄(小生), 林秀甫(旦)。 桂林。

人和班(光绪七年):梁国安(班主) , 萧明云、尚金生、周双魁、何老五(生), 林秀甫、唐满冬仔、云开、一枝花(旦) , 曾老二、罗满仔(净), 齐双富(丑)。

以上各班演员成分:(一)、私人传授成功的徒弟;(二)、由票友变演员;(三)、由湘戏(祁剧)演员转变而来。按未有科班以前,城市戏班演员主要成分当为穿山班,演员之能力较强者参凑合组而成。而穿山班演员又系农闲学戏之人合组而成。

英乐小舍科班(光绪十一年间):英七老爷辅臣(创立人), 桂永秀、蒋晴川(教习), 福生、福荣、福喜(生), 福祥、福春(小生), 福芝、福香、福花、福凤(旦), 福彩(老旦), 福庆、福宝、福雄、福魁(净), 福高、福材、福亮(丑)。 桂林。

宝化成英科班(光绪十年):张七老爷绍兴(创立人), 萧明云、小喜美、欧二(教习),宝福、宝禄、宝喜、宝棋、宝生(生), 宝凤、宝鸾、宝翠、宝秀、宝香、宝安、宝容(旦), 宝杰、宝刚、宝英、宝灵(丑), 宝和、宝顺(净)。 桂林。

三月二日

瑞祥班(光绪十年):鸫晴川(班主), 粟文廷(活马超。绰号二十仔)、汤宝善(蚂拐子)、喜仔(生) , 九成(小生), 何元宝、蒋晴川、江三仔(旦) , 高子秀(老旦), 连子、乔大、王满(净), 蒋老五、曾八(丑)。

桂林春班(光绪二十一年):林秀甫(班主),宝福、宝喜、马老二(生),明才(小生),林秀甫(压旦),灵花、怀春(旦),玉振(老旦),松柏(正旦),月朗、宝龙(净),蒋老五(丑)。均桂林。

兰字科班:林明芝(班主), 兰珍、兰琪(生), 兰芳(小生), 兰舫、兰玉(旦), 兰魁(净)。

芙蓉词馆:马老二、宝龙、林秀甫(教习), 平荣、安荣、运荣、桂荣(生) , 娇荣、宝荣、花荣、玉荣、琼荣(旦), 培荣、关荣、演荣(白凤奎)(净),喜荣、巧荣(丑)。均平乐(县)。

仪字科班:马二爷曼卿(班主) , 仪灿、仪茂、仪容(生), 仪芳、仪香(小生), 仪玉(刘少南)、仪娇、仪凤、仪桂(旦) , 仪雄、仪亮、仪魁(净), 仪彩、仪勇(丑)。

金字科班:马岭、麦瑞云(班主), 金章、金襄、金祥、金瑞(生), 金文、金武(小生), 金美、金珠、金秀(旦), 金龙、金标(净) , 金木、金巧(丑)。阳朔。

以上各班、科班演员,先在班里受训,然后出来演戏;但也有搜集已有演剧技能之演员组织成班者。按桂戏有科班,始光绪十年(1884)前后。

三月三日

录《桂剧之产生及演变》:

景福园:林秀甫旅沪归来,仿沪上戏园制,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与何元宝君办景和园,园址在现在的凤北路。林秀甫为总经理。拥有演员多祥瑞班人物。粟文廷、汤宝、十一仔、雷老二(生) , 唐世臣(小生) , 何元、林秀甫、蒋季瑞(小麻子)(旦), 高子秀(老旦), 唐玉轩(活魏延)、赵大(净),蒋玉全、蒋福高、汪福亮(丑)。宣统元年(1909)该班解散,该园停办。

和园:经理为石长之先生,园址在现在的中南路。李志清(活孔明)、李玉亮、杨兰琪、马老二(生), 李步云(李麻子)、石江山(浊生)、林秀甫、苏荣兰、唐玉明、杨兰舫、梅甫、兰玉、宝珠(旦), 高子秀、黎品清(老旦),曾八、蒋老五(净), 宝灵、宝杰、宝龙(丑)。

世镜园,旋改仪园:陈利东先生宣统二年(1910)创办,演员多仪字科班人物。园址在现在的凤北路。

桂剧戏园创自光绪二十八年(1902),乃沪上风气移来所致。非湘剧(祁剧)之影响也。

桂剧以旦为本位,如蒋晴川为英乐小舍科班教习、瑞祥班班主。林秀甫为芙蓉词馆教习、桂林春班班主、景福园经理,可以知之。

午后一时,“文协”开理、监事会,二时续开欢迎田汉(自滇返渝)茶会。复旦(大学)特殊学生(特务)殴辱洪深,“文协”同仁致函慰问,到会者均签名。地方戏研讨会定下星期六下午二时,在韦家院坝国防动力酒精厂开会。

二月二十六日天津《大公报·津沽简讯》云:“津市社会局顷以《四郎探母》一剧,意识模糊,予以禁演后,一般人不明真像,间有微词。兹经该局文化科负责人称:《四郎探母》一剧,系描写大宋忠臣杨业之子杨延辉,在金沙滩作战被俘,杨贪生降辽称臣,并娶辽公主为妻。后杨母佘太君率兵北上拒辽,杨曾设计逃出辽国,但杨恋栈富贵,依依女色,又复回辽,不顾其母、妻之挽留,是杨对国之不忠,对家为不孝。兹值八年血战,胜利之初,极宜提倡民族正气,《四郎探母》一剧,颇有为汉奸说法之嫌,故予以禁演以正视听云。”endprint

艾芜兄云,忠县(现重庆市辖)、万县一带人插秧时,用锣鼓引歌,如广东以鼓引歌之俗。又云:都人唱秧歌,唱者一人而和者若干人,非齐声合唱也。

三月四日

录《桂剧之产生及其演变》:

