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经济新闻语篇中转述方式和消息来源的对比研究

2014-07-18 11:57尹丽雯邓纯慧
关键词:批评性消息来源言语

尹丽雯,邓纯慧

(河北北方学院 外国语学院,河北 张家口 075000)

中英经济新闻语篇中转述方式和消息来源的对比研究

尹丽雯,邓纯慧

(河北北方学院 外国语学院,河北 张家口 075000)

批评性语篇分析用来揭示语言、权利和意识形态3者之间的复杂关系。转述言语是新闻语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常以各种方式介入并影响读者对引语的理解,从而达到对意识形态的操控。通过对比分析中西方英文报刊中评述中国GDP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报道,发现中国的报道比西方媒体的报道更加客观,报道者通过运用“预先调整的直接引语”和“非明确的消息来源”以影响读者并传播意识形态。

批评性语篇分析;意识形态;转述方式;消息来源;经济新闻语篇

网络出版时间:2014-01-10 15:42

批评性语篇分析用来揭示语言、权利和意识形态3者之间的复杂关系。作为新闻报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曾常常出现在文学语篇研究中的转述言语也引起了批评语言学者们的注意。转述言语不仅是媒体语篇,更是新闻报道的重要内容和手段。由于转述人在主观意图、意识形态、政治立场和观念等方面的差异,对于同一事件可以运用不同的转述方式。因此,研究新闻语篇内的转述言语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价值。从转述方式和消息来源两个方面考察新闻报道中隐含的意识形态及其对语言运用的影响,解读报道者通过何种方式影响读者并传播意识形态。

采用费尔克劳夫提出的批评性语篇分析框架,从新闻语篇中转述方式和消息来源两个方面对比了中西方英文在5种报刊(《中国日报》、《环球时报》、《金融时报》、《纽约时报》和《商业周刊》)上报导中国GDP超过日本这一事件时所使用的转述言语,发现虽然中西方的英文报刊在转述方式和消息来源的运用上大致相同,但西方媒体运用的“预先调整的直接引语”和“非明确的消息来源”频率大大超过中国媒体。从这一现象所得到的总体印象是中国报道更多关注事件本身和呈现客观事实。所以在这一事件中,中国的报道比西方媒体报道更加客观。

一、理论框架

批评性语篇分析是一种试图通过对话语分析来揭示语言是如何操纵、实施对社会政治控制的语篇分析方法,新闻语篇是批评性语篇最重要的分析对象之一。虽然新闻报道常以力求客观、不偏不倚作为其宗旨,但是在各种利害关系以及价值和意识形态的驱使下,由于维护自己的“机构性修辞人格”,报道者往往需要对事实进行修辞化和策略化处理。他们有意识地提及、凸显、强调精心挑选的事实,按照自己的修辞意图调节手中的情感,从而在受众中产生对自己的观点最具接受性的心理状态[1]84-85。该文拟从批评语言学的角度,采用费尔克劳夫提出的批评性语篇分析框架,从新闻语篇中转述方式和消息来源两个方面对这些报道进行个案对比分析,考察报道者们对这一事件所采取的不同立场和观点。

二、研究方法

该文选取的目标语料源于中西方5种英文权威报刊,包括中国的《中国日报》、《环球时报》,英国的《金融时报》,美国的《纽约时报》和《商业周刊》,个案内容涉及有关中国2010年的GDP总量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一系列新闻报道。自2010年8月以来,中国第二季度的经济总量超过日本,对待这一事件中国始终保持客观冷静的态度,表示中国虽然经济总量已经超过日本,但人均收入只是日本的1/10,所以中国仍需努力发展自己的经济实力。而西方各国对此事的态度截然不同,英国媒体普遍的报道显示出对中国保持冷静客观态度的不理解,并猜测中国之所以对此事保持谦虚的态度是因为中国推卸承担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应有的责任,如在污染治理、能源与环保等方面。美国媒体一方面表现出对中国经济前景的担忧,认为中国国内仍然有许多问题存在,中国的经济总量排名世界第二并不是实至名归;另一方面他们担忧中国会超越美国,类似“中国威胁论”的负面声音不可避免地出现在报道中。

