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修复档案的价值属性及应用研究

2014-07-15 07:47区捷
卷宗 2014年5期
关键词:档案应用

摘 要:古籍修复对于图书馆来说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越来越受到国家及民众的重视。本文通过描述和分析古籍修复档案的发展现状及意义,提出古籍修复档案具有保留古籍原始性、促进科学研究、规范管理等的价值属性,并阐述其在现实中的应用。提醒相关人员能够正确认识其价值属性,并实践于日常工作,以促进古籍修复档案的发展。

关键词:古籍修复;档案;价值属性;应用

古籍,中国古代书籍的简称,主要指书写或印刷于1912年以前具有中国古典装帧形式的书籍。它记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史的内涵和精华,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和促进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文献资料,本身又是珍贵的文物。

1 古籍修复档案的发展现状及意义

1.1 发展现状

据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统计,我国现存古籍书量5000万册件,其中破损的超过1000万册件。挽救这些濒临毁灭的珍贵国宝、修复与保护古籍、最大限度延长古籍寿命,是每个图书馆任重而道远的工作。

然而,目前我国面临着严峻的形势,相比待修复古籍,修复师少得可怜,更不用说修复档案。截止2012年,全国公共藏书单位的古籍修复师不足700人,比大熊猫还稀缺。我国古籍修复虽有上千年的历史,传统古籍修复技术一般以口传手授、师徒相传方式为主,个中经验、手法上的奥秘,一般外行人难以理解,从事修复的工作者也多习惯于作而不述,因此,文献中少有记载。

近年来,我国逐渐倍加重视古籍修复工作,但直至2003年才真正建立修复档案,以国家图书馆首次建立古籍修复档案为标志,距今仅11年。

1.2 意义

古籍修复档案是指修复人员在古籍修复过程中形成的各种载体形式的记录。它见证着古籍的修复历史,是保证古籍修复科学的前提。

修复档案对修复工作极为重要,修复人员借助电脑或其他电子技术设备存储古籍修复前、修复中和修复后的影像或文字等资料,以便为将来的修复工作提供可靠资料。目前,世界各国图书馆十分重视这项工作,珍贵文献的修复,都建有相应的修复档案。一些国外图书馆,建立古籍修复档案已有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历史。

1949至1965年,国家图书馆历时16年完成了对《赵城金藏》4000多卷的修复,但当时没有记录,也不照相,导致现今的修复工作者无法充分了解当时高超的修复技术及经验,留下了永久遗憾。上个世纪90年代,敦煌遗书的修复取得重大成功,技术可谓是世界一流,但在修复中依然没能意识到修复档案的重要性,虽说修复了几千米,但并没有记录下那些对于对象的分析、采用的策略等,无法总结修复成功的经验,导致修复的技术水平停滞在90年代初。2004年,国家图书馆又成功修复西夏文献,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工作人员建立了修复档案,为今后的修复工作留下了宝贵的参考资料和研究信息。

可见,古籍修复档案的建立对保存、传播科学地修复原则方法、保存珍贵的修复史料有重要意义,体现出古籍修复档案的价值属性。

2 古籍修复档案的价值属性

如何正确地认识古籍修复档案的价值属性,是从事古籍修复的工作人员都应掌握的基本认识。只有建立健全古籍修复档案,才能将古籍修复工作由经验上升为理论。只有正确认识古籍修复档案的价值属性,才能更好地将其应用于古籍修复的每个工作环节。

2.1 具有保留古籍原始性的价值属性

从原始性的角度出发,古籍修复档案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保留古籍原始的价值属性。“整旧如旧”是古籍修复的重要原则,就是最大程度保留古籍原貌,保护“真实性”,保存全部信息,包括内容、板式、纸张、装帧、文献流传过程中的历史信息等等。但任何修复或多或少都会改变古籍的原貌,未免导致信息丢失。建立古籍修复档案,可记录修复前的所有信息,使古籍实体的一些非文字信息转移成文字、图像或视频等类型的信息存储在档案中,从而弥补古籍实体上信息的损失,可以说是较为完整地保留了古籍的原始性。避免了修复之后,人们再也看不到原貌。古籍工作者都知道古籍修复具有“可逆性”,就是修复可逆,当有新的、更好的、更为先进的修复方法出现后,可以按原来修复的方法进行还原,然后再用新方法重新修复。修复档案可为这些还原过程备案,从而为未来可能再次修复提供完整的资料。