福增园(女科班,民国元年):周锡候(创立人) , 林秀甫(教习)。

女伶(艺名):一串珠、双合剑、三山月、四海春、五更钟、六龙车、七弦琴、八音汤、九连环、十锦屏、百花魁、千斗球、万国旗、水晶珠、碧玉箫、多宝厨(桂林)。

和园甲班(民国二年):石长之(创立人)。

女伶(艺名):一封书、一斗珠、一剪梅、小桃红、海常春、木兰花、玉芙蓉 、竹香子、醉太平、兰枝花、小蓬莱、桂枝香、三花子、采桑子、西江月(桂林)。

和园乙班(民国二年):石长之(创立人)。

女伶(艺名):柳长春、痕纱、锦上花、绮萝香、白步香、玲珑玉、金莲子、金缕衣、桃红菊、满江红、天仙子、一江风、洞庭春、天边雁。(桂林)。

仪园:女伶(艺名):花蝴蝶、花解语、盖飞雄、满庭芳、雁传书、白翎雀、云中仙、小兰芬、金如意、玉生香、小金魁、红芍药、月中桂。(桂林)。

时乐园女班:梁少安(创立人)。

女伶(艺名):一江柳、荔枝香、江东锦、顺东风、赛阳侯、凌波仙、小韵英、洞庭波。(桂林)。

群芳圃班:薛茂松(创立人)。

女伶(艺名):一丈红、金凤仙、鹤顶红。

人和园班:王尧甫(创立人)。

女伶(艺名):如意珠、露凝香、惜春荫、清风剑、孔雀屏。

凤仪园(民国六年——1917):林秀甫(创立人)。

女伶(艺名):凤凰雏、凤凰鸣、凤凰屏、凤凰飞、凤凰彩、凤凰棋、凤凰书、凤凰仙、凤凰丽、凤凰美、凤凰英、凤凰笙、凤凰麟、凤凰舞、凤凰仪、凤凰旦、凤凰皋。

桂剧女伶始于民国元年,其艺名俱附庸风雅,盖与封建遗习相终始。

三月五日

录焦菊隐《桂剧之整理与改进》:“桂剧之近源直接来于湘南,所以旧刻桂剧剧本还标明楚剧字样(如占元堂剧本、沈荣记刻本,及钟全文刻本均是)。湘南和桂林区的方言无大差异,所以连调子都没变更。至于湘戏(应指祁剧)何时传入广西,其沿革直至目前尚没有详确的证明以资考据。在作者所收集的两百多种刻本之中,仅发现在两册注有刊行年月的,一册是永州西乡渡枫塘刊行的《许汉文下山》(即《白蛇传》之许仙),注明民国丙寅年(即民国五年——1916)新刊,这自然太近。另一本则为占元堂刊行的《朱买臣》,注明是光绪元年(1875)新刊。既称新刊是当时桂剧已流行很久了”。按地方戏之成因,及地方土生成分与外来成分之相互影响合沓而成,如认为外来成分何时流入有史可稽,则立论者对土生成分必尚无认识可知也。焦菊隐又引《宜黄戏神记》(明汤显祖作《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云:“自嘉靖而弋阳之调绝,变为乐平(浔阳调)、为青阳(芜湖调)。”所以可以说当弋阳调绝响之际,正是玉雕 、安徽调合流之始。这种混血儿的俗调流传极广。虽然谭纶(宜黄人。明嘉靖朝任兵部主事、福建巡抚等职,喜爱戏曲)偕浙人归教海盐腔于其乡子弟以复兴之,可是此种努力已成强弩之末,民间的嗜好,不是一两个人的能力所可推移的。证以枕月居士的《金陵忆旧录》里叙述此种宜黄新腔怎样盛行于江南,可见宜黄实是二黄腔最可能的发源地。这种宜黄腔发展的结果,在安庆就兴盛起来,形成二黄调。当时安庆是去两准的要道,伶人麇(音军,通群,成群)集,自是意中事。所以《扬州画舫录》里说:“安庆有以二黄调来者”。二黄既经形成之后必然是一路经安徽流入江浙及北京,一路自江西入湖北,另一路由江西入湘南、广西,最后一路由江西入广东。按弋阳变而乐平为青阳,乃弋腔流入安徽南部,前无安徽调,则合流之说未定。

又云:“我们怀疑二黄是经产物一说:(一)、二黄的韵味多似徽调而少类汉调;(二)、桂戏分南路和北路,汉调也分南路和北路,倘使二黄是湖北的调子,至少在湖北应称西皮为北路,盖以前江苏、安徽统称江南,二黄形成于安徽,江浙人称之为南路,而称西皮为北路,这个名词显是从东边传进湖北的。(三)、(四)(略)。”

三月六日

录《桂剧之整理与改造》文中所收剧名:

天官赐福、王母上寿、世美上寿、郭府上寿、平贵上寿、永乐观灯、卸甲封王、文王访贤、三娘教子、三战吕布、三司大审、三请梨花、三打王英、三气周瑜、三请孔明、三进士、三送徐庶、三家店、山海关、怕老婆、马芳围城、马超夜战、马踏斩信、马超失城、镣四门、下河东、破潼关、战长沙、大闹淮安、大闹江州、大闹酒楼、大闹金阶、大战盘河、大破天门、大审潘洪、大闹沙河、大闹东京、大宴小宴、大下宛城、大骗小骗、荆柯刺秦、要离刺庆、专诸刺僚、雪艳刺汤、打鼓骂曹、打破面缸、打祝家庄、打渔内审、打狗头寨、青石岭、打锅公堂、连劈三关、平贵三直、伍员反关、文昭关、武昭关、胡迪骂罗、骑驴换妻、水擒庞德、水擒杨么、逼女捡柴、鸳鸯楼、蜈公岭、打侄上坟、打渔杀家、打桃赴会、打雁回窑、李七攀良、李逵闹江、李密降唐、李渊劝军、李奇哭监、定军山、取天水关、取高平关、取南阳关、取白良关、取红霓关、取摩天岭、夜过巴州、夜打登州、夜奔梁山、醉斩黄袍、醉打山门、醉写黑蛮、界牌关、双龙大会、双别窑、刘备哭袍、夺取洛阳、夺取草桥、夺取宁武、黄河大阵、黄泉见母、秦皇吊孝、秦琼卖马、秦琼表功、五台会兄、五台出家、湘江大会、别宫探母、回营斩婿、八郎探母、海瑞品朝、王庆卖武、焚卷盗卷、月下斩貂、崔子弑齐、收杨再兴、孟良颁兵、沙陀颁兵、高旺进表、王华卖父、漆匠嫁女、士林祭塔、平贵回窑、玉娇拾镯、阴五雷阵、阴阳错、小二过年、探监起解、望见楼台、钓龟别母、太君辞朝、华容挡曹、土台挡谅、瞎子观灯、借箭打盖、法场换子、秋胡戏妻、王英下山、五花大阵、贾氏扇坟、田氏劈棺、洛阳失印、兵困荥阳、荷珠进府、文进降妖、白帝托孤、辕门戟、盗宝拿通、张生游寺、盗草救夫、巧装荣归、断桥相会、金钵降妖、泗水关、查头关、徐杨三奏、暗访白袍、曹福走雪、见姑赠塔、失钗得病、五关降将、长坂救主、洪武登基、雁门提潘、兵困漳关、造晋阳宫、梅龙戏凤、东京水牢、仁宗认母、秉烛待旦、古城相会,采桑封宫、班超投笔、水淹金山、凤仪戏貂、时迁盗甲、八戒成亲、武松打店、十本八扯、张松献图、辰州打擂、火烧博望、疯僧扫秦、献帝禅位、桂枝写状、法门降香、吴汉杀妻、捉曹放曹、活捉三郎、活捉子都、挑帘裁衣、六郎斩子、闹学赴府、背娃进府、梨花斩子、进城探亲、算粮登殿、古董借妻、杨雄杀妻、宋江杀惜、草桥相会、六部大审、竹林成配、燕青算帐、火烧红恩、昭君和番、空城计、姜维破蛮、孔明拜斗、孔明盗麦、马岱斩魏、云台剐莽、孔明吊孝、狮子楼、龙虎斗、群舌相斗、拷打吉平、青风赶子、王婆骂鸡、打洞母、姚期绑子、孙氏祭江、雷打状元、火烧余洪、火烧绵山、上天台、太平桥、满床笏、将相和、三元记、胭脂鸟、温凉盏、一捧雪、二度梅、铁塞外图、十美图、九更天、凤凰山、六月雪、飞虎山、铁弓缘、英烈传、龙凤配、彩楼配、春秋配、双包计、药茶记、珍珠塔、雷锋塔、摇钱树、金光阵、诸仙阵、定中原、双合印、三结义、混元镜、血手印、究妆楼、九莲灯、宝莲灯、花田错、判双钉、迥龙鸽、玉连环、祭风台、清官册、八仙飘海、美良城、斩杨波、上梁山、宝玉哭灵、赵颜求寿、起解长亭、二皇登殿、大下南唐、莫成替死、宫门挂带、龙虎斗、独占花魁、补瓷缸、雪梅吊孝、杨滚教枪、拷打红娘、御果园、湘子度妻、大闹严府、桃花疯、四九问路、李大打更、皮正祭棒、相公卖羊、银屏绑子、雷氏赶桃、看目跌牢、双界牌关、攀松救友、姜福走雪、黄鹤楼、拷火下山、柴房分别、抱筒进府、法场生祭、杀蔡鸣凤、贾氏骂殿、开弓吃茶、花园扎枪、罗章跪楼、秀英下山、狄青赶关、世隆抢伞、二堂训子、金定度药、审霜审彪、借兵破曹、马超打城、琴房送灯、端午门、大炸姚刚、马刚带镖、巧云下书、柴绍招亲、御河斩蛟、高三上坟、收妃比武、酒毒杨勇、沙河斗宝、彦章摆渡、丁山劈棺、皇妃观星、割发代首、鹿台饮宴、拦马过关、张李拿风、上寨劝降、李刚打朝、十五骂菜、马武夺元、病擒五侯、夜逃跌涧、夺取机阳、黄泉见母、金殿争夫、黑风帕、扫雪打井、打云梦关、哑子背疯、姊妹闹学、荣归祭祖、双官诰、浪子滚豆、刘备招亲、落园赠图、司马洗宫、老虎吃媒、夺取潼关、张三借靴、北门擒布、芦花休妻、乙保写状、东坡游湖、黄忠带箭、大打五彩、六郎卖饼。endprint

