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讲坛的四位名家

2014-07-09 17:08江冰
广州文艺 2014年7期
关键词:李锐批评家文学

江冰

江 冰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小说学会副秘书长、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广东省中国文学学会副会长、广州市文艺批评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小说年度排行榜评委。曾为文艺评论杂志主编,报纸高级记者。现为广东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目前主要研究“80后”文学与新媒体文化。入选新世纪本领域最有影响的35篇论文,入选中国作家协会新锐批评家,入选“广东省十大优秀社会科学科普专家”。

2014年4月我接受聘请,担任当年广州讲坛的嘉宾主持。这一届讲坛请了李锐、陈晓明、陈思和、阿来四位名家,我在论坛上与他们对话并主持互动,受益匪浅,感想颇多。

李锐打头阵,在华南师大讲《双向的煎熬:对百年白话的反省》。李锐留着鲁迅式小胡子,读鲁迅,爱鲁迅。典型的“50后”作家,北京知青,山西落户,“文革”走来,批判思维,一半农村底层经历,一半北京童年记忆。李有个性,敢发声,不随大流,问鼎诺贝尔候选人之一,有文坛话题。不过作品在国内读者界影响还不大,所以媒体八卦会转向女儿笛安——曾是小四旗下一姐 。所以,华南师大学生一提到笛安,李锐即刻呈现早已料到的笑容。毫无疑问,如今女儿名气远远大过父亲。这也是李锐的骄傲,“作家之家”,一家三口都写小说,而且都写得好有名气。他的讲座充沛着上世纪文学启蒙主义的激情,对民族精神矮化现象痛斥,对“文革”浩劫历史批判,激烈而不失冷静,锋芒而不失理性。

李锐之后是两位文学批评家,也是一北一南两位学者:北大的陈晓明;复旦的陈思和。两位有一个共同处:都是大学77级。陈晓明先到,在华南理工大学讲《文学:细节的力量》。陈晓明是与整个中国大陆新时期文学和作家一起成长的批评家,他的声誉不来自教授,更多来自批评家。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一直是中国文坛有话语权、独立地位、引导作用的批评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北京大学教授,长期处意识形态中心,多受媒体关注。曾与莫言争论,批评界话题人物。二十年前推广后现代理论,被戏称“陈后主”。1995年在苏州,我现场目睹他与张颐武等北京一伙招摇露面,青年才俊,英气逼人。文字有西方文论之思辨风格,逻辑严密视角独特。其批判实践来自中国大陆先锋文学的推动。理论译介、本土化推广、作品评论、编选集子,几头并进。1993年编选《中国先锋小说精选》,收入苏童、格非、余华、孙甘露、北村、叶兆言、扎西达娃作品。对当代中国文学经历西方先锋文学洗礼,功莫大焉。他有自己的坚持,不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始终保持一份具有独立性的思考。陈晓明依稀存留当年陈后主“顽皮”和才气,西方文论底子导致讲座的荤段子都是一本正经。当年翩翩少年,如今两鬓灰白,中年学者的疲惫神情写在脸上。但思想锋芒不减,眼光独到深刻,蔚然大家。我最看重晓明兄的有一份纯真,一份没有彻底世俗化理论家的纯真。每年学会年会,他常在热点之外,有独特话题:“晚秋”、动物等,似不合时宜,有时也会引起与会者一片善意嘻笑,回过神来细想,却是大有深意。晓明闽籍,在闽北生活过,我在福州长大,也是77级,因此相处起来,有一种拉家常的格外亲切。

陈思和也是与新时期文学一道成长的批评家。复旦大学77级,同班有一群激情写作者,开创“伤痕文学”的卢新华、报告文学的胡平、张胜友等。 文革走来的77级天生文化与政治混合的激情,伴随不懈的时代探询,恰好遭遇文学黄金时代,承上启下,从马克思别车杜到黑格尔尼采弗洛伊德,理论与经历交汇成特有力量。他毕业留校,一直执教于复旦大学,是学院派批评的代表人物。继承海派传统,利用平台培育学生、借助媒体发声,始终与京城保持一种南北呼应和张力。在政府与媒介之间,坚持一种学院派尺度,既有知识分子立场、学术传统,又有一种文化精英姿态,鲁迅的文风、海派的气场、复旦的氛围,也使得上海的学院派卓然独立别于京派。陈思和这次在广州大学讲《如何理解莫言的文学创作》。他一头白发,六十岁昭示权威,他讲诺贝尔文学奖来龙去脉,现场者见证者加研究者,没有讲稿,娓娓道来,没有一点口误。层次明晰,语气平稳,史料随手拈来,论证举重若轻,可以宏观到整个世纪,可以微观到一个细节。其中一个细节印象很深:陈思和说他父亲当年如何敬仰地在《羊城晚报》上读连载的欧阳山的长篇小说《三家巷》,还有点“洛阳纸贵”的气势,当时记者采访欧阳山,问及作品比《红楼梦》如何?欧阳山回答机智:曹雪芹至少有一点不如我,不会粤语。可见上世纪那个年代主流作家的自得。陈思和祖籍广东,身材却近于魁梧,一如其讲座气场:大气磅礴,臻于境界。

压轴戏是作家阿来,在广东财经大学讲《文学化想象下的中国边疆》。讲坛现场爆棚,连讲台前面都有学生席地而坐,演讲后的互动热烈,我作为嘉宾主持也是最忙碌的一次。阿来脸上始终有孩子般的笑容,尽管演讲投入认真:从萨义德东方主义:妖魔化敌视与浪漫化异域谈西藏被误读,一个名词演化为形容词。西藏人凭什么为观光骑马住帐篷?掷地有声!与芙蓉姐姐同座,以为奇观,直至文化矮化悲哀。阿来讲座前夜我上网看资料并连续写了四条关于阿来的微博,今早打开发现阅读人数分别在100、200、400多条,唯有阿来成就传媒商业神话——把《科幻世界》一度做到世界发行量最大一条有1485的阅读人数,十二小时有如此数量,看来传媒商业神话最抓眼球!也许读者诧异于作家与商业神话之间的落差吧?不过我更喜欢躲避投资人关手机三天,每年坚持步行高原,透过帐篷看星星,伏在草地拍野花的阿来。

四位名家,四场演讲,各有精彩,各具其美。尽管性格迥异,但修炼到这个档次的名家,也都是珠圆玉润,散发着照人的光彩,不由内心生出几分钦佩。endprint

猜你喜欢
李锐批评家文学
我们需要文学
新锐批评家
今日批评家
ON A MULTI-DELAY LOTKA-VOLTERRA PREDATOR-PREY MODEL WITH FEEDBACK CONTROLS AND PREY DIFFUSION∗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李锐作品
摄魂相机
摄魂相机
我与文学三十年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