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生理学互动学习资源建设及应用的探索

2014-07-10 06:06张小玲赵四敏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4年2期
关键词:课外课程标准知识点

王 宁,王 萍,张小玲,赵四敏

(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病理生理学教研室,河南 漯河 462002)

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互联网甚至是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随着相关技术的的不断提升和日趋成熟,人们现在能够通过虚拟环境实现与现实世界的互通互联。这些创新成果将被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即网络学习不再是孤立、枯燥、一成不变,而是更加有效地参与社会互动,实现人-机-人交互。网络学习的成败取决于网络学习资源的内容和质量,网络学习资源应具备可持续性、扩展性;能够减少学习受到的时间、地点限制;满足相关个体的学习需求。传统的网络精品课程等学习平台由于资源设计简单,缺乏互动性[1];知识内容呆板枯燥,按照传统的目录结构进行堆砌,缺乏条理性和逻辑结构。

1 互动学习资源体系的构成

针对现有资源存在的不足,结合网络学习资源的设计特点,构建以知识主题库为核心,以动态系统知识体系、病案及问题引导体系,测试体系及知识讲解体系四个系统体系,各个体系通过知识主题相互衔接,构成整个资源系统(见图1)。

图1 主题化病理生理学资源库的构成示意图

系统知识体系:系统知识是学生独立学习的基础保障。有自学需求的学生可以通过系统学习来独立完成相关章节的学习。该体系包含了课程标准、培养目标、电子教材、电子课件、学习技巧与方法以及相关参考资料等内容。依据课程标准和专业培养目标,优化取舍教学内容,形成简洁、强化逻辑性和趣味性的电子教学内容,并形成相应的主题知识点,纳入主题库,与其他体系形成衔接点。

案例及问题引导体系:案例及问题引导体系是增强学生独立学习兴趣的重要部分。依据课程标准,并按照一定的标准选择案例: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②真实来源(医院或文献报道);③适合学生的理解能力;④能够融合所学习的基础知识;⑤具备引导性,学生可以展开相关讨论。问题的设置也要具备一定的引导性,并能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案例及问题引导体系可以更好地让学习从基础课程过渡至临床课程,并能培养相应的临床思维能力[2]。

知识讲解体系:知识讲解体系体系是学生独立学习突破难点的保障环节。学生系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点问题,可以通过知识主题库查找相关的教学视频、设计动画、脉络图片等资源深入理解相关知识,达到知识的巩固及进一步认识。讲解体系融合了微课新理念,将关键知识点的透彻理解作为独立课堂的学习目标,有利于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及学习完整性的延续。

测试体系:测试体系是学生独立学习效果的检验环节。通过交互设计的测试系统,提高学生自我检测的主动性,并通过邮件系统跟踪学生的检测结果,分析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指导课堂的进一步提高。

2 基于学习资源的互动课堂实施

2.1 课堂整体实施

以课程标准为依据,资源体系为依托,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课堂与课外相结合的原则,进行互动教学的整体实施(见图2)。

图2 课程实施的整体设计示意图

2.2 课外学习模式

课程实施中,通过资源体系的引导、讲解、独立学习等功能,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课堂教学内容,融入课堂讨论,启发思路,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教师课前提出问题,学生通过资源学习、课外平台交流获得相应解决问题的方法及延伸思路,扩展思维。

2.3 课堂学习模式

课堂实施中,针对课前提出的某一个焦点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开始,教师加入其中。学生通过资源的自我学习整合,或课外交流平台,形成的学习成果可以在小组中分享给其他伙伴。教师再做最后的指导与讲解。

2.4 具体实施步骤

课前任务:要求课外完成,在课堂前已发布课外交流平台。此阶段通过微博交流平台,让学生相互讨论,相互查找资料,获得感性认识,为课堂教学打下基础。教师通过关注、总结、提炼学生讨论观点,将创新性观点纳入主题资源库,使资源库保持更新动态化。

课堂引导(讲授前讨论):展示临床典型病案,并提出一些针对性的问题,要求学生进行分析思考。此阶段需要教师、学生共同参与讨论,根据课外已经获得的信息知识来解决该问题,并提出新的疑问。

课堂解惑(课堂讲授阶段,解决讨论中形成的问题):以酸碱调节中,泌氨过程为例[3]:NH4+-Na+交换,主要发生在近曲小管,因其是产NH3的主要场所, H+伴随NH4+排出, Na+-K+-ATP酶供能,α-酮戊二酸代谢产生的 HCO3-由Na+-HCO3-载体同向转运入血。而在远曲小管,NH3主要通过弥散排出。通过示意图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泌氨的全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重要的转运体:NH4+-Na+转运体,此即为本知识点的主题词,以词为中心,进行延伸学习,达到促进记忆增强理解的作用。

课堂总结 (指导性小结,并安排课后问题,及发布下阶段的问题):通过讨论-讲解-再讨论阶段,进行课堂性的总结,将本节课的关键知识点通过主题串讲的形式形成知识网络,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见图3)。

资源建设最主要是通过改进教学与学习手段,促进教学与学习的发展。教与学的良性互动不仅在于教师和学生的能动性,还在于教师的教学手段和课程促进能力。教学发展在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课堂与课外的有机统一,资源与实施的密切结合。资源建设要打破时间、空间限制,可以通过移动设备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增加资源利用的灵活性。资源更新要及时,有创新性、选择性,从而使得资源获取更加准确。

图3 课堂小结示意图(酸碱失衡)

参考文献:

[1]王 宁,赵四敏,张小玲,等. 基于互动知识主题的病理生理学网络资源建设研究[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3(3):73-74.

[2]张新霞,詹华奎. 以病案为基础的学习(CBS)教学法在中医专业本科生临床思维训练中的应用[J]. 医学信息(中旬刊), 2011(05):1889-1890.

[3]蒋朱明,陈敏章. 临床水与电解质平衡(第2版)[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

猜你喜欢
课外课程标准知识点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一张图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第四页 知识点 歼轰-7A
小满课外班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关于高职课程标准建设的若干思考
关于G20 的知识点
课外实践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