三月七日

陈志良兄邀往青年馆看新疆音乐舞蹈大会。该舞蹈表演会为边疆学校、中国民间歌舞研究会、中央大学边疆研究会所主办。节目为《徭人之鼓》(演员:戴爱莲、隆征丘、彭松),《嘉戎酒会》(演员:戴爱莲、鲍如莲等),《端公驱鬼》(演员:隆征丘、彭松),《哑子背疯》(演员:戴爱莲),《罗罗情歌》(戴爱莲等),《吉祥舞》(演员:相国),《马安弦子》(边疆学校藏族音乐团),《弥陀佛》(演员:相国),《拉萨踢踏舞》(演员:策央、纪宗、策忍、隆宗),《意珠天女》(演员:相国等),《春游》(演员:边疆学校藏族学生乐舞团),《坎巴尔韩》(演员:戴爱莲等),《新疆民歌》(演员:郑慧),《青春舞曲》(演员:戴爱莲)。

卫聚贤先生:《哑子背疯》陕西亦名张公背张婆,有舞无歌,于秧歌队中演之。以冬瓜为老人头,以棉花为须。盖最简单之形式也。

三月八日

夏义衡兄云:衡阳仅余房屋五所(指衡阳会战后)。长沙楚怡原址为马之牧场,明德校址为义冢山,惟储英园屋幸完好也。

鹿新民《两广徭山调查·广东之部》十四,敬神云:自草头坪至荒洞(广东曲江),路仅十余里,有庙宇四所,皆在路旁。各庙多系大厅一间,内筑以长条土台作神龛,供木偶神像十余(内有一红脸者,各庙皆同)。庙外榜曰龙头祠。门外东西两壁,各画非驴非马之兽像一,并画一神骑兽背上,龛上置木卦及白酒等物。神像皆有名称,如五官一郎、五官二郎、五官三郎、五官四郎、五官五郎、仙官、仙娘、五官王。二骑马者曰骑马神,红脸者则称之为红脸将军,此徭山之五通神也。骑马神似湘人所谓马脚红脸神,亦值得注意。

又《广西之部》二十七:敬神云:罗香(正徭村落)庙中长土台上供木刻木偶神像十三具,为直界王(三像居中执笏),右以次为盘古、神农、五谷父母,不知名神像一具,捉鼠郎君(双手捉一鼠);左以次为不知名神像二具,伏羲(胸抱一圆板,上画八卦),象土地神、收虫童子(右手持刀),土台东墙贴红纸一整张,上书神如左。盖农业社会所祀神也。

午后,地方剧研究会借韦家院坝十六号开谈话会,到田汉、阳翰笙、翦伯赞、齐燕铭、陈志良、张德成、李紫贵、曹慕髡等。齐先生云:农村繁荣与地方戏发展极有关系。又云定县秧歌能演《杨家将》。晚同往第一剧场,观《黄鹤楼》及《捡柴》诸剧。(《黄鹤楼》)周瑜令作“水军都督周”,沿袭而有此误。

三月九日

录《剧学月刊》五卷五期佟晶心:“《皮黄调的发源与近年之演变》:皮黄音调从旋律上来研究,和弋阳腔或海盐腔似有不少的关系。又如皮黄开场打通(戏曲术语,亦称打闹台。开演之前,先打三通锣鼓以招徕观众),三通中有高腔两通,苏通一通(指皮黄锣鼓),为什么要打高腔通?这不是一个问题吗?而且皮黄中的引子原为南曲制曲的格局,北曲原无引子,为什么引子居然会加在弹腔的体格上去?”按:弋阳腔锣鼓原为秧歌锣鼓,皮黄打通及导舞亦用如此奏法,实以高腔间奏锣鼓也。