该文选取了28篇从2010年8月至2011年5月与这一事件相关的报道,其中15篇来自中国的媒体报道(约9 829词),英美媒体的报道共13篇(约11 030词)。通过对其中转述方式和消息来源的对比分析,来揭示报道者如何借用转述言语来表达和宣扬自身的态度和立场。在选取目标语料后,本文对其进行了量化统计分析。

三、语料统计与分析

(一)转述方式

Leech和Short[2]提出了转述言语的5种方式,即直接引语(DS)、间接引语(IS)、自由直接引语(FDS)、自由间接引语(FIS)、言语行为的叙述性转述(NRSA)。报道者会在引用他人话语时在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之间转换,有时一句话中还会出现多次转换,这种转述方式被称为过渡性引语。自由直接引语在本质上属于直接引语,而自由间接引语和言语行为的叙述性报道实质上是间接引语的变体。直接引语有以下几种语用功能:(1)直接引语的使用可以使报道显得客观公正,这种形式等于提供了“支持某人事实陈述的证据”[3];(2)直接引语有强调作用,更能引起读者的注意;(3)直接引语使报道者与引语间保持距离,表明他对引语的内容持保留或者反对态度;(4)使用直接引语能增强报道的戏剧性和对话性,使之更加生动[4]。有时直接引语会同时完成多种功能。Volosinov[5]134提出一种“预先调整的直接话语”(preset direct discourse,简称PDS),指出它“实质上是半叙述半转述的,他预先调整了对直接引语的感知。即将出现的直接引语的主旨被语境所预示,并被作者的语气和评价做渲染。经过这样的处理,转述引语的界限变得极不清楚了”[4]。为了简化统计过程,该文区分了3种转述方式:直接引语(DS),间接引语(IS)和预先调整的直接引语(PDS),并针对报道中3种不同转述形式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见表1。

表1 转述言语方式统计

表1显示:不同转述形式的比例可以体现出两种趋势,一是媒体报道中使用间接引语的频率远高于直接引语,即这些媒体人在报道新闻时更习惯用间接引语来阐述消息来源,这恰恰与Fairclough[6]所提到的新闻转述言语的趋势保持一致。他认为间接引语逐渐受到大众传播媒体的青睐,主要是为了模糊转述者话语之间的界限,这样被转述者的声音就被转述者所湮没。其原因显而易见,因为现代大众传媒在各个领域都充当着媒介的作用,要想让公众理解和接受官方的观点,就必须把官方的观点巧妙地转化为大众的语言。表2是对代表客观公正的直接引语内容所作的具体分析。

表2 直接引语内容的统计

表2显示:在中国媒体的报道中直接引语涉及最多的话题是关于对中国的发展提出建议,所占比例为22.22%。而在英美媒体的报道中出现频率最高的直接引语是有关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不满和对世界或亚洲经济发展的信心,比例均为16.33%。从表中的内容可以看出,英美媒体的报道在此次事件中似乎比中国报道更加客观和全面,但究其本质则是英美国家对中国经济如此迅速地跃居世界第二有所忌惮,担心中国强大的经济实力转化成政治影响力,从而动摇西方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

第二个趋势是英美媒体的报道中更倾向于使用预先调整的直接引语(PDS),在出现的168处转述引语中共有15处PDS,比例为8.93%。而中国报道中108处转述引语中只出现了3处预先调整的直接引语,比例为2.78%。预先调整的直接引语(PDS)用间接引语做铺垫,而直接引语就可以顺其自然地从间接引语中发展出来。用此方法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读者对于新闻内容的认知,而且不知不觉地便将报道者的态度和立场加诸读者身上。PDS利用了认知思维定式这一时常被人们忽略的现象来实现传达自己的观念。西方媒体报道中预先调整的直接引语的使用频率明显高于中国报道,前者大约是后者的3倍,所以中国的报道要比英美媒体的报道更加客观。

例1.An economist at the 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Nicholas R.Lardy said it has enormous significance.“It reconfirms what’s been happening for the better part of a decade:China has been eclipsing Japan economically.For everyone in China’s region, they’re now the biggest trading partner rather than the U.S.or Japan.”(《金融时报》)

例2.A professor of trade policy at Cornell and former head of 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s China division Esward S.Prasad said they’re exerting a lot of influence on the global economy and becoming dominant in Asia.“A lot of other economies in the region are essentially riding on China’s coat tails,and this is remarkable for an economy with a low per capita income.”(《商业周刊》)