2.2 具有促进科学研究的价值属性

古籍修复档案积累了大量的数据和经验,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在其基础上不断创新。服务科学研究的属性主要体现在总结传统修复技艺。长期以来,在古籍修复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古籍破损问题,古籍修复技艺几乎单纯依靠口耳相传,不能总结修复的技术、技巧和方法,复杂的修复技艺难以完整流传,有些甚至因缺乏记录而失传。建立古籍修复档案可将遇到的问题和传统的技艺、方法等记录,并进行归纳总结,为科学研究服务。当其他的古籍修复工作者遇到类似问题时,可通过查阅档案的方法快捷获取相关技艺和方法,从而避免重复工作,节省时间和成本,为古籍修复的工作提供便利,也为兴趣爱好者提供完整的素材。

古籍修复档案除了总结传统的修复技艺,还能促进现代科学的发展。手工补纸方法得以创新,主要依靠古代造纸对纤维二次利用的原理推进成功。原来大家普遍采用淀粉浆糊修复方法来补纸,不但费时费力还增加纸张的厚度,受到该原理启发后,才研制出了纸浆修复技术,进而发明纸浆补书机,才大幅提高古籍修复效率。

2.3 具有规范管理的价值属性

古籍修复档案通过记录为管理者提供了解古籍修复的情况,进而能高效实施管理决策。修复档案较为客观地记录所有的修复人员在工作中的表现,包括智力因素和技术熟练程度,都能从修复前后的比较情况体现出来,这为修复人员的绩效考核提供了重要依据,有效避免有些古籍修复人员长期“默默无闻”,辛勤工作而不被领导所认可。

古籍修复档案还可管理古籍修复工艺技术的操作实施情况。近年来,国家及各省市古籍保护中心举办的古籍修复培训班,开展了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以及老人带新人等方式培养古籍修复人才,推动了古籍修复事业的发展。但他们修复的水平参差不齐,通过古籍修复档案可以评价修复方案是否合理、工艺技术是否规范、修复后古籍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等,实施监督管理,控制整个古籍修复工艺技术的实际操作。

3 古籍修复档案的实际应用

建立古籍修复档案,可带动修复工作的经验总结,如果能搜集大量资料,还可申报相关科研课题。各图书馆可定时对古籍修复档案进行梳理,从中归纳问题、总结经验、提炼精华。结合现代科学与传统技艺,多思考,多实践,不断产生新火花和新创意,将这些创造、创新成果返回来应用于古籍修复工作及其他相关研究中。

古籍修复档案翔实地记录了修复过程中所运用的各种材料、操作方法等,在现代化的背景下,可以很好地利用现代通信技术打破时空限制,方便快捷地传输,还可以实现资深专家进行远程指导、鉴定古籍修复技术及成果,增强古籍修复的灵活性,可靠性,同时还能节省修复工作中产生的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古籍修复工作从业者较为缺乏,而古籍修复工作是一项技术性、操作性和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因此,我国应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修复人才。但我国资深的古籍修复专家有限,为更好地实现培训和上课,专家可利用现代通信技术,通过档案记录,现场或网络视频亲身指导示范、上课,有针对性地指出修复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以上便是古籍修复档案在现实中的实际应用,当然其应用远非如此,而是覆盖古籍修复工作的方方面面,在古籍修复实践工作中随处可用,促使古籍修复工作不断进步。

4 结语

如今相关部门未对古籍修复档案内容等达成一致,当务之急是建立具有完备的古籍修复档案,并将其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积累古籍修复经验,推动其科学发展;提升古籍修复规范管理的水平,规范各项工作流程,最终实现古籍修复事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丁小明古籍修复档案刍议[J],兰台世界:上旬,2010年第9期

[2]张宛艳古籍修复档案的整理与管理[J],山西档案,2012年第4期

[3]徐向玲档案属性及其发展的思考[J],兰台世界,2005年第11期

作者简介

区捷(1967-),女,职称:中级(馆员)。

猜你喜欢
档案应用
拓展节能档案数字化利用的探索
刍议供电单位档案管理
档案的开发利用在供电公司全面管理中的作用
浅谈北京卫视《档案》的叙述方式
新常态下高校档案工作发展研究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分析膜技术及其在电厂水处理中的应用
GM(1,1)白化微分优化方程预测模型建模过程应用分析
煤矿井下坑道钻机人机工程学应用分析
气体分离提纯应用变压吸附技术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