“皮黄腔调成分:(一)、二黄;(二)、西皮;(三)、四平调;(四)、南梆子。李斗(《扬州画舫录》作者)说:‘安庆有以二黄调来者。那么,黄陂、黄冈是否为二黄的根据地发生了可疑?单由剧本上研究,现在平剧是由汉调转化过来的。汉调来源既是黄陂、黄冈二县,自然称他为二黄没有问题了。但是谁能说汉调不是从徽调来的呢?我们看皮黄戏的引子既代表了南曲的格局,但这种引子怎样会走向皮黄戏剧组织以内,理由是弋阳腔与海盐腔等唱法多有沿用传奇的本子加以变通,结果呢,引子如【点降唇】、【粉蝶儿】等被遗留在皮黄腔上了。可是唱法因着弋阳腔、海盐腔腔调变成皮黄了,词句也变成变文一流的东西了。”按:不但引子,许多吹打牌子亦可征。

“研究汉调的人说,有明中叶唱西皮的不唱二黄,唱二黄的不唱西皮,后来一个姓郎的将两样合在一块,才成今日的皮黄,郎姓即老郎神(见《汉剧丛谈》)。”

《梦雨集》记黄翠娘云:“翠娘黄姓,赣伶黄六之女,世居六安之西皮……其地居民多业伶……亦能为新声。教弟子十余辈,专擅奇技,往来大江南北,所至人争致之……。时人曰:西皮调,新翻妙。黄家腔,世无双。”据说《梦雨集》为明崇祯本,根据许会可靠的。

“北平一般老伶工的传说都以为先有二黄,为汉调转变来的,后有西皮,系从梆子转变来的。西皮中的二六又脱于西皮中之正板。”

“《诰译》卷十三说:菊部自韦三儿来吴,淫声妖态掺入歌台,乱弹部靡然效之。而昆曲子弟,亦有倍师而学者,以致渐染。”

三月十日

以现存的徽剧而论便是【四平调】。《汉剧丛谈》以为源于遂平,又叫作平板,【四平调】现在用胡琴伴奏,但过门和腔调颇似吹腔。由《奇双会》和《连升三级》等都可以证明出来。

《清稗类钞》说:“弋阳梆子秧腔,俗称扬州梆子是也。昆曲盛时,此调仅演杂剧,论者比之逸诗变雅。其调平板易学,首尾一律,无南北合套之别,无转折、曼衍之繁,一笛横吹,习一二日便可上口。虽其调亦有多种,如【打樱桃】之类,皆其正宗。此外则如《探亲相骂》,如《寡妇上坟》,皆其调之变,大抵以笛和者皆是,与以弦和之【四平调】(如二黄中《坐楼杀惜》)及【徽梆子】(如《得意缘》之调)。昆曲微后,伶人以此调易学易制,且多属男女风情之剧,故广制而传之。为昆曲与徽调之过渡。”按:与【四平调】、【徽梆子】(南梆子)不同,盖就笛和、弦和,与【四平调】过门,腔调颇似吹腔之说并无冲突。佟(晶心)论又云:“乾隆时入都祝寿的春台原是扬州班(见《扬州画舫录》卷五),李斗又常常提到群城花部多演本地乱弹,那么是扬州梆子和今日的皮黄又有了关系。”

三月十一日

《剧学月刊》三卷二期刘守鹤《祁阳戏》(摘):

祁阳戏祖师爷生日为六月二十四日,与桂剧老郎皇爷诞辰同。盖所祀仍为李冰。另一神曰焦德侯爷,云是蔡邕焦尾琴转劫,投生祁阳焦家以挽救祁阳戏之厄运者,其诞辰为十一月初二日。endprint

祁阳戏之角色由八人至十六人,曰八大色,为正生、外末(生)、正旦、小旦(旦)、文丑、小丑、武丑(丑)、大净、二净(净)。曰十个头:生行占三角,加小生,旦行占三角,加老旦;八大色,老旦归入正旦行或归入末行,小生归入正旦行或归入小旦行。又一种只用一丑,曰丑角,增一小旦,与原有小旦并称为一个旦角。二个旦角尤京剧之一路、二路。曰十二大角:生行为一个正生、外角、末角、小生,余同十个头。又一种为正生、外角、末角、小生(生行);正旦、一个小旦(旦),大丑、小丑(丑),大净二净(净)。

祁阳戏外末兼正旦,正旦、小旦兼小生,老旦兼营生角,小生兼营旦角,丑角扮外末。《进宫取笑》的徐小姐用小生扮;《重台别》的陈春生用旦角扮(应工戏);《打金枝》正生先去郭府家院后去唐王;《定军山》净角先去严颜后去夏侯渊。

生旦由两人扩张到五人,净由二人扩张到四人,丑由二人缩减到一人,是由民间小戏丑的本位,转变到地方戏生旦本位的一种形式。正本戏后演杂戏为民间小戏与地方戏混合的一种形式(长沙影子戏、杂戏仍用大筒,唱花鼓调,混合之现象更显)。

祁阳戏科班期为三年,而学徒出科则须六年,后三年为中班学徒,由本家(戏班老板)公道给薪。六年出科,本家多留十人或十六人续组大班,与其他江湖班待遇不能两样。

三月十二日

向邹趣涛先生借《蜀典》四册、《大邑县志》四册。邹先生云:大邑有牟姓者,当献贼(指张献忠)屠城,全家携粮匿巨佛肚内,后为贼俘,责牟引路,免其一家之死。故大邑川人,惟牟姓为土著。《大邑县志·文征》李惺《牟氏祠堂记》云:“蜀处西南陬,代多兵劫,元末重罹其毒,至明末而益甚,十室九空,几乎没有孑遗。计全川之为厅者八,为州者十九,为县者一百十二,故于求一唐宋人家,殆不可得。大抵今日所居为土著者,率为国朝定鼎之以后,自粤东、江右、湖南北来(史有“扯湖广填四川”之说)。自前明洪武初年麻城、孝感乡者则旧家矣。大邑牟氏,先世麻城人,明末避兵于洪雅之止戈街,国初始复旧业,聚族而居,团练自卫,今其地仍名牟家营。”

三月十三日

《遵义府志》卷十七杂记:“贵州黑神庙,通祀南霁云(唐安史之乱时大将,被俘骂贼而死)按四川简州黑神庙,祀宋州牧李大全。广西省城黑神庙祀平章也儿吉尼。遵义通祀土主,不定为何人。”按遵义祀土主与川主,药王称三圣,乡城以为重祀,不知土主何人,或曰任贵也。愚考祀土主特四川之俗,而土主亦随地异祀。巫山县祀知县李镇修,雅安县祀汉邛谷王任贵,天全州祀李真人,蒙阳县祀韦皋,铜梁县祀赵延通,江县祀洋州剌史李进贤,仪陇县祀晋张英,彭县祀姚苌,其庙皆各为土主庙。谓遵义祀者任贵,前籍无明文,恐谈者仅知雅安之祀以实之也。