例3.Some businesses here in Changsha,a city of 6.5 million people that is the capital of Hunan Province in south-central China,say they already see weakening sales.“Our business is down 30 to 40 percent,we’re losing money every day,”said Li Chuanlian, the manager of a store that sells stoves.(《纽约时报》)

中国承认虽然经济总量已经超过日本,但人均收入等其他方面仍然不能和世界上的其他国家相比。西方媒体一方面对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产生了诸多不满,指出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许多问题,另一方面他们更加担心中国会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所以在抱怨中国经济的同时也在给自己打气,增加对未来世界经济回暖的信心。

(二)消息来源

消息来源是指报道者所引述话语的出处。在英文报道中,报道者通常会在转述别人的观点、意见或言论时说明它们的出处。Van Dijk[7]在分析荷兰报纸的新闻报道时发现有12种消息来源名列其中;Bell[8]根据自身的写作习惯及新闻写作的经历,指出他时常使用的消息来源有8种;Geis[9]区分了3类消息来源(明确指代的消息来源,非明确指代的消息来源和无指代的消息来源);张健[10]85-89认为消息来源的交代方式通常有3种:1.具体明确的消息来源:报道者毫无隐瞒地交代引语的出处。2.含蓄不露的消息来源:报道者并不直接指出引语的出处,而是用一些模糊性的词语间接地暗示。例如:the official said….3.似是而非的消息来源:报道者或是对消息来源并不清楚,或是觉得消息来源并不重要亦或是故意隐瞒,但为了显示其报道的准确性和客观性,只能使用一些似是而非的习惯用语来交代引语的来源。例如:It’s said…,It’s reported…,It’s learned…,Reports say…。通过对Geis和张健的结论对比分析,笔者区分了3种消息来源:明确的消息来源(specific news source),非明确的消息来源(semi-specified news source)和不能辨认出处的消息来源(unspecified news source),并对以上3种消息来源进行分析统计,结果见表3。

表3 消息来源的统计

表3显示:中外报刊在报道中的具体明确的消息来源占得比重最大,分别为52.78%和57.10%,非明确的消息来源占较大的比重,分别为37.04%和29.76%,而不能辨认出处的消息来源的内容在报道中出现的次数最少,分别为11次和22次,比例为10.18%和13.10%。消息来源若是清晰明确,那么读者可以很明白地了解事件的整个过程,并对之深信不疑;相反,倘若报道多是非明确的消息来源和不能辨认出处的消息来源,就很容易使读者对其可靠性产生怀疑。Martin和White[11]认为,通过探究这些具体的消息来源,就可以了解到新闻报道者真实的意识形态和政治立场。结合那些最具可信度的明确的消息来源的具体内容来分析,该文把消息来源分为3类:1.政府部门和权威机构,中英报道分别为24处和36处,所占比例为42.11%和37.50%;2.社会精英阶层(包括经济学家、学者、相关分析人士等),中英报道分别为33处和57处,所占比例为57.89%和59.38%;3.公众(普通民众和大众媒体),中英报道分别为0处和3处,比例为0%和3.12%,其中大多数负面的报道都是来自英美媒体。格拉斯哥大学媒体小组[12]、David[13]和Bell[8]均指出,从社会精英处得来的消息,其转述言语往往更忠实于原话,即大量使用直接引语。在中英经济新闻的研究中以上观点得到了印证。Geis[9]10指出,新闻媒体最重要的权力使它能够说什么时候什么问题重要,并决定在那个问题上应该听见谁的声音。也就是说,这些新闻报道者们善于断章取义,借用权威评论的只言片语再附上自己的观点,如此就有可能表达出全新的含义来。然而中国在这些方面的消息来源全部来自于政府部门、权威机构和社会精英阶层,在报道中显得更加客观和权威;而英美媒体常会有意识地引导和控制读者的意识形态,以便在那些负面报道中实现自己想要传达的意念。