又云:“凤翔土主考,土主任公名贵,不知何许人,西汉末越雋太守也。按《黎州志》州有灵应祠,祀任贵。宋薛×记曰,行侯杀王莽郡守枚根,自领太守,光武使任彭平蜀,遗使印降,有忌功者谗害之,贵以冤死。史臣不为争辨,使其附汉之志不明,可哀也。《雅州志》曰,顺灵应庙者,俗名土主庙,祀汉邛谷王任贵。贵伏义秉节,有惠于民,邛人德之,岁祀不乏。明《一统志》:东汉参事武时,封贵为国王公庙,四川各府州县有之。遵义旧隶于蜀,故祀其神云。”

刘继庄《广阳杂记》卷一云:“猓猓奉土主之神甚谨,其像三头六臂,项挂髑髅。有讼官不能决者,则令誓于土主之前,甚则于神前热油锅百沸,置一钱于油中,两造以手入油拾其钱,理者略无损伤,屈者两手麻烂。”此祀土主,云南倮倮之俗,清初之像设非意想所知。

录《剧学月刊》四卷二期,张四维“谈滇剧”:“滇剧最盛时代为民国十年以前,有云华茶园、云仙茶园、荣华茶园、群舞台。迨民国十八、九年,即剩群舞台及民乐(荣华茶园改)二家,及二十年后,仅留得群舞台一家。原因为市面不景气与戏剧不振。回忆清末之泰洪、永庆、福寿、荣华等班,各露头角,当时虽无戏园,但每遇庙会即开锣演唱。”是滇戏历史,清末即可数,而茶园之兴,则在民国十年前也。

滇戏场面牌子,多于京戏四五倍余,常用者如:

(一)、打头:雁灯炸蛾、三滴、翻山鹞、黄鼠狼、一封书、上天梯、雁别翅、铁脚板、一柱香、滴滴金、双飘带、霸王喘气、懒梳妆、倒瓜剌、夺五子、风风子、反五锤、翻天印、阴五锤、错四锤、牛擦痒、直七锤、左右靠金银课、半截金银课、凤点头、半边月、五马疆、工尺头、反四锤、胡琴豹子头、佛座子、颜渊、缪子、飞板子、川三板、川工只头、长锤、红鸾袄、机关、倒板反合头、正合头、现鸡尾、倒课子、扑灯蛾、课课子、鬼壮脚、无名板、十还一、吊锤、冷锤、和牌眼、金鸡圈、半锤、夺四锤、黄板、金蝴蝶、滚板、水底鱼……

(二)、吹牌:泣颜回、清板、红绣鞋、千秋岁、月闰好、尾声、花美景、正板、五马江儿水、急三枪、佛季子、风入松、代帽风入松、六锤风入松、三节风入松、区花酒、挂板急三枪、闹山红、将军令、催军令、工尺、哪吒令、粉蝶儿、笛子犯、对玉环、背娃娃、铁脚板、六么令、大毛耳、七句半、滴留子、尾煞、尾犯序……

(三)、揸鼓:红绣鞋人、对玉环、回回令(独立使用于打场面时)。

格蚤韵(一句一韵),如《卖胭脂》郭槐唱:“小郭槐上京城前来赴考,考罢了三场试榜上无名。我有心回家去奈无盘费,流落在汴梁城卖文过活。昨日里我打从大街游玩,见一个美佳人打扮不同。我有心调戏她奈无机会,带来了十两银去买胭脂。”

孔子戏:有《夹谷会》、《哭颜回》。只有文武老生郑文齐能唱。

高腔:有《三圣宫夺斗》、《阴送妹》(赵匡胤千里送京娘后续)、《嫦娥奔月》(按:川剧有《三圣宫》,而湘戏无之。)、《三祭江》、《打红台》、《太平仓》、《战鄢陵》、《比干挖心》、《保双龙》、《四进士》、《杀惜娇》、《酒楼》(《水浒》杨雄、石秀事)、《晒衣》(潘金莲)、《八义图》、《江油关》、《中秋恨》、《霍小玉》、《葬花焚稿》、《拾玉镯》、《七星灯》、《捉放曹》、《醉金殿》、《审头》、《审潘》(洪)、《审剌客》、《女斩子》、《桑园会》、《马人火》、《赠绨袍》、《牧虎关》、《拜山》(黄天霸)、《刺僚》(专诸刺王僚)、《打吉》(曹操拷打吉平)、《铡美》(案)、《南唐度药》、《进宫脱靴》(《再生缘》孟丽君事)、《春花走雪》、《血手印》、《盗宗卷》、《夜归家》、《巴九寨子》、《战万山》、《伯喈辞官》。endprint

滇戏《张松献图》之张松,《议剑献剑》之曹操皆以丑扮,属袍带丑之正工。(张松大多剧种为生扮。曹操昆剧亦丑扮。大多剧种为净扮)

三月十四日

刘继庄《广阳杂记》云:“予在郴州时,有巫登刀梯作法,为人禳解者,同诸子往观之。见树二杆于地,相距二尺许,以刀十二把,枫缚于两杆之间,刃皆上向,层叠而上,约高二丈许。予至稍迟,巫已登其巅矣。以红巾为帕,而勒其手,束其腰者亦用红布,著足里间如妇人装,而赤其足,蹲踞梯上,梯之左悬一青布衫,并一篮贮一鸭于中,下一巫鸣金鼓向之而祷。久之,梯上之巫探怀中,出三茭连掷于地,众合声报其兆焉。巫乃历梯而下,置赤足于霜刃之上而莫之伤也。乃与下巫舞蹈翻掷,更迭唱和,行则屈其膝如妇人之拜,行绕于梯之下久之而归。旁人曰此王母教也。刀梯之戏,优人于目连戏者,然其跃往往能之,然其矫捷腾跃,远胜于巫,非奇事也,然其中亦有鬼神之说。又闻南巫有打油火法,热油于釜,百沸面沃之以水,绿火腾上,巫以熵收之。至病人见魔之所,启其袖而数放之,碧焰满空,物遭之而烯也。”

卷二又云:“衡山水月林主僧静因,馈赠余闻山茶一包,苋菜一瓶,闻则安切,音赞平声,此衡人俗字也。此茶出石罅,以鸟含茶子附罅中而生者,极不易得,衡岳之上品也。最能消胀……其味辛,与黄豆同煮,以器喾之,而沃之以腊醋。久之辣极,与京蚰之腊菜味同,而鲜美过之。以芥为之一振辣菜,而苋亦芥类也。”

卷三又云:“衡阳之苦瓜,即北方之辣癞葡萄,江南之锦荔枝也。闽、广、滇、黔皆喜食。味甚苦,非虚寒所宜也。”

卷五又云:“俗云‘夏至有风三伏热,重阳无雨一冬晴。验殊不然,及阅《感精符》云‘夏至酉逢三伏热,重阳戊过一冬晴。乃知俗说之误。”