转述言语作为新闻语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看起来貌似公正客观,但报道者却能以各种手段有意无意地左右受众对于事件的理解,他们常常会以各种方式介入,有意无意地用自己的观点影响读者对引语的理解,以达到最终对其意识形态潜移默化的控制。正如Fairclough[6]所言,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目的就是要将语篇中的意识形态非自然化,通过表面的语言形式揭示隐含的语言和意识形态的关系,进而提高读者批判的语言意识,以便更好地应对语言对社会生活越来越广泛的介入。所以,为了深入解读新闻语篇,有必要对转述言语进行批评性语篇分析。

综上所述,该文从批评语言学的角度,从转述方式和消息来源两个方面研究新闻报道中隐含的意识形态及报道者通过何种方式影响读者并传播意识形态。研究发现,差异的产生正是由于中西方的不同政治立场和文化背景所导致;经济新闻报道中报道者的立场都是由其政治立场决定的。研究还发现,虽然中西方的英文报刊在转述方式和消息来源的运用上大致相同,但西方媒体运用“预先调整的直接引语”和“非明确的消息来源”的频率大大超过中国媒体,这一现象反映出中国报道更多的是关注事件本身和呈现客观事实。所以,在这一事件中,中国的报道比西方媒体的报道更加客观。

新闻语篇充斥着各种意识形态,所以在一定意义上还难以做到真正的客观公正。仅仅从语法或语义层面上研究并不能全面解读语篇,因而批评性的阅读方式对于报刊阅读十分必要。当然,由于所选语料的局限性,若今后出现对结论的普遍适用性产生影响的素材,可在后续的研究中作进一步的阐释和讨论。

[1] 刘亚猛.追求象征的力量[M].北京:三联书店,2004.

[2] Leech G H,Short M H.Style in Function [M].London:Longman,1981.

[3] Baynham M.Direct speech:What’s It Doing in Non-narrative Discourse [J].Journal of Pragmatics,1996,(25):64.

[4] 辛斌.《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中转述方式和消息来源的比较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3): 1-4.

[5] Volosinov V N.Marxism and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 [M]. (Translated) Matejka L I R.New York:Seminar Press,1973.

[6] Fairclough N.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Papers in the Critical Study of Language [M]. Harlow:Longman Group Ltd,1995.

[7] Van Dijk T A.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A].Schiffrin D,Tannen D and Hamilton E H. The Handbook of Discourse Analysis [C].Oxford:Oxford Blackwell,2001.

[8] Bell A.The Language of News Media [M].Oxford:OUP,1991.

[9] Geis M L.The Language of Politics [M].New York:Springer-Verlag,1987.

[10] 张健.新闻英语文体与范文评析[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11] Martin J R,White P.The Language of Evaluation:Appraisal in English [M].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 Ltd,2005.

[12] Glasgow University Media Group.More Bad News [M].London:Routledge and Kegan Paul,1980.

[13] David H.Discourse and Media Influence [A].Van T A Dijk.Discourse and Communication:New Approaches to the Analysis of Mass Media Discourse and Communication [C].Berlin:de Gruyter,1985.

(责任编辑 乔志杰)

Comparative Study of Speech Reporting Modes and News Source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Economic News

YIN Li-wen, DENG Chun-hui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Hebei North University, Zhangjiakou, Hebei 075000, China)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CDA) aims to disclose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language,power and ideology through the studies on public discourses.Reported speech,as an important part of news discourse,affects readers’understanding by involving in a variety of ways to achieve the conscious control.This thesis makes comparison of the speech reporting in both Chinese and English on the event of China’s GDP surpassing Japan among five newspapers.The comparison is conducted from two angles-reporting modes and news sources to reveal the implicit ideological influence on language and to affect the readers on ideological spreading.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ideology;reporting modes;news sources;economic news discourse

2013-11-28

尹丽雯(1986-),女,河北张家口人,河北北方学院外国语学院助教,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文学。

H 31

A

2095-462X(2014)01-0019-04

http://www.cnki.net/kcms/detail/13.1415.C.20140110.1542.076.html

猜你喜欢
批评性消息来源言语
本期导读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媒介框架与真实建构之论述
从发现问题到反思历史——历史学科批评性思维
基于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网络语言暴力研究框架
《齐鲁晚报》消息源浅析
记者与消息来源互动关系的理论研究综述
关于冬天
新闻语篇的批评性话语分析
关于言语行为的现象学思考