卷四又云:“汉阳渡船最小,俗名双飞燕。一人而荡两桨,左右相交,力均势等,最捷而稳。且其值最寡,一人不过小钱二文,值银不及一厘;即独卖一舟亦不过数文。故谚云:‘行天下路,惟有武昌好过渡。

卷三又云:“郴州地当骑田岭峤,高在天表。相传郴地与南岳祝融峰齐,理或然也。自瓦窑坪而东南,山皆秀丽,林木丛茂,溪流湍激,漩复处为转水之车,设架置轴,顷二轮于轴端……,名曰简车。郴谚云‘一滩高一尺,十滩高一丈,仔细思量起,郴州在天上。”

三月十五日

刘继庄《广阳杂记》卷四云:“旧春上元在衡山县,曾卧听采茶歌,赏其音调,而于词句懵然也。今又至衡山,于其土音虽不甚解,然十可三四领其意义,因之而叹古今相去不甚远,村妇稚子口中之歌,而有十五国之章法,顾左右无与言者,浩叹而止。”按全祖望附语云:“继庄之才极矣,顾有一大不可解者,其生平极许可金圣叹,顾吴人不甚知继庄。间有知之者,则以继庄与圣叹并称。”继庄对秧歌见解如此,全氏何由知之?花鼓与淫词有殊,得此益可信也。

又卷三云:“亦舟以优×款予,剧演《玉连环》(即《连环计》),楚人强作吴歌,丑拙至不可忍。如唱红为横,公为庚,东为登,通为疼之类,又皆作北音,收口开口鼻音中,使非予久滞衡阳,几乎不辨一字。”此昆曲清初亦盛于湖南之证。

又卷三云:“楚中佛事,钹鼓之外,加以铜锣,哀雅梵音之中,忽闻此声,令人惊悸。”知铜锣阑入雅奏为后起,惟锣与鼓又秧歌之本乐也。

三月十六日

二时扶病往韦家院坝,到地方剧研究会,到会者仅李紫贵、曹慕髡、陈志良等,寿昌竟不至。李谈杭(州)、嘉(兴)、湖(州)平剧班演村台戏情形,谓每演约五剧,一生剧、一武剧,后台进食后再演一旦剧、一武剧、一送客戏以为常。前二剧佳,则进食时村人以酒肉卤蛋享之,不佳则无之。村人嗜好之戏,短打为《四杰村》,长靠为《战宛城》,戏班能演二剧,则必受欢迎。开台跳灵官、财神、加官后,上一戴文生巾、披髦,说吉庆语,必此角开口然后演唱。人谓此角为《盗宗卷》之某某,其手被斩,故不露也。……

三月十八日

宋郑文宝《南唐近事》:“魏王知训为宣州帅,苛政敛下,百姓苦之。因入觐侍宴。伶人戏作绿衣大面,胡人若鬼状。旁一人曰:何主办者是?对曰吾宣州土地神。王入觐,和地皮掠来,因至于此。”绿人大面,胡人若鬼,则所扮为钟馗,此钟馗与参军戏之关系也。

三月十九日

宋曾三异《因话录》云:“纸钱起自时,纸画代人不知出于何时。今世祷祀者用之。刻版刻印,染肖男女之形,而无口。北方之俗,岁暮则人画一枚,于腊月二十四夜佩之于身,除夕焚之。有谑词曰;你自平生行短,不公正,欺物瞒心,交年夜,将烧钱,犹自昧神明。若还替得你可知好事,争奈无凭。我虽然无口,肚里清醒。除非是阎家大伯,一时间批判昏沉。休痴啊,临时可怕各自要安身。”

梁宗栗《荆楚岁时记》云:“十二月八日,谚云,腊鼓鸣,春草生。村民打细腰鼓戴胡公头及作金刚力士以逐除。……《吕氏春秋·季冬记》注云:今人腊前一日,击鼓驱疫,谓之逐除。……”

三月二十二日

《剧学月刊》五卷六期云:“奉天评戏原起于山海关左,在最初唱时,丑角持一棒棰,故原来的名字为“棒棰戏”,后南下讹音为嘣嘣戏,北上至奉天,改为“奉天落子”。但嘣嘣戏腔调原为影戏的还阳调,似非杵歌。”按嘣嘣戏为花鼓后期取用评书作剧材之一阶段。

又四卷三期佟晶心《民间的俗曲》(下):“《稗史汇编》‘靖康(1127)初,民间以竹径二尺长五尺许,冒皮为首鼓,成节奏,其声似日通同诈。”按《宣政杂曲》已言之为渔鼓。(这一形式)宋靖康已有之证。

又引《画舫余谭》云:“无业游民略熟《西游记》,即挟渔鼓诣诸姬家,探其睡罢浴余,学说一、二回,藉消清倦。”盖(清)嘉庆时事。

又云:“大鼓书虽为北方特产,其来源仍由南方移往。”《扬州画舫录》云:“大鼓书始于渔鼓筒板,说孙猴子化,以单皮檀板,谓之段儿书。后增弦子,谓之靠山调。此持周善文一人而已。大鼓书乾(隆)嘉(庆)前已有。《明会典》所谓‘花梨拍板即梨花简。”而现时说孙猴子化的而开场用渔鼓。《东京梦华录》有“鼓板小唱”,大鼓书之来源最早为宋也。endprint

又引姚元元《竹叶亭杂记》:“每年坤宁宫祀灶,其正坑上设鼓板,(皇)后先到,高宗(乾隆)驾到,坐坑上,自击板鼓,唱《访贤》一曲。执事官听唱毕,即焚钱粮,驾还宫。”盖圣人偶当游戏,亦寓求贤之意。不知何独于祀灶时唱之。……谓大鼓书曾经乾隆宠爱,故北平有《子弟书》。或曰乾隆所唱即高腔也。

又引《都门琐记》云:“大鼓书北妓所奏,以架支鼓,鼓小而扁,面面皆可击。妓倚门立,左手拍板,右手击鼓,师以三弦叶于门外。有《昭君出塞》、《南阳关》、《绕口令》等曲,其音繁碎急促,有一气至一二十句者,莫知为何调。”又引《都门纪略》云:“弹弦打鼓走街坊,小唱闲书急口章。若遇春秋消永昼,胜他荡落女红妆。”可知大鼓书男女可也唱。

又引《扬州画舫录》云:“小唱以琵琶、弦子、月琴、檀板合动而歌。最先有【银纽丝】、【四大景】、【倒扳桨】、【剪靛花】、【吉祥草】、【倒花篮】诸调,以【劈破玉】最佳。有于苏州虎丘唱是调者,苏人奇之,听者数百人,明日来听者益多。唱者改唱大曲,群一噱而散。又有黎殿臣者,善为新声,至今效之,谓之【黎调】,亦名【跌落金钱】。二十年前尚哀泣之声,谓之【到春来】,又谓之【花木兰】。后以下河土腔唱【剪靛花】,谓之网调。近来群尚【满江红】皆本调也。其京舵子【起字】、【马头调】、【南京调】之类,传自四方,间亦效之。而鲁斤燕削,迁地不能为良矣。于小中加【引子】、【尾声】,如《王大娘》、《乡里亲家母》诸曲,又以有传奇中《牡丹亭》、《占花魁》之类谱为小曲者,皆土音之善者也。陈景贤善小曲兼工琵琶,人称为‘飞琵。潘王士能吹无底洞箫以和小曲称名工。苏州卞七以小唱冠江北,后多须,人称卞七胡子。朱三工四弦,江鹤亭招之入唐山草堂”。又四卷九期,李家瑞【劈破玉】引王廷绍《霓裳续谱》【剪靛花】一首云:“姐儿无事去游春,……远远望见雾里游湖的船,尽都是俏郎君(重唱)。弹的是琵琶、筝、弦子共月琴。唱的是【寄生草】、【劈破玉】、【万年青】”。

三月二十五日

段安节《乐府杂录》:“驱傩用方相(开路神)四人,戴冠及面具,黄金为四目,衣熊裘执戈扬盾,口作傩傩之声,以逐疫也。又十二人皆朱发,衣白画衣,各执麻鞭,盖辫麻为之长数尺,振之声甚厉,乃呼神名?子五百,小儿为之,朱褶青襦戴面具,以晦日于紫宸殿前傩。”

又云:“傀儡子……起于汉(高)祖在平城为突厥所围,其城一面即突厥妻阏支氏,兵强于三面,垒中绝食,陈平(谋士)方知阏支氏忌妒,即造木偶人运机关舞于陴间。阏支氏望见,谓是生人,虑其下城,突厥必纳妓女,遂退军,高祖乃脱祸出。史但云陈平以密计免之,盖鄙其策下耳,后乐家翻为其引歌舞郭郎者,发正秃,善优笑,里间呼为郭郎,凡戏场在俳儿之首也。”凡戏场云者当指其他戏场,不限于傀儡子。引歌舞者,指歌舞戏,古舞之源为傀儡,其义亦明。

又云:“俳优开元(唐明皇时)中黄幡绰、张野孤弄参军,始自后汉馆陶令石耽,有赃犯,孝和(石的上司)惜其才,免罪。每宴乐即令其白夹衫,命优伶戏弄辱之。终年复用,故为参军。开元中,李仙鹤善此戏,明皇特授李仙鹤正参军,以食其俸。(唐)武宗朝有曹叔度、刘泉水殊妙。咸通(唐懿宗时)以来有范传车、上官唐青、吕敬敬三人弄假妇人。大中(唐宣宗时)以来有孙乾饭、刘玻瓶。近者郭外春、孙有熊。僖宗幸蜀时,戏中有刘真者尤能,后乃随驾入京,籍于教坊,弄婆罗门。大和(唐文宗时)初有康西乃、米禾稼、米万捶。近年有李伯魁、石瑶仙也。”按参军与假妇人、婆罗门并举盖参军之类耶?

唐·崔令钦《教坊记》:“踏摇娘,北齐有人姓苏,疱鼻,实不仕,而自号为郎中。嗜饮酗酒,辄殴其妻,妻含悲诉于邻里。时人弄之,丈夫着妇人衣,徐行入场行歌,每一叠,旁人齐声和之。云:‘踏摇娘和来!以其且步且歌,故谓之踏摇;以其称冤,故言苦。及其夫至则作殴打斗之状,以为笑乐。今则妇人为之,遂不呼郎中,但云阿叔子。调弄又加典库,全失旧旨,或呼为谈容娘又非。”如丈夫着妇人衣为弄假妇人,则参军、郎中或可通也。

按:宋王灼《碧难漫志》引《文酒清话》云:“唐封舜臣性轻佻,德宗时使湖南,道经金州,守张乐燕之,执杯索《麦秀两岐》曲,乐工不能,封谓乐工曰:‘汝山民,亦合闻大朝音律!守为杖乐工。复行酒,复又索此曲。乐工前:乞侍郎举一遍。封为唱彻,众亦尽记,于是移席动此曲。封既行,守密写曲谱,言封燕席事,邮筒中送与潭州(长沙)牧。封至潭,牧亦张乐宴之。娼优作褴褛数妇人,抱男女筐稆,歌《麦秀两岐》之曲,叙其拾麦勤苦之由。封面如死灰;归过金州,不复言矣。其所弄亦假妇人也。

三月二十六日

浙江民家在门竖杆挂灯笼,上书“华光大帝”字样,云华光掌天下财源,管雷火二部,杆上灯名华光灯。盖禳火求财,故烯此灯。吴山文昌庙有斗口灵官华光马元帅神像,盖文昌之护法神也。三官:真武、雷祖、碧霞元君神像,旁列四将,第一将三眼、白面,道冠软甲,一手持戟,一手抱金砖为华光;次则赵玄坛;次则温太保,次或为关帝或为岳王、或为刘大刀、周总兵、黄靖南,华光为四大天将之首。元曲张天师时之将为马、赵、温、关。《劝善金科》(即《目连救母》)、《昭代箫韶》(即《杨家将》)为马、赵、温、刘。《棋逢对手花簪》为马、赵、温、岳。昆曲《安天会》仍为马、赵、温、刘。皮黄戏《混天盒》有马、赵、温、刘拿蜈蚣。知清代戏多为马、赵、温、刘也。明人《双珠记》、清人《蜃中楼》亦有四将名目。《皈衣镜》有华光与远公护法一段。《红楼梦》贾宝玉喜欢看的戏中也提到华光。

《三教搜神大全》有华光小传。明人余象斗《南游记》说华光出身,故又名华光天王传。今上海有石印本,改名《蜻蜓观伏魔全书》。(《剧学月刊》四卷二期旁观客《华光剧考》)

三月二十七日

三月十八日梨园均祀祖师,其神装束如帝王,面白无须,间有长髯者,百中之一而已。称为老郎或曰二郎。伶人莫不祀于家,亦有专庙,则谓之喜神。在北平最著者,为东大市精忠庙附祀之喜神殿。五月二十三日,武行作武昌会。(《剧学月刊》四卷三期《北平梨园岁记》)按老郎或曰二郎,自亦有二郎一说,惟诞日不同耳。名喜神,与婴儿砌末同。endprint

南京物价奇昂,小家庭月非二十万元不能起码生活。拟移长沙或暂居重庆。

三月二十八日

圣观音。即大慈观音原始的最佛教化的观音。左手拿着莲花,右手放在侈部,是代表佛教的纯净和特殊性。

马头观音。即狮子无畏观音。他有马头和伸出口外的一对长牙,他有八只臂,其中两只握莲花,代表佛教的进步与非常的能力。

十一面观音。即大光普照观音,有十一个面孔,前面三个是慈善的,左边的三个是忿怒的,右边的三个是训诲的,向上的一个是心平气和,态然自若的态度。又有四只手,一只拿着念珠,一只拿着莲花,一只拿着水瓶,一只向外举着,他显示对人类的关切,四面八方普照着。

如意轮观音。即大梵深远观音,普通都是两手臂的,是在深思的样子,头有些向右转。右手支腮,左手扶膝,如果有六只手,拿着希望石、轮子念珠与莲花,他满足人类的需求。

准提观音。即天人丈夫观音,一面三眼十八臂的女性,代表光明与智慧。

千手观音。即大悲观音。面上有三只眼睛,身上四十或三十八只手臂,每个手心里有眼睛一只,他拿着刀、剑、斧等物,是最受尊敬的菩萨之一。

不空罗索观音。与不空钩观音同体,三面八臂,手里拿着绳子。

蓝面观音。当初有一乳海,充满生命之乳。恶魔倒下一碗猛烈的毒药,观音为解救这苦难,亲将毒药饮尽,因此连颈带面都变蓝了。(《剧学月刊》四卷七期徐凌霄《佛化的戏剧新谈片》引许地山语。)

叶隆《礼辽志》:“长白山在冷山东南千余里,盖白衣观音所居,其山内禽兽皆白,人不敢入,恐秽其间以致蛇蝎之害。黑水发源于此。”则白衣观音辽神也。

三月三十一日

午后到地方戏研究会,时略晚。张德成先生报告川戏。云川戏所吹牌子如【嘉庆】、【元宵】、【别霸】,仍由后场唱出。余有【大红袍】、【得胜令】、【红绣鞋】、【败北令】等。

川剧中的昆剧有《闻铃》、《醉店》、《议剑献剑》、《思凡》、《扫花》、《琴挑》等。

川人自编戏者,有成都黄晋陵厚庵,编有《江油关》、《鸳鸯冢》、《神农涧》、《审吉平》、《三尽忠》、《柴市节》等剧;赵熙编有《情探》、《赐剑》、《卧牛衣》等剧;尹仲锡编有《离燕哀》;川北再某编有《困睢阳》、《锦竹关》等剧;童崇庆、杨遇春等幕友(票友)编有《绣鞋记》(即《聊斋》胭脂故事)。赵熙因女嫁后被人虐待,愤而写《情探》,初在木偶戏中演出,其后演为大戏。又有合川李某曾编《扬州恨》剧本云。

张云:写戏占三成,演员之表演占七成;当演出时演员表演占三成,而场面占七成也。

齐燕铭报告延安地方戏运动,云平剧在太原以西力量极弱,因有秦腔先入为主,民众对平剧因语言、音乐不素习,故平剧力量不及河南、山东、河北、东三省地区。

延安平剧滥觞于二十七年(1938),时陕北外方来人渐多,故力量渐盛。

鲁艺平剧团曾写《松花江》,改编《打渔杀家》而成。而平剧之宣传剧则有《大战平型关》等戏,以古装表演现代史实。时平剧团实力不足,而观众兴趣转向话剧,故运动因以不振。其后一二0师部剧团,山西二战区戏剧工作者回延安,时当三十年(1941)顷。其时有任桂生、魏静生(均山东省立剧专学生)、王振武(南开学生)、陶德康、阿甲、张一然(二人均须生)等剧人,大都为河北籍,故三十一年(1942)平剧院(即演《逼上梁山》之延安平剧院)设研究室(编导室),室以下编演剧队二。

秦腔有民众剧团,领导者为西北文协柯仲平,作戏剧下乡运动。团员有李卜,为流浪之瘾君子,能唱眉坞,其著名之剧则《张良卖布》。平剧之发展不如秦腔,但秦腔之改造则影响平剧改造。平剧下乡之机会少,乃开展下乡运动。

延安平剧改革之展开,是在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后。当时对平剧改革有两种见解:(一)、种种困难之克服,完全接收平剧遗产之后;(二)、不顾一切旧形式而大胆突破之。此争论当时并未得到解决。

平剧下乡曾写有十余个剧本,如《难民曲》、《上天堂》(探亲相骂)改编等。延安则在平剧下乡后有大众艺术研究之组织,编有《逼上梁山》等剧。

下乡平剧团返延,与在延平剧工作者曾作一检讨,所提出之问题:(一)、主要点在剧之思想检讨,剧中之老一套无生活内容,只有在思想上能加充实,剧中人物思想处理不善,则剧之全局皆翻;(二)、历史能为现实服务否?或有为现实服务之必要否?此问题之总结为:1、写史剧而不歪曲史实,即能为现实服务;2、历史故事与现实之联系大则需要亦增多,所以,写平剧剧本当首先习历史。同时,即在检讨后编演《三打祝家庄》剧。

关于技术方面,齐(燕铭)主张不即刻废弃“开门”、“上马”等象征手法;主张灯光布景之合理布置;谓平剧打击乐只适宜造成作威作福之气氛,当加以改革;谓平剧演员多缺少农民气,如马连良之《打渔杀家》,需加以增益改进。

富少舫谈鼓书。云民国十八年(1929),曾从河间史振林、文安白云鹏学大鼓。大鼓之艺,“车笼自备,茶水不搅”。笼者,盛鼓板琴等之小箱,即其全部导具也。其首领称把儿头,而富之把儿头为杨小朵,把者即骆驼一队,把儿头则领队之骆驼也。其祖师为周楚王(应曰楚庄王)。四月十八日神诞,则集会于药王庙,其帮口曰“青、梅、胡、赵”,为庄王之臣四人。庄王命四人游走四方,而鼓书起焉。

鼓书盛于民初,新编京韵大鼓有西城之张云舫,南城之张荫棠,新编八角快书者有全月如及西城之德寿山(北京人,满族,官宦出身,弃官从艺,为著名单弦演员)。张云舫所编《劝各界》、《劝国民》、《桃花林》等篇,少舫之命名,即因云舫而来者也。又有韩小聪,编有《红楼》及《千金全德》等篇。

鼓书之新编有五人,而身段之注重则自刘宝全(1869-1942,河北深县人。京韵大鼓演员,世称刘派,有“鼓王”之誉)始。刘原习戏,娴于身段,为同行所排(挤),改水火不相容鼓书。词出五人而身段出刘,大鼓乃为时所重焉。

(责任编辑 邹世毅)endprint

猜你喜欢
桂剧
乡村振兴进程中桂剧旅游产业开发研究
非遗视角下广西桂剧的传承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桂剧”的数字动画传承研究
浅析广西桂剧的起源发展
新媒体视野下广西桂剧的现代化重构
广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桂剧)传承现状研究
现代桂剧特点简介
桂剧的历史回顾
“新桂系”时期广西桂剧的改革
新媒体时代下的文化传播研究——以广西桂